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水文现代化与水文新技术》是一本于2008年12月1日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本书是为全国水文系统干部职工编写的培训教材。主要介绍水文现代化的基本概念、水文数据采集与存储新技术、水文数据传输技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现代测绘与3S技术在水文中的应用、水文数据处理、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新技术、电子表格在水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简介等内容。
本书除作为水文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教材外,也可以供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水文专业师生以及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前言
第1章 水文现代化
1.1 引言
1.2 我国水文现状
1.2.1 水文的成就
1.2.2 水文的作用
1.2.3 水文科技的发展
1.2.4 水文面临的新形势
1.3 国内外水文现代化现状比较
1.3.1 水文站网
1.3.2 水文测验
1.3.3 水文数据处理、存储、服务和水文业务系统
1.4 水文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1.4.1 水文现代化的内涵
1.4.2 水文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4.3 中国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1.5 我国水文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1.5.1 湖南省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5.2 无锡市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6 我国的水文政策法规体系
1.6.1 水文政策法规建设回顾
1.6.2 水文政策法规建设展望
1.7 我国的水文技术规范标准体系
第2章 水文数据采集与存储新技术
2.1 概述
2.1.1 水位测量技术和仪器
2.1.2 水深测量
2.1.3 流速、流向测量
2.1.4 流量测量
2.1.5 降水观测
2.1.6 水面蒸发器
2.1.7 泥沙测量
2.1.8 水文缆道及设备
2.1.9 船测、桥测设备
2.1.10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2.1.11 我国水文测验的特点
2.1.12 我国水文仪器的性能
2.1.13 我国水文仪器的宏观管理
2.2 水位数据采集技术
2.2.1 水尺
2.2.2 接触式水位测量仪器
2.2.3 浮子式水位计
2.2.4 压力式水位计
2.2.5 超声波水位计
2.2.6 微波水位计
2.2.7 激光水位计
2.2.8 电子水尺
2.2.9 洪峰水尺
2.3 流速流向测验技术
2.3.1 转子式流速仪
2.3.2 声学流速仪
2.3.3 电波流速仪
2.3.4 电磁流速仪
2.3.5 其他流速测量仪器
2.3.6 流向测量方法及流向仪
2.4 水深数据采集技术
2.4.1 测深用的测具
2.4.2 测深铅鱼
2.4.3 回声测深仪
2.5 流量测验技术
2.5.1 声学时差法流量计
2.5.2 声学多普勒流量计
2.5.3 流速仪流量计
2.5.4 水力学法流量测验
2.5.5 其他流量测量仪器
2.6 降水数据采集技术
2.6.1 雨量器(筒)
2.6.2 虹吸式雨量计
2.6.3 翻斗式雨量计
2.6.4 其他雨量计
……
第3章 水文数据传输技术(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第4章 现代测绘与3S技术在水文中的应用
第5章 水文数据处理
第6章 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新技术
第7章 电子表格Excel在水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第8章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简介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作 者:林祚顶 主编
出 版 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2-1
印刷时间:2008-1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08461755
包 装:平装
勘测队应该工资更高点儿。水文站工作条件好。看你想要哪一个了
中国水利建设基础局,事业单位,工作环境好,福利也不错的。
环境偏僻。。在县城站要好一点。但是参公后局机关有点不把测站当人。
做好新时期的水文工作 为现代化水利提供技术支撑
水文是水利的基础。做好新时期的水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治水思路的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监测能力,以适应我省现代化水利发展要求。 一、水文工作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水文的价值体现在其服务功能上,离开了服务,就谈不上水文的重要性。我们要发展水文事业,强化水文工作,就必须加速提升水文综合服务水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及时调整发展思
现代水文学是在近几十年来由于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的引入以及经济社会各项人类活动的深入,不断丰富水文学而形成的。与传统水文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现代水文学以新技术(计算机技术、3S技术等)应用为支撑,在宏观和微观方向上得到了深入发展。在宏观上,现代水文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环境变化下的水循环。在微观上,现代水文学研究SVAT(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的交换过程,探讨“三水”、“四水”或“五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及植被水)的转化规律。此外,现代水文学还十分注重水文尺度问题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水文学基础问题的研究。
(2)更加注重水文信息的挖掘。由于先进技术的引用,使复杂、困难的水文信息获取成为现实,原来不能得到或需要很大代价才能得到的水文信息,现在成为可能或容易。这为深入研究水文学提供了支持。
(3)更加深入开展深层次的水文科学基础研究。包括:水文极值(洪水和干旱)问题的认识、预测与减灾,全球冰圈、气候和温室效应的相互作用,冰盖河流水文学,水文与大气交换作用等。
(4)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水质相互作用问题;城市化对地表和地下水演化的影响;生态水文学研究。
(5)对水文学上众多难点问题(如不确定性问题、非线性问题、水文尺度问题等)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
(6)传统的水文学多侧重于研究自然界水循环的水量方面,多采用水文现象观测、实验等手段,运用传统的数学、物理方法来研究,其应用多限于洪水预报、水文水利计算等工程技术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大,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自然界发生的洪水和干旱等灾害以及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水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大。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与水有关的各种矛盾?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传统水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现代水文学就需要针对这些实际问题,重点开展水资源及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
现代水文学有别于传统水文学,主要表现在“现代”(Modern)二字上。它应该是对水文学上全新的概念、思路和方法的总结。具体地说,它是以现代新技术(如计算机技术、3S技术等)应用为支撑,以现代新理论、新方法(如灰色系统理论、人工神经网络、分形几何等)为基础,以研究和解决现代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如水环境、人类活动影响、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为动力,对水文学基础理论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本节引自文献[1]。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现代水文监测体系的框架和“驻巡结合、巡测优先、测报自动、应急”的水文监测模式,介绍了新的现代水文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实践,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水文监测体系、降水与蒸观测、水位观测、流量测验、泥沙测验、地下水和墒情监测、水质现场快速监测和在线自动监测、水生态监测、水下地形测量、应急监测、水文巡测组织与实施、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水文数据处理与管理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应用实践介绍与评述,对水文监测展的趋势、智慧水文监测体系和新的技术进行了展望。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以及水文系统干部职工的培训教材。 2100433B
本书试图在总结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阐述现代水文学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实践,为水科学研究提供现代水文学基础。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实践”的角度,重新构建现代水文学框架。全书共分三篇十三章。第一篇是对现代水文学基础理论的介绍,以展示现代水文学新理论基础,具体包括水循环原理、水文确定性理论和水文不确定性理论;第二篇是对现代水文学中新技术方法的介绍,以展示现代新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3S技术、同位素技术、系统识别技术、水文模拟技术等;第三篇是对现代水文学应用实践内容的介绍,以展示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前景,具体包括水文学在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实践中的应用。
前 言
§1.1 水文学的概念及发展阶段
§1.2 水文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3 现代水文学的特点及框架
第一篇 基础理论
§2.1 水循环过程
§2.2 水循环原理
§2.3 水循环研究进展
§3.2 下渗与土壤水运动原理
§3.3 地下水运动原理
§3.4 产汇流原理
第四章 水文不确定性理论
§4.1 水文系统不确定性
§4.2 随机水文学基础
§4.3 模糊水文学基础
§4.4 灰色系统水文学基础
§4.5 水文不确定性研究展望
第二篇 技术方法
第五章 3S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
§5.1 3S技术概述
§5.2 RS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
§5.3 DEM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
第六章 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
§6.1 同位素技术概述
§6.2 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 数学技术方法在水文学中的应用
§7.1 水文学中常用的数值方法
§7.2 参数率定常用的数学方法
§7.3 参数灵敏度分析的数学方法
第八章 水文系统识别技术
§8.1 水文系统识别的概念
§8.2 水文系统识别的原理与方法
§8.3 人工神经网络(ANN)水文非线性模型及应用
§8.4 水文系统识别应用——干旱区灌溉蒸发量计算
第九章 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
§9.1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
§9.2 基于DEM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
§9.3 几个典型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介绍
第十章 水文—生态耦合系统模拟技术
§10.1 研究意义
§10.2 MBM建模原理与思路
§10.3 MBM建模步骤
§10.4 应用举例
第三篇 应用实践
第十一章 水文学与水资源
§11.1 水资源学概论
§11.2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联系
§11.3 基于水循环的水资源量可再生性量化研究
§11.4 基于水文模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量化研究
§11.5 基于水循环过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第十二章 水文学与生态环境
§12.1 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与水的联系
§12.2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第十三章 水文学与可持续发展
§13.1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13.2 研究基础:经济—社会—水资源—生态耦合系统模型
§13.3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量化准则及量化指标体系
§13.4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量化方法
§13.5 应用实例——博斯腾湖流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