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外环隧道是上海黄浦江上的一座公路隧道,是S20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于2003年6月21日建成通车。外环线全长97.35km。其中浦西段长47.20km,浦东段长50.15km,其间南段由徐浦大桥连接,北段由本工程--外环隧道相连,至此,外环隧道闭合成环。 外环隧道东西走向,西起宝山区泰和路同济路,向东穿越黄浦江后止于三岔港处,全长2880米,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建成时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采用沉管法施工的特大型江底隧道。
外环隧道设计规模为双向8车道,管段横断面采用三孔两管廊形式,相应的车道呈3、2、3布置。
工程全长2882.828m。其中沉管段长度为736m(分为7节管段)、浦东段长1407.1m、浦西段长739.7m。其规模为国内之首、亚洲第一。
工程设计起点里程K0+000(道路中心点城市坐标x=15597.225,y=2191.850),终点里程为K2+882.828(城市坐标x=15664.427,y=5000.000)。
(1) 规划道路等级:全封闭、全立交城市快速路。
(2)计算行车速度:80km/h。
(3)车道宽度:3.75m、3.5m。
(4)通行净空高度:两条超高车道通行净高为5.5m,其他车道通行净高为5.0m。
(5)计算荷载--汽-超20级; 验算荷载--挂-120,特300(总重)。
(6)地震设防烈度:7度。
(7)结构设计水位:按历史最高水位5.99m计算,千年一遇水位6.56m验算。
(8)管段抗浮安全系数≥1.2
(9)沉管段埋设必须满足规划航道水深不小于12.5m、航道宽度不小于350m的要求。
(10)工程使用年限:100年。
(11)兼顾人民防空需要,抗力级别6级。隧道两端出入口各设防护密闭门一道,排风道内设防密门。
外环隧道一共有三个通道,南北通道设计高度都只是4.8米,中孔设计高度为5米。中孔可以根据车流来改变通行方向。这样,超过4.8米的超高车在南北两隧道内通行,必然会造成南北隧道顶部设施严重损害。曾经有一部...
上午是浦东往浦西方向堵车下午就是浦西往浦东方向堵车 而且基本全是集装箱卡车,所以特别难走,建议走其他线路
驾车路线:全程约32.5公里起点:外环隧道1.从起点向东北方向出发,沿外环高速公路行驶16.8公里,朝浦东机场/南通/五洲大道/翔殷路隧道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2.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上海绕城...
大型超深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研究——上海外环隧道的浦西基坑工程
上海外环隧道的浦西基坑工程是一个开口型基坑,深达30m和不等深度,宽43m。本文对墙后地面沉降和墙顶沉降以及墙体水平位移进行研究,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包括系统的现场监测,超明星非线形空间软件和多种预测方法的跟踪计算),紧密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按实际施工工况,有针对性地跟踪预测,提前两周提供分析结果,以期更好地指导施工。实践表明,运用综合分析方法是十分有效的。对土压力进行了实测与分析,结合变形分析对墙体工作性状的变化进行监视,并建议了一个实用的计算主动区土压力图式。最后,对信息化施工提出几点理性认识。
外环隧道OMEGA止水装置、阻浆带及拉索防腐蚀设计
在沉管隧道中,管段接头防水十分重要。通常采用OMEGA橡胶止水带与GINA橡胶止水带匹配使用,构成管段接头间相对完善防水体系。论述上海外环沉管隧道中OMEGA橡胶止水带的设计理念、防水原理,以及弹性阻浆带设置和拉索的防腐蚀设计,以期对将来的工程建设有所启示。
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导思想,地下院完成了一个个具有先进科技含量又特别实用的科研项目,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级、市级的优秀设计奖和科技进步奖:"地铁人防防护密闭隔断门"应用于上海各轨道交通线车站;外环隧道"手动立转逐次升降式双扇大型防护密闭门",已使用于外环隧道、大连路隧道、复兴路隧道、翔殷路隧道等多处黄浦江隧道,上述两项成果均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用新型专利;参加的"大断面地下通道施工装备与技术研究"获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并被广泛应用于在建地铁车站过街通道的施工。地下院编制的多本国家及上海市标准图集分别获得上海市优秀标准一等奖、国家防办人民防空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为地下院赢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地下院一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下属的土建所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地铁所为上海市文明班组,地下院至今已连续5年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
外高桥保税区距离市中心20公里,距离浦东国际机场40公里,距离虹桥国际机场35公里。杨高路、张杨路、杨浦大桥、中环线、外环线、翔殷路隧道、外环隧道、轨道交通6号线和沪崇苏高速公路、规划中的浦东铁路和轨道交通10号线,组成了便利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将外高桥保税区同市区及周边城市紧密相连。上海外高桥港的重要配套区,外高桥功能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集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高品位住宅、大面积生态绿地于一体,具有极强辐射力的创意型、复合型新城镇。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既提供当前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的具体经验,又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基坑工程理论提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是以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上海外环越江隧道工程为背景,全面介绍上海外环隧道浦西暗埋段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工程设计理论、现场实测与预测、信息化施工技术,基本上形成一整套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以及相应信息化施工的软件。同时,提出土体非线性弹性卸载损伤模型,对浦西的暗埋段深基坑工程从墙体的变形、墙后的沉降和坑底的隆起、墙上的土压力、损伤变量的发展等方面,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进行分析,丰富和发展基坑工程理论。 为丰富和形象本书的特色,增加三个附录:一是超明星的预测软件的简介;二是超大面积、超补偿的干坞基坑工程的地基变形;三是88层金茂大厦和浦西66层恒隆广场的大深基坑工...(展开全部) 本书作为国内第一本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与实践的专著,既提供当前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的具体经验,又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基坑工程理论提供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是以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上海外环越江隧道工程为背景,全面介绍上海外环隧道浦西暗埋段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工程设计理论、现场实测与预测、信息化施工技术,基本上形成一整套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理论以及相应信息化施工的软件。同时,提出土体非线性弹性卸载损伤模型,对浦西的暗埋段深基坑工程从墙体的变形、墙后的沉降和坑底的隆起、墙上的土压力、损伤变量的发展等方面,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进行分析,丰富和发展基坑工程理论。 为丰富和形象本书的特色,增加三个附录:一是超明星的预测软件的简介;二是超大面积、超补偿的干坞基坑工程的地基变形;三是88层金茂大厦和浦西66层恒隆广场的大深基坑工程。 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参考。 赵锡宏,1929年生,广东人,汉族。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56年同济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毕业。同济大学岩土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继续指导博士生。 40多年来一直从事岩土工程专业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初始,先后在越南、澳大利亚、香港、美国、日本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