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剩余污泥兼具污泥稳定和污水处理功能。崔玉波、尹军编写的《剩余污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相关背景知识,从机理、设计到维护和管理,从研究成果到应用实践,详尽地对人工湿地处理剩余污泥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提高,以期达到对应用该技术人士的借鉴作用,也希望进一步扩大人们对该技术的认识和认同。《剩余污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可供污水处理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研究人员和学习人员学习参考。
第1章 湿地概述 1
1.1湿地的概念 1
1.2人工湿地 2
1.2.1人工湿地的基本概念 2
1.2.2人工湿地的分类与构造 4
1.2.3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特点 7
1.2.4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机理 7
1.3湿地微生物和植物 12
1.3.1湿地微生物 12
1.3.2湿地大型植物 15
1.4人工湿地发展简史 19
1.5人工湿地稳定污泥研究进展 20
1.5.1人工湿地稳定污泥的概念与原理 20
1.5.2人工湿地稳定污泥发展概况 23
1.5.3污泥有机质含量高低的界定 24
第2章 湿地水力学和化学设计基础 25
2.1表面流湿地水力学 25
2.1.1蒸发蒸腾(ET)量的确定 25
2.1.2湿地中的漫流 29
2.2潜流湿地水力学 31
2.2.1蒸发蒸腾量的确定 31
2.2.2水力学背景知识 31
2.2.3湿地中的水流运动及水力传导率 32
2.2.4潜流湿地的水力学设计 34
2.2.5设计标准 36
2.3化学设计基础 37
2.3.1理论基础 37
2.3.2化学反应计算 38
2.3.3湿地混合反应模型 39
2.3.4串联模型 40
2.3.5生物膜传质模型 41
第3章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模型 44
3.1溶解氧模型 44
3.2悬浮固体去除模型 46
3.2.1表面流湿地中的悬浮固体去除模型 46
3.2.2潜流湿地中的悬浮固体去除模型 50
3.3有机物去除模型 51
3.3.1一般性概念 51
3.3.2有机物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53
3.3.3有机物去除动力学模型 53
3.4湿地处理系统的脱氮模型 56
3.4.1一级氨氮去除模型 57
3.4.2反硝化模型 58
3.4.3湿地中的总氨去除 62
3.5除磷模型 65
3.5.1湿地中磷的水化学 65
3.5.2磷的植物化学 67
3.5.3生物对磷的吸收和储存 68
3.5.4土壤和填充材料对除磷的作用 70
3.5.5除磷模型 73
第4章 污泥性质及其处理与处置 78
4.1污泥的来源与分类 78
4.1.1污泥的来源 78
4.1.2污泥的分类 79
4.2污泥的性质 81
4.2.1污泥的物理性质 81
4.2.2污泥的化学性质 82
4.2.3污泥的微生物学特性 88
4.3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91
4.3.1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状况 91
4.3.2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92
4.3.3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对策 94
4.3.4国外污泥处理处置状况 94
第5章 人工湿地处理低有机质含量剩余污泥 97
5.1运行概况及植物生长 97
5.1.1试验设计 97
5.1.2试验运行概况 98
5.1.3植物生长 98
5.2污泥脱水及渗滤液处理 102
5.2.1污泥的脱水性能及挥发性固体变化 102
5.2.2污泥渗滤液的处理效果 104
5.2.3污染物空间变化规律 110
5.3稳定化污泥理化及生物特性 113
5.3.1积存污泥的渗透性能 113
5.3.2积存污泥厚度增长模型 114
5.3.3积存污泥结构变化 116
5.3.4积存污泥活性 118
5.4污泥稳定化程度 123
5.4.1流态稳定 123
5.4.2有机质稳定 124
5.4.3污泥中的氮磷营养成分 124
5.4.4微生物稳定 125
5.4.5重金属稳定 126
第6章 人工湿地处理高有机质含量剩余污泥 128
6.1运行概况及植物生长 128
6.1.1试验设计 128
6.1.2试验运行概况 129
6.1.3湿地植物的生长情况 129
6.2污泥脱水及渗滤液处理 130
6.2.1污泥的脱水性能 130
6.2.2污泥渗滤液的处理效果 131
6.3污泥碳氮磷营养成分变化 135
6.3.1有机质稳定 135
6.3.2氮磷营养元素含量变化 137
6.3.3积存污泥腐殖化 141
6.3.4污泥胞外聚合物 144
6.4污泥稳定化中多环芳烃的变化特征 147
6.4.1多环芳烃概述及研究现状 147
6.4.2检测方法 150
6.4.3芦苇对多环芳烃的吸收和转化 153
6.4.4污泥中多环芳烃的去除 159
第7章 人工湿地污泥处理系统设计和运行 163
7.1污泥处理系统设计 163
7.1.1运行周期 163
7.1.2面积负荷率 164
7.1.3床体数量 164
7.1.4床体储泥能力 164
7.1.5填料设计 164
7.1.6植物选择 165
7.1.7布泥系统 166
7.1.8排水和复氧系统 167
7.1.9芦苇床污泥稳定系统布置 167
7.2污泥处理系统运行与管理 167
7.2.1调试 167
7.2.2进泥和间歇 169
7.2.3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69
第8章 稳定化污泥农用研究 172
8.1污泥农用中存在的问题 172
8.2试验设计和植株生长情况 174
8.3产品品质 174
8.4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指标 178
8.4.1污泥肥料理化和微生物学指标 178
8.4.2施用污泥肥料的土壤理化和微生物学指标 178
参考文献 184
崔玉波、尹军编写的《剩余污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以8章篇幅,详尽归纳总结了人工湿地处理剩余污泥技术,具体内容包括: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模型,污泥性质及其处理与处置,人工湿地处理低**质含量剩余污泥,人工湿地处理高**质含量剩余污泥,人工湿地污泥处理系统设计和运行,稳定化污泥农用研究等。
随着环境保护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湿地功能也有了广泛的认识。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担负着对地球自然水体的净化和处理功能。由于城市中天然湿地的逐渐减少和消亡,因此人工湿地以其独到的优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
理论上是可以的;关键是进水条件,前处理工艺以及人工湿地的设计参数。简单来说,一般的生活污水经过简单的预处理,在人工湿地里停留足够长的时间是一定能达到标准的。当然经济性就不好说了!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
人工湿地稳定剩余污泥效能分析
利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泥稳定化处理,是一种新型的污泥处理技术。将湿地植物芦苇种植于人工湿地中,再将污泥周期性地布向填料表面,污泥中的水分经填料层以及后形成的积存污泥层渗透后,通过集水管排出,并回流到污水处理系统做进一步处理。固体物质被截留在填料层表面,通过微生物内源呼吸、植物蒸发蒸腾等作用进一步稳定和脱水。稳定化污泥的脱水和矿化程度较高,最终产物适合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
暴雨径流人工湿地处理新技术
暴雨径流人工湿地处理新技术 作者: 卢观彬, 邓荣森, 肖海文, 金龙, LU Guan-bin, DENG Rong-sen, XIAO Hai-wen, JIN Long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400045 刊名: 市政技术 英文刊名: MUNICIP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2007,25(4)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6条) 1.车武 我国缺水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探讨 [期刊论文]-中国给水排水 1999(03) 2.王彦红;韩芸;彭党聪 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特性及分析 [期刊论文]-环境工程 2006(03) 3.徐丽花;周琪 暴雨径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 [期刊论文]-给水排水 2001(08) 4.朱宝英;赵立辉;董婵 人工湿地雨水处理系统设计 [期刊论文]-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剩余污泥是污水处理厂在处理废水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其产生量大,成分复杂,若将剩余污泥随意处置,其中所含的有毒物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对剩余污泥进行处理。对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的目的主要是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通常需要根据污泥的性质选择一定的处理处置方法,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近年来,在国内外已有利用剩余污泥吸附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研究〔1, 2, 3〕,以废治废,是剩余污泥处置的又一有效途径。
笔者利用本市某污水 处理厂的剩余污泥对含汞、砷废水进行吸附处理,对剩余污泥吸附废水中汞和砷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pH、吸附时间、剩余污泥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得出剩余污泥吸附处理含汞、砷废水的最佳条件,并在此条件下考察了其对实际环境水样的吸附效果。该项研究可为后续开发剩余污泥的综合利用方法,及利用剩余污泥吸附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工业废水提供技术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污泥特性及预处理
取某污水处理厂带式压滤车间的新鲜脱水污泥作为实验用污泥,其含水率为48%,pH为7.02,不含汞和砷。实验前需对污泥进行预处理,具体方法:首先将剩余污泥用去离子水浸泡30 min,充分搅拌后,过40目(0.425 mm)筛,以除去污泥中的大颗粒杂质及悬浮物,然后于5 000 r/min下离心7 min,弃去上清液,如此反复清洗3次。将预处理后污泥收集于聚乙烯容器内,密封,于4 ℃条件下保存。为保证剩余污泥的理化性质稳定,剩余污泥保存2周。
1.2 实验用模拟水样
参照本市工业废水中汞、砷含量水平配制模拟水样,其中汞、砷质量浓度均为10 μg/L.
2 实验方法
称取一定量的剩余污泥于500 mL聚乙烯瓶内,加入模拟水样300 mL,用稀HCl及稀NaOH溶液调节废水pH,然后置于振荡器上于室温下振荡一定时间。静置30 min,取上清液过0.45 μm滤膜,测定滤液中的汞、砷含量。汞、砷含量的测定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在剩余污泥投加量为100 g/L,吸附时间为12 h的条件下,考察了pH对剩余污泥吸附汞和砷的影响,结果见图 1。
图 1pH对剩余污泥吸附汞和砷的影响
由图 1可知,随着pH的增大,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pH 在较低水平时,水中的水合氢离子会占据吸附剂表面的结合点位,并且由于同性相斥原理阻碍汞、砷接近细胞壁,从而影响吸附。当pH为5~7时,剩余污泥对汞的吸附率有了显着提升,达到88%左右,对砷的吸附率也增至94%左右。这是因为随着pH的上升,H+浓度下降,剩余污泥表面结合位点增多,其表面负电荷密度增大,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率增大。当pH=8时,吸附率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当pH超过汞、砷沉淀上限时,汞、砷形成了氢氧化物沉淀,使得吸附过程无法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对砷的吸附效果略优于汞,但是剩余污泥吸附汞的适宜pH范围要比吸附砷宽。当pH=7时,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率均达到最大,此时剩余污泥对砷的吸附率为94.5%,对汞的吸附率为88.4%。
3.2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在pH=7,剩余污泥投加量为100 g/L的条件下,考察了吸附时间对剩余污泥吸附汞和砷的影响,结果见图 2。
图 2吸附时间对剩余污泥吸附汞和砷的影响
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分为2个阶段:首先是汞、砷在细胞表面发生被动吸附,这种吸附不需要微生物的代谢就能进行且用时较短;其次是细胞表面被吸附的汞、砷由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而被转移入细胞体内,这种吸附为主动吸附,用时较长。
由图 2可以看出,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率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前2 h,剩余污泥吸附速度增加较快,进行1 h后砷吸附率就达到了84.8%;而剩余污泥吸附汞的速度相对较慢,吸附进行1 h后,吸附率才达到47.8%.尽管剩余污泥在相同的时间里对汞、砷的吸附率不同,但二者均在2~5h的时间段内保持过一段平衡,这可能是由于这段时间主要进行被动吸附,而主动吸附在此之后才开始,所以吸附率增加较为缓慢。
吸附时间达到5 h后,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率随吸附时间的延长又有了显着的提升,当吸附进行12 h后,吸附率基本不再变化,这表明吸附已经达到平衡。从实验结果来看,吸附时间的变化对汞、砷吸附率的影响大致相同。吸附进行12 h后,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率均达到最大,此时剩余污泥对砷的吸附率为95.4%,对汞的吸附率为82.2%,剩余污泥对砷的吸附效果要稍优于对汞的吸附。
3.3 剩余污泥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在pH=7,吸附时间为12 h的条件下,考察了剩余污泥投加量对剩余污泥吸附汞和砷的影响,结果如图 3、图 4所示。
图 3污泥投加量对剩余污泥吸附汞的影响
图 4污泥投加量对剩余污泥吸附砷的影响
从图 3可以看出,当剩余污泥投加量为0~100 g/L时,随着剩余污泥投加量的增大,剩余污泥对汞的吸附率也增大〔4〕。这是因为剩余污泥用量增大,吸附位点增多,比表面积增加,从而使吸附率升高。当剩余污泥投加量升至100 g/L以后,随剩余污泥投加量的增加,剩余污泥对汞的吸附率不再有明显的变化。另有研究表明,当剩余污泥浓度过大时,高浓度的剩余污泥会在其外围形成屏蔽效应,阻止金属离子与吸附位点的结合〔5〕。图 4显示出与图 3相似的性质,但明显地,剩余污泥在低浓度时对汞的吸附率的增加幅度较其对砷的吸附率的增加幅度大。
由图 3和图 4还可以看出,当剩余污泥浓度在较低水平时,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容量均较高,但随着污泥浓度的提高,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容量随之下降。这是由于剩余污泥浓度增大,吸附位点增多,而溶液中汞、砷不足,导致单位吸附容量降低。
实验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吸附汞、砷的适宜投加量并不相同,剩余污泥吸附砷的最佳投加量为100 g/L,而剩余污泥吸附汞的最佳投加量为150 g/L.这说明在工程应用中,吸附砷所需的剩余污泥量小于吸附汞所需的剩余污泥量。为使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均能达到最佳效果,后续实验选择剩余污泥投加量为150 g/L。
3.4 等温吸附模型
利用Langmuir方程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见表 1。
由表 1可知,剩余污泥对汞、砷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0.12、0.15 μg/g,这验证了剩余污泥吸附砷比吸附汞要更容易。b可以表示被吸附离子与吸附剂结合的稳定程度,b值越大,说明吸附的稳定程度越高〔6〕。从表 1可以看出,汞与剩余污泥结合的稳定性要优于砷。另外,从二者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能较好地符合Langmuir方程。
3.5 汞、砷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在汞、砷初始质量浓度为0~30 μg/L,剩余污泥投加量为150 g/L,吸附时间为12 h的条件下,考察了汞、砷初始浓度对剩余污泥吸附汞和砷的影响,结果如图 5、图 6所示。
图 5汞初始浓度对剩余污泥吸附汞的影响
图 6砷初始浓度对剩余污泥吸附砷的影响
由图 5和图 6可知,随着汞、砷初始浓度的增大,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率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尽管汞、砷初始浓度增大,但剩余污泥投加量保持不变,因此当汞、砷初始浓度较高时,剩余污泥缺乏足够的吸附位点,致使吸附率有所降低。
此外,随着汞、砷初始浓度的增大,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容量也随之增大。这是由于当汞、砷初始浓度增大时,剩余污泥吸附体系中液相与固相间的浓度梯度有所增大,使吸附容量增大。
3.6 实际水样验证结果
从上述实验中得出了在模拟水样环境下,剩余污泥吸附汞、砷的最佳吸附条件:pH=7,剩余污泥投加量为150 g/L,吸附时间为12 h.在此条件下,采用剩余污泥对本市3家涉汞、砷企业的实际水样进行了处理,结果如表 2所示。
由表 2可知,虽然3家企业的水样成分不同,但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均达到较好的效果,说明剩余污泥作为吸附剂可以较好地吸附处理不同水体中的汞和砷。
4 结论
利用剩余污泥吸附废水中的汞和砷,探讨了吸附体系pH、剩余污泥投加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水样环境下,当pH=7,剩余污泥投加量为150 g/L,吸附时间为12h时,可以获得最佳吸附效果;吸附遵循Langmuir定律。研究同时发现,随着废水中汞和砷初始浓度的增大,剩余污泥对二者的吸附率均有所下降,而吸附容量均有所增加。利用此方法处理实际环境水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怎样估算剩余污泥的产生量?
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部分有机物质(BOD)被微生物利用合成了新的细胞质以替代死亡了的微生物。因此,剩余污泥的产生量配被分解了的BOD数量有关,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
工程设计时,一般都考虑每处理一公斤BOD5,产生0.6-0.8公斤的剩余污泥(100%),折算成含水率为80%的干污泥则为3-4公斤。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术语介绍
1.3 常见的错误概念
1.4 人工湿地的适用条件
第2章 人工湿地介绍
2.1 人工湿地
2.2 人工湿地生态学
2.3 人工湿地植物学
2.4 人工湿地动物群落
2.5 人工湿地设计者需考虑的生态学问题
2.6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7 小区人工湿地系统
2.8 相关水处理系统
2.9 常见问题
2.10 参考文献
第3章 去除原理及人工湿地模型
3.1 引言
3.2 悬浮物分离、转化机理
3.3 有机物分离、转化机理
3.4 氮分离、转化机理
3.5 磷分离、转化机理
3.6 病菌分离、转化机理
3.7 其他污染物的分离和转化机理
3.8 人工湿地模型
3.9 参考文献
第4章 表流人工湿地系统
4.1 预期性能
4.2 湿地水文条件
4.3 湿地水力学
4.4 湿地系统设计及尺寸
4.5 设计
4.6 设计要点
4.7 施工/土木工程
4.8 设计建议概要
4.9 参考文献
第5章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5.1 引言
5.2 相关理论
5.3 水文
5.4 设计原理
5.5 设计时需考虑的因素
5.6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化粪池或初沉池出水设计实例
5.7 实际应用
5.8 间歇式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5.9 参考文献
第6章 系统施工、启动、运行和管理
6.1 简介
6.2 施工
6.3 启动
6.4 运行维护
6.5 监测
6.6 参考文献
第7章 案例介绍
7.1 表流人工湿地系统
7.2 潜流人工湿地系统
7.3 经验总结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