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泰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徐郭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积极应对宏观形势的新变化,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紧紧围绕“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协调推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圆满完成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查看详情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 ZXSEC US1300
  • 中兴
  • 13%
  •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

  • 品种:政府平台数字对接系统;产品说明:规格定制;
  • YH
  • 13%
  • 四川雨禾源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政府办公内网防火墙

  • ASA5520-K8 4个千兆端口
  • 思科
  • 13%
  • 广州市壹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旋转铜门政府铜门博物馆铜门

  • 1014
  • 上海如雅铜门
  • 13%
  • 上海雅饰窗实业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西海棠

  • Ф15公分
  • 西安海川
  • 13%
  • 西安海川苗木专业合作社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GTC14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NKR55LLW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BJ1041QC4S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EQ1050T2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高度×冠幅)80×80cm 盆苗
  • 惠州市2022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政府工作汇报资料盒

  • A4
  • 106幅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7
查看价格

2011钢化玻璃

  • 12mm
  • 100m²
  • 1
  • 信义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6-06-15
查看价格

诊断报告工作

  • 在医生诊断端,部署诊断报告工作站軟件,支持多屏幕显示,提供影像快速调阅及影像处理工具,提供诊断报告模板,支持进行典型病案收藏,提供所见即所得的报告形式,可对病人历史诊断信息进行查询比较,提供多模式图像调阅
  • 1套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8-09-25
查看价格

2011钢化防火玻璃

  • 12mm
  • 100m²
  • 1
  • 信义
  • 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6-06-15
查看价格

电力电缆2011价格

  • NHYJV-4×70+1×35
  • 1km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4-04-09
查看价格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增速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左右,可比增长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8亿元、1127亿元和725亿元,分别增长4.5%、14%和 14.2%。全市财政总收入456.4亿元,增长32.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8亿元,增长2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8亿元,增长3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3亿元,增长19%。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深入推进“5218工程”,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9.6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家、三大合作组织400多家,农业利用“三资”45亿元。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新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5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8%。兴化市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市农业开发区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功举办首届农艺节。工业运行质态良好。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4640亿元、利税550亿元、利润330亿元,分别增长33%、32%和33%。装备制造业、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完成产值2050亿元、600亿元,分别增长32%、30%。预计全年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95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19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1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投资计划。民营经济发展提速,新办私营企业10568家,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337亿元,增长71.3%;认真办好中小企业“六件实事”,7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定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7.8%、2%。建筑业加快发展,完成总产值1271.5亿元,增长16.1%,新增一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2家。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深入推进“833工程”,8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340亿元,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7亿元,30强企业实现利税11.6亿元。金融业发展加快,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泰州分行开业,兴业银行泰州分行获准筹建,新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2家,“富民阳光信贷”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2359.8亿元,贷款余额153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3.1%和27.1%。亚星锚链、新扬子造船成功上市。旅游经济成为新的亮点,全年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预计实现总收入118亿元。

查看详情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开放创新

开放创新成效突出。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着力提升开放水平、增强创新活力。突出台资、央企招引,精心组织招商活动,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总投资80亿元的中海油、9800万美元的扬子江物流等项目成功落户。全年注册协议外资39.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分别增长46.3%、29%。新批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1个。完成自营出口58.8亿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5.8亿美元。全面推进中国医药城各大功能区建设,新开工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正式启动部省共建机制,成功举办苏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峰会、首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一期封关运作,纬创一期等重大项目即将竣工投产。新能源产业园加快建设,项目集聚势头日益显现。沿江开发纵深推进,在建总投资1亿美元或10亿元人民币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0个,核心港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口岸工作有序开展,海关、国检、海事、边检为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外事、侨务和港澳台事务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再次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值得推荐城市。着力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52.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企业院校行”成功举办,中科院泰州技术市场网等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新增产学研联合体110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9个、省级创新型企业45家,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重点软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6个、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5个,入选数均居全省前列。新获授权专利4198件,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全年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4个、高层次人才805名,其中海外优秀人才167名。教育部“蓝火计划”在高港启动。各市(区)均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查看详情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简介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市区一体,强化资金筹措,推行阳光拆迁,加快建设进度,市区城建投资超过150亿元。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过部省联合审查,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健全。强力推进“十大工程”建设。中国医药城会展交易中心一期投入使用,规划展示馆建成,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主体封顶,华侨城一期、三水湾一期开业,凤城河环河整治、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老通扬运河整治二期、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职工活动中心、周山河街区“四路七桥”、高港大道等工程加快实施,人民医院新院、新区高级中学前期工作有序开展。万达城市综合体、省泰中老校区改造、稻河古街区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加快建设,莲花学校二期、革命烈士纪念馆一期竣工。迎春路东延即将贯通,京泰客运站主体完工,火车站街区启动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各市加大城建力度,靖江滨江新城核心区建设成效明显,泰兴“三城四片五重点”城乡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姜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兴化城市“水文特色”进一步彰显。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改造农村桥梁200座,改厕91435座,疏浚河道3019万方;继续实施全面小康村“十百千”工程,新创市级先行村300个;大力推进“125工程”,重点镇村规划编制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不断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泰州长江大桥及北接线工程加快实施,江海高速、328国道改线建成通车,长江大道先导段基本建成。4条省道新建或改线、周山河船闸改造、卤汀河拓浚等工程开工建设。电力、邮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查看详情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靖江、泰兴、高港通过省级验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4所“公有民营”学校回归公办;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建成招生。加强文化泰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通过专家评估。完成北山寺改造、岳庙修复和周氏住宅修缮主体工程,兴化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对外开放。泰州淮剧和茅山号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人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歌舞《荡湖船》获全国群星奖,9部戏剧作品获全国戏剧文化奖。加快乡镇(街道)宣传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室建设,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泰州报业传媒集团和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成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组建。成功举办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承办省新人新作歌舞大赛。调整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积极组织参加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奖牌总数排名比上届前移5位,荣获青少年部进步奖全省第一名。人口出生率稳定在较低水平,对持“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市区企业退休职工发放一次性奖励,市计生协会被表彰为“全国先进集体”。认真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深入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企业违法排污整治、秸秆烟害防控和能源化利用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防局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市供销社成为全国总社改革发展联系点。史志档案、社会科学、无线电管理、气象、防震和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工作继续加强,质监、银监、工商、税务管理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

查看详情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落实防通胀、稳物价等政策措施,办成一批改善民生实事,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40元,分别增长12%、13%。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认真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全年净增城镇就业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新增创业5.5万人。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城镇职工和居民医药费报销比例及支付限额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6%,政府补助4.2亿元,受益农民320万人。工伤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五统一”。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40元和210元。市区残疾人养老保险全面启动,向4556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累计支出2353.5万元,救助11.3万人次。初步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全市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站348家、省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家,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5%。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共向21905人发放补助金1.3亿元。慈善事业长足发展,救助对象近6万人。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全市新增保障性住房9505套。市区公交发展有了根本性改善,公交车万人拥有量比上年增加1倍,新建首末站5个,新辟、优化线路26条。深化放心消费创建,市区5家农贸市场完成升级改造。区域供水工程泰兴、姜堰主管网建成,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7.7万人。定期举办“百姓大学堂”等市民素质教育活动,市“百姓名嘴”宣讲队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扎实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查看详情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自身建设

自身建设继续加强。加大对经济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制定出台《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加快市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见》、《加快市区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的奖励办法》等政策意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医药高新区组建。“网上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通过省考核验收。积极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认真办好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行风热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满意(含基本满意)率100%。加强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建设,严格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积极推进干部大走访,不断完善大调解机制,保持社会稳定。强化应急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江苏省(泰州)应急救援中心一期建成启用。圆满完成对口援建四川绵竹拱星镇各项任务,认真做好对口支援新疆昭苏县工作。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五五”普法成效明显,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开展村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市区114个村、14个组完成改革,80个村撤村建居。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源头治腐和纠风治乱力度加大;强化效能监察和监督检查,执行力得到新提升。机关公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高层次人才等资源要素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中心城市功能尚不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还需不断强化;社会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困难群体生活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效能滞后于发展要求,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需要加快提升,等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般预算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倍、3.6倍,年均分别增长32%和29.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41亿元,是“十五”的3.8倍,年均增长30.6%;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8倍、3.4倍。高效农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11.1:57.8:31.1调整为7.4:56.4:36.2,“1 3 N”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成为“十一五”发展最突出的亮点。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增长动力持续增强。行政管理、市区体制、社会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区划调整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1亿美元、自营出口201.4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4倍、5.4倍。国家医药高新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建成,实现了招引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载体建设的历史性突破。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1337.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1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4.1个百分点。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建成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

坚持统筹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中心城市建设累计投入520亿元,是“十五”的2.5倍。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北部老城区改造、南部新城区建设、滨江港城区发展全面加快,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1平方公里。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中小城市、重点镇村梯次推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化水平达53%。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新“5 1”实事顺利完成。泰州电厂、苏中机场、泰州长江大桥、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江海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实施建设,有的已建成投运。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市区经济发展加快,四市均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为谋划未来五年发展,2009年以来,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后,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根据市委三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泰州市委关于制定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美好泰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导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文化泰州建设,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泰州特色和优势的发展新路,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12%左右,到2015年达4000亿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5000元左右。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打造“1 3 N”产业体系。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筑“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产业空间格局。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层次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二是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建设开放创新城市。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基本建成“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高新区。坚持高起点引进、高位嫁接和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支撑。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以上。更加注重招引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利用外资质量、规模不断提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才高地。依托城市和开发园区,优化开放创新环境。三是突出中心城市建设,提升集聚辐射能力。积极改造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大力发展港城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格局。健全城市社会服务、商贸服务、公共交通、公用设施四大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五大板块”,做强市区经济。四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建设新农村,着力构筑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市、特色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沿江地区、里下河地区及黄桥老区等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加强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城市化水平达60%左右。五是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相结合,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防止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推进教育现代化,泰州大学筹建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教育强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着力构建多元办医格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98%以上。六是推进文化泰州建设,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努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力争跨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形成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七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创成国家生态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省定目标要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22%左右。八是加快改革步伐,激发体制机制活力。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完善市区管理体制,推动一般性、具体性工作任务重心下移,实现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统一协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提高政府投资决策水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创新农村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2011年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建党90周年、建市15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的成果展现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突出主题、贯穿主线,激发动力、明确导向,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调控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省定目标要求。

今年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认真落实“双轮驱动”政策意见,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

打造先进产业体系。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计划”。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以船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抢占产业制高点,推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特别是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特色化工的发展,提升家电、冶金、纺织等其他传统产业的技术、品牌优势,力争传统产业销售收入达4500亿元。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加快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完整产业体系,医药高新区力争创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纬创项目的带动示范效应,加快集聚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主攻太阳能光伏和动力电池,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积极培育新材料、智能电网、节能环保装备等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力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750亿元。实施“规模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和鼓励规模企业上台阶、中小企业上规模,重点实施200个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技改财务发生数增长20%以上,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1家。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突出抓好六大产业发展和重点集聚区建设,新增百亿级服务业集聚区、省百强服务业企业各1家。

强化产业创新支撑。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科技成果转化。着力优化培养、引进、集聚、用好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机制和环境,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力争引进创新人才团队60个、高层次人才800名,其中海外优秀人才200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高新技术产品120个。推进“千企科技服务工程”,培育重大自主创新项目20项;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7个,新建产学研联合体100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大力推进资本运作,扎实抓好百企上市培育,积极筹建科技银行,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认真落实监管措施,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准入标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扎实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年内,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复查验收,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引导各地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优化沿江地区产业布局,拓展开发空间,推进跨江联动,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大力发展市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产业高地和区域性服务中心。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里下河地区和黄桥老区加快发展。

2、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增强发展活力、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围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引进实施重大投资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探索股权私募基金等利用外资新形式,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突出高端项目和产业链招商,建立高层次招商信息网络。办好第二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及科技、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活动,力争在重大产业项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全年力争引进超3000万美元项目25个,其中过亿美元项目2个。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力争年出口超3000万美元企业20家以上。加强出口品牌、基地培育,积极创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鼓励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切实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外事、侨务工作,促进对外交流合作。

着力构建产业开放格局。发挥“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主体作用,为对外开放提供更好投资平台和更大发展空间。坚定不移地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加快产业化、资本化进程。吸纳一批国内外最新医药创新成果落地生产,推动3-4家世界前十强医药企业落户园区,引进一批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医药产品,培植一批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建成100条符合GMP规范的生产线;筹建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推动中国医药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早日上市。加快出口加工区二期建设,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推进新能源产业园规划建设,力争创成省新能源产业基地。深化沿江开发,推进核心港区建设,全力打造以临港产业为重点、以现代物流业为主体的沿江产业带。坚持着眼高端,提升内涵,彰显优势,着力打造里下河特色经济板块。引导、支持各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园区配套完善公共平台,切实增强产业吸纳能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手实施各市政府驻地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抓好街道、社区建设工作。全面解决市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加强新老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继续完善市区行政、财政、城建体制,激发市区发展活力。认真抓好国家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国家和省经济发达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农村产权改革试点工作。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三年跃升计划》,全年净增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200亿元、新办私营企业7000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新兴产业,支持中小企业“二次创业”,鼓励民营企业集聚特色园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广“富民阳光信贷”,加快银行机构向县域延伸,鼓励新办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推进“一中心五平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大发展。

3、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抓好“三农”工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继续实施“5218”工程,加强农业园区和特色基地建设,建成10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创成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万亩。加快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示范创建,新增粮棉油万亩示范片30个。兴化市继续保持粮食总产、单产全省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20%、15%,农业利用“三资”力争40亿元以上。重点推广30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提质升档。切实抓好林业绿化工作,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放心食品供应。

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认真办好新一轮实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改造,完善小型水利设施。推进农村交通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改造桥梁250座。抓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整治疏浚农村河道,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深入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2万人。实施全面小康村“十百千”提升工程,创成达标村和示范村各100个。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大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重视做好债务化解工作。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紧密合理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户种养效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新增规模经营面积15.4万亩。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年内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300家以上。强化农民就业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新生代农民。继续抓好全国供销总社改革发展联系点各项工作,推动供销系统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125工程”,深入开展重点镇村建设。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着力体现个性特征,加快推动城镇建设的特色化。更加注重城镇经济发展,加快推动产业就业结构的多样化。打造宜居环境,加快推动城镇生态化转型。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人员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平等公共服务,加快推动市民化进程。

4、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提升集聚辐射能力。严格执行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做美做精中心城市。

不断优化空间形态。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的规划衔接,推进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共建共享,努力促进“同城化”发展。加快外围快速通道建设,继续做好苏中机场和泰州长江大桥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加快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推进大桥北接线、泰镇高速和231省道泰高段建设,建成长江大道。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实施鼓楼路北延、森园路西延等畅通工程,开工建设站前路一期,加快永定东路、南通路二期、海陵中路、海陵北路等道路改造,高港大道主体工程竣工。医药高新区全面实施“路桥连网”工程,高港区拉开“五纵九横”道路框架。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功能,推进稻河古街区改造复兴,建成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实施三水湾二期、柳敬亭和南山寺公园、盐税文化广场等工程,开工建设清真寺。着力提升城市商贸功能,启动建设医药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加快万达、深茂等城市综合体和泰州国际、世贸雅思等五星级酒店建设,实施东、西大门和青年南路街区改造、迎春路和东进路等街道立面改造,推进滨江新城和火车站街区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新区高级中学、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启动建设体育公园,建成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职工活动中心,实施汽车西站迁建,加强停车场所建设,推进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和城市电网改造,建成气象雷达站。

精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推进凤城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卤汀河、泰东河拓浚,启动引江河二期;推行河道生态护坡,完成水生态环境封闭控制工程,确保水体水质明显改观。实施凤城河绿化亮化景观工程,建设一批绿色走廊和公共绿地,推进大桥生态公园、海军舰艇主题公园和滨江湿地公园建设。大力提升住宅小区建设品质,加快实施城中村、老小区改造,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城市管理,打造“百姓城管”品牌。扎实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确保通过验收。

5、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和谐社会。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新社会建设和管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突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创业富民的优先导向,调整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入推进“双全”工程,创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继续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净增城镇就业4.2万人。推进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快实现全覆盖。探索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继续扩大报销病种和药物范围,提高参保人员待遇。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政策,完善特困救助制度,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实现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保障接轨。全面开展残疾人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将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出台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政策,新增170家省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设3家市区街道老年活动中心。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市新增保障性住房5770套,市区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200万平方米以上。强化重要农副产品市场和价格监管,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加强农村中心幼儿园建设,全市新增省级优质幼儿园15个以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通高中内涵发展;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创成1个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继续推进泰州大学筹建和中国医药城教育教学区建设。巩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实施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工程,加强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继续优先发展公交,市区新增(更新)公交车150辆,新辟、优化线路14条,建成智能中心,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农村、社区体育工程建设,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落实计生保障优惠政策,改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继续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各项慈善事业。深入推进人民防空与防灾一体化建设。认真做好史志档案、社会科学、无线电管理、新闻、统计、气象、防震和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

查看详情

泰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简介文献

2011年从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从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从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42KB

页数: 13页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1 年 3 月 5 日在从化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代市长 郭清和 各位代表: 我代表从化市人民政府, 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 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十一五”时期和 2010 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 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 我们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信心, 把握机遇, 攻坚克难, 真抓实干, 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全面进步, 圆满完成“十一五” 规划主要任务,为推动从化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过去的五年, 我们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 全面推进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水 平。2010 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 185.29 亿元,比 2009 年增长 14.5%,比 2005年增长 83.3%,

2011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42KB

页数: 14页

2011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 1月 11日在大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李万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请予审议, 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 2010年和 “十一五 ”时期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 是我市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 略、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 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 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 定的各项任务。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150 亿元,增长 15.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 500.8 亿元,增长 2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008 亿元(常规口径),增长 5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30亿元,增长 17.8%;实际使用外资 100.3亿美元, 增长 66.7%;城

2011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文件发布

2011年洛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查看详情

常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3.1%。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增长32.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6亿元,增长23.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4.7亿元,增长18.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7亿美元,增长18.1%。完成进出口总额222.8亿美元,增长47.7%,其中出口155.6亿美元,增长43.2%。新增高效农业14.1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0.9万亩。新增上市企业5家,通过审核待发5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37元,分别增长10.6%、12.9%。新增城镇就业8.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企业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继续保持在97%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99%。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1062户,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家庭724户,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实物配租855户,我市住房保障全覆盖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西绕城高速、宁杭城际铁路、京沪高铁及其配套场站、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常溧高速开工建设。沪宁城际铁路、常州客运中心和戚墅堰站建成投运。青洋路高架、中吴大道、飞龙东路、新机场路以及机场高架路等建成通车。“三河三园”工程全面完成。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承办十七届省运会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江苏历史上最精彩、最圆满、最成功、最难忘、最和谐的体育盛会。我市获得奖牌第一、总分第二、金牌第三的好成绩。全新的城市面貌、精彩的开幕闭幕、一流的组织水平、超越的竞技体育、市民的文明素养,全面展示了常州的崭新形象,大大激励了常州人民“事事争当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奋勇争先精神。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它为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一五”是常州经受巨大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克服了铁本事件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五年,是我市结构调整进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时期;是民生改善最为突出、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是城乡建设力度最大、面貌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也是我市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形象迅速提升的时期。

——综合实力跨上大台阶。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3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4550.5亿元和3011.7亿元,分别比2006年年初增加2900.9亿元和1898.4亿元。五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412亿元,外贸出口达到574.1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100.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3倍、3倍、4.7倍。五年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34个、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0个。五年新增私营个体企业45236户、个体工商户138967家、个私注册资本1284.9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4.4%、28.7%、133.8%。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新增12家,累计达到13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达到35家;五年上市企业新增11家,累计达21家。

——结构调整取得大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61.1︰34.6调整到2010年的3.4︰56.0︰40.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387.8亿元,是2005年的3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79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1.4%,比2005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09.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国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700万人,是2005年的2.1倍。规模农业面积达到136.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1.4%,水稻单产实现全省“八连冠”。

——科技创新迈出大步伐。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3%,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以常州科教城为引领,探索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新模式。全市引进重大研发机构59家,实施产学研项目2000余项;新建企业“两站三中心”392家,累计502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引进海外人才1802人、创业团队300个。全市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6家,累计授权专利20241件,其中发明专利1412件。

——城乡面貌发生大变化。

城市骨架拉大、功能完善、管理创新、环境优化。南部新城16.6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建成,西太湖整治保护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北部高铁新城全面启动。东大门21条主次道路建设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50平方公里增加到230平方公里。运河南移、城市高架、快速公交、城际高铁、空港改造、奥体中心、博物馆、规划馆、大剧院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建成区数字化城管全覆盖,被评为全省优秀管理城市第一名、“全国交通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同类城市第一名。累计新增城乡绿地11334公顷。市区60条河道全面整治,清水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所有村实现“三清一绿”,50%以上村达到“五化三有”。县乡河道全面疏浚,大中型水库以及病险小水库全部加固。

——人民生活得到大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制度全覆盖,跨入全国地级市相对富裕城市前10名。新建和改造提升市政公园绿地57个,对中心城区所有公厕实施改造,公园公厕全部免费开放。对388条背街小巷、103个菜市场全面实施了改造提升。“公交优先”全面推进,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100%,公交出行率从2005年的8.9%提高到2010年的25.8%。完成了1000多万平方米、125个老小区的综合整治,50万老小区居民受益。

——社会事业有了大进步。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所有辖市区均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区)。江苏工业学院成功提升为常州大学。医疗机构布局合理调整,阳湖医院即将建成。以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完成了市属文艺院团和部分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3件作品获得国家、省“五个一”工程奖。和谐安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审批事项集中度达82%。与此同时,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审计统计、人武人防、海关国检、药监质监、粮食供销、边防海事、档案地方志、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民族宗教、援疆援川、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构想和2011年主要工作

从今年(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是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四大战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生态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努力把常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

——在经济发展上,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以上,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要实现新的突破,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争取达到50%。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00亿元,人均超1.5万美元。

——在城乡建设上,大力推进“三城融合,南北建新;东西协调,开发东部;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中心城区在进一步完善功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建成现代大气、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南部新城在着力提升核心城区的同时,重点开发建设滨湖新城,做到城市框架基本形成,重要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基本到位,成为凸显旅游休闲、生态居住、科技教育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北部新城全面推进高铁枢纽、旅游动漫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个全新的高铁、商务、创意城将迅速在常州北部崛起。对包括戚区、天宁和武进东部270平方公里的东大门实行“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21条主次干道建设全部完成,轨道交通等重点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常州东部地区将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新区域。城乡要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的一体化,全面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对外开放上,要用更宽广的视野,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开发区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全面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提高双自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外贸出口附加值。要鼓励企业大胆“走出去”,充分利用海外的市场、技术、人才和资源,拓展国际发展空间。要在更广领域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常州的国际化水平。

——在人民生活上,要富民优先,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常州人民都能过上宽裕安康的生活。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增加居民工资收入的同时,还要增加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以上。要采取切实措施扶贫帮困,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政府救助为主体、以社会救助为补充的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并努力帮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社会建设上,要做到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升。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市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的精神,市政府编制了《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已发给各位代表,提请大会审议。

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做好今年(2011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2011年)全市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1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目标将根据省下达指标确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5分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年”活动,以60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1)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节能服务和商务服务业,推进100家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创新金融服务业,确保信贷投放增长15%以上,中小企业贷款增长18%以上。组建5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引进1家外地金融机构,探索成立科技银行。力争10家以上企业境内外上市。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农村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完成创业投资5亿元以上。(2)突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推进运河五号等8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卡龙动漫等5个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手机报刊等3个新型文化业态。(3)突破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城市旅游,着力推进环球动漫嬉戏谷、东方盐湖城、中华纺织博览园等十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国内外游客突破3300万人次。(4)提升发展商贸市场物流业。年成交额超50亿元的市场达到13个以上,超100亿元的市场5个。重点抓好武进区花园街商业街、新北区通江中路商业街区等新型商业街区建设。(5)提升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力度。

2.加快发展新兴产业。(1)实施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重点扶持100家重点企业,实施100个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今年(2011年)新兴产业中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5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以上。(2)扩大有效投入。推进100项工业重点项目,工业投入增长18%,新兴产业中制造业投入占全市工业投入的70%。(3)加大与央企对接合作力度。重点推进中石油、东风汽车等项目建设,力争央企在常投资企业产值增长22%以上。

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2)实施品牌带动。全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江苏省著名商标20件、境外注册商标80件,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2个。(3)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组织实施“十企示范、百企试点、千企升级”两化融合推进工程。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1)推进“双百万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新增高效种植业10万亩、高效渔业3万亩。(2)推动规模农业发展。完成土地流转5万亩,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5万亩。(3)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家以上,建设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溧阳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长荡湖河蟹产业园、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综合园区。

(二)强化科技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

1.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1)增强园区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把园区建成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集约发展示范区。(2)完善健全工作和政策体系,集聚整合全市的科技、教育、人才和产业资源,促进“一核八园”裂变发展。(3)壮大园区产业规模,组织实施“一核八园”重点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00项,8个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80亿元。

2.突出企业主体地位。(1)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品150只,100家创新领航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2)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创新联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新增产学研项目250项。(3)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2万件和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100件。

3.建设创新创业平台。(1)加快科教城建设。科教城研发机构及高科技企业总数突破500家,研发人才总数突破1万人,产学研合作项目突破500项。(2)加大孵化器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加速器试点,全市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累计达3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3300家。(3)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增企业创新平台60家,其中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30家。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0家。

4.加快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龙城英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全年引进100个领军型海归创业团队和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力争有25人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壮大创新创业型企业,促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企业向成长型企业发展。(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政策,组建海归创业服务中心。

(三)扩大对外开放,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1)确立新的理念。把利用外资从原来的注重规模转到“量质并举、以质为重、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思路上来。(2)突破外资大项目。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或工商登记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35个,力争突破超10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3)调整外资结构。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到账外资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

2.优化外贸外经结构。(1)优化出口结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25%,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0%,新兴产业出口占比达30%。(2)培育规模出口企业。通过市场开拓、品牌带动等措施,加快培育规模型重点出口企业,出口超亿美元企业达25家。(3)加强外经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推进企业建立境外产业基地,中方协议投资增长15%,外经营业额增长5%。(4)发展服务外包。吸引境内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进驻常州,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重点企业和中高端人才,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

3.推进开发区新跃升。(1)营造产业特色。鼓励各级开发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开发区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2)促进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园区,加快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各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100亿元。(3)提高贡献份额。开发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超过75%、50%和50%,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制造业项目占全市80%以上。

(四)改善民生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1.加快推进富民进程,全面提高人民收入水平。(1)就业富民。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新增就业7万人,大学生就业3万人,技职校毕业生就业1.7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3000人,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2)创业富民。年内净增私营企业1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户,新增个私注册资本330亿元。组织各类创业培训1万人次,扶持创业5000人,创业带动就业3万人,建立实训基地、孵化基地60个。(3)保障富民。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分别净增参保3万、3万、2万人,实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提高10%以上,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80元,市区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提高到220元。(4)改革富民。继续推进农村合作改革,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达到40%,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家。(5)增收富民。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0%,企业签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数增长10%。鼓励城乡居民多渠道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提高集体经济分配股息、红利和承包土地流转收入。

2.加大救助力度,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切实保障。(1)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390元提高到430元,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和特困职工家庭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1000元。(2)当季度平均物价指标达到或超过3%时,对城乡低保等九类低收入群体,按当地低保标准的25%发放季度物价补贴。当公用事业或公益性服务价格上调时,对低收入群体给予优惠补贴。(3)全额资助市区低保、三无、五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对市区低保、三无、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贫困家庭儿童及孤儿等困难群体实施医疗救助。对城区低保重症精神病人门诊自费部分实行全额资助,对城区低保边缘重症精神病人门诊自费部分资助50%。(4)开展大病、困难大学生等慈善救助,全年救助1500万元以上。(5)落实帮困助学金2200万元以上。中职1-2年级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中职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实行免费教育。对具有常州户籍的城乡低保、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和特困职工家庭在园就读幼儿以及孤残幼儿、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给予每人每年保育教育费1000元的政府补助。

3.切实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住房保障水平。(1)新开工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12万平方米,续建35万平方米。三年增加实物配租廉租房、公共租赁房6500户,其中今年(2011年)确保增加1300户。住房公积金扩面7万人,发放公积金贷款20亿元。(2)启动市区8万平方米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试点工程。对市区80万平方米左右的老住宅区进行整治提升,市区住宅小区增设停车泊位3300个。

4.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1)加快医疗机构布局调整。建成阳湖医院一期、新北医院、儿童医院病房楼。加快一院综合病房大楼、七院门急诊综合楼等建设步伐。(2)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居民在社区就诊比例达50%以上。(3)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职工医保个人住院现金自付比例稳定在30%以内,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制度规定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60%。新农合参保率保持100%,人均筹资达280元以上,住院补偿率达45%。(4)切实减轻就医负担。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做好医学检查同城互认和医疗费用控制工作,门诊和住院费用增幅低于同期物价指数增幅。

5.实施爱老助老工程,让老年人享受更多关爱。开工建设市老年康复中心和武进新东方颐养园等8家社会养老机构。运河山庄养老院、戚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年内竣工,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800张。建成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31个。市区增建老年人助餐点20个。完成培训养老专业人员600人次以上。新建区级老年大学2所,实现两市五区老年大学全覆盖。

6.推进残疾人帮扶工程,用爱心温暖残疾人。为4000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城区750名低保重度、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实施居家安养服务,为320户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装配无障碍设施,筹建残疾人康复医院和12家残疾人托养机构。创建5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培训600名残疾人,帮助1000名贫困残疾人脱贫。

7.加大农村公共投入,建设幸福新农村。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2500人。为农服务社覆盖全市行政村达90%以上。每镇送戏不少于4场,每村每月送电影不少于1场,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4421户。综合整治村庄河塘856个,疏浚县乡级河道100条,建设桥梁100座。全面完成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年度建设任务。

8.深入推进“公交优先”,全面实施畅通工程。(1)大力发展公交事业,新购更新空调车874辆,市区空调车比例达100%。建设公交调度指挥中心、礼河公交综合枢纽。新辟10条、优化调整16条公交线路,快速公交一号线延伸至高铁站。(2)科学组织道路交通,实施白云路星园路路口、龙城大道潞横路路口等道口渠化。对机场路等70个道路路口实施交通信号“绿波”控制。全面推进交通文明行动计划。(3)切实解决交通堵点问题,重点解决广化街吊桥路路口、丽华北路、北大街、怀德路劳动西路路口、健身路关河路路口、通江中路以及局前街小学、二十四中、省常中等时段性交通堵点。

9.实施和谐安民提升工程,增强居民安全感。80万平方米老小区提升工程防范设施补建到位,实现老小区保洁、保绿与保安一体化管理。完成沿街商铺技防入户1.5万户,城镇居民技防入户10万户,农村居民技防入户25万户,技防覆盖率达到60%。新增治安复杂场所、易发案地区、背街小巷、居民区视频监控摄像机2000个,建成318所学校主要出入口视频监控系统。开展城中村和次新小区安防设施建设试点工作。

10.加大环保力度,营造宜居环境。推进京杭运河等8个小流域综合整治,确保3条入太湖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对市区外围的40条黑臭河道实施整治,对市内已整治的60条河道实施长效监管。继续对全市13个区域开展废气污染专项整治,新建“禁燃区”54平方公里。加大对机动车、扬尘和餐饮油烟等污染的防治力度,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以上。

(五)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1.推进教育均衡发展。(1)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建设、改造校舍25万平方米,对26所幼儿园园舍进行新建、扩建、改造。(2)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省优质中小学占比达70%以上,就读率达80%以上。省优质职业学校占比、就读率均达90%以上。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吸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87%以上。(3)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完善减负增效工作机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新增市体育、德育、科技、艺术等特色学校90所,新创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100所。

2.繁荣发展文体事业。(1)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完成常州图书馆及少儿图书馆改造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各类文化阵地公益性演出1000场,低票价经营性演出1000场。培育10家民间非营利性文化机构和10支民间骨干业余社会文艺团队,提供多层次的文化服务。(2)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全面启动青果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3)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对户外健身器材实施更新改造,完成新建公园、广场、绿地的配套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积极备战省十八届运动会。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加强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各项设施,推进和谐物管,实现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2)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畅通民意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继续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和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3)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发挥应急中心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作用,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4)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提升综合监管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统筹发展各项事业。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提升全民素质。实施“市民卡”工程,年内发放100万张以上。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实施优生优育早教工程,提高婴幼儿素质。强化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提高饮食卫生安全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六)推进城乡一体,实现环境建设新跃升

1.推进“三城融合”。(1)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建设延陵路、中吴大道等现代商务集聚区,提升文化宫、南大街商业集中区品位。(2)加快建设北部新城。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区、旅游动漫等四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全面完成京沪高铁站配套工程,提升高新、电子光伏及出口加工区等五大片区功能。(3)强力推进南部新城建设。进一步完善武进区“十纵十横”的道路框架,加快延政路商务区等“八大街区”建设步伐,加快建设西太湖“滨湖新城”。启动花园街和晋陵路对接工程,龙江路高架南延工程建成通车。

2.合力开发东部。(1)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东大门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大明路、中吴大道东段、劳动东路东段等主次干道建设,促进东部地区交通路网与主城区的无缝对接。(2)完善区域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商业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促进人口集聚。(3)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玫瑰湖体育休闲公园,建成丁塘河主题公园。组织对圩墩小区等老城区的全面整治,提升市容市貌。

3.完善城市功能。(1)加快构建对外交通体系。常州西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泰州大桥接线常州段、常溧高速公路、104国道溧阳西段、241省道金坛北段建设步伐。京沪高铁、宁杭城铁建成投运。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部完工并正式投运。(2)完善城市路网。续建棕榈路、清潭西路等主次干道,新建新堂北路延伸、晋陵南路延伸等城市骨架道路,改造提升丽华路、劳动东路、永宁北路翠竹段等城市道路。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前期工作。(3)加快航道建设。完成苏南运河常州西段三级航道整治及戚墅堰大桥建设,加快丹金溧漕河、芜申运河溧阳段等三级航道网整治。(4)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大运河东枢纽、采菱港、藻港河南枢纽等城市防洪节点工程。(5)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加快电网改造,实施220千伏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实施老小区和新北区农村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江边污水厂三期、魏村水厂取水口移址工程建设步伐。新建燃气管网50公里。

4.改善生态环境。(1)建成国家生态市。年内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在此基础上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市创建工作。(2)继续实施五大“特色绿化工程”。建成太湖湾嬉戏谷、高铁南北广场等绿地,完成蔷薇园和翠竹公园的改造提升,对新堂北路、晋陵南路等新建道路实施绿化,开工建设10个小游园,新增绿地面积355公顷。(3)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60项,加快建设城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对100家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监测,淘汰落后用能设备100台(套)。开展新一轮化工、工业园区和集中区专项整治,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及交易工作。

5.深化长效管理。(1)提升数字城管。完善数字化城管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网格管理,提高城管水平。(2)美化市容市貌。对新堂北路、会馆浜路、劳动西路等道路两侧环境进行整治与提升,加大户外广告清理整治力度,维护城市良好形象。(3)改善环卫设施。完成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填埋场一期、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提标扩能项目主体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一期工程建成投运。

6.加快城乡一体。(1)完善城乡发展规划。修订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组织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优化镇村布局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全覆盖。(2)提升城镇发展水平。加快金坛、溧阳两个中等城市建设步伐,推进6个市级示范中心镇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发展集约的现代化城镇体系。(3)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一体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85%以上行政村的村级集体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增长10%。

(七)提升服务效能,优化科学发展软环境

1.推进依法行政。(1)规范行政行为。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2)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进一步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3)自觉接受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

2.探索管理创新。(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联审会办,行政审批时限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速20%以上。完善行政服务“两集中两到位”,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度提高到87%以上。(2)推行阳光政务。深化网上政务公开系统,优化在线服务办件系统,做到权力全覆盖、运行全透明、流程全受控。(3)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完善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充分利用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与网民”、《每周一报》、《每月一告》等与市民沟通的渠道,倾听民意,汲取民智,呼应民心,为人民服好务、办好事。

3.强化工作落实。(1)提高执行能力。全体公务员要弘扬求实、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为民服务能力。(2)敢于创新创造。要从常州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在工作中敢于试验、探索和创造,善于用改革的手段和创新的举措,不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3)加大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效能建设问责体系,高效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4.加强廉政建设。(1)坚持廉洁从政。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对“三重一大”等重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2)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积极预防和打击各种腐败行为。(3)优化支出结构。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保障机制,公共财政要向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得益的事情倾斜。

查看详情

2011年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政府重点工作

2011年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构建县域发展格局

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培育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到2015年末,将海城打造成为“四辣”产业基地,将台安打造成为鸭鹅产业基地,将岫岩打造成为蘑菇产业基地。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构建县域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到2015年末,海城形成超千亿元的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台安形成超百亿元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岫岩形成超百亿元的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县城改造和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到2015年末,海城市建成70万城市人口的中等城市,力争步入全国百强县前十名;台安县建成15万城市人口的中小城市;岫岩县建成20万城市人口的生态宜居城市;达道湾、汤岗子、腾鳌、海西新城和牛庄、黄沙、雅河新市镇基本建成。

2011年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构筑城市发展格局

把“提升主城,建设新城,突出特色,全面发展”作为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战略,加快形成西部工业产业带、中部都市生活带、东部生态旅游带的发展格局。铁东区、铁西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立山区、达道湾新城重点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千山区重点发展温泉休闲康复旅游业,高新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千山风景区、鞍山文化旅游开发区和玉佛山风景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力。全面完善公路、铁路、城际轨道、航空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东北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推动热电、水利、供电、供水、燃气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2011年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改善城乡环境

把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不欠新账、多还旧账,造福社会、惠及子孙。到2015年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水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标达到国家及省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左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让鞍山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美。

2011年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把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为鞍山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到2015年末,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保障体系,让发展振兴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让鞍山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市委的总体要求,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一手抓空间、一手抓项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为“十二五”打下坚实基础。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

按照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以增量调结构,牢固树立工业大市形象

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力推进企业升级、项目建设、产业集群、企业并购、淘汰落后“工业五项工程”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发展,重点扶持超10亿元企业做大做强。每个县(市)区和经济开发区都要引进一批投资超10亿元、50亿元,乃至100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为鞍山未来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建设,全年并购海内外企业6户。全力跟踪重点项目,推进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年内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00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全力支持鞍钢等中省直企业发展。鞍山因钢而立,因钢而兴。要叫响“钢都”品牌,依托鞍钢打造世界级钢铁深加工基地,支持鞍钢打造世界级精品钢基地,帮助鞍钢早日建成特大型跨国集团。支持中国三冶、中冶焦耐、中冶北方、中钢热能等中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总部经济。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上船重组、上市融资、上档改造”,提升企业,壮大企业。强化政策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技术创新,优化服务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优化商贸布局,打造商务集聚区和物流集聚区。重点推进铁东站前中央商务区、铁西人民路商务区、立山曙光路商务区、汤岗子温泉城商务区、高铁客运站商务区、海西新城商务区等中心商务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达道湾批发大市场、达道湾钢材大市场、立山五金机电大市场、达道湾汽车贸易产业带、海城西柳商贸城、南台皮革皮具城、海城水暖城等大市场建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千山、温泉、岫玉、钢都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千山、汤岗子两大旅游集聚区,重点推进单体投资百亿元以上的港中旅温泉旅游城、奥特莱斯商城、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千山影视基地、东四方台温泉世界等一大批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力争用五年时间将鞍山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强市。

大力发展金融业。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力争新增贷款增幅处于全省前列。鼓励金融企业在鞍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年内实现2户企业上市,做好10户企业上市准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公司、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力争年内在全省率先设立投资基金公司。做大做强市商业银行,力争年内成为区域性银行。

(三)围绕三年翻番目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一县一业”、“一县一品”的要求,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大力推进海城“四辣”、台安鸭鹅、岫岩食用菌农业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切实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提高地方蔬菜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和扩大设施农业比重,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万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中小河道和水毁工程治理。

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大县域工业园区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重点扶持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海城菱镁新材料、台安化工新材料、岫岩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全年县域开工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00个。

推进农村城镇化。科学规划县城,高标准建设县城。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新城新市镇建设。坚持统筹规划,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四)扩大改革开放,增强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加大深化改革力度。建立规范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以存量吸引增量。下放管理权限,赋予高新区、达道湾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赋予城区县级管理权限,赋予中心镇县级管理权限,力争达道湾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台安九股河开发区、岫岩雅河开发区进入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走出一条可持续、可借鉴、有示范作用的新路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招商与选商相结合,重点推进具有牵动作用,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工业大项目、商业大项目、旅游业大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突出主题概念、产业集群招商,依托鞍钢资源对外招商,鼓励地方企业重组招商。重点面向香港、长三角、珠三角等资本密集区和行业龙头企业、中央大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招商。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以上,引进内资增长30%以上。

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工作力度。及时把握国家政策,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研究申报一批符合国家产业目录和资金投向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政策支持,确保争取国家和省资金额度在全省各市平均水平以上。今后政府新建项目所需资金,原则上以向上争取资金和市场化运作为主,以财政资金或贷款配套为辅,实现负债额度与偿债能力的总体平衡。

(五)科学规划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新城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提高控详规划覆盖率,使城市每个地块都列入规划,每个项目都按照规划实施。搞好城市空间形态、建筑风格与色彩设计,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严格规划审批和监管,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坚持高标准建设。全面推进汤岗子新城、达道湾新城,千山文化旅游带、万水河景观带“两城两带”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沟寺和高铁站前周边地区。加快推进千山东路等17条市区道路建设,建设鞍台高速公路,续建丹海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沈西工业走廊通海产业大道鞍山段,完成曙光路沙河桥等62项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启动市动物园改造工程。

坚持高水平管理。按照规范化、系统化、精细化原则,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充分发挥城区政府职能作用,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综合整治市容市貌,重点对马路市场、站前广场、社区巷道、人行步道、广告牌匾、环境卫生、工地扬尘、违章建筑、非法营运、道路交通等10个方面进行专项整治,让鞍山市民生活在舒适的城市环境中。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全力支持鞍钢实施5台烧结机脱硫设施项目建设,新建2座35万千瓦和2座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新建3座污水处理厂,新建1座垃圾处理厂,规划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和污泥处理中心。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实施城市周边矿山生态恢复工程,强化台安西北部沙化治理,对100个村庄实施连片综合整治,全年植树7000万株,造林36万亩,新增城市景观绿化90万平方米。按照国家、省标准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力争城区85%以上天数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筹建公立幼儿教育集团,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幼儿教育,努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改善办学环境,新建10所中小学校,新建和改造4所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将职教城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基地。积极为辽宁科技大学、鞍山师范学院发展和重点学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机构集团化、网络化,年内将铁西医院、鞍山二院整合为中国医大第一医院集团附属医院。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吸引民营和境外资本发展专科医院。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推进胜利会堂改造和社区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经济支柱性产业。开工建设市民健身服务中心,建成市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速滑馆。

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残联、妇女儿童、优抚安置、防灾减灾、国家安全和双拥共建等各项工作。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大学生、退役士兵、新生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强化普惠制培训,培养更多适用型人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全年实名制就业1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调增和足额发放。积极推进岫岩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强化低保动态管理,提高城乡低保户和五保户保障标准。加快养老家园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事业和慈善事业发展。

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继续为城乡群众办实事。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决不让困难家庭因贫而无房居住。建立和完善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助学体系,决不让困难家庭子女因贫而失学。实施“蓓蕾慈善救助工程”,决不让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儿童因贫而终身残疾。实施“夕阳慈善救助工程”,决不让困难家庭白内障老人因贫而失去光明。强化价格调控监管,适时增加困难群体生活补贴,决不让困难家庭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和药品等违法行为,决不让假冒伪劣食品、药品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大力推进和谐鞍山建设。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信用鞍山”建设,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风尚。加强社区管理,创建和谐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力打造为民务实高效廉洁政府

政府要为民。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体察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振兴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的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不断提高办结率和满意率。随时受理代表和委员的建议和意见,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

政府要务实。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促进发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提倡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着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认真负责,敢于碰硬,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矛盾不回避。切实把心思放在发展上,把气力用在落实上,把项目一个一个抓实,把事情一件一件办好,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政府要高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坚决杜绝一件事情让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的推诿扯皮现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每个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做到决不让工作在我这里被延误,决不让客商在我这里遭冷落,决不让政府形象在我这里受影响。完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一流服务,创造一流业绩。

政府要廉洁。坚持从严治政,强化权力监管,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建设,加大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工程招标、国有资产处置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决不让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决不让腐败问题损害鞍山的整体形象,决不让腐败问题影响鞍山的振兴大业。

各位代表,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更顽强的斗志、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措施,为实现鞍山老工业基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