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是以野外宏观地质记录塞卜哈(Sabkha)泥质岩层中地震液化序列(据乔秀夫、李海兵,1997年)为基础,经模拟实验验证并经过大区域实践建立的。碳酸盐岩地震振动液化序列反映了地震事件过程,并从理论上统一解释了地震事件的客观记录。①碳酸盐岩地震振动液化序列分为原地系统与异地系统,原地系统是一个垂直液化作用过程;异地系统为地震引起海啸,海啸诱发海水回流在距原地系统一定距离的浅水中形成的沉积物。②发生于成岩作用之前或过程中,存在于海面之下极浅水沉积物中的一次强地震记录。地震震级大于里氏5级方能引起液化。③A单元之中出现的液化碳酸盐岩脉可与C、D单元共生,表明系反复地震液化的产物。④与沉积学中的任何序列一样,在剖面中可缺失某个或某几个单元,这是由于剖面位于事件发生的不同区域所致,但序列中A单元应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单元。 2100433B
在碳酸盐中,纯碱(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玻璃、肥皂、造纸、纺织和食品等工业。钾碱(碳酸钾)是玻璃生产的主要原料。小苏打(碳酸氢钠)广泛用于医药和食品工业,也常用于制造灭火器。石灰石...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碳酸盐显碱性。碳酸铵显中性。
不能溶于水的碳酸盐显中性;能溶于水的碳酸盐中,如果是强碱与碳酸生成的盐就显碱性,如:碳酸钠、碳酸钾等强碱弱酸盐,只有碳酸根离子水解,所以显碱性。CO32-+H2O=HCO3-+OH-(可逆)HCO3-...
地震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摘 要】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是世界性难题,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 强,单一储层预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 充分利用地震资料在空间 密集采样的优势, 能够提高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准确度, 降低了钻探风险。 本文主 要介绍了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 地震属性分析、相干 体技术、体曲率技术、地震相分析、蚂蚁体追终技术。 【关键词】地震解释;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分析 0.引言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世界上 50%以上的油气赋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 [1]。碳 酸盐岩在我国分布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南 方以及海域的相关盆地 [7]。具有很大勘探潜力,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 强单一预测方法不能满足勘探开发需求, 地震资料密集采样优势包含丰富的地质 信息,在碳酸岩储层预测中地震储层预测技术起着重要作用。 1.碳酸盐岩地震
在一定的地方和一定时间内连续发生的一系列具有共同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主震震级很突出,释放的地震波能量占全序列总能量的90%以上,或最大震级和次大震级之差在0.8-2.4级,称为主震型序列;
在地震序列中没有一个突出的主震,而是由震级相近的两次或多次地震组成,最大地震释放的能量一般只占全序列总能量的80%以下,或最大震级和次大震级之差小于0.7级,称为震群或多震型序列;
主震震级特别突出,前震和余震都很少且震级也很小,大小地震极不成比例,最大震级和次大震级大于2.5级,称为孤立型或单发型序列。
少粘性土受地震力作用后,使土体积缩小、孔隙压力猛增,从而使有效压力减小,使土迅速减小或完全丧失抗剪强度,使土体像液体一样流动或喷出地面,成为地基液化。
内因:有的说砂土,实践证明叫“少粘性土”更好一些,有的粉土轻壤土也可能液化。
外因:饱和 地震动
如果是常年干燥状态,不会液化,如果地震烈度是小于6度,也认为不发生液化。
液化土内因分析与判断
(a)土的粒径与级配:与中值粒径和不均匀系数有关。
(b)土的密实度:越密实越不易液化。
(c)土的上覆压力和侧向压力:[地应力]越大越不容易液化。
哪些场地需要进行地震液化评价
显然,某些地区是相对稳定版块,地震烈度极小,一般建筑物不进行地震液化评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1指出
“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划分场地类别,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抗震设防烈度6度时,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但对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进行液化判别。甲类建筑应进行专门的液化勘察。”
地震液化判定方法
岩土勘查规范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都要求(a) 初判 (b) 复判
准备工作,先查场区地震烈度,7度以上进行地震液化判断。
(1)初判
首先,根据地基土的基本特性,特别是土的颗分分类,一般产生地震液化的是“少粘性土”,粘粒含量大于17%,则初判无地震液化可能,否则,需要根据(2)复判。
(2)复判
复判方法很多,常用的是综合指标法和标贯判定:
(a)综合指标判断
烈度 7 8 9
加速度g 0.1 0.2 0.4
颗分d50(mm) 0.05-0.15 0.03-0.25 0.15-0.50
相对密度 <0.6 <0.7 <0.8
**相对密度,一般作试验比较麻烦,实践中很少采用。
(b)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判断
该方法是最常用和可靠的,好多国外也用中国的经验[我在合适的时候上载老外对地震液化的研究],因为是原位测试结果,而且可以反应场地地应力状态等。一般判断15米以内地基,太深标贯修正钻杆、孔斜、孔壁摩擦等问题突出。还有15米以下即使是少粘性土,一般也很密实,很少有地震液化的可能。
***********************************************
Nc=N[1 0.125(H-3)-0.05(h-2)]
***********************************************
N是N63.5进行杆长和地下水修正后的表贯击数。
H - 砂土层的埋深(米)
h - 地下水位埋深(米)
H=3m,h=2m,按下面取N
烈度 7 8 9
N 6 10 16
判断:N63.5 > Nc 不液化,否则液化
另外,有的还进一步进行液化程度计算,一般需要大量的标贯或静力触探数据,否则没法进行。我从来没有计算过,搞到复判就可以啦。
说明:以上方法大多可水电规范或抗震设计规范中找到,但一般没有条理,给出很多方法,大家都基本不用,因此给新手增加了好多麻烦, 让人感到“不知道哪个更好、哪个更准确”。
液化判定深度问题
岩土勘察规范规定:“地震液化的进一步判定应该在地面以下15米范围进行,对于桩基或基础埋深大于5米的,加深至20米。勘探点不少于3个,勘探深度大于液化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