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研究的背景1
1.2研究的意义2
1.3相关研究综述4
1.4研究内容6
1.5研究方法7
1.6特色及创新之处8
第2章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9
2.1产业生态化理论9
2.2生态工业园12
2.3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8
2.4压力-状态-响应模型20
2.5本章小结23
第3章生态工业园环境容量分析模型25
3.1排污企业环境负外部性的测度25
3.2基于双模式网络理论的产业环境资源竞争网络模型27
3.3广州开发区环境容量的相关情况37
3.4根据广州开发区环境容量信息建模的基本分析结果39
3.5广州开发区环境容量信息建模的生态产业链分析结果44
3.6本章小结49
第4章生态工业园环境规划指标体系51
4.1生态工业园的环境规划系统51
4.2广州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基本情况57
4.3广州生态工业园环境规划的完成情况63
4.4广州生态工业园环境规划的可行性分析66
4.5生态工业园环境规划建议72
4.6本章小结73
第5章生态工业园管理博弈分析74
5.1排污企业生态化改造的博弈关系75
5.2生态化建设过程的三方博弈模型76
5.3博弈模型的求解81
5.4本章小结86
第6章广州生态工业园管理机制设计87
6.1MPSR模型与园区“点、线、面”的管理模式87
6.2强化生态工业园环境监督管理88
6.3调整生态工业园规划目标及相关指标91
6.4优化生态工业园产业布局结构93
6.5促进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化发展的政策建议96
6.6本章小结98
第7章结论100
参考文献 104
附录111 2100433B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生态文明的建设已成为“十三五”的重要命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 以产业共生发展模式为基础, 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应运而生。本书将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学和复杂网络等理论有机结合,从生态工业园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入手, 借助 MPSR 模型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分析生态工业园外部环境、内部状况和发展理念的管理机制; 从复杂系统的视角, 利用根据二分图理论构建的产业环境资源竞争网络模型及其映射得到的排污企业单模式竞争网络模型分析了生态工业园的生态产业链; 采用环境承载力分析框架从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和承载力的可持续性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园区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 建立了开发区管委会的效用函数和企业生态化的效用函数, 通过分析园区企业在寻租和非寻租条件下的纳什均衡, 确定了开发区管委会补贴和企业生态效益水平之间的关系。
装修公司管理机制: 1、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包括试用工和正式工;对特殊职位的员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员工享有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即在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解决开发与环境的冲突,期使经济成长与环境保护达到平衡。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加以纠正,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冲突,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促类形成更发展更进步的新文...
第一章 总则 办公场所是员工从事经营管理的劳动场所,公司努力创造一个...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研究
㈢加强调控与监管,制订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的相关制度标准 卫市场秩序。研究韦岍适应市场化运作的相关配套政策、规定和监管制 与公共环糍合理的权利。要完善各项制度,保障群众的参与权,使他们 能够积极参与到公共环鳙台理中来。二要政府要建立与群众良好的沟通 机制,培养信息流,实行政务公开,及时将有关公共环蟾台理的信息透 作者简介:侯端海,男,黑龙江宝清县人,职称为助理工程师。
健全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机制的探索
文章通过剖析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全过程的特点,分析了国内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健全中国公路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的方式方法,为完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机制提供参考,以推动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研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盈余管理研究的大量文献中,可以将它们粗略地分成三大类。一是收益平滑。对收益平滑的研究着重于降低不同时期盈利的起伏,主要目的是方便未来盈利的预测并减小市场风险。二是基于契约观点(contracting view)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有的契约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而另外一些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其中,前者即显现契约(explicit contracts),有管理报酬计划、债务协议、税收和管制等。在研究中,一般都发现了上述契约影响盈余管理的支持证据。与会计数据间接有关的契约还包括劳资合同、代理人竞争和主管的变动、审计合约、对外募股、公司治理制度等。与第一类契约相比,这些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三是计量方法问题。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大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将盈利区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操纵过的部分。一般说来,公司的报告盈利由现金流量和对现金流量的会计调整两部分组成,后者称之为应计部分(accruals)。总体应计部分可进一步拆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和主观应计部分(discretionary accruals)。在这里要说明一下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两个概念。其中,非主观应计部分秉承了创造应计会计的原本目的,即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之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的财务成果。因此,非主观应计部分是在尊重客观经济现实的前提下,对由于现金收付时点与交易事项发生时点不一致这一时差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相对客观的,强调的是尊重客观经济现实,是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完成的。与非主观应计部分相对应,主观应计部分则是企业基于特定私人利益目的,在某一或某些特定时期通过对经济交易的刻意安排和财务报告的刻意调整创造出符合其需要的报告盈利。这种调整可以利用公认会计原则的弹性在公认会计原则约束范围内完成,但也可能超出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在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有四种主要模型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改进或衍生模型被较为广泛的采用以度量主观应计的希利模型(The Healy model)、迪安龙模型(DeAngelo model)、琼斯模型(Jones model)和行业模型(industry model)。这四种模型的核心均在于对非主观应计部分的假设或处理上。在希利模型和迪安戈模型中,非主观应计部分从总体上看被假定为在各个考察期间保持不变,进而借由对比总体应计部分来判断样本在特定期间是否存在主观应计部分。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则释放了非主观应计部分在各个考察期间保持不变的假定,借助较长的时间序列或大容量的行业配对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工具计量非主观应计部分,是较为复杂但更精确的计量模型。
另一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种种情形进行解释。例如,有的被解释为管理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在管理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中,又有多种具体的解释,如报酬契约、代理人竞争和债务契约等。有的被解释为政治成本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在政治成本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中,也存在多种多样的具体情况,如院外游说、政府管制,甚至劳资谈判。此外,还有其它一些特殊的解释,如以股利为基础的盈余管理。以节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困境企业的盈余管理、运用盈余管理进行风险管理、IPO过程的盈余管理等等。
研究意义
在过去的20年间,有一大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发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对会计实务和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其意义主要有:
1.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认识,对现金流量表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现金为王”(cash is king)的观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现金流量表和“现金为王”的观念为什么会在8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开来,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但也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密切相关。因为,通过研究发现了大量的人为地操纵盈利的行为,会计数据成为数字游戏。通过研究还发现了操纵盈利的行为主要是来自企业管理当局对应计制会计的局限性的过分利用,钻了很多应计制会计的空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将现金收付制发展成现金流量基础(cash basis)。
2.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表现在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方面。前面谈到,沟通磨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什么会有沟通磨擦,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知道的很多信息,委托人可能知之甚少。要改善这个问题,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新准则的立项和制订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
3.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自身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据《会计与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年所做的一项统计,发表在该杂志上有关“契约”话题的论文1979-1986、1987-1991、1992-1996年间总共分别为28、25和49篇,占该杂志同期发表论文总数的35%、29%和48%。在这些有关契约话题的论文中,直接采用实证方法研究管理报酬(management compensation)契约的就分别有11、4和12篇。由此可见,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本身就在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也促进了会计与资本市场、审计、盈利预测、行为会计以及所得税会计等领域的研究。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还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组织行为与控制、绩效评估与报酬计划、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会计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结果迄今还有非常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有: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采用了不够严密的方法将盈利划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操纵的部分;对盈余管理的大多数实证研究都只限于某一时期或某一项目;对盈余管理的解释太狭义;代理人隐瞒其操纵盈利的手法,不利于收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委托人自愿让代理人隐瞒信息;盈余管理很可能是由两个或多个因素导致的,大多数的实证研究只着重于一个因素,研究结果当然不够理想。可以预期,未来的盈余管理研究不仅要进一步解决以上问题,而且还要特别注意研究盈余管理对股价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内容简介
谢华生等主编的《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工业 园区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生态工业园理论和实 践进行了认真的汇总和梳理,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全书共11 章,首先,介绍了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工业园概述、国内外 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国内外生态工业园比较研究、生态工业园学科理论基 础与方法,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当今发展趋势的、适应低碳发展要求的生态 工业园的指导性指标体系;其次,从生态产业体系、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污染控制与生态景观体系、管理与保障体系这四大部分进行生态产业园的 各子系统具体内容的论述;最后,分别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 高新技术开发区华苑科技园、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为例,论述了有关理论 在综合加工区、高新区、研发加工混合区这三种类型的生态工业园中的具 体应用,并总结了实践经验,结合园区特...(展开全部) 谢华生等主编的《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工业 园区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生态工业园理论和实 践进行了认真的汇总和梳理,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全书共11 章,首先,介绍了生态工业园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工业园概述、国内外 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国内外生态工业园比较研究、生态工业园学科理论基 础与方法,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当今发展趋势的、适应低碳发展要求的生态 工业园的指导性指标体系;其次,从生态产业体系、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污染控制与生态景观体系、管理与保障体系这四大部分进行生态产业园的 各子系统具体内容的论述;最后,分别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 高新技术开发区华苑科技园、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为例,论述了有关理论 在综合加工区、高新区、研发加工混合区这三种类型的生态工业园中的具 体应用,并总结了实践经验,结合园区特色展开生态工业园的实践。 《生态工业园的理论与实践》兼顾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具有 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价值,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同时也可供 环境管理、工业园区管理、工业行业、区域规划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 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2100433B
区域土地开发度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书稿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土地开发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土地开发度的内涵和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土地相对开发度评价模型、土地开发均衡度评价模型以及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土地开发限度评价模型,对中国1999-2008年间建设用地扩张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土地调控政策与机制。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