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篇 导论 |
|
---|---|
第1章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导论 |
第2章 中国土地整治规划战略顶层设计 |
1.1 研究背景 |
2.1 战略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2 战略定位 |
1.3 研究目标 |
2.3 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 |
1.4 研究内容 |
2.4 战略统筹与战略判断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3章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3.1 系统论 |
4.1 土地整治研究历程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2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进展 |
3.3 土地供给理论 |
4.3 土地整治资源环境效应诊断与预警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
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4.4 土地整治区功能定位研究现状 |
3.5 西方经济学理论 |
4.5 土地整治项目的选址标准研究现状及进展 |
3.6 区域经济理论 |
4.6 生态化土地整治研究现状及进展 |
3.7 区位理论 |
|
3.8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二篇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
---|---|
第5章 区域土地整治资源环境效应诊断与预警技术 |
第6章 土地整治区功能定位判别技术 |
5.1 土地整治资源环境效应分析 |
6.1 土地整治区功能判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
5.2 土地整治资源环境效应诊断与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6.2 县域尺度下土地整治区功能定位判别技术 |
5.3 土地整治资源环境效应的预警模型与方法 |
6.3 土地整治区功能定位判别案例研究 |
5.4 土地整治资源环境效应预警案例研究 |
|
第7章 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判别技术 |
第8章 节地节水型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技术 |
7.1 区域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判别 |
8.1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前期研究 |
7.2 土地整治项目选址技术 |
8.2 节地型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技术 |
7.3 典型土地整治项目选址研究 |
8.3 节水型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技术 |
8.4 节地节水综合型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研究 |
|
第9章 生态化土地整治设计技术 |
第10章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
9.1 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
10.1 土地整治项目选址综合决策支持系统 |
9.2 土地整治生态化设计研究 |
10.2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系统研究 |
9.3 土地整治生态化设计成本一收益评价 |
10.3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系统研究 |
10.4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研究 |
第三篇 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实证与示范 |
|
---|---|
第11章 东部典型实验区(福建)项目示范 |
第12章 中部典型实验区(山西)项目示范 |
11.1 东部项目区基本情况 |
12.1 中部项目区概况 |
11.2 东部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
12.2 土地利用潜力状况及潜力分析 |
11.3 项目规划布局与建设内容 |
12.3 规划方案 |
11.4 东部项目工程设计 |
12.4 项目工程设计 |
第13章 西部典型实验区(贵州)项目示范 |
第14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13.1 西部项目区概况 |
14.1 研究结论 |
13.2 西部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
14.2 政策建议 |
13.3 项目规划目标及标准 |
参考文献 |
13.4 项目规划与设计 |
该书首先从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的背景与需求入手,系统剖析了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支撑理论和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依照土地整治实施管理的系统流程,开展了区域土地整治资源环境效应诊断与预警技术研究,土地整治区功能定位判别技术研究,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判别技术研究,节地节水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技术研究,土地整治区生态化设计技术研究以及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并结合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典型项目区进行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技术研究示范,形成了“效应评估——功能判别——项目选址——规划设计——系统管理”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技术体系。
该书注重规划转型的新理念。该研究在整治目标上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在整治内涵上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综合管理转变,在整治方式上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
该书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该专著针对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范式缺失,土地整治系统集成技术不完善,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尤其是节地、节水、生态化设计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技术等问题,开展从项目效应评估到区域系统管理的节地节水生态型土地整治系统化研究。
该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基于土地整治本质功能再认知,构建了土地整治规划研究的理论范式;建立了土地整治"效应评估、项目选址、规划设计、系统管理"技术体系;设计了“田路沟渠林”五位一体节地节水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开发了生态防护、景观再造与联合改良一体化的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模式;集成了保质改良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
项目规划设计的目标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彻底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最终达到保护耕地...
落实到图斑地块,地块资料入库 最主要是规划数据图的建设,完全的数字化
《便衣警察》 《死于青春》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海岩文集》 《永不瞑目》 《海岩散文》 《玉观音》 《海岩中篇选》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海岩长篇经典全集》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煽》 ...
获奖记录
2020年12月10日,该书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严金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土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出版《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与战略》《土地整理》《发展中的土地科学》等专著合著多部。 2100433B
生态理念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人地矛盾关系日益突出。为了改善这一民生问题,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基于生态理念,不断加强对土地的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确保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有效改善城镇居民环境,避免土地开发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效益。基于此,进一步对生态理念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展开分析与探讨。
试析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
当前我国土地整体的整治规划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对设计土地整治计划时,往往只重视耕地面积的增加以及生产条件的便利,没有看到生态效益的重要性,使得我国的丘陵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因此,本文从当前我国丘陵山区土地整治规划的现状出发,指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第1章 土地整治规划概述
1.1 土地整治规划的内涵与体系
1.1.1 土地整治的内涵
1.1.2 土地整治规划的含义
1.1.3 土地整治规划的特点
1.1.4 土地整治规划的体系
1.2 土地整治规划的目的和作用
1.2.1 土地整治规划的目的
1.2.2 土地整治规划的作用
1.3 土地整治规划的基本内容
1.3.1 土地整治规划的一般构成
1.3.2 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
1.4 土地整治规划的原则和程序
1.4.1 土地整治规划的指导思想
1.4.2 土地整治规划的总体目标
1.4.3 土地整治规划的原则
1.4.4 土地整治规划的程序
1.4.5 土地整治规划的成果
1.4.6 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土地整治规划的理论基础
2.1 方法论基础
2.1.1 未来学
2.1.2 系统工程理论
2.1.3 控制论
2.2 经济学理论
2.2.1 土地供给理论
2.2.2 成本-收益理论
2.3 土地生态学理论
2.3.1 土地生态学概念
2.3.2 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3 生态学对土地整治的指导意义
2.4 人地协调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人地协调理论
2.4.3 土地伦理学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整治规划
3.1 俄罗斯的土地整治规划
3.1.1 土地整治规划的内容
3.1.2 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
3.1.3 俄罗斯现阶段土地整治规划的基本目标
3.2 德国的土地整治规划
3.2.1 法律依据
3.2.2 规划机构
3.2.3 规划的目的和要求
3.2.4 土地整治规划的内容
3.2.5 土地整治规划的步骤
3.2.6 土地整治规划有关自然景观的保护
3.3 澳大利亚的矿山土地复垦整治设计
3.3.1 矿山运行设计
3.3.2 土地复垦整治原则
3.3.3 常规土地复垦整治技术规程
3.3.4 特别类型土地复垦整治技术规程
3.4 中国台湾的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
3.4.1 农地重划规划作业程序
3.4.2 农地重划区划定和设计
3.4.3 市地重划规划作业程序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土地开发规划
4.1 土地开发与土地开发规划
4.1.1 土地开发的含义与特点
4.1.2 土地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4.1.3 土地开发的类型
4.1.4 土地开发的形式
4.1.5 土地开发的规律
4.1.6 土地开发的原则
4.1.7 土地开发的任务
4.1.8 土地开发规划
4.2 土地开发规划的任务、依据和原则
4.2.1 土地开发规划的任务
4.2.2 土地开发规划的依据
4.2.3 土地开发规划的原则
4.3 土地开发规划的类型与内容
4.3.1 土地开发规划的类型
4.3.2 土地开发规划的内容
4.4 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4.1 我国待开发土地资源的现状特征
4.4.2 待开发土地资源的调查
4.4.3 待开发土地资源评价
4.5 土地开发规划的编制
4.5.1 土地开发规划编制的原则
4.5.2 土地开发规划编制的步骤
4.5.3 土地开发规划方案的编制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土地整理规划
5.1 土地整理的内涵、范畴与模式
5.1.1 土地整理的内涵
5.1.2 土地整理的范畴
5.1.3 土地整理的任务
5.1.4 土地整理的原则
5.1.5 土地整理的模式
5.2 土地整理规划的体系与内容
5.2.1 土地整理规划的体系
5.2.2 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5.3 土地整理规划的依据、原则与程序
5.3.1 土地整理规划的依据
5.3.2 土地整理规划的原则
5.3.3 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
5.3.4 土地整理规划的关键和要点
5.4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5.4.1 耕地整理项目规划
5.4.2 园地整理项目规划
5.4.3 林地整理项目规划
5.4.4 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
5.4.5 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5.4.6 建设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土地复垦规划
6.1 土地复垦概述
6.1.1 土地复垦的概念
6.1.2 土地复垦的意义
6.1.3 土地复垦的特点
6.1.4 土地复垦的类型
6.1.5 土地复垦的原则
6.1.6 土地复垦的模式
6.1.7 土地复垦的技术
6.2 土地复垦规划的依据和原则
6.2.1 土地复垦规划的类型
6.2.2 土地复垦规划的依据
6.2.3 土地复垦规划的指导思想
6.2.4 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
6.3 土地复垦规划的程序与方法
6.3.1 土地复垦规划的程序
6.3.2 土地复垦规划的方法
6.4 土地复垦规划的内容与实施管理
6.4.1 土地复垦规划的内容
6.4.2 土地复垦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6.5 采矿土地复垦规划
6.5.1 采矿土地复垦的概念
6.5.2 采矿土地复垦规划设计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土地治理规划
7.1 土地治理的内涵与类型
7.1.1 土地治理的概念
7.1.2 土地治理的类型
7.2 土地治理规划的内容、原则与程序
7.2.1 土地治理规划的内容
7.2.2 土地治理规划的原则
7.2.3 土地治理规划的程序
7.3 中低产田治理规划
7.3.1 中低产田治理的意义
7.3.2 中低产田治理规划的内容
7.4 水土流失地治理规划
7.4.1 水土流失地现状调查
7.4.2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规划
7.4.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规划
7.5 风沙地治理规划
7.5.1 风沙地生物措施规划
7.5.2 工程措施及其配置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土地整治规划预评估
8.1 土地整治规划预评估概述
8.1.1 土地整治规划预评估的含义
8.1.2 土地整治规划预评估的意义
8.1.3 土地整治规划预评估的特点
8.1.4 土地整治规划预评估的内容
8.1.5 土地整治规划预评估的主要方法
8.1.6 土地整治规划预评估的程序
8.2 土地整治规划的经济效益预评估
8.2.1 经济效益预评估
8.2.2 经济效益预评估指标体系
8.3 土地整治规划的社会效益预评估
8.3.1 社会效益预评估
8.3.2 社会效益预评估的步骤与方法
8.3.3 社会效益预评估指标体系
8.4 土地整治规划的生态效益预评估
8.4.1 生态效益预评估
8.4.2 生态效益预评估指标体系
思考题
参考文献2100433B
土地整治规划是重要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科学指导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刘双良主编的《土地整治规划》以土地主管部门和专业实践领域的土地整治规划工作为本底,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相关理论成果,并关注了近年来国土、农业等部门有关土地整治规划的新动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土地整治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技术,《土地整治规划》具体内容包括:土地整治规划概述、土地整治规划的理论基础、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治理规划、土地整治规划预评估。
土地整治规划是主要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科学指导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层次上,包括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省市级土地整治规划、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等。
2012年3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国函〔2012〕23号),《规划》到2015年,全国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农田整治、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和损毁土地复垦补充耕地2400万亩,进一步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积极稳妥推进村庄土地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整治农村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450万亩,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全面推进旧城镇、旧厂矿改造和城市土地二次开发,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推进生产建设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35%以上,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