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目录
《博士后文库》序言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概述 1
1.2 太阳能热发电 2
1.2.1 光热电站 2
1.2.2 储热材料 3
1.2.3 表面涂层 4
1.2.4 体吸收 5
1.3 光伏光热耦合 7
1.3.1 吸热流体与光伏的结合 7
1.3.2 光伏-热电耦合 8
参考文献 9
第2章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复合式结构 15
2.1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概述 15
2.1.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6
2.1.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6
2.1.3 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7
2.1.4 线性菲涅耳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7
2.1.5 四种系统的比较 17
2.2 太阳几何学基础简介 18
2.2.1 太阳运动规律 19
2.2.2 光的反射和空间向量运算 21
2.3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结构优化 21
2.3.1 聚光系统结构优化 21
2.3.2 光路计算 22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25
第3章 太阳能储热介质的性能优化 27
3.1 复合储热介质 27
3.1.1 相变储热材料 27
3.1.2 矿物基材料 29
3.2 储热材料的设计和配置 30
3.2.1 相变材料和包裹材料的选取 30
3.2.2 工艺设计 33
3.2.3 制作复合材料 33
3.3 实验和结果分析 35
3.3.1 实验测量 35
3.3.2 结果与分析 36
3.4 本章小结 41
参考文献 42
第4章 太阳能吸热器表面涂层 45
4.1 太阳能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 45
4.1.1 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 45
4.1.2 涂层分类 46
4.1.3 涂层制备方法 46
4.2 太阳能柔性复合涂层 47
4.2.1 固相法制备CuAlO2粉末 47
4.2.2 制备CuO-CuAl2O4涂层 50
4.3 性能和实验分析 55
4.3.1 不同配比的涂层 55
4.3.2 吸收率和发射率 56
4.3.3 吸热实验分析 57
4.4 本章小结 64
参考文献 64
第5章 多孔介质太阳能集热器的传热特性 66
5.1 多孔介质简介 66
5.2 实验测量 68
5.2.1 材料和仪器 68
5.2.2 实验过程 70
5.3 结果和分析 71
5.3.1 不同多孔介质的对比 71
5.3.2 升降温的变化特点 73
5.3.3 影响因素分析 75
5.4 本章小结 75
参考文献 76
第6章 优化的纳米流体直接吸收太阳能 78
6.1 胶体碳球的制备 79
6.1.1 主要原料及设备 80
6.1.2 实验过程 80
6.2 制备纳米空心球颗粒 83
6.2.1 主要原料及设备 83
6.2.2 实验过程 84
6.3 制备纳米流体 88
6.3.1 主要原料及设备 89
6.3.2 实验过程 89
6.4 实验和分析 90
6.4.1 空心与实心的对比 91
6.4.2 混合与单相的对比 94
6.4.3 综合对比 98
参考文献 101
第7章 基于纳米流体的光伏光热耦合分析 103
7.1 常用的光伏光热系统 103
7.1.1 传统的光伏光热系统 103
7.1.2 基于纳米流体对的分频式光伏光热系统 104
7.2 物理模型和实验准备 105
7.2.1 物理模型 105
7.2.2 实验仪器和材料 106
7.3 结果和数据分析 107
7.3.1 物理参数和计算公式 107
7.3.2 实验结果和分析 108
7.4 本章小结 114
参考文献 114
第8章 太阳能光伏--热电耦合优化 116
8.1 光伏-热电耦合 116
8.2 模块简介 117
8.2.1 光伏模块 118
8.2.2 热电模块 119
8.2.3 频率转换模块 121
8.3 模型设计及原理 122
8.3.1 太阳能光伏-热电模块结构 122
8.3.2 太阳能光伏-频率转换模块结构 123
8.3.3 功率计算 124
8.4 实验器材简介 125
8.5 实验及数据分析 128
8.5.1 纯光伏板实验 128
8.5.2 光伏-热电模块实验 131
8.5.3 光伏-频率转换模块实验 137
8.6 本章小结 145
参考文献 145
第9章 微纳米光伏表面结构吸收性能分析 147
9.1 微纳米表面结构 147
9.2 建立器件模型 150
9.2.1 FDTD Solutions简介 150
9.2.2 模拟结构的建立 150
9.3 硅纳米柱凹槽阵列的光吸收率 153
9.3.1 深度的影响 153
9.3.2 底圆半径的影响 154
9.3.3 添加螺纹结构的影响 156
9.4 硅纳米圆锥凹槽阵列的光吸收率 158
9.4.1 深度的影响 159
9.4.2 圆锥顶角的影响 160
9.4.3 添加螺纹结构的影响 162
9.5 本章小结 164
参考文献 165
编后记 167 2100433B
本书对太阳能光热光电利用中的高效吸收与传递进行了重点论述,内容包括:对比了四种典型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提出了一种复合式的光路系统;太阳能复合相变储热介质的性能优化;光谱选择性柔性涂层的提出和制备;多孔介质太阳能集热器的传热特性分析;空实混合纳米颗粒流体的吸放热实验研究;基于纳米流体吸收部分光谱与光伏余热的综合性能的对比优化实验;光伏-热电耦合的分光利用与光伏-光谱转换的优化方案;光伏表面的微结构的吸光性模拟。
光热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是太阳能利用中的重要项目,只要将太阳能起来,加热工质,驱动汽轮发电机即能发电 ...
光伏是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光热是转化成热量。用的材料也是不同的。光伏发电现在多用多晶硅,光热就是普通的太阳能热水器,多为镀膜。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空腔式吸收器是一种可以用来驱动涡轮机组和各种高温热化学过程的高效太阳能吸收器。空腔式吸收器中最典型的模型要数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的Kribus等人研制的直接照射式环形加压吸收器(DIAPR),其结构简图见图3所示。在吸收器腔体内部陶瓷基底上安装有针状放射形吸收体,通过增大吸收换热面积和破坏流体边界层增加湍流流动来吸走近10倍于现行一般太阳能吸收器所能吸收的太阳热能。实验测得该吸收器的工质出口温度为1300℃左右,所能承受的平均辐射通量为一5000~10000Kw/m2、压力为15~30bar,热效率可达80%。
管式吸收器是最早提出来的吸收器模型,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换热能力强等优点,
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接收聚焦的太阳光,有利于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各类管式吸收器都包括以下三个传热过程:
1.外部热源太阳能与管外壁之间的换热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
2.管外壁向内表面的导热。
3.管内壁与工质之间的对流换热。
管式吸收器管子排列形式主要有两种直管式和螺旋管式。
直管式吸收器的特点是各个直管并联,通过下面的集气管连接在一起,流体分别流经不同的直管进行流动换热,直管围成一个圆柱形腔体结构,其模型图如图1所示,为了研究方便,对直管式吸收器每根支管进行标号,由左到右分别1-20号管。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于圆柱形腔体结构,当孔径比接近1.0时光学效率最高。固结构尺寸选取为各个小管的直径为5mm,垂直长度为111mm,弯曲处半径为14mm,管子根数为20根。内圈管子环绕半径为95mm,外圈管子环绕半径为123mm,各根管子之间偏转角度为8°。为了提高计算质量,采用分区法对吸收器进行网格划分,得到结构化网格数共计152400。
螺旋管式吸收器则是将一个直管盘旋呈螺旋形状,通过流体在管道内部流动过程中不断改变方向增加湍流强度和引起的二次流动来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其模型图见图2所示。从图2中得出,当孔径比为1.5时,圆锥形腔体的光学效率能达到最大值,约90%。固选取结构尺寸为管子内径为5mm,垂直长度为110mm,小端口环绕半径为13mm,大端口环绕半径为95mm。
吸收器是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对工质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间接吸热式和直接吸热式两类。
间接吸热式吸收器根据热交换腔体是否密封又可分为开式和窗式两种。
按照吸收器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管状吸收器和热管吸收器。
管状太阳能吸收器的可以接收来各个方位的太阳光,对定日镜的布置、跟踪要求不高,制造和加工工艺简单,有利于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但是,由于其吸热体外露于周围环境之中,辐射热损失较大,因此此种吸收器热效率相对较低。等人对管状吸收器进行过详细的描述和研究。成功应用管状太阳能吸收器电站是美国的塔式热发电和玩。,用水做载热工质,而玩。则使用了熔盐介质。相对于管状吸收器而言热管吸收器可以减轻太阳能热吸收器的质量并提高其热力学性能,但是它的应用场合一般会受到限制,而且容易出现部分高温热管的空载状态、传热能力受到限制、换热系数较小、换热效果不理想等缺陷。直接吸热式太阳能吸收器也称空腔式吸收器,此种吸收器的特点为空腔式吸收器内表面具有凡近黑体的特性,大大提升了对入射太阳能的吸收能力,工质的流动传热和入射光加热受热面在同一表面发生,降低了对壁面材料的依赖。但是此类吸收器的光线进口往往会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定日镜场的布置难度。目前空腔式吸收器的工作温度最高能够达到1300℃左右,带有高压窗的吸收器压力可达30atm。
直接吸热式太阳能吸收器又可分为无压腔体式和有压腔体式两种。为了进一步提高工质的出口温度,减小对腔体壁面材料的要求,又提出了太阳能粒子吸收器,该吸收器的换热方式是首先让工质在吸收器腔体中与传热载体分子或离子团掺混,再通过热传导、对流、辐射方式将这些载体所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转换为工质气体的热能。在这种吸收器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工作流体中而不是吸收器壁面,并且由于载体微粒的换热,工质的整体换热效率提高了,从而提升了吸收器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