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从地埋管热泵空调系统最基本的组成人手,阐明土壤源热泵空调制冷供热的原理,书中概括归纳了常见的土壤源热泵空调的安装方式,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实地说明其不同地埋管空调的设计要点。
序
贺词
编著者的话
前言
第一篇 绪论
1.1 舒适性空气调节概述
1.2 与舒适性空调密切相关的参数
1.3 舒适性空调的若干形式
附录1-1 室内允许噪声标准
附录1-2 按舒适要求控制的送风流速
附录1-3 舒适空调的设计参数
附录1-4 公共建筑物的空调设计参数
附录1-5 各类建筑物冷负荷估算
第二篇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设计
2.1 概述2100433B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及施工指南
库 存:有货,可送至全国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1
I S B N:9787111315742
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设计关键: 风冷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关键是必须按最佳平衡点温度 (即风冷热泵的传热量等于建筑物耗热量的室外计算温度值 )来选用热泵。是否增设辅助热源,要视冬季室外温度而定。如果室外温度...
地源热泵属于中央空调的一种,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和土壤源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并采用热泵原理,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中央空调系统。祝融环境是国内较早...
水环热泵空调中央系统是指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的一种应用方式,即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封闭环路,构成一套回收建筑物内部余热作为其低位热源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水源热泵技...
唐山某校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及节能分析
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某别墅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及特点,并初步分析了该系统的运行能耗情况。
北京市某别墅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
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某别墅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及特点,并初步分析了该系统的运行能耗情况。
本书主要阐述了 土壤源热泵的基本原理、相关理论、设计方法以及应用技术,内容包括土壤源热泵的概念、土壤源特性分析、岩土热响应测试、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理论与模型、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土壤热平衡问题及其控制、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系统运行能效测评及运行维护管理,并介绍了部分土壤源热泵工程实例。本书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反映了土壤源热泵领域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进展。
本书可供从事土壤源热泵的研究、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
《绿色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指南》着力于通风空调系统的优化节能设计,并以“绿色建筑”倡导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人、建筑与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绿色通风空调系统设计理念。
随 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寻求一种节能、环保、可持续性能源利用模式是世界各国能源建设与发展战略的重点。土壤源热泵作为一种既可供暖又可制冷,还可提供生活热水的新型空调技术,因其具有绿色、高效及适应性好等优点而备受各国青睐,且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具发展潜力的采暖空调技术之一。近期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被相关政府机构列为可再生能源利用专项技术支持与资助的重点领域之一。
土壤源热泵技术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至今,该技术在国外已有5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应用设计经验,已逐步趋向于成熟。然而,国内约在10年前才开始对其展开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受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土壤源热泵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认识与技术上还不成熟,设计经验欠缺,导致部分土壤源热泵工程能效较低,甚至出现系统运行失败的情况。尤其在地埋管传热理论与模型、系统动态仿真及其优化设计、土壤热平衡设计及其控制、运行调试与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认识。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经验,对土壤源热泵技术进行全面的阐述,以期为该项技术在国内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本书内容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从土壤源热泵概念、土壤源特性分析、地下热响应测试、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理论与模型、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土壤热平衡问题及其控制、系统运行能效测评、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及工程实例等方面来全面介绍土壤源热泵技术,并汇集了作者10多年来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因此,本书不仅可供从事土壤源热泵的研究、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由扬州大学杨卫波副教授编著,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本书在编著过程中,研究生杨晶晶、孙露露协助进行了部分文字和图形处理工作,并协助进行文字、公式、插图与表格的校对,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帮助和热情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工作得到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41278)、扬州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年度)、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4-6)、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y507k51001)、广西建筑新能源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桂林能15-J-22-3)、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开放基金 (KLTFSE2014KF05) 等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引用了许多参考文献和部分工程案例,谨向有关文献的作者和工程案例的设计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编著者的水平,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前辈与同行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的教学科研中改进。
杨卫波
2015年10月于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