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土壤通报》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来源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被《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A化学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收录。
据2018年9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土壤通报》共出版文献7522篇。
据2018年9月2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土壤通报》载文量为4146篇。
据2018年9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土壤通报》总被下载1590430次、总被引112629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322、(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852。
据2018年9月2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土壤通报》被引量为57919次、下载量为119547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土壤通报》影响因子为0.82,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1479名,在农业基础科学(25种)中排第15名。
《土壤通报》是中文核心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辽宁省优秀期刊。
2008年,该刊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该刊编委会被评为“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通报编委会先进集体”。
图中文字为该刊的中文名,下方的英文是该刊的英文名称。
《土壤通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土壤科技与国民经济相结合,为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刊方针。
1957年,《土壤通报》创刊,当年出刊1期。
1958年,该刊为双月刊。
1962年,从第4期起《土壤》并入该刊,刊名仍用《土壤通报》,双月刊。
1966年,从第4期以后,该刊停刊。
1979年,该刊复刊,仍为双月刊。
2014年11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1)施用粉 每平方米的苗床,掺入100~200g的粉,其酸性有效期可维持2~3年。 (2)施用亚铁粉末 每平方米施入150g的亚铁粉末,施后可降低0.5~1.0单位的pH值;对于特别粘重的土壤,用量...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不同的土壤类型,分层也不一样。一般人为地把他们分为A,B, C三个层,即表层,淋溶层,母质层,接下来再细分。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
是具体土壤具体分析的,一般是按土质改良情况配合比计算改良费用的
报道内容
《土壤通报》主要刊登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成果、专题文献评述、中国国内外新技术及学术研究动向等学术论文。
主要栏目
《土壤通报》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专题综述、研究简报等。
读者对象
《土壤通报》的读者对象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与施肥、水土保持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院校师生及管理工作者。
据2018年9月《土壤通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土壤通报》编委会拥有委员39人,编辑部拥有编辑6人。
姓名 |
工作单位 |
马文奇 |
河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史舟 |
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
田长彦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刘凡 |
华中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吕军 |
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
吕家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
严少华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吴金水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张乃明 |
云南农业大学 发展规划处 |
张凤荣 |
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张甘霖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张旭东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张建国 |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 |
张晋京 |
吉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张维理 |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李芳柏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李定强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李保国 |
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
李跃进 |
内蒙古农业大学 生态环境学院 |
杨林章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汪景宽 |
沈阳农业大学 土地与环境学院 |
沈仁芳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邵明安 |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
周东美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周建民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林德喜 |
福建农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
武志杰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段争虎 |
中国科学院寒区与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段建南 |
湖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
胡峰 |
南京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胡雪峰 |
上海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
徐阳春 |
南京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徐建明 |
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
徐明岗 |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诸葛玉平 |
山东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
黄巧云 |
华中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
章明奎 |
浙江大学 农生环组团B座 |
谢德体 |
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
潘根兴 |
南京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责任编辑 |
韩春兰 |
张玉玲 |
孙福军 |
英文编辑 |
张旭东 |
汪景宽 |
安婷婷 |
《土壤通报》以中国土壤学会为依托,该学会下设学术组织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如下表所示。
土壤物理专业委员会 |
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 |
土壤-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 |
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 委员会 |
土壤生物和生化专业 委员会 |
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 委员会 |
盐碱土专业委员会 |
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 |
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
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 |
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 |
教育工作委员会 |
青年工作委员会 |
科普工作委员会 |
土壤学名词审定工作 委员会 |
编辑工作委员会 |
土壤质量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
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
氮素工作组 |
土壤工程工作委员会 |
职务 |
姓名 |
主编 |
张玉龙 |
副主编 |
王秋兵 |
编辑部主任 |
王春枝 |
编辑部副主任 |
韩春兰(兼)、张玉玲(兼) |
注:表中为2018年9月《土壤通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的信息
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
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
不同土壤-南天竹系统的土壤酶活性分异
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离不开土壤基质的改善。采用盆栽法,研究了生长在黑色石灰土、紫色土、黄壤3种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南天竹土壤酶活性的情况。试验表明: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天门冬酰胺酶的活性均表现出黑色石灰土>紫色土>黄壤,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是紫色土>黑色石灰土>黄壤,三者之间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分析说明土壤pH和全磷(P)对土壤酶的活性影响不大,而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全氮(N)和土壤含水率与部分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相关。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酶相关性表现各异。
郑国璋,男,理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于西北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和第四纪环境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在《土壤通报》、《沉积学报》、《山地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期刊发表相关专业论文30余篇。
女,山东东阿人,博士,副教授。1991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于山东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9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2010年9月进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与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在《农业工程学报》、《园艺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通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1篇;参编《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农业大学“科研成就奖学金”1项;获聊城大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目前主持CAU-Agrium横向联合项目一项,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项。主要讲授《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土壤肥料学》等课程。
女,1974年2月出生,山东茌平人,博士,2004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1992-1996年在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攻读学士学位;同年考取该校硕士研究生,1999年7月获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并到聊城大学农学院工作。现主要从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园艺植物栽培生理。近年来,已主持完成和现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省厅级项目3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校级科研奖励7项;发表论文50余篇。
男,1695年5月出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聊城大学农学院园艺工程系主任。
主讲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肥料学》。主持完成聊城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土壤肥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现主持聊城大学校级精品课《土壤肥料学》的建设工作、聊城大学校级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土壤肥料学实验》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
以日光温室土壤持续利用和植物营养为研究方向,现主持山东省教育厅下达的“日光温室土壤污染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现主持山东省科技厅下达的“大枣制干新品种选育”良种产业化项目;参加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发展计划课题2项,获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聊城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聊城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五项;先后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园艺学报》、《土壤》、《土壤通报》、《土壤肥料》、《中国蔬菜》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男,1976年生,山东冠县人,中共党员。08年1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08年4月到聊城大学农学院任教,现为聊城大学副教授。
主要承担园林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园林建筑学》、《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史》、《高级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等课程。2010年被评为“聊城大学第四届教学新星”。近年来主持完成《北京朝阳区奥运期间城市景观布置方案》、《景阳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聊城市徒骇河(北段)景观规划设计》等规划设计项目几十项,发表论文多篇。指导的学生有多人考取北林、南林等名校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