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属于国土资源科技中软科学研究成果,是2005年度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科技项目,由南京市地产发展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完成。 当前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的系统研究较少,其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尚未形成。该项目分析提出了衡量社会效益的社会保障评价模型和评价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生态服务价值修正模型,并从理论上首次拟定了土地整理生态风险模型和风险规避方法,相应地构建了土地整理绩效管理机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绩效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研究将综合指标评价模型、社会保障功能评价模型、生态服务功能理论以及生态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应用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当中,拓展了土地学科研究领域,推动了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研究方法的探索。其中对土地整理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通过土地整理社会保障功能评价模型的构建,创新了评价方法,实现了社会效益评价定性向定量的转变。 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对全国土地整理效益评价都具有普适性,对合理选择和评价土地整理工作带有较大的示范作用和实用价值。其成果已得到了大力推广:①该项目共发表论文30篇,其中10篇发表在《中国土地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在全国都具有普适性和示范作用,发表的论文被引用已达44次,得到了同行的肯定。②研究形成的《南京市土地整理与效益分析》专著,因其内容全面和方法上的创新,已被列为南京农业大学等部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参考书。③研究的部分成果得到了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认可,已经被应用到《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中,并逐渐在江苏省内土地整理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促进了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④该项目为南京市制定一系列的土地整理制度和方法提供了基本依据,直接推动了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催生了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基础的白马黑莓生产基地、桠溪吊瓜子生态产品基地、六合区竹镇现代农业实验区等示范区的诞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100433B
获奖序号 |
20090065 |
项目名称 |
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
主要完成单位 |
南京市地产发展中心、南京农业大学 |
主要完成人 |
姚俊、赵杰、戴钢、陆守超、张长贵、李玉良、付光辉、徐玲、夏敏、孙雁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09-2-60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你不行就按市场询价计入,不要按定额计算了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土地整理”包括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
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研究目的:研究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目标分析法、德尔斐法、AH P法。研究结果:(1)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的绩效通过城市土地结构配置效应、经济效应、公平配置效应体现,在这3大效应下又分6大目标和23个评价指标来综合反映;(2)南京的土地结构配置比较合理,经济效应较好,公平配置基本合理。研究结论:建议从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实行城市内部用地置换制度、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几方面调控南京市土地供给。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以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区域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经济评价模型,并以南京市土地整理为例,评价了南京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取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土地整理引起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也必然引起区域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逆向的。合理开发利用各类土地资源,适当增加和保护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地类,补充一定生态用地,应成为当前土地整理过程中重要的内容。
成果登记号 |
20090097 |
项目名称 |
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南京市地产发展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姚俊、刘友兆、赵杰、戴钢、陆守超、付光辉、张长贵、李玉良、孙雁、王烨、徐玲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5-08-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06-12-01 |
主题词 |
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模型 |
任务来源 |
部门计划; |
本书对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绩效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将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研究分解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政府视角和农户视角,建立了一套“双层双视角”研究框架,并对绩效基本概念、绩效评价方法、绩效影响因素以及绩效改善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最终形成了一套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本书可供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国土资源规划人员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城市住房分层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对广州市住房状况的千户问卷抽样调查,对城市住房分层的现状与机制进行了研究。全书以住房产权的有无、住房产权的数量及来源为分层标准,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模型将城市居民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五大阶层:无产权房阶层、福利性产权房阶层、商品性产权房阶层、继承性产权房阶层和多产权房阶层。在此基础上,使用内生性转换模型对城市住房分层的机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城市住房分层主要是由国家权力机制、市场机制和居民自我选择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