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校级研究机构10个,共建联合科研机构10个,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挂靠学院。
校级研究机构: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工业工程研究所、暖通空调研究所、 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燃气工程研究所、机械工程综合实验中心 、先进城市能源及建筑环境控制与安全综合实验中心
共建联合科研机构:中国荷兰热能环保技术实验室、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新奥先进城市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西门子数控技术应用中心、同济大学-斯来福临磨削联合实验室 、同济大学-沈阳机床研究院、同济大学-派克汉尼汾传动与控制联合实验室 、同济大学-常州新能源汽车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市振华港口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研究所、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
2012年,学院科研合同立项126项,合同总经费4723万元,,经费到款3609.5万元,其中纵向经费2401.92万元。各类期刊杂志发表论文近400篇,三大奖励检索论文收录97篇,出版教材与专著8部。申请专利44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6项,申请实用新型13项,软件登记5项。国家自然基金共申请基金52项,获批10项,总金额680万,其中8项面上基金,2项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获批2项,获批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1项。
2011年,学院科研合同立项128项,经费到款2660多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510多万元。各类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自然基金44项,获批6项,总金额149万,其中2项面上基金,3项青年基金,1项国际会议资助。获得6项高校专向基金资助,每项资助金额20万。获批博士点基金2项。
2010年,学院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40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收录近40篇,出版专著3部。当年科研项目立项120多项,科研经费到款2200余万元,其中,纵向到款1300余万元,横向到款900余万元。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1项杰青),获批5项。
获奖类别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时间 |
等级 |
---|---|---|---|---|
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 |
微型扭杆刚度及小滞后角测量仪 |
万德安等 |
2003 |
三等奖 |
建设部科研进步奖 |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钱涌根等 |
2003 |
三等奖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国产化智能温室及其环境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研制 |
蔡龙俊等 |
2005 |
一等奖 |
华夏科技进步奖 |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
沈晋明等 |
2005 |
二等奖 |
华夏科技进步奖 |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
沈晋明等 |
2005 |
三等奖 |
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 |
面向重大建设工程的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装备及技术 |
石来德 |
2008 |
二等奖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海上重型起重装备全回转浮吊关键技术及应用 |
陆敏恂等 |
2010 |
二等奖 |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 |
光学跟瞄动态检测验证平台 |
李安虎 |
2011 |
二等奖 |
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是2003 年中国工程机械学会主办的半月刊。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收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被科技部科技情报所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定为A类核心期刊之一。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年均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工程机械学报》在全国86家机械类杂志中影响因子居13—17位。
时间 |
大事记 |
---|---|
1912年06月 |
同济医工学堂设机电科。 |
1930年 |
工科升格为工学院,设有电工机械系。 |
1945年 |
抗战期间随学校内迁到四川李庄,宜宾等地坚持教学。 |
1952年07月 |
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并入交通大学。 |
1958年 |
学校成立建筑机电及设备系,简称机电系。 |
1979年08月 |
学校撤消机电系,成立机械工程系。 |
1987年04月 |
机械工程系升格为机械学院(筹)。 |
1991年04月 |
增设汽车工程系。 |
1998年08月 |
学校调整有关院系机构,机械学院更名为机械工程学院。 |
2000年04月 |
在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后,机械工程学院新设机车车辆系。 |
2000年12月 |
学院设置8个二级学科专业委员会,3个工程硕士专业。 |
2001年02月 |
机械工程学院成立同济大学路面机械工程中心,同年3月,组建同济大学机械电子教研室。 |
2002年04月 |
汽车工程系划出机械工程学院,另行成立汽车工程学院。 |
2002年05月 |
即由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改为院-研究所二级管理体制。 |
2003年05月 |
学院增设“工业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同年11月,机车车辆研究所转入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所。 |
2004年11月 |
学院成立专业基础教学部。 |
2005年05月 |
成立机械工程综合实验中心,先进城市能源及建筑环境控制与安全综合实验中心。 |
2005年09月 |
机械工程学院搬迁至嘉定校区。 |
2007年 |
机械设计及理论获国家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教育部重大工程施工技术设备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实施。 |
2012年03月 |
更名为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德国、奥地利、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泰国、乌克兰、新加坡、芬兰、韩国、瑞士、波兰、加拿大、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荷兰、越南以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企业)签署了164项校级协议(包括签署意向书和重新更改协议)。同济大学校际合作已经拓展至欧、美、亚、大洋洲各个国家。与德国、日本、法国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开展认证学分的交换生项目。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国际学位合作如下表所示:
类别 |
备注 |
---|---|
中德双学位 |
与八所德国机械工程强校合作开展的大机械类硕士双学位合作培养项目 |
中法双学位 |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对法双学位项目主要是与同济大学中法学院合作共建的。合作院校主要有法国国立高等工程技术大学校、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工程师学校、法国国立海军工程学院、法国高等矿业学校集团和法国瓦伦西纳工程师学院 |
中意双学位 |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对意双学位项目主要是和中意学院合作共建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意国际班”。合作院校主要有都灵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两所。 |
资料来源: |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如下表所示:
会议名称 |
主办/承办单位 |
会议开始日期 |
会议结束日期 |
---|---|---|---|
第七届国际供暖通风及空调大会(ISHVAC2011) |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2011-11-7 |
2011-11-9 |
2011工程机械与车辆工程新进展国际学术会议 |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2011-11-5 |
2011-11-7 |
2007年工程机械与车辆技术进展国际会议 |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2007-5-25 |
2007-5-27 |
第二届中国住宅建筑的能源消费与环境问题学术会议 |
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2002-10-17 |
2002-10-18 |
国际能源组织蓄能专业委员会执委会 |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 |
2001-9-26 |
2001-9-28 |
2001'上海绿色建筑国际研讨会 |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 |
2001-7-9 |
2001-7-9 |
国际生产研究协会亚太地区秘书长成立大会 |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 |
1992-10-28 |
1992-10-30 |
第三届现代制造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 |
1990-10-22 |
1990-10-31 |
中瑞暖通控调学术会议 |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 |
1988-5-23 |
1988-5-24 |
第二届现代制造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 |
1988-5-20 |
1988-5-22 |
中日超精密加工会议 |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 |
1987-10-17 |
1987-10-21 |
现代制造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 |
1987-5-13 |
1987-5-16 |
资料来源: |
科研项目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与中国国外知名企业和高校保持着密切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与众多知名中国国外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30多项,详见下表:
项目名称 |
合作单位 |
开始日期 |
---|---|---|
空气洁净技术相关研究 |
日本无机株式会社 |
2011-03-10 |
规划阶段建筑节能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研究 |
美国能源基金会 |
2011-05-01 |
模拟能量技术的研究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2010-04-01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生态解决方案(I) |
芬兰技术研究中心 |
2011-03-03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生态解决方案(II) |
芬兰技术研究中心 |
2011-03-03 |
分层空调系统负荷有效系数研究 |
香港理工大学 |
2011-02-14 |
贝卡尔特沈阳工厂空调通风系统性能诊断 |
Bekaert 贝卡尔特(比利时) |
2010-10-01 |
资料来源: |
共建机构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共建联合科研机构11个:
联合实验室名称 |
建立时间 |
对方单位 |
---|---|---|
同济-派克汉尼芬液压传动实验室 |
2009年 |
派克汉尼芬液压传动有限公司 |
同济-西门子控制实验室 |
2009年 |
西门子公司 |
同济-荷兰热能环保技术实验室 |
2006年 |
荷兰政府 |
同济大学-沈阳机床研究院 |
2010年 |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新奥先进城市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
--- |
新奥集团 |
同济大学-常州新能源汽车联合研究中心 |
--- |
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
上海市科委 |
上海市振华港口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 |
--- |
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建设部同济大学环卫机械研究所 |
--- |
建设部 |
同济大学-斯来福临磨削联合实验室 |
2009年 |
柯尔柏斯来福临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
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 |
-- |
--- |
资料来源: |
是两个不同的学院。中德学院的话只要德语水平达到合作院校的要求(一般是daf4x4,个别院校要求低一些),并且在通过德国相关合作院校的面试之后,都可以去德国院校学习,毕业后取得两个学校的双学位。如果成绩...
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专业课有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程学、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计算机系列课程、测试技术。南通大学,简称“通大”,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
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直接高考报名驾车路线:全程约13.6公里起点:大同市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迎宾街辅路行驶90米,稍向左转进入迎宾街2.沿迎宾街行驶1.4公里,进入云中路3.沿云中路行驶1.4...
孙文杰,196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机械系,2010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宣布正式退休。
朱绍中,1979年至1982年同济大学机械系热能动力专业本科毕业。现任东华大学党委书记。
于信汇,1979至1983年同济大学机械系工程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现任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赵为民,1979年至1984年同济大学工程机械系机械专业本科毕业。去世前担任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市级机关工作党委书记。
胡斌,1983年至1987年同济大学(原上海铁道学院)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现任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虞丽娟,1979年至1983年同济大学(原上海铁道学院)内燃机专业本科毕业。现任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
杨金槐,196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设计专业,高级工程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了,江西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九江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唐登杰,1981年至1986年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懂事、总经理、当副书记。
王洪宇,1984年至1988年同济大学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现任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关锡友,1985至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现任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 2100433B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于航 |
党委副书记 |
周奇才、李红 |
院长 |
杨志刚 |
常务副院长 |
李理光 |
副院长 |
卞永明、訚耀保、李峥嵘 |
资料来源: |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师170多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柔性引进院士1名),及教授3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8名)、副教授52名。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学院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专家为兼职、顾问和荣誉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外聘院士:林宗虎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暖通空调研究所、燃气工程研究所、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及工业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开设5个本科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
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
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 |
暖通空调研究所 |
燃气工程研究所 |
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 |
工业工程研究所 |
-- |
资料来源: |
编号 |
名称 |
编号 |
名称 |
---|---|---|---|
04003 |
工科试验班(机械能源类) |
04004 |
中德机械与能源工程(创新实验区) |
04014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0402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04034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04054 |
工业工程 |
04064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意班) |
04094 |
工业工程(中德班) |
资料来源: |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1个,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上海市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 7本。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09)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济大学机械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精品课程:
类别 |
名称 |
时间 |
负责人 |
---|---|---|---|
上海市精品课程 |
机械原理 |
2011 |
李小江、奚鹰 |
资料来源: |
国家级规划教材 :
类别 |
教材名称 |
主编姓名 |
出版社 |
---|---|---|---|
“十二五”规划教材 |
现代工程图学 |
杨裕根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机械设计基础(第4版) |
汪信远、奚鹰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机械制图 |
钱可强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现代工程图学 |
杨裕根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
机械结构设计(第2版) |
卢耀祖、郑惠强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
机械制图(第6版) |
何铭新、钱可强、徐祖茂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机械制图习题集(第6版) |
何铭新、钱可强、徐祖茂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资料来源: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年份 |
获奖成果 |
等级 |
---|---|---|
2009 |
机械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二等 |
2009 |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性汽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 |
2009 |
大学生CAX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意识的构建与研究 |
三等 |
资料来源: |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 ,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个。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上海市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含车辆工程)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机械工程
学位点设置
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专业层次 |
类别 |
专业名称 |
---|---|---|
博士研究生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机械工程 |
二级学科博士点 -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
机械电子工程 |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
热能工程 |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
二级学科硕士点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电子工程 |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
工业工程 |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
工程热物理 |
||
热能工程 |
||
制冷与低温工程 |
||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 |
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 |
|
工业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 |
||
动力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 |
||
资料来源: |
院徽
院徽为圆形,意为圆满、团结。两圆相套,寓意学院师生以圆满尽其使命自勉;双圆间为学院中英文名称;中间为院徽核心图案,由C、M、E、T、U五个字母综合构成齿轮(C、M、E)、铁锤(T)、叶芽(U)。“CMETU”为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英文缩写。
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ME”论坛讲座、研究生体育文化节之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2016台湾夏令营、2016日本冈山大学暑期研究生国际论坛、2016年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活动,参加了2016年第六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创意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1 / 12 建筑环境与 能源应用工程 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是土木类本科专业, 是土木工程的二级学科, 原学科名称是“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简称暖通空调及燃气专业) 。 1998 年本 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2012 年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 2012 年根据学校要求以“机械能源类”为名称实行大类招生,一年级开始分专业方向。 同济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始建于 1952 年,是国内最早建立暖通空调 及燃气专业的高校之一。 1959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90年开始培养“供热、供燃气、通风 及空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目前已经具备招收本科、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等全部学 历教育环节和博士后流动站。 本专业于 2002 年进入国家 211二期建设项目, 2005年参加学校 98
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学科大类:地下建筑工程 课题名称:新苏国际广场二期大开口逆作法基坑围护设计 课题性质(设计或论文):设计 开题学院(系):土木工程学院地下系 指导教师姓名 : 朱合华 职称:教授 张继红 职称:高级工程师 联系方式: 中山北二路 1515号石油大厦 C座 6层(上海地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电话: 13916002694 Email:digusky@163.com 课题简介(100~300字): 新苏国际广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基坑挖深约 18m,面积约 2 万 m2,主体 结构地下三层,为了适应目前的商业地产形势发展需求, 采用大开口逆作法基坑 围护形式。大开口逆作法基坑围护形式是一种较新型的基坑围护形式, 其核心内 容是将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相结合的逆做法与扩大出土口开洞相结合, 有利于节 约工期、节省造价,该基坑目前正处于方案与施工图设计阶段。 该种围护形式在 深大基坑中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
校徽
院徽标志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匠人营国”,象征广义的营造活动,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门类简而言之即是“营造”——筑土为屋,架木为桥。标志形式上借鉴中国古代的“关防”(印章的一种),代表“责任”和“权威”;“土木”二字与“城”内“建筑”巧妙融合。
根据2021年5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同济学生分会协会、同济无止桥、同济大学土木编译社、同济大学建筑结构试验技术协会、同济大学BIM菁英俱乐部、桥魂协会、同研社 、结构减灾学术社等研究性学术社团,举办了土木社团嘉年华、土木·建筑联合博思论坛、同济大学BIM高峰论坛、企业日、企业高层讲座、企业课程、I SEE YOU等文化活动。
北大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定位于能源与资源科学与工程的学术前沿,进行中国能源与资源的发展战略、技术前沿与先进工程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资源利用、油气田开发、能源动力、新型能源、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等。北大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将建成中国以及世界能源与资源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研发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2011年3月,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点为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北大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能源与资源工程”命名的院系,也是唯一的以“能源与资源工程”为专业的院系。现有研究员(含特聘研究员)21名,兼职研究员2名,设立有水资源研究中心、高等油藏模拟中心、 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研究中心、能源动力与环境研究中心、节能与动力工程研究所、 石油与地热技术研究所、微纳米热质传递与能源效率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招生专业:
①本科:能源与资源工程
②硕士研究生:能源动力与资源工程
③博士研究生:能源动力与资源工程
④博士后:能源经济、能源政策、能源系统模拟和规划、环境经济、环境规划、清洁生产、建筑物节能、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纳米材料科学、分析化学、油气田开发工程、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能源工程、水文、水资源、 地下水保护、环境修复、资源统一核算与循环经济系统、可再生能源、新兴能源开发、温室气体的控制与利用、高效低污染燃烧系统开发、新型节能燃器具开发、能源与资源计算、模拟。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市政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3个系,开设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3个本科专业。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在职教师176人,其中专业技术类教师系列135人(含正高78人,副高57人)。两院院士6人(含双聘),杰青5人,优青、青长、青拔等国家“四青”人才14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选3人,上海领军人才9人,其他省部级人才计划20余人。聘请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托普弗教授等一批环境领域专家作为兼职教授。
双聘院士: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陶文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银广等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楚文海等
国家万人计划:陈银广等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个,教育部研究生卓越计划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
教育部研究生卓越计划:环境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工程硕士学位领域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上海市重点学科:环境工程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
工程硕士学位领域:能源与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