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村的民居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间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隔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
城子村大多数的民居建筑,都是汉式建造技术与彝族传统土筑民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外墙及屋顶的建造技术上,采用的是彝族土筑民居的传统技术,但在建筑平面布局及内院隔墙、开窗及防雨披檐和门头等的建造上,都是汉式建筑的典型作法以。聪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的住所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将它们取精去粗,融会贯通,又将它们运用到住房的建造技术中,以进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能与建造技术,使住所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及采光、通风等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上,城子村曾出过一位风云人物,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当时张冲的家乡小布坎一带没有学校,父母将他送到城子村小学就读,住在同学陈学易家,度过了自己的启蒙时期,后张冲在离村二十余华里的熊山梁子上进行抗日斗争,带出了曾任省民政厅副厅长的张士明和第一任宜良专区专员张永和,这三人合称"熊山三杰",使城子村成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在民主革命时期,城子村是中共泸西县地下党的核心堡垒、根据中心。1949年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边区纵队前委、在此成立盘北指挥部,指挥泸西、陆良、师宗、弥勒、路南、邱北等县的武装斗争。1949年2月5日,"边纵"解放了泸西县城,同时中共泸西县委和泸西县解放委员会在城子村诞生。2月中旬,盘北指挥部在这里开办军政干部培训班,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从这里走出去,奔赴解放滇东,解放云南的滚滚洪流中。
城子村历史悠久,历史人物众多,如"昂土司"、"李将军"等人物。
村寨选址与建设是个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典型案例:
中国古代风水歌吟:
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
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
城子村背依高山,且山势蜿蜒曲折,是为来龙;中大河流经村头,并在村头弯作环形;飞凤坡前地势平坦、宽阔,是为明堂宽大。中大河进村方向地形开阔,是为天门开,财气顺水而来,而水流出村方向则两山夹一谷,地形狭窄,是为地户闭,锁紧财气流出。
站在村后山向下俯视,可见村前有朝山、案山,且案山作三台之形,左右分布日、月二山,左青龙属木,右白虎属金,上朱雀属火,下玄武属水。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相完整。综上所述,城子村在遗址与建设上多处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是传统风水学说指导村寨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村寨建设的历史文脉发展得到完整的保存
经调查发现,城子村现存民居的建造年代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据记载:明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飞凤山上建土司府、江西街,至今已500余年。在昂土司鼎盛的年代,江西街房屋林立、店铺相接、扣毁于兵火。城子村现存历史最长的房屋为小龙树山顶的二十四家人。据现居的房内的一位老人说此房建于清雍正八年,至今已270余年。当时为二十四家人共同建造,旁屋顺等高线于同一水平面上,样式为最原始的土掌房民居,无院落无窗子,房屋围护结构均为泥土夯制。扣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寨的发展由山顶逐渐向下及向北发展,建立了中营居民组团。建筑样式也随着汉文化建造技术的进入而发生了改变,房屋逐渐变成了"一颗印"样式即一正房、二耳房、一照壁,内院即为天井,以利于采光,靠内院一侧墙,采用木质墙且开窗。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房屋居住的舒适性。但这些房屋屋顶依旧相连成一个一体的平台,还保持着彝族土筑民居的特色。随后,发展建立了小营民居组团,此时的民居开始出现汉式门头及坡顶建筑,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完整,已深得汉式建筑的精髓(如李将军第),但大多数民居在吸取了汉式建筑的精华后,在屋顶与外墙的建造上依旧保持传统彝族土掌房的特征,成为汉彝建造技术完美结合的鲜明例子。
城子城因自然及历史的发展,完整而真实的保存了不同时期建造的民居的不同特点及发展过程,为民居建筑史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部活教材,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1、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2、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
3、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添加适量的木板木头。山区泥土丰厚,石头众多,在村寨边的山坡上随手撬来一些大石头,立起一二尺高的墙脚墙基,再用夹杆夹好筑板作为模板。
4、挖来红土倒进夹起的模板中间,用木杵舂筑坚实土墙,等到土墙风干晒干以后,再把加工好的圆木头架放到墙顶上,作为主梁。
5、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6、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
自然环境优美、地方及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村。
https://www.fwxgx.com/activities/flexibilities/14建筑课堂免费课程,入门到精通都有,有条件还可以买一点课程看看找身边同事已经做好和未做的案例来做,做完和...
红掌生态习性: 喜空气湿度高而又排水通畅的环境,喜阴、喜温热。在白天温度不高于28℃,夜间不低于20℃的环境中可终年开花结果,高于35℃将产生日灼
目前我国盆栽红掌生产用苗主要从荷兰进口,如安祖公司、瑞恩公司都是荷兰著名的红掌种苗生产供应商。红掌盆栽材料常见的有四种:组培苗、切株、穴盘苗和盆栽苗。一个基本的原则:越小的植株,栽培难度越大。组培苗...
别再建筑围墙 摊开手掌 满掌阳光
如果说手机的出现是一次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革命,那么移动互联网和通讯产业的结合很可能还要让革命再来一次——这次革命的对象不只是用户的生活习惯,还有传统的电信运营商。
土建施工员应掌握的数据
土建施工员应掌握的数据 12墙一个平方需要 64块标准砖 18墙一个平方需要 96块标准砖 24墙一个平方需要 128块标准砖 37墙一个平方需为 192块标准砖 49墙一个平方需为 256块标准砖 计算公式: 单位立方米 240 墙砖用量 1/(0.24*0.12*0.6) 单位立方米 370 墙砖用量 1/(0.37*0.12*0.6) 空心 24墙一个平方需要 80多块标准砖 一个土建工程师应掌握的数据 (转 ) 一、普通住宅建筑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 1、多层砌体住宅: 钢筋 30KG/m2 砼 0.3—0.33m3/m2 2、多层框架 钢筋 38—42KG/m2 砼 0.33—0.35m3/m2 3、小高层 11—12层 钢筋 50—52KG/m2 砼 0.35m3/m2 4、高层 17—18层 钢筋 54—60KG/m2 砼 0.36m3/m2 5、高层 3
土掌房是云南各民族喜爱的住房之一,分工很合理!
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土掌房楼层存放粮食(楼面也是土质)。正房有的建廊有的无廊,廊子一般是单层。平房是单层一至二间,依人口多寡,分别做卧室或供厨房杂用。厢房屋顶和正房屋顶都做晒场,晾晒农作物。正房楼层有门,通向厢房屋顶。厢房后有梯子通向正房屋顶。
彝族的的房子结构在有些地区和汉族房屋大同小异的。而彝族的居民房屋一般多用板顶、土墙,就是所谓的土掌房。土质细腻、气候适宜,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有利的因素。
与藏十石楼非常的相似,有着一样的平顶而且非常的厚实。
当然也有所区别,土掌房是以泥土为料砌成墙体,修建的时候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堆高后而形成土墙。平顶制作也是与石楼极其相似,同时具备晒场的功能。
一般房屋结构可分为3到5间,正厅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时所需,同时也是接待客人的场所。靠墙壁左侧为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把锅放在上面,称之为“锅庄”,用来煮饭炒菜用,同时冬天可以用来取暖。
其他房间为卧室和休息区,因泥土堆砌而成,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在我国已有500多年历史了。
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这样的民居格局十分有意思,因为屋顶是平的,又建于山坡上,错落有致,就形成了你家房顶是我家的晒场的格局,使得邻里之间的互动更有趣了,农闲时,坐在土掌顶上,抓一撮烟丝,用水烟筒咕噜咕噜的抽着,惬意的农家生活,尽收眼底。
来源:成都建博会
干栏式竹房
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种。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房顶用草排或挂瓦。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地面建筑主要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为土墙平房,因受汉族影响,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红河流域地区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土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墙承重土质平顶,形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因地势建成二、三层的土楼,层层垒进,呈阶梯形,有天井、楼层,一般居家拥有十数间房屋,平顶上可凉牺粮食或堆放农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干热河谷地带的气候。
景谷傣族住土木结构平房,房顶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顶。分中堂,左右两厢。中堂置三角火塘,为煮饭、会客之处。左厢房为长辈卧室,右厢房为子女卧室。
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2100433B
版权页:
插图:
村内街巷自然形成,道路蜿蜒曲折,奇特的是,在平屋顶上可自由或辅以木梯走亲串户,成为“土掌房”村寨独特的空中通道。
房屋由正房、厢房组成小院落,有的将内院上空也建了屋顶和局部通风采光的气楼,形成共享空间,并避免了烈日照射,获得阴凉的小气候。正房两层,底层住人,楼层存粮,厢房一层,为厨房及杂用,适应地形修建的房屋可多达三四层。由正房二层到一层房屋的平顶上晒粮,甚是方便。
土掌房室内冬暖夏凉。平屋顶在生产生活中具极重要的实用价值:是农作物的晒场,地位高爽,可免遭鸡虫啄食;晾晒粮食瓜果不会霉烂:又是家庭日常生活处;老人喜在这襄吸烟养神,纳凉聊天,妇女们喜在这里刺绣谈心。房屋外观,高低错落,比例恰当,尺度宜人,顿有现代小住宅的韵味。土墙上顶,不加粉饰,乡上味浓,俨然一首凝固的泥土的赞歌。
彝族的“一颗印”住房,是随所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四季如春等因素的产物。平面近方形,酷似印章而得名。
村寨常位于向阳的山麓,房屋较密集,朝向一致,布局不拘一格,顺山势单幢或连排修建,自然形成高低错落的面貌,绿树葱郁,环境幽静,景色秀丽。
房屋由正房、厢房、门廊组成四合院,布局十分紧凑。正房三间,底层堂屋居中,常为敝厅,端问杂用,楼上住人,前设单层廊成重檐。厢房底层一为厨房,一为杂用,楼层存粮,为吊厦式。正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门廊单层较高,亦分长短坡,长坡向内。奇特的屋顶形式造成具有内聚力的形象。外墙甚高,体形方正,外观别具一格。大门设于门廊正中,砖砌门柱,上建瓦顶,屋檐两端上翘,装修简洁,在大片黄色墙面陪衬下,形象突出。外墙开窗小而少,建筑风格简朴素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