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水污染控制技术(第2版)》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污水的化学处理技术,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污泥、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管理。本书对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机理阐述清晰,介绍了污水处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重视工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水污染控制技术(第2版)》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污水处理厂(站)操作及管理岗位等相关工程技术。
1 绪论
1.1 水循环及水资源
1.1.1 水循环
1.1.2 水资源
1.2 水体污染与自净
1.2.1 天然水的杂质及其水体污染
1.2.2 水体的自净作用
1.3 水体污染源与污染物
1.3.1 水体污染源与污染类型
1.3.2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性质及危害
1.4 水污染指标与水质标准
1.4.1 废水的水质指标
1.4.2 水质标准
1.5 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
1.5.1 污水处理方法的分类
1.5.2 污水处理流程
习题及思考题
2 污水的物理处理
2.1 均和调节
2.1.1 均和调节作用
2.1.2 水量调节
2.1.3 水质调节
2.1.4 调节池容积的计算
2.2 筛滤
2.2.1 格栅
2.2.2 筛网
2.2.3 栅渣或筛余物的处理和处置
2.3 沉淀
2.3.1 沉淀的基本理论
2.3.2 沉砂池的构造与工作特征
2.3.3 沉淀池的构造与工作特征
2.4 除油
2.4.1 含油污水的特征
2.4.2 除油池的类型和构造
2.4.3 除油池的计算与设计
2.4.4 隔油技术的进展
2.5 离心分离
2.5.1 离心分离原理
2.5.2 旋流分离器
2.5.3 离心分离机
2.6 过滤
2.6.1 过滤机理
2.6.2 颗粒材料滤池快滤池
2.6.3 快滤池的异常问题及解决办法
2.7 高梯度磁分离
2.7.1 高梯度磁分离装置
2.7.2 高梯度磁分离的应用
习题及思考题
技能训练 静置沉淀实验
3 污水的化学处理
3.1 中和
3.1.1 概述
3.1.2 酸碱污水相互中和
3.1.3 投药中和法
3.1.4 过滤中和法
3.1.5 中和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3.2 混凝
3.2.1 混凝原理
3.2.2 混凝剂与助凝剂
3.2.3 混凝工艺过程及设备
3.2.4 操作管理
3.2.5 澄清池
3.3 化学沉淀
3.3.1 化学沉淀的基本原理
3.3.2 氢氧化物沉淀法
3.3.3 硫化物沉淀法
3.3.4 钡盐沉淀法
3.3.5 碳酸盐沉淀法
3.3.6 铁氧体沉淀法
3.4 化学氧化还原
3.4.1 基本原理
3.4.2 化学氧化
3.4.3 化学还原
3.5 电解
3.5.1 电解基本原理
3.5.2 电解装置及特点
3.5.3 电解法处理电镀废水实例
3.6 消毒
3.6.1 消毒的目的和方法
3.6.2 物理法消毒
3.6.3 化学法消毒
3.6.4 消毒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习题及思考题
技能训练 混凝实验
4 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4.1 气浮
4.1.1 气浮原理
4.1.2 气浮设备形式及计算
4.1.3 气浮法的优缺点
4.1.4 气浮运行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4.2 吸附
4.2.1 吸附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4.2.2 吸附平衡与吸附等温线
4.2.3 吸附的影响因素
4.2.4 吸附剂及其再生
4.2.5 吸附操作方式及设计
4.2.6 吸附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4.3 离子交换
4.3.1 离子交换剂
4.3.2 离子交换平衡
4.3.3 离子交换过程与再生过程
4.3.4 离子交换设备和设计计算
4.3.5 离子交换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4.3.6 离子交换系统的操作管理与维护
4.4 膜分离法
4.4.1 电渗析
4.4.2 反渗透
4.4.3 超滤
4.5 萃取
4.5.1 萃取的基本原理
4.5.2 萃取剂及其再生
4.5.3 萃取流程及设备
4.5.4 萃取法应用实例
4.6 吹脱
4.6.1 吹脱基本原理
4.6.2 吹脱装置
4.6.3 影响吹脱的主要因素
4.6.4 解吸气体的最终处置
4.6.5 应用实例
习题及思考题
技能训练1 气浮实验
技能训练2 活性炭吸附
5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5.1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理论
5.1.1 污水中的微生物
5.1.2 微生物的代谢与污水的生物处理
5.1.3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生长规律
5.1.4 生化反应动力学
5.1.5 污水的可生化性
5.1.6 生物处理方法的分类
5.2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5.2.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5.2.2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
5.2.3 曝气与曝气池
5.2.4 活性污泥系统的工艺设计
5.2.5 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管理
5.3 生物膜法
5.3.1 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
5.3.2 生物滤池
5.3.3 生物转盘
5.3.4 生物接触氧化
5.3.5 生物流化床
5.3.6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5.4 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
5.4.1 稳定塘
5.4.2 土地处理系统
5.5 生物膜法
5.5.1 MBR的工艺机理
5.5.2 MBR的类型
5.5.3 MBR的特点
5.5.4 MBR工艺中膜污染及防治
习题及思考题
6 污泥、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6.1 概述
6.1.1 厌氧消化的机理
6.1.2 影响厌氧消化效率的因素(厌氧发酵的工艺控制条件)
6.2 污泥的厌氧消化
6.2.1 消化工艺
6.2.2 消化池的构造
6.2.3 消化池有效容积的计算
6.2.4 消化池的启动、运行与管理
6.3 污水的厌氧消化
6.3.1 厌氧接触法
6.3.2 厌氧滤池
6.3.3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6.3.4 厌氧复合床反应器
6.3.5 厌氧膨胀床和流化床
6.3.6 厌氧生物转盘
6.3.7 二段厌氧消化工艺
6.3.8 水解工艺
6.3.9 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
6.3.10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6.3.11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6.4 污泥处理和处置
6.4.1 概述
6.4.2 污泥浓缩
6.4.3 污泥脱水
6.4.4 污泥干化
6.4.5 污泥的最终处置
习题及思考题
技能训练 厌氧消化
7 循环冷却水的处理
7.1 概述
7.1.1 工业冷却水循环利用的意义
7.1.2 工业冷却水系统的类型
7.2 水的冷却原理与冷却构筑物
7.2.1 冷却原理
7.2.2 冷却构筑物
7.2.3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7.3 循环水水质控制
7.3.1 水垢及其控制
7.3.2 污垢的控制
7.3.3 腐蚀及其控制
7.3.4 微生物控制
习题及思考题
8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管理
8.1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
8.1.1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内容及原则
8.1.2 污水处理厂的厂址选择
8.1.3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8.1.4 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与高程布置
8.1.5 污水处理工程节能设计
8.2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和自动控制
8.2.1 污水处理工程的验收
8.2.2 工程验收的准备
8.2.3 工程验收的内容
8.2.4 污水处理厂的试运行
8.2.5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
8.2.6 污水处理装置自动化控制技术
习题及思考题
附录
附表1 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附表2 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附表3 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
参考文献2100433B
suspended solid 悬浮物。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 )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
书名:污染控制工程出版时间:2009-8-1版 次:1页 数:511字 数:803000印刷时间:2009-8-1开 本: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 S B N:9787111270720包 装:平装
该书共分11章,主要描述了光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各种检测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参数、应用,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光电信号的数据与计算机接口,光电信号的变换和检测技术,光电信号变换形式和检测方...
城市雨水污染控制技术探讨
城市雨水污染控制技术探讨——雨水是城市的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在借鉴国内外的城市雨水利用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城市利用雨水,控制雨水污染的措施。
我国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经济政策
我国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经济政策——介绍了我国城市水污染控制的现状和管理体制以及“九五”计划和建设部规划中所要求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技术经济政策
书 名: 水污染控制技术
ISBN: 9787504582409
开本: 16开
定价: 41.00元
《水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实训指导》作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类教材《水污染控制技术》配套的实训教材,其目标主要就是通过环境工程中实用的水处理工程技术进行归纳,使学生能够掌握水污染控制过程中常用的实验技术;能够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验针对不同水污染状况进行水污染控制工艺的课程设计。通过《水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实训指导》的学习、实训和实践,使学生基本掌握水污染控制技术实践的技术方法,能够成为适应环保市场需要的第一线水处理系统操作、运营和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水污染控制技术》共分12章,内容包括:绪论、污水的物理处理、污水的化学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概述、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污水的自然生物处理、污泥的处理和处置、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循环冷却水的处理和污水处理厂站设计与运行管理等。
《水污染控制技术》根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的基本要求编写,内容紧密结合水污染治理行业、企业岗位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突出教材的工程实用性与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