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薛占海,1963年9月出生,陕西清涧人,经济学博士。长期在基层工作,先后在乡(镇)、区(县)及市政府任职,对经济工作尤其是“三农”问题关注颇多。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两个方面。围绕生态环境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理论版、《林业经济》、《西北大学学报》和《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延安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考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等著作3部;主持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水蚀风蚀复合区生态治理模式与示范研究”(2006037019006)、国家社科基金“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5XJY017)等课题6项。
·查看全部>>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同工业化加速及经济增长的矛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薛占海博士的《生态环境产业研究》一书,无疑是一种新的探索。
薛占海博士长期在基层工作,先后在乡(镇)、区(县)及市政府任职,对经济工作尤其是“三农”问题关注颇多。他不仅工作有魄力,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而且在繁忙的工作中,坚持认真学习,经常有新的成果面世。印象很深的是,在2000年他与惠宁教授出版了《延安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考与研究》一书,在延安经济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他在担任吴起县长、书记的5年中,正是吴起退耕还林由“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上”向“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当时由于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而成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的吴起县,如果退耕还林出现问题,势必给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退耕还林工作造成影响。薛占海博士积极带领全县人民在开发石油的同时,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产业,并加强基础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仅使吴起成为退耕还林的全国第一县,而且使吴起凭其综合经济实力跻身“西部百强县”、“陕西十佳县”。我十分赞赏薛占海博士曾任职的吴起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环境产业,使以羊为主的草畜业、以沙棘杏果为主的林果业、以蔬菜为主的棚栽业、以马铃薯为主的高效种植业初步形成,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2100433B
《生态环境产业研究》以生态环境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与实际、案例分析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以现有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融合,研究了我国发展生态环境产业的需求和制约因素,论证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模式。从农业生态产业的视角探索了生态环境产业模式的选择,构建了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模式,提出了促进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本书在理论上,既为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又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产业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中,对于各级领导特别是决策部门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生态环境产业研究》一书有以下特色:
第一,界定了生态环境产业的内涵及特征。《生态环境产业研究》一书认为生态环境产业就是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的产业,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主体,形成产业链条的产业。这就要求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在恢复生态和环境重建中发展产业,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实现区域内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产业研究》分析了生态环境产业的特征,界定了生态环境产业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生态环境产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根本差别;界定了生态环境产业的运行特征,揭示了生态环境产业运行主体之间的特殊关系;界定了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特征,揭示了产业成长的条件、产业进步的驱动因素、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从产业间竞争以及产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角度探索了资源配置问题。
第二,研究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需求因素。《生态环境产业研究》一书从环境破坏推动、经济环境政策推动、公众环境消费意识促进、产业国际转移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等方面论述了对生态环境产业的需求问题。认为只有发展生态环境产业,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产业形成以后,通过对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服务部门、贸易部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来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传染病的出现,若说与环境及生态息息相关,人们未必想到个中的关系。 港大发现花面狸(俗称果子狸)身上的冠状病毒,与引起人类SARS有关。在此之前,马来西亚的「立百病毒」、纽约的「西尼罗病毒」,甚至本港的...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
1 导 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
2 生态环境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2.1 环境产业的研究状况分析
2.2 生态环境的研究状况分析
2.3 一个新的分析视角——生态环境产业研究
3 生态环境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产业组织理论
3.2 产业结构理论
3.3 环境经济学理论
4 生态环境产业的内涵、特征及其类型研究
4.1 生态环境产业的内涵
4.2 生态环境产业的特征
4.3 生态环境产业的类型
4.4 生态环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5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需求问题研究
5.1 产业结构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生态环境产业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
6.1 资源环境的制约
6.2 技术因素的制约
6.3 产业基础的制约
6.4 管理机制的制约
7 生态环境产业的模式研究
7.1 生态环境产业的理论创新研究
7.2 生态环境产业的模式研究
7.3 生态环境产业评价方法
8 生态环境产业的支持系统研究
8.1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8.2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支持体系
8.3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产业支持体系
9 生态环境产业的实证研究——以吴起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为例
9.1 吴起生态环境产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9.2 吴起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分析
9.3 吴起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中的农业综合生产力绩效分析
10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收起全部<<
现代建筑产业生态环境文明评价研究
将现代建筑产业与生态环境文明的内涵与特点进行集成,确定研究边界;在评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构建现代建筑产业生态环境文明指标体系;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将指标体系划分为前期决策与规划、施工、运营与拆除三个阶段;最后结合各指标的评价要点将其设置为控制项、分值项或等级项,对评估对象予以星级判定。
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用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前言
第一章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知识溢出、产业集群与创新生态环境研究回顾
第一节 知识溢出研究回顾
第二节 产业集群研究回顾
第三节 创新生态环境研究回顾
第三章 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区位分布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态
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第一节 知识溢出与集群企业产生成长
第二节 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效应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策略分析
第一节 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
第二节 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策略分析
第四节 案例分析
第六章 溢出、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
第一节 企业对溢出知识的吸收利用
第二节 溢出、集聚与区域环境变化
第三节 技术创新生态的演变与分析方法
第七章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构建
第一节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第二节 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关系
第三节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设计
第八章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机制
第一节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结构
第二节 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功能定位
第三节 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
第九章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提升建议
第一节 合理评估区域内集群企业风险
第二节 建立区域产业集群的信任机制
第三节 创建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本书从知识溢出为起点研究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市场规模扩大、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变化以及提升,讨论了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的构成分布以及发展的影响,分析了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及作用,通过模型和实证分析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在产业集群发展不同的阶段,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研究了产业集聚促进市场规模扩大以及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本书旨在从技术创新和生态学的视角来揭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进化机制,并探索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期为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治理能力提供借鉴参考。
宁波市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态环境受到巨大压力。因此,及时掌握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对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着眼于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科研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数据共享的整合,构建了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平台,共享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数据,并基于共享数据对宁波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科学评估,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此举不仅对宁波市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国其他城市生态环境数据共享与应用起到了典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