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学院现有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校级重点学科、市政工程、环境科学校特色专业;拥有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两个硕士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于2009年6月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
学院先后完成了教育部 21 世纪初教学改革(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江苏省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等各级各类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和课程建设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一类优秀课程4门、校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江苏省精品课程1门;出版教材15部,其中2部分别为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和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3部为全国统编教材,获江苏省精品教材和立项精品教材2部。
学院充分依托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省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积极与地方和其它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校级科研项目近80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863)水专项和“十一五”国家城市水环境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江苏省“十五”科技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近40项;获各类科技奖项40余项;近五年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近30项,多项成果鉴定为国际、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完成横向课题500多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1993年以来,受商务部委托连续举办了14期中国环保技术国际培训班,为来自70余个国家的300余名官员、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进行了培训;先后与荷兰、瑞典、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芬兰、法国、新西兰等国家开展了合作培养、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与苏州高新区国家环保产业园、苏州高新区污水处理公司、苏州市规划局、苏州测绘计量研究所及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建立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获得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团队、省级优秀团队、省级社会实践基地、省级优秀调查报告、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等;获得“挑战杯”竞赛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二等奖、省测绘技能大赛一、二等奖;省、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和团委;省先进班集体8个、省三好学生及省优秀干部10人、获国家奖学金27人、国家励志奖学金168人。
学院 有教职工98人,其中专任教师 70人;有教授12人,副教授29人,博士27 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8.6%,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38.6%。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2人;20余人具有在国外攻读学位、访问研修和学术交流的经历,有11名教师分获包括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先进个人、建设部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教学名师、建设部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 优秀教学工作者、省“333”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省部荣誉和称号,有全国高校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GPS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一批学科和学术带头人。
学院现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测绘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八个本科专业。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00余名,硕士研究生160余名。
说实话,很一般,太杂了,有搞岩土的,有搞海洋动力的,又搞浮游生物的,不像别的院校那么正规,牛人少,学院发展前景看似很好,只要领导者英明,环科院可以上一个档次,但我不认为现在领导有多么英明
在主校区。专科、本科都在一个校区,主校区在九江前进东路,但是如果是体育师范类就不在主校区,在其他校区。主校区建设的很牛逼,2700多亩地,风景好的没法说,你去了不会后悔,专科和本科是同样的宿舍,有六人...
环境科学综合: 1、《环境化学》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戴树桂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版)) 2、《环境监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奚旦立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第三版)) 3、...
学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系。校级教学管理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方面,制定了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学校有校领导听课制,还专门建立了由专家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并设办公室),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任教学督导员,定期进行听课,每周汇总教学督导简报,对教学条件、学生学习状况及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议,并提出改进建议。此外,建立了网上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制度,促进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的改进。
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院教务办公室进行日常管理;由各系负责本系的教学工作。学院设立教学分委员会,负责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规划以及本科教学等重大事宜的审议、咨询。教学工作的重大问题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建立了学院领导和系主任听课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学事故认定处理规定、校督导组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
原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前身为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环境保护系。与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同步建立,1983年筹建,1985年正式成立并招生。当时国家环保总局隶属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系由国家环保局投资建设,是国家环保局直接投资建设的唯一本科院系。1983年筹建环境保护系之初经批准设置三个专业: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1985年首届招生时招收了环境工程和环境规划管理二个专业, 其中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我院在全国率先设置的本科专业。1987年在实验室条件已经满足的条件下开始招收环境监测专业。
1986年,由国家环保局投资建设的环保实验楼正式交工使用。按照学科设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与监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化工原理、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等11个实验室。
1988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分成建设部和国家环保局, 环境保护系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的其他系一起隶属于建设部, 但环境保护系的业务仍受国家环保局指导。
1989年在城建系城镇建设专业中试办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92年经教育部批准后正式设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并于同年正式招生,考虑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部分教学内容及实验室设置与环境工程类似,1995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调到环境保护系。
1994环境保护系先于国家教委公布调整本科专业目录二年,将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三个专业按方向合并成环境工程专业,并于当年按大类招生。
1994年,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实验室合并成化学实验室, 1995年给水排水工程并入环保系, 给排水实验室也同时并入, 至此, 全系设化学、分析与监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化工原理、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给水排水等10个实验室。1999年, 将全部10个实验室合并组成中心实验室。
1998年环保系为了加强技术开发和对外技术服务,开始筹建环保应用技术研究所,1999年正式成立独立建制的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环保应用技术研究所。
2000年设置了应用化学专业并于当年正式招生。
2000年申请并获准设立建设部部级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2001年合校后, 省教委批准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实验室, 直属于苏州科技学院。
2001年设置了环境科学专业并于当年正式招生。至此全系共设置了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环境科学三个本科专业。
2001年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成立苏州科技学院,此年,环境保护系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专业调入化学化工系。
2002年,环境工程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2003年,环境工程专业增设环境监察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二个专业方向,并将原环境工程方向改为水污染控制方向,环境监测与管理方向并入环境科学专业。
2003年,根据需要保应用技术研究所归属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2004年经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环境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审批权,并于当年招收首届研究生。
2006年,经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市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审批权,并于2007年招收首届研究生。
2005年,环境工程专业获准副教授评审权。
2006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环境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
原城市与环境学系
苏州科技学院城市与环境学系于2001年9月6日由原铁道师范学院地理系、苏州城建环保学院资源与城市科学系和测量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设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教研室;城市与环境学系实验中心和GIS和数字城市重点实验室;小城镇规划、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研究所;其中系实验中心设有城市规划、土壤与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学、地球概论、测量学等相关学科实验室以及学生学习机房和教师机房。
1987年由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创办地理教育专业,同年招收专科学生,1992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
1993年创办旅游管理专业,招收专科学生,并于1996年招收本科学生。
2001年9月6日由原铁道师范学院地理系、苏州城建环保学院资源与城市科学系和测量教研室合并组建苏州科技学院城市与环境学系。
2004年经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与建筑系合办)。
党政管理
院总支办公室 院教学管理办公室
院综合办公室 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院教授委员会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院分学术委员会 院分工会 院团委
教学单位
环境工程系
环境科学系
市政工程系
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系
地理与资源科学系
环境与市政工程实验室
资源与信息工程实验室
产学研机构
苏州天河环保科技开发公司
环境影响评价室(甲级证书)
环保应用技术研究所
环境安全研究所
固废资源化研究所
遥感研究所、节能研究所
苏州市测绘仪器检测中心
省现代测绘仪器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技术研究所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苏州科技学院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环境学院)成立于2007年7月,由原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城市与环境学系组建而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窒(苏州科技学院)是江苏省于2000年批准筹建的第三批省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城镇生态与环境质量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高效低耗废水处理工艺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个年轻的学院。长安大学组建后,在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建筑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西安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的基础上,经先后两次合并,于2003年6月组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在学院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学院博士点奠基人、著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博士生导师刘国昌教授,著名第四纪环境与黄土专家孙建中教授,著名水资源与水环境专家杨成田教授、李俊亭教授、刘洪俊教授、田春声教授,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孙锡平教授、朱浚黄教授,著名的市政工程专家金锥教授、黄克恕教授、赵乱成教授和万蔚杰教授,著名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家姜永顺教授、王天富教授、丁崇功教授等曾在学院执教和从事科学研究;另外,学院还聘请了中科院院士陈梦熊教授、中科院院士林学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教授、俄罗斯莫斯科地质大学科洛罗夫教授等5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院可在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3个一级学科领域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地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地质、地质工程、第四纪地质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地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应用化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等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7个本科专业,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实验室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学院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211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原位试验场地。同时,学院先后建立了陕西蓝田县汤峪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宝鸡市自来水公司、西安市曲江水处理厂、西安市自来水公司第二水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陕西省安装公司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等10个校外科研实习基地。
学院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职工14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8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38人。
学院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交通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部以及省级和地方等重大研究课题百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500万元左右。学院科研成果辉煌,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EI 和ISTP检索。
学院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李佩成院士指导的冯国璋博士论文“人事活动对区域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王文科教授指导的孔金玲博士论文“水文地质空间信息系统”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本部门的领导或专家、教授。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390余人、博士研究生80余人。
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先后与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南非、日本、韩国、瑞士、哈萨斯克坦、俄罗斯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同行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日国际地下水学术交流会;举办了中德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修班;承办了由中国科协发起、西北五省区科协主办的“中国西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为支持单位参与了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和第12届水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会议;先后邀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学院与德国土宾根大学合作,创建了“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
多年来,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与交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等部门的几十家科研院所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依靠人才及设备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咨询与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学院拥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证书、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乙级证书,实验中心拥有计量认证省级合格证书,对外可承担水资源勘察与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环境设计与治理,污水处理,给排水处理,公共建筑空气调节、供暖、通风、楼宇自动化,空气净化与除尘,噪声控制,燃气管道系统设计,给排水管网设计,岩矿分析测试,药品及食品的分析测试,水质分析等工程项目、实验项目、产品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近年来,学院先后为生产和科研单位举办各类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班、工程硕士班、成人学历班、短训班50余期,培训各类人才5000余人。
1995年,成立环境工程教研室(华南建设西院)、环境教育中心(广州师范学院),承担全校的环境教育课程;
1998年,成立环境应用化学研究所(广州师范学院);
2000年,成立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2001年,开办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广州大学土木学院);
2003年,开办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广州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2004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年,获得环境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3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广东省首批优势重点学科;
2015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保护”核心学科群、广州大学高水平大学“5 2”建设平台“华南地理、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学科”;
2018年,成立大湾区环境研究院(I类研究机构);
2018年,“环境工程”列入广东省“珠江学者岗学科”;
2019年,“环境科学”列入广东省“珠江学者岗学科”;
2019年,“环境工程”列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
截至2019年12月,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环境科学系和环境工程系,开设有2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
环境科学 |
环境工程 |
学科 |
专业 |
研究方向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 |
环境分析与检测 |
环境地球化学 |
环境辐射污染与防治 |
环境生态学 |
||
环境地球化学 |
多相催化水处理技术与原理 |
||
环境毒理与健康 |
|||
环境工程 |
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
水污染控制技术 |
|
水深度处理与运输 |
环境材料 |
截至2019年12月,学院有教职工99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教授20人,副教授33人,包括国家杰青1人,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8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特聘教授:侯立安
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区域水环境安全与水生态保护”重点学科群,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获C-等级。环境工程专业是广东省内同类专业中,首家通过工程教育国际认证。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8年上海软科全国排名46位,位居全国前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