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这些碉楼一般三、四层,高的十层,墙有尺多厚,有黄泥拌石灰舂成的,有青砖或花岗岩石砌的,更多的是钢筋水泥结构;每层的四边墙上都开有枪眼。 顶层普通四边突出,形似阳台,"阳台"底也开有枪眼;四角筑成瞭望台,甚至装有探照灯。门窗不大而都用厚厚的钢板做门,整座碉楼都异常牢固。
台山市碉楼建筑的全盛时期,有碉楼2000多座,遍布台山的每个角落,现有1000多座,保留完好无损的626座。这些雄伟壮丽、建筑风格独特的碉楼,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仍然默默地沉睡着,有待有识之士前来撩开她神奇的面纱,露出她的美丽容颜。
台山的碉楼,大多建于二、三十年代碉楼的分布,大致是丘陵地区和靠近山区的地方比较多,皆因防备盗贼而起,主要由海外华侨捐资兴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外赚了钱的华侨,带回金钱和图纸回故乡,建起了反映他们居住地建筑风格和风情,又溶入故乡传统建筑艺术的,具防护与居住功能的"中西合璧"式碉楼。这些碉楼至今完好无损,只是大部分已无人居住,无人守护,一片苍凉。也有的由村中公尝(公共田产)收入或村人摊派自筹而建。
留下大量的碉楼,在当地形成一道道风景。
屋子的典型平面为“三边过”(三开间),正间以厅堂为主,从临街门廊———门官厅———轿厅———正厅(神厅)———头房(上有神楼祀天神及祖先)———二厅(饭厅)———尾房,形成一条纵深很长的中轴线。两旁偏...
东阳民居,平面规正,造型端庄,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装饰精美,特色鲜明,为我国12种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巍山古镇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曾经保留了保留了大量东阳古民居建筑群的区域,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羌族建筑,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资源,先在选择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两米左右的沟,在沟内选用大块的石片砌成基脚。宽约三尺,再用调好的黄泥作浆,胶合片石。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
故宫建筑特色
故宫建筑特色 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 群体间的联系、 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 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 8 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 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 石雕栏杆 ,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 和殿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 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 雨花阁 、慈 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由天安门、端门、 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
山东古建筑特色
第 1 页 共 4 页 山东古建筑特色 特 征码 标签 特征码 ] 说起山东古建筑特色,最为有名的就是曲阜三孔、汶上宝相寺、庆云 海岛金山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山东标志性建筑。 山东是中国的经 济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国温带水果之乡,国内生产总值列全国第 三,占中国 GDP总量的 1/9。2013年,山东与广东、江苏,一起被评 为中国最具综合竞争力省区。 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山东建筑资 料,具体内容如下: 庆云海岛金山寺简介: 古海岛金山寺始建于隋朝, 兴盛于唐朝,相传海岛金山寺便是唐 代高僧玄奘出家修行之地。 这也是该寺最为著名的传说之一。 到金宋 南北分治时期,海岛金山寺达到鼎盛,成为全国著名寺院。 为了更 好地弘扬历史文化,恢复人文景观。 2004年,杭州天目山居士齐素 萍决定投资 8000万元重修庆云海岛金山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下,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该项目于 200
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 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同年,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兴建"中山楼",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
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截止到2007年) 。
碉楼根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共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四种。 家碉在羌峰寨最为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并与住房紧密相连,一旦战事爆发,即可发挥堡垒的作用。古时,羌峰寨还有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谁家若生了男孩就必须建一座家碉,同时要埋一块铁在建碉的地基下,男孩每长一岁,就要增修一层碉楼,还要把埋藏的那块铁拿出来锻打一番。直到孩子长到十八岁,碉楼才封顶。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仪式时,将那块锻打了十八年的铁制成锋利的钢刀送给他。在当时,如果谁家没有家碉,那儿子连媳妇都娶不到。可见羌族的建碉风气早已深入人心。寨碉通常是一寨之主的指挥碉(也常祭拜祖先用)。阻击碉一般建在寨子的要隘处,起到“一碉当关,万人莫开”的作用。烽火碉多在高处,是寨与寨之间传递信号用的,同时也能用于作战。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