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河北省城市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从宏观层面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指引,重点就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方向、空间布局、资源利用、社会管理、规划建设等领域,阐释内涵、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各技术领域的目标、技术措施,梳理河北省各城市目前已开展的典型案例,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各领域提出可参考。
第一章发展方向;
第二章空间布局;
第三章资源利用;
第四章社会管理;
第五章规划实践。
附录河北省生态宜居城市指标体系指标解释。
参考文献。2100433B
首前要树立道德观,敬老爱幼,扶助病残。其次人人讲究清洁卫生,不随便丢垃圾,爱护公路两旁及公园,社区的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政府的公益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绿色,建康,智慧,文化型生态宜居城市。
宜居吗,个人感觉是人为主体。无论什么样的社会阶层都能活的健康,幸福,有尊严! 查看原帖>>
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评判标准主要以《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度、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在内的 7项一级指标和 48项...
以“大园林”理念建设豫东生态宜居城市
阐述城市园林建设的地位与作用,联系商丘市的实际,分析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推进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路与措施。
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探索
随着城市面源污染、城市内涝、雨水资源流失以及自然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加重,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株洲市现状,分析城市发展理念、各层级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从排水防洪排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两方面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并因地制宜的提出雨水\"渗、滞、蓄、净、用、排\"六大对策,有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
南河流水潺潺,嘉陵江碧波荡漾,街头公园池水碧绿淙淙……盛夏的广元,从湖泊水系到公园绿地、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公共区到社区,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海绵城市建设而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广元市扩宽思路,增强创新动力,探索生态价值的转化,以生态立市,统筹畅通、绿色、人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探索出一条川北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的特色路径。
广元城市一景 供图 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观念创新:以海绵城市建设引领广元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为嘉陵江入川第一城、川北生态桥头堡,广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担当和生动实践,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长江大保护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元市长期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思路,将原来依靠资源为主的发展方式,调整为以生态为主的发展方式,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依托。目前,广元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6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嘉陵江、白龙江、南河3条主要河流和白龙湖、亭子湖两个大型水库水质均达到Ⅰ类,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广元坚持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1+4”工作推进机制,举全市之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编制《广元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出台《广元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等30余项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和规划体系;在蓝绿线管控等各方面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强制落实海绵城市施工图专篇设计等要求,切实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全过程。
目前,广元市在组织保障、规划建设管控、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考核、配套办法措施等各环节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管控,有效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落地落实。
广元城市一景 供图 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因地制宜:“海绵+”成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新路径
广元市将“海绵+”融入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大力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改造等城市建设,实施老旧小区雨污分流120余个、海绵型地块改造20余个、改造老旧小区400余个,新增透水砖铺装14万余平方米、绿地面积385.12公顷、雨水调蓄能力23万立方米;出台《广元市最干净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低碳城市特色更加彰显、中国最干净城市基本建成。2021年,广元市37个城市社区被命名为“四川省绿色社区”,利州区芸香社区入选全国社区类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群众切实感受到“海绵+”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截至2021年底,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不含主体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50亿元,完成广元市中心城区污水管网监测平台建设等69个项目建设,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8.65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27.56%。该市着力推进嘉陵江流域(广元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18年底在四川省率先完成列入住建部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19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着力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三年提高16.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四川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目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广元嘉陵江边一景 供图 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创新理念:探索建立海绵城市综合体
广元康养示范产业园充分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实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整个园区由“市中心医院城北分院”“全龄智慧康养社区”“公共基础配套设施项目”等组成,成为广元市首个集“医、教、研、养、游、居”等一体化功能的西部地区海绵化生态康养示范基地。广元市引入国际国内知名团队,结合国际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和我国城镇化特点,加快实施“三江之眼”“绿道工程”“生态河堤”一批广元特色示范项目。
广元市与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开展生态经济、城市更新、海绵城市等方面合作研究,“十四五”期间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81个,总投资约49.1亿元。该市出台《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保障政策措施、加大建设资金筹集力度,形成具有广元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项目统筹谋划机制和事中事后的监管体系,有效促进广元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从达标到示范。
河北省城市建设监察条例
(2003年7月18日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16年9月22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正)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换句话说,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近年来,不少地方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山东省烟台市不断探索改变过去粗放管理方式,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进行系统谋划,绿灰结合,多措并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内涝缓解、水环境改善、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修复等综合目标。
立足实际,建设海绵城市刻不容缓
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15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五分之一,每年需大量调引客水。通过布局调蓄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可有效缓解缺水问题。同时,烟台依山面海,生态环境优良,山、海、岛、泉、河等自然资源丰富,通过建设海绵城市、修复河流水系、保护近海生态环境,将有助于烟台市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建设海绵城市也是保障城市安全的现实需要。烟台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形高差大,降雨过程路径短,在暴雨季节容易引发积水、高流速排水等风险灾害,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将显著提高极端天气应对能力。
基础良好,建设海绵城市得天独厚
烟台市雨水控制利用工作起步较早。早在1988年,长岛就开展屋檐接水等雨水收集利用试验与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了“屋顶接水、楼面接水、路面接水和山上拦蓄”的多元化雨水综合收集利用格局。从2016年起,烟台市全域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构建了“市区两级全覆盖”的海绵城市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要求。
一直以来,烟台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总纲,始终坚持规划引领,高规格推进,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的组织领导体系、规划标准体系、工作推进机制。2021年,烟台市政府将《烟台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纳入立法工作计划,并于今年4月以管理办法的形式先行印发实施。同时,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形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6个涉水规划、4个关联规划有机结合的“1+6+4”规划体系,并配套了15项建设标准。
在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城市建设和城市水资源利用、防灾减灾和城市防洪排涝等工作的基础上,烟台市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相关工作的结合,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区域和典型项目,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走绿色生态宜居发展道路。在全市范围实施涝洼改造工程,完成200多处积水点改造,中心城区内涝积水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完成了城区30千米河道的综合整治,彻底消除了城区17条黑臭水体,实现了河道的长制久清;实施321项重点水利工程,综合整治河道606公里,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200平方公里;大力推广新型节水技术,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12.55立方米,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4%。
截至2021年,烟台市中心城区31.8%的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立足长远,建设海绵城市势在必行
以“内涝风险有效应对、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排海水质稳定达标、山水城海有机融合”为核心,以打造形成“北方低山丘陵、滨海缺水型城市高质量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为目标,到2024年,烟台市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将达到55%以上,到2030年将达到80%以上。
从长远来看,海绵城市不仅能够治污蓄水,还可以构建良性的生态运行体系,“让城市融入大自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调蓄、净化,营造出与自然相容的生态景观;城市公园、林荫绿带等场所,创造了更优质宜居的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之城,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最终目标。作为北方滨海缺水地区城市的典型代表,烟台市的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实践,将为黄河流域、北方缺水地区以及沿海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的众多城市提供生动的示范和案例,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烟台经验”。
内涝风险有效应对。推进实施18项河道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建设8条地表行泄通道、11个海绵型调蓄公园、201个源头地块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编制城市内涝风险图及应急管控方案,全面提升城市内涝风险应对能力。洪涝统筹、协调衔接,到2024年,内涝防治标准全面提升至30年一遇,河道防洪全面达标,并可以有效防范50-100年降雨带来的风险挑战。
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建设“流域—城市—社区”多层级水资源集蓄利用体系,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到2024年,中心城区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7%,可渗透地面面积达到41%以上。
排海水质稳定达标。深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完善截流—调蓄设施和生态处理设施,确保河道水环境明显提升,入海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山水城海有机融合。全域分析掌握城市生态本底,加强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等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为水留空间、留出路,构建良好的山水城海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烟台市将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全域推进、片区示范,系统构建、智慧管控,健全机制、强化保障,把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全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高质量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实现美丽宜居、幸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