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土体受扰动,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公害问题日益突出,本题主要研究受施工扰动土体性质的变异和在施工中结构与土体的变形、失稳与破坏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测与控制,内容涉及对土体不同扰动特性的探讨、地下结构与周近环境介质的耦合、工程施工力学以及新的监测、控制与反馈系统;分析各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土工公害的监控为防治。 2100433B
批准号 |
59738160 |
项目名称 |
受施工扰动影响的土体环境稳定理论和控制方法 |
项目类别 |
重点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7 |
项目负责人 |
周健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同济大学 |
研究期限 |
1998-01-01 至 2001-12-31 |
支持经费 |
110(万元) |
受施工扰动影响土体环境稳定理论与变形控制
讨论了城市市区进行的各种工程活动中 ,因施工扰动引起的环境土工损伤问题及其施工变形的智能预测与控制方法 .分别对土体受施工扰动的诸因素 ,如 :对土体力学性态、开挖卸载条件下土体应力路径、土体孔隙比和含水量的变化 ,以及土体结构的破坏、土体化学组成的改变、土体成分的混合与分离和土体固结状态的变化等 ,均作了系统研究 .进而据此从理论上和实验室测试 2方面探讨了就软土工程性质的上述变化对施工过程中土体强度、变形、稳定性和承载力的影响 .另一方面 ,首次将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等软科学理论与技术引入岩土工程领域 ,采用了一种称之为“多步滚动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于盾构隧道施工中地面沉降的预测和预报 ,还应用了模糊逻辑控制方法对工程施工变形位移实现了实时、主动控制
顶管施工对周边土体和环境的扰动分析
顶管施工推进中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有顶进中的正面推进力、工具管与土的剪切摩擦力、正负地层损失、顶进中管道与土层间减摩浆液的压力及分布,以及顶进纠偏管与土的剪切力、摩擦力等。因此,分析顶管施工对周边土体和环境的影响对于施工安全很重要。
针对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该工作系列讨论扰动位能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扰动位能的新概念,将其分解为大气扰动位能(简称扰动位能)和表面扰动位能两个部分,给出了扰动位能各阶矩项的数学表达形式,结合资料指出二阶以上的扰动位能高阶矩项相对于其一阶矩项和二阶矩项来说是小量,并指出扰动位能二阶矩项的全球平均恰好等于传统的有效位能,但两者在物理意义上明显不同。
扰动位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冬季和夏季带面积加权的整层大气扰动位能一阶矩项、二阶矩项及它们总和的垂直平均的全球分布。可知无论是扰动位能的一阶矩项、二阶矩项还是它们的总和都是冬半球的分布与年平均的情形相似。
与年平均情况一样,扰动位能的冬夏分布形势和变化与扰动位能一阶矩项的相似。从冬夏扰动位能的差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年变化。在热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变化不大而整层大气扰动位能的一阶矩项、二阶矩项以及扰动位能本身的年变化较小,这些量的年变化在陆地上比在海洋上要大。扰动位能的一阶矩项和扰动位能由冬到夏在北半球基本上是增大(除了北半球热带地区),而在南半球则相反,增大和减弱最显著的地区分别位于大陆的上空。
南、北半球和全球平均的整层大气扰动位能的季节变化,可见半球平均的整层大气扰动位能的季节变化是显著的,但全球平均的季节变化很小,基本稳定。对于一阶矩项,北半球平均值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南半球平均值正好相反,它们季节变化的幅度约为70×106J。对于二阶矩项,南、北半球平均值的变化与一阶矩项的相反,其季节变化的幅度约为3.5×106J,约是一阶矩项的二十分之一。为了维持平衡,存在着平均一阶矩项从冬半球向夏半球、平均二阶矩项从夏半球向冬半球的越赤道输送。
南、北半球和全球平均的整层大气总动能的季节变化与扰动位能二阶矩项的变化情况极为相似,似乎呈一固定的比例。这一点可以通过提供的南半球、北半球和全球平均的整层大气总动能和扰动位能二阶矩项的比值得到反映,对于全球平均而言,它们的比值较半球尺度情况更稳定,平均而言约为20%,说明从全球尺度上大气总动能的季节变化与扰动位能二阶矩项的关系密切。但从区域尺度或局地上看,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年平均整层大气总动能与扰动位能的二阶矩项之比的分布,可以看出一些急流区和季风区内的情况,同时,可见有些地区大气动能比扰动位能二阶矩项的数值还大不少,特别是在南北两半球副热带急流区,而且在这些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大气动能比扰动位能二阶矩项甚至大80~100倍以上,表明在区域或局地的尺度,扰动位能二阶矩项并不能代表全位能中可以释放的那一部分(即全位能变为动能的部分)。然而,大气动能却与扰动位能一阶矩项的关系密切,两者呈现非常清楚的反向变化关系,其实对于任何局地上的情况都是如此,这种结果是符合能量学观点的,说明扰动位能对于局地环流动能维持的重要性。
当土体受到荷载作用后,土中各点产生法向应力和剪应力。在剪应力作用下,土体发生剪切变形。若某点剪应力达到该点的抗剪强度,土体即沿着剪应力作用方向产生相对滑动,此时称为该点的强度破坏。如荷载继续增加,则剪应力达到抗剪强度的区域(即塑性区)愈来愈大,最后形成连续的滑动面,使一部分土体相对另一部分土体产生滑动,使整个土体强度破坏而失稳。土体稳定性取决于土体强度和变形两大因素。 2100433B
运用统计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系统地考察了非绝热加热对大气局地扰动位能的响特征和机理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地区海表温度异常和扰动位能的耦合相关特征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变率的关系密切,扰动位能在热带外地区的耦合模态空间型呈现出与北太平洋—北美大气遥相关型极为相似的分布特征。
海表温度异常对于大气系统热力动力过程的影响是知道的,同样作为下垫面边界条件,陆面温度的异常变化也必然会对大气局部能量有效性造成影响。因此,在对SST场异常以及特征指数与大气扰动位能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基础上,这里简要考察表面温度(SurfaceAirTemperature,SAT)与扰动位能的局地单点相关关系。
扰动位能和表面温度的点对点局地相关系数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全球各个格点在四个季节PPE和SAT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呈现正相关特征,相关不显著区域主要集中于夏半球,1月份分布在澳洲和南大洋以及热带地区,而月份则分布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区以及热带和南极附近;春秋过渡季节阴影区显著减小,主要集中于热带,但春季4月份南极大陆几乎都未通过严格的显著性检验。总体来看,陆面温度和扰动位能的相关要好于海面。
扰动位能反映的是局地能量的有效性,它与局地温度相对于全球平均的偏差有关,因而,表面温度与局地扰动位能的显著相关是容易理解的,这也反映出两者变化具有一致性。当然,在不同季节也会出现相关相对较弱的个别区域,这些情况可能与其它未知因素有关。
在单点相关分析基础上,进一步以Q1为左场,以大气扰动位能为右场进行了SVD场相关分析,并按照热带地区Q1和扰动位能之间,以及北半球热带外Q1和扰动位能之间两种情况来分别开展研究。
首先,以冬季热带地区的视热源Q1为左场,以该地区整层积分的扰动位能为右场进行SVD分析,其目的是考察低纬以潜热为主的非绝热加热率与局地能量有效性的相关关系。第一模态解释两个场之间的总协方差平方和的62.18%,能够代表两个场耦合变化型的主要特征,解释Q1方差的27.02%,解释整层扰动位能方差的7.03%,两个场的耦合变化型显然在Q1场中占较大的方差比例。第二耦合模态的方差贡献则远不及第一模态,其仍在Q1场中的贡献很大。大部分耦合模态左右场展开时间系数之间的相关可达0.7以上,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