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简介
內容簡介 50座台灣近代公共建築,以圖解方式一次導覽,提供最佳鑑賞台灣近代建築之角度與途徑。 十九世紀末歐洲因工業革命影響,建築從材料到構造 技術皆有突飛猛進的改變。甲午戰爭後台灣進入日本時代,這段時期已是日本近代建築發展的成熟時期,台灣因此在二十世紀初成為近代建築技術與風潮的實踐場 域。因此,今日在台灣各地可見近代建築風格百花齊放,見證東亞地區近代化過程的各種嘗試與努力。 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受民族主義和國際局勢影響,公共建築地景同時出現美援影響的現代主義及中國復古宮殿風潮;鄉土文學運動到政治解嚴後,地方歷史和自然元素開始成為設計養分,九二一大地震和綠建築的觀念也持續刺激台灣益發多元精彩的建築風貌。 本書以空間脈絡角度切入,搭配時代氛圍及社會思潮的轉變,走訪50座台灣近現代經典公共建築,看見50種引人入勝的建築風華。 台南測候所(1898...(展开全部) 內容簡介 50座台灣近代公共建築,以圖解方式一次導覽,提供最佳鑑賞台灣近代建築之角度與途徑。 十九世紀末歐洲因工業革命影響,建築從材料到構造 技術皆有突飛猛進的改變。甲午戰爭後台灣進入日本時代,這段時期已是日本近代建築發展的成熟時期,台灣因此在二十世紀初成為近代建築技術與風潮的實踐場 域。因此,今日在台灣各地可見近代建築風格百花齊放,見證東亞地區近代化過程的各種嘗試與努力。 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受民族主義和國際局勢影響,公共建築地景同時出現美援影響的現代主義及中國復古宮殿風潮;鄉土文學運動到政治解嚴後,地方歷史和自然元素開始成為設計養分,九二一大地震和綠建築的觀念也持續刺激台灣益發多元精彩的建築風貌。 本書以空間脈絡角度切入,搭配時代氛圍及社會思潮的轉變,走訪50座台灣近現代經典公共建築,看見50種引人入勝的建築風華。 台南測候所(1898)∕新起街市場(1908)/台南公館(1910)/台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組合事務所(1911)/步兵第二聯隊本部營舍 (1912)/台南地方法院(1912)/北投公共溫泉浴場(1913)/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1915)/台南廳(1916)/台灣總督府 (1919)/台北醫院(1921)/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22)/台南刑務所嘉義支所(1922)/台北郵便局(1930)/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 (1934)/台南州新化街役場(1935)/台北公會堂(1936)/台南武德殿(1936)/台南合同廳舍(1937)/台灣銀行(1937)/台北市役所(1940)/國立台灣科學館(1957)/中山博物院(1965)/中山樓(1966)/外交部(1972)∕國立國父紀念館(1972)/中正紀念堂(1980)/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1981)/救國團墾丁青年中心(1983)/台北市立美術館(1983)/中央圖書館(1985)/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86)/劍潭青年活動中心(1988)/台中縣東勢鎮綜合行政大樓(1993)/宜蘭縣政府(1997)/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1998)/公務人力發展中心(2000)/宜蘭縣社會福利館(2001)/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習所區(2001)/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1)/十三行博物館(2002)/國立台灣美術館整復建工程(2004)/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第一期新建工程(2004)/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2006)/高雄世界運動會主場館(2009)/蘭陽博物館(2010)/日月潭向山遊客中心(2011)/六堆客家文化園區(2011)/大東文化藝術中心(2012)/台中圖書館新館(2012) 本書特色 1.提供建築主體圖解,輕鬆閱讀台灣近代建築細部語彙與特色,簡明易懂 2.安排建築落成年代前後時間,清楚對照社會發展背景與建築相關事件 3.設計「精彩一瞬間」,從建築平面圖中,讓閱讀上能更清楚捕捉到建築容易忽略的地方,如臨現場 作者簡介 凌宗魁 國立台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規劃師。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建築史及文化資產保存。 繪者介紹 林家棟 自由插畫家,現居台南,繪本曾獲金鼎獎,插畫作品以美食、風景、地圖為主,散見於美印台南、觀台灣、好吃等刊物。 個人網站 jiadong-art.blogspot.tw/2100433B
让大家学一下呀
1 甲类建筑——单幢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0000m2,且全面设置中央空气调节系统的公共建筑,或单幢建筑面积小于20000m2,大于5000m2,且采用中央空调的重要公共建筑。2 乙类建筑——单幢建筑...
公共建筑分析
建筑设计既是为营造建筑实体提供依据, 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 既要考虑人们的物质生活 需要,又要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在 建筑设计 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需要,统一解 决各种矛盾。实践表明,各种建筑设计都要处理好总体布局、环境构思、建筑功能、 建筑技 术、建筑艺术处理等问题。 总体布局 从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考虑预想中建筑物室内室外空间的各种因素,作出总体安排, 使建筑物内在功能要求与外界条件彼此协调, 有机结合。 建筑群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应在总体 构思的原则指导下进行, 并受总体布局的制约。 因此,设计构思应遵循 “由外到内 ”和“由内到 外”的原则,先从总体布局着手。 根据外界条件 ,解决全局性的问题 ,然后进行单体建筑设计中 各种空间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使单体建筑设计在体型、体量、层数、建筑形式、色彩、朝 向、日照、 交通等方面同总体布局及周围环境取得协调, 并在单体建筑设计趋于成熟时
《图解建筑史系列: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第2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邓庆坦,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近年来以第一著(译)者出版学术专著、译著10余部。主要专著《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论纲》;主要译著《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建筑思想·代表作》。主持完成大中型建筑设计与规划项目十余项。
常玮,2009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长城防御体系研究工作,参与大型志书《长城志‘关隘卷》的编写工作。
刘鹏,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现就职于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处。
《公共建筑装饰经典:上海专集2》是上海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在建筑装饰的设计和施工中成果的结集,有“金茂大厦”、“上海东方电视台”、“虹桥机场”等项目工程。《公共建筑装饰经典:上海专集2》是公共建筑装饰经典丛书之一。
本书所要介绍的中国近代建筑史,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建筑历史。与源远流长、绵延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相比,一个多世纪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似乎显得过于短促,但是,她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却是古代建筑历史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石头史书”的中国近代建筑,见证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沉浮,映射了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凝结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就是中国近代社会沧桑巨变的缩影。
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政治上有20余个王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东西方交流,但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基本上是超稳定的一元连续文化。1840年,中国建筑进入了近代历史时期,西方建筑文化的输入与冲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复兴、现代建筑的兴起与高潮……可谓跌宕起伏、异彩纷呈;在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中,建筑文化潮流之开放多元、建筑风格之频繁更替,为中国建筑历史所仅见;近代建筑历史遗产对现代、当代中国建筑的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更是古代建筑史所无法比拟的。
历史进入19世纪,经历了“康乾盛世”的满清王朝,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幻影中,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则凭借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迅猛发展。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强行开辟租界、租借地和铁路附属地,染指矿山、铁路……西方建筑体系作为列强政治、经济侵略的物质工具也输入中国,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在西方建筑文化的被动冲击下展开。首先,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纵向延续被西方建筑体系的横向传播所打断,新式工业建筑、行政办公建筑、交通建筑、金融建筑、医疗建筑、文化教育建筑、体育建筑以及新式城市住宅等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大量涌现;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极大地冲击了以木结构和手工业为主的传统建筑技术体系。在百余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中,西方近现代建筑体系的传播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主线。其次,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也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另一条重要线索。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在华教会的中国化运动,在教会的主导下,西方建筑师的“中国式”建筑开启了在现代技术和现代功能基础上复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先声。20世纪20至30年代,在南京国民政府大力倡导下,中国第一批正规建筑师进行了“中国固有形式”建筑实践,形成了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传统建筑文化复兴高潮。
本书拟将中国近代建筑史划分为四个时期:1840-1900年为初始期;1901-1927年为发展期;1927-1937年为兴盛期;1937-1949年为凋零期。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进程极不均衡,1840-1900年之间发展缓慢,1900年之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27-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近代建筑进入了加速发展的空前鼎盛时期,今天遗存的近代建筑,绝大多数建造在这短短的30余年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入了凋零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书分三个部分,共十讲。
第一部分为第一讲到第三讲,分别以外力楔入、内力主导、住宅转型作为三个有代表性的纵剖面,从列强势力主导下的城市转型、官方与民族资本主导下的城市建设、近代城市集居住宅的发展演变三个方面,勾勒出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第二部分为第四讲到第九讲,共六讲,分别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四个历史时期作为横剖面,勾勒出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第三部分为第十讲,是全书的结语,概括阐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建筑历史,阐明了以1949年为界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性。
编者 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