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批准号 |
59976009 |
项目名称 |
太阳能耦合吸附热泵循环特性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607 |
项目负责人 |
朱冬生 |
负责人职称 |
研究员 |
依托单位 |
华南理工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0-01-01 至 2002-12-31 |
支持经费 |
14(万元) |
本项目针对单组分吸附热泵在高真空或高压下运行效率逐渐下降等缺点,采用混合工质的太阳能吸会热泵系统,研究混合工质在耦合循环中的非稳态、变温吸附与解吸的传热传质过程特性,获得SAHP系统在接近大气环境的操作条件下的热力学循环理论和最佳混合比模型,为吸附热泵操作的可靠性和提高系统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同的方式1.热泵循环:一种将低温热源的再热能转移到高温热源的方法。2.制冷循环:在封闭的制冷系统中使用有限的制冷剂来反复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在蒸发器中不断吸收热量并蒸发,从而冷却下来。二,...
有三种选择,常规的热水循环泵、自动增压泵和变频供水泵。这三种泵均需在热水回水端添加电磁阀的。常规的热水循环泵和电磁阀是由一根控制线控制,两者是联动的;自动增压泵和变频供水泵和电磁阀室分开控制的。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温差循环泵一定是通过计算出来的,先根据自己计算结果,然后对照泵的性能曲线图,选择水泵! 1、设计流量 对于太阳热水系统,集热循环管路为闭合回路,则管道计算流量为循环流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以空气为携热介质的开式太阳能蓄能热泵循环特性研究
以空气为携热介质的开式太阳能吸收式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原有开式制冷循环的基础上,根据冬 季蓄能热泵运行特点对系统进行改进;并以北京、西安、兰州3个地区为例,结合当地的气象条件,对循环进 行计算并分析影响系统工作性能的因素。
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循环技术研究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联合循环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可供应用的基础数据不足,还不能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本文就太阳能与地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总结太阳能—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特性,提出太阳能—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有待解决的问题,为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循环技术在建筑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现热泵空调循环节能运行是缓解我国能源压力、达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本项目以高效节能热泵空调循环的建立为出发点,通过对压缩式热泵空调循环、吸附/吸收除湿循环以及复合式除湿热泵循环在热湿负荷处理热力过程中基础问题的分析,提出采用除湿换热器(除湿蒸发/冷凝器)替代传统热泵循环中的蒸发/冷凝器,通过高蒸发温度下制冷剂蒸发制冷和干燥剂吸附除湿实现热湿负荷的耦合处理,并采用冷凝热为干燥剂再生提供稳定热源,从而构建新型的一体式除湿热泵热力循环。新型循环不仅可以在高蒸发温度下运行,达到显著节能,而且实现了等温除湿并利用冷凝废热再生,由此建立的空调系统可以显著减小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项目拟通过对新型循环热力学机理分析、制冷剂与干燥剂匹配研究、系统热动力学仿真及实验分析,完成循环的优化构建和热动力学特性研究,实现热泵空调循环COP显著提升和高效节能,通过创新热力循环模式的研究为空调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实现热泵空调循环节能运行是缓解我国能源压力、达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出发点,本项目围绕以除湿(蒸发/冷凝器)换热器替代传统热泵循环蒸发/冷凝器的新型一体化除湿热泵循环展开。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明确了一体化除湿热泵循环的优化构建方法,发展了新循环的分析评价方法与理论,揭示了其节能潜力与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针对循环区别于常规压缩式循环的蒸发/冷凝温度区间,对制冷剂进行了优选。同时,基于干燥剂降温除湿热力过程的传热传质模型建立干燥剂优选准则,明确复合干燥剂的优选方案及制备方法。进一步,对除湿换热器的耦合传热传质性能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提出了其传热传质弱关联耦合特性。通过构建完整的除湿热泵动态模型,理论上验证系统可行性并揭示了其热力学特性与能耗特点。最后,搭建了除湿热泵实验台,并在夏冬季工况下进行性能测试,探讨系统控制策略并据此优化系统设计,提高了系统能效与适应性。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在理论方面:构建具有温湿度弱关联特性的新型除湿热泵循环,同时提出了新型循环制冷剂与干燥剂的优选原则,即理想的吸附剂在吸附-解吸平衡时有较大的单位质量含水率差和较大的涂敷密度,另外,揭示了循环传热传质弱耦合特性。在技术方面:确定了新型循环在15-20oC蒸发温区、40-50oC冷凝温区下制冷剂(R32和R410A)的选取,发现了吸湿盐修饰多孔物理吸附剂提升循环潜热负荷处理能力,优化了LiCl-介孔硅胶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和涂敷工艺。建立了可准确预测除湿蒸发/冷凝器的双热源耦合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及系统动态热力学模型。搭建了一体式除湿热泵循环的实验测试系统,在上海夏季工况下系统COP达到6.0以上,较传统空调热泵提升近一倍。项目成果发表SCI论文34篇,EI论文9篇,出版英文编著2本,申请我国发明专利15项,申报PCT国际专利2项。作为一种高效的空调热泵,形成了广泛国际影响,做国际大会报告5次。新型循环开拓了热泵空调领域研究的新思路,为空调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2100433B
针对碳捕集技术补偿能耗较高的问题,本研究以实现太阳能驱动碳泵循环为目标,构建基于固-气化学吸附反应和变温真空解吸技术的热力循环。该循环使用“胺基固态吸附剂-CO2”为吸附工质对,可在25oC常温条件下对低浓度碳源进行吸附,在75-90oC区间进行高浓度CO2解吸,维持循环的解吸热由太阳能中低温热源提供,不仅实现了CO2的低能耗富集,也实现了中低品位太阳能向化学势能的高效转化。.研究首先基于经典热力学,建立碳泵研究理论及框架,其后应用模拟和实验方法,围绕太阳能热化学吸附碳泵系统这一实例展开研究,考察不同碳源(500ppm-25%)、再生热源(60-95oC)条件下碳泵循环能质交换平衡特征和热力学完善度,探索时变条件下循环的动态特性,量化太阳能辐照强度等外部参数对碳泵系统在碳质迁移能力、效能方面的影响,确定主、被动措施的协同调控能力和优化配置,完成太阳能在热化学吸附碳泵系统内的梯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