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在湍流雷诺数2300~100000范围内,定量测量多相流体中颗粒材料的粒度、速度、浓度等参数,浸没式水相固体颗粒测量范围:2-750um,浸没式油相固体颗粒测量范围:2-100um,高速颗粒测量范围0.01-3500微米。
定量测量多相流体中颗粒材料的粒度、速度、浓度等参数,满足在线分析、取样、读数的要求。涉及液体颗粒计数、固体颗粒计数、高速智能粒度分析、高清晰成像、紫外分光、孔径分析、热重分析。
测试测量仪器的技术指标
测试测量仪器的技术指标 简明技术指标电压准确度 量程源测量编程分辨率准确度 ±(% 读数+电压 )显示分辨率积分 ADC 准确度 ±(% 读数+电压 )高速 ADC 准确度 ±(% 读数+电压 )100.000 mV5 μV0.02% + 500 μV1 μV0.015% + 300 μV0.015% + 600 μV1.00000 V50 μV0.02% + 500 μV10 μV0.015% + 300 μV0.015% + 600 μV10.0000 V500 μV0.02% + 5 mV100 μV0.015% + 3 mV0.015% + 8 mV20.0000 V500 μV0.02% + 5 mV100 μV0.015% + 3 mV0.0
经济技术指标
含 量 指 标 (一)、普通住宅建筑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 1、多层砌体住宅: 钢筋 30kg/m2 、砼 0.3 —0.33m3/m2 2、多层框架 钢筋 38—42kg/m2 、砼 0.33 — 0.35m3/m2 3、小高层 11—12 层 钢筋 50—52kg/m2、 砼 0.35m3/m2 4、高层 17— 18 层 钢筋 54—60kg/m2、 砼 0.36m3/m2 5、高层 30 层 H=94米 钢筋 65—75kg/m2 、砼 0.42 —0.47m3/m2 6、高层酒店式公寓 28 层 H=90米 钢筋 65—70kg/m2 、砼 0.38 —0.42m3/m2 7、别墅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介于多层砌体住宅和高层 11—12 层之间 以上数据按抗震 7 度区规则结构设计 (二)、普通多层住宅楼施工预算经济指标 1、室外门窗(不包括单元门、防盗门)面积占建筑面积
携带颗粒的湍流在人们日常生活、环境和工业流动中广泛存在,例如河流中泥沙的输运,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大气中雨滴的形成,发动机喷雾燃烧等。研究湍流中的重颗粒在湍流涡结构离心力和重力双重作用下的聚团、相对运动以及焦散效应(流场中同一点具有多个不同的颗粒速度)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我们采用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求解各向同性湍流场,采用拉格朗日方法跟踪颗粒,其中颗粒采用点力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不同湍流雷诺数、颗粒Stokes数及重力Froude 数下颗粒聚团、颗粒相对速度和焦散效应的物理机制;颗粒的正向、反向相对扩散时间的非对称性;反卷积与运动学合成湍流的颗粒亚格子模型等。通过该项目,我们提出了沉降颗粒对在湍流中沉降特征时间尺度模型,并利用该时间尺度提出了一个依赖于沉降速度的等效Kubo 数的概念。在大Stokes 数,小Kubo数下,湍流中在重力作用下增强颗粒聚团程度的机理是颗粒在无关联的随机场中运动过程中,在颗粒惯性和乘积放大机理作用下,颗粒的聚集增强。我们基于时间向后扩散,研究了颗粒相对速度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变化趋势。在大Stokes 下颗粒相对速度间歇性增强归因于颗粒无法有效分离,颗粒对倾向于遍历间歇性更强的小尺度湍流结构,最终导致颗粒的相对速度的间歇性增强。在小Stokes 数下,颗粒的聚集程度变弱,颗粒分布更加均匀,颗粒对遍历流场速度梯度也更加均匀,使得颗粒相对速度的间歇性变弱。 2100433B
重颗粒在湍流涡离心力和重力作用下,可表现出聚团和焦散效应(流场中同一点对应多个不同的颗粒速度)等显著特征,从而影响颗粒碰撞率及物理或化学反应速率。它们是颗粒对在湍流作用下相对扩散的结果。我们采用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求解各向同性湍流场,采用拉格朗日方法跟踪颗粒,其中颗粒采用点力模型,同时考虑颗粒与湍流、颗粒与颗粒间4向耦合作用。重力的引入使得颗粒与各向同性湍流的作用时间变得各向异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不同湍流雷诺数、颗粒Stokes数及重力Froude 数下(1)颗粒聚团、颗粒相对速度和焦散效应;(2)颗粒的时间正向、反向相对扩散时间的非对称性;(3)相对速度概率密度函数动理学方程中各向异性扩散系数的构建;(4)反卷积与随机微分方程耦合的颗粒亚格子模型等。课题预期结果对加深理解沉降速度、颗粒惯性对湍流相对扩散、颗粒聚集和焦散效应及提高大涡模拟预测相对扩散的精度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批准号 |
59476008 |
项目名称 |
测量湍流密度场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602 |
项目负责人 |
王建华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研究期限 |
1995-01-01 至 1997-12-31 |
支持经费 |
1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