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源于1945年建立 武汉大学信息学部的原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2000年新武汉大学组建后,由原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组成。 
截止2021年3月,学院设有3个系和1个教学实验中心,开设6个本科专业;拥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职工207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博士生导师52人、教授/研究员5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2人);院现有学生总数2368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60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79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260人。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基本信息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人才培养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07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博士生导师52人、教授/研究员5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2人)、实验人员20人(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实验师8人)、管理人员28人,另有专职科研岗位人员14人。学院现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余人。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本科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验、重能力”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高级人才,造就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在历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电子设计制作竞赛、数模竞赛和研究生 EDA 竞赛等诸多大赛中屡获佳绩,名列前茅,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青睐。一批教材、 CAI 教学课件和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科研实力

学院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目前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4 个: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测试计量技术与通信工程国家测绘局部级实验室、湖北省光谱成像仪器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雷达与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 。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科研成果

在注重理论研究创新的同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先后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重点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2 项、国家发明奖 1 项;国家图书奖 1 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16 项和三等奖 4 项,为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汉竹子

  • 汉竹子;型号、规格:竹种类:罗汉竹子;一支双头;竹胸径:3cm;自然高:≥300cm
  • 绿态
  • 13%
  • 深圳市宸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12mm2 (7/0.15)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3mm2 (16/0.15)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5mm2 (16/0.2)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子电源线

  • RV 0.75mm2 (24/0.2)
  • km
  • 利路通
  • 13%
  • 深圳利路通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电动管子胀接机

  • D2-B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动管子胀接机

  • D2-B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动管子胀接机

  • D2-B
  • 台班
  • 汕头市2010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动管子胀接机

  • D2-B
  • 台班
  • 韶关市2010年8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动管子胀接机

  • D2-B
  • 台班
  • 汕头市2010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电子信息标签

  • 电子信息标签
  • 7个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4-12
查看价格

电子信息导游牌

  • 详附图,含基础等所有工作内容
  • 7个
  • 2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6-21
查看价格

公交电子信息

  • 防护等级:IP5555寸高亮低功耗LG工业级显示屏分辨率:1920(H)X 1080(V)带有自适应调光感应器全工业级,32GSD卡存储支持断线重连功能工业级LINUX嵌入式系统包括漏开关,空开,开关源、防雷保护器、继器、交流接触器等
  • 8套
  • 2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10-22
查看价格

LED电子信息显示屏

  • 参数型号:物理点间距:10mm ,像素管型号:红管DIP546 ,发光点颜色:1R,基 色:纯红,物理密度:10000点/m2 驱动器件:采用LED专用驱动器件,落地支架墙安装;面积:1.5m2. 3.含源、钢结构支架包边 4.安装调试及系统调试等 5.其它要求详见设计图纸、招标技术要求
  • 2.0套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04-22
查看价格

电子信息标识器

  • 电子信息标识器
  • 7个
  • 1
  • 南方电网认可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8-28
查看价格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科专业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地球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博士点学科

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地球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物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空间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硕士点学科

一级学科: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空间物理学、空间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无线电物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光学工程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波传播与天线。

电子信息科学类(通信工程专业)

本专业是一个涉及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完整,关联工业、农业、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军事、金融业、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行业的应用领域广泛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以及信息与通信设备及系统的研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测试、集成和应用。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技术知识,了解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一般理论与技术,了解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现代通信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开发利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及实验、通信网络理论、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交换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及实验、微波技术及实验、天线理论与设计、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语音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

本专业是首批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以现代物理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要手段,研究现代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与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现的新技术,研究电子信息的获取、检测、控制、处理和应用的理论及新技术,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和电子学基础,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信号处理基础理论与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各种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理论研究、设计、控制和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信号与系统、DSP原理、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微处理器与系统设计、网络分析与综合、通信原理及实验、非线性电子线路及实验、微波技术及实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图像处理及实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天线理论与设计等。

2013年将从本院新生中择优选拔36名同学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

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应用近代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主要研究电磁场和波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开发新的电子器件和系统,发展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和应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宽广专业知识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训练、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的电子工程高级专门拔尖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子线路及实验、通信原理及实验、电波传播及实验、无线通信技术、雷达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射频电路及实验、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天线原理及实验、微波技术及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及实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近代电子学实验等。

本专业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

本专业应用近代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主要研究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发展电磁波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存储及其在通信、雷达、遥感、导航、定位等应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及系统。本专业是我国电波科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无线电系统及信息获取进行分析、设计和综合应用的高级专门拔尖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子线路及实验、信号与系统及实验、电磁场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通信原理及实验、射频电路及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日地空间环境与探测技术基础、电波传播及实验、天线原理及实验、微波技术及实验、雷达原理及应用、GPS技术及应用、集成电路设计及实验、科学计算方法、计算机网络、DSP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光电信息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应用现代物理学、光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光电信号的检测、获取、变换、存储、传输、处理,应用新理论和新技术发展新的光电器件和系统,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现代光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光电信息及其系统进行理论分析、设计、综合处理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光电信息物理基础,工程光学、激光与红外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及实验、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及实验、光通信技术、光电显示技术、光电子学及实验、图像测量与处理,微机原理及实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低频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光电信息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本专业应用现代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和控制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研究对各种物理量进行检测、计量、监测和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探求新的测量方法,设计新的测控仪器与系统,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传感器,自动检测与控制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等工具对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控制及相关仪器仪表研制与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传感器原理及实验、光电检测技术及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实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测控电路设计、测控仪器设计、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数字图像处理及实验等。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院介绍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涉及地球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7个一级学科,有6个本科生专业;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无线电物理、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空间物理学、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球物理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家还在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设立了特聘教授岗位。现设有空间物理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3个系和1个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光电系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历史沿革

新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历史上建设的学科专业总汇: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几经历史沿革变制,经查证,所属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的专业有下列49个:

原武汉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45年——1949年 游离层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桂质廷教授是最早的奠基人和创始人。1945年,时任武汉大学理学院院长的桂质廷教授,从美国引进了一套电离层垂直探测仪,并于当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实验室——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 1946年元旦,该室开始对四川乐山的电离层进行常规观测,同年8月,该室迁返武汉进行电离层长期正规观测,由此揭开了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历史。

在桂质廷教授的领导下,一起在游离层实验室工作的有理学院的梁百先、龙咸灵、王燊 、周玮、舒声、莫纪华和工学院电机系的许宗岳、叶允竞、杨恩泽、周克定、陈锦江、张肃文等人。

游离层实验室建立伊始,就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重(王燊是该实验室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使该实验室成为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 桂质廷 教授被遴选为美国著名的《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编委。

1949年——1958年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

1949年武汉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并拨专款资助游离层实验室的建设,从此,武汉大学的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掀开了新一页。

1953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武汉大学以“游离层实验室”为基础,在物理系设置“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

1956年,“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被高等教育部确认为“重点专业”。

1958年——1966年 无线电专业设立

1958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正式设立无线电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其后,无线电专业迅速发展,取了多项科研成果。

自1957年至1965年,无线电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增至近100人,分学无线电技术和电波传播,学制为5年。从“游离层实验室”到1966年,本学科共培养10名研究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至1969年,因“文革”爆发而停收新生。从1970年开始,物理系又开始招生,其中有无线电技术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专业。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工作从未间断,特别是围绕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在电离层探测、电波传播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有70余人次参加过我国核爆炸实验。

1977年——1984年 空间物理系、 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1977年恢复高考后,经教育部认定,无线电电子学、电波传播专业,继续招收本科生。 1978 年从物理系分出有关专业成立空间物理系,设有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空间物理学三个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波与传播、空间物理和基础理论四个教研室,在无线电物理、空间物理、无线电电子学三个专业重新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武汉大学成立空间物理系和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师生源于物理系的无线电电子学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专业,龙咸灵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兼任研究所所长。1981 年,空间物理系建立空间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梁百先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

1984年——1991年 无线电信息工程系

1984 年,为适应电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武汉大学成立无线电信息工程系,其师生大部分源于空间物理系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张肃文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无线电信息工程系设有无线电电子学(硕士)、 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技术(本科)三个专业。 1990 年,无线电信息工程系的电路与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4年 —— 1991年 空间物理系

空间物理系设有空间物理学(博士、硕士)、无线电物理(硕士)和电波传播与天线(本科)三个专业。 王燊、 候杰昌先后任系主任。

1991年 —— 1994年 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

1991 年底,学校为集中学科力量,形成更大优势,成立了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候杰昌教授任系主任。

1994年 —— 1999年 电子信息学学院成立

1994年10月,武汉大学在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管荣生教授、柯亨玉教授先后任院长。下设四系:电子信息学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物理学系、空间物理学系;两所:武汉大学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图象及信息技术研究所, 前者属国家级研究所, 是我国从事电波科学、空间物理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一中心:教学实验中心。一个国家重点学科, 一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990年由国家从世界银行贷款45万美元建成),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空间物理学;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路与系统、无线电物理;三个本科专业: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无线电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电子工程。

1999年 —— 2000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9 年,电子信息学院与物理学院合并组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熊贵光教授任院长。

1985年 —— 2000年 分析测试中心

1985 年,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专科)开始招生。 90 年代初,分析测试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科学系)精密仪器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生。 1996 年,分析测试中心开始培养精密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8 年,精密仪器专业名称进行了调整:本科专业名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硕士专业名称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001年 —— 电子信息学院

2000 年 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 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她 由原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组成。 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晏蒲柳(任职时间: 2001 年 1 月至 2001 年 5 月)、仲思东、郑建生教授、霍泰山、李晓蓉副教授任副院长;刘村、张燕同志任党委副书记(任职时间: 2001 年 1 月至 2002 年 3 月);原各校区的专业和人员重新进行了整合,学院下设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光电信息工程系四个系以及教学实验中心和党政办公室。

2001 年上半年度,各校区仍延续原有的秩序,包括教学计划。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仍由各校自主进行(尚未划定统一录取线)。下半年度,学院统一了 2001 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对 2000 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作出了调整。 1999 级及以前的在校生,仍按原方案进行培养。至此,电子信息学院实现了初步整合,并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57 年 —— 1978年 电测室

1957 年,我国著名水利学专家、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院长张瑞谨根据水利学科研的需要提出:通过对模型试验中的各种非电量进行实际检测,以求获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此,以唐懋官等老师为主要骨干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系成立了电测小组。 1963 年,电测小组划归电力系,并在电力系建立了电测室,唐懋官任电测室主任,由此开始了非电量检测的专门研究工作。

1978年 —— 1989年 量测新技术研究室

1978 年,电测室划归水利水电研究所,并改名为量测新技术研究室,唐懋官任实验室主任,曲本泉、林腾龙任实验室副主任。随后,量测新技术研究室发展为两个实验室:非电量检测技术研究室、传感器研究室,曲本泉、唐懋官分别为实验室主任。在唐懋官、曲本泉、林腾龙、王孝栋、黄天戍等同志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非电量检测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非电量检测技术研究室开始筹备新专业——检测技术及仪器。

1989年 —— 1992年 检测技术及仪器 专业

经过多方努力,一直到 1989 年专业才开始招生。当时的专业是挂靠在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下的检测技术及仪器方向,招收大学专科学生; 1990 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 1991 年,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获取了批准并正式成立。 在初办的几年中,专业一直挂靠在“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1992年 —— 2000年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

1992 年,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决定将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调整到计算机系。 1997 年,专业改名为测控技术及仪器。

2000年 ——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进入 电子信息学院

2000 年 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 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整体进入电子信息学院。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58年——1966年 测量仪器制造系、无线电技术专业

1958 年 4 月,武汉测绘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前身)提出“掌握物理测距、雷达测距、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即光、机、电、测发展方向。同年 7 月,经批准学院增设测量仪器制造专业,随后成立了测量仪器制造系,纪增觉为系主任。在此期间,在龚瑾、朱光世、纪增觉等同志的带领下,为专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59 年,新增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和计算机技术专业(本科),同年招收第一届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生。此后,无线电技术专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直到 1966 年停止招生。

1966年 —— 1974年 教学中断、学校撤消

1966 年至 1973 年停止招生 8 年, 1970 年学校被撤消,直至 1974 年才恢复招生。

1974年 —— 1984年 光学测绘仪器系、电子测绘仪器系

1974 年恢复招生后,次年 8 月,测量仪器制造系分为光学测绘仪器系和电子测绘仪器系。刘葆梁、袁宇正分别为两系系主任。 9 月,测量仪器制造专业改名为光学测绘仪器专业;无线电技术专业改名为电子测绘仪器专业。电子测绘仪器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电子测绘仪器、计算机及其应用;光学测绘仪器系设有一个本科专业:光学测绘仪器。

1984年 —— 1988年 光学仪器系、电子仪器系、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

1984 年电子测绘仪器系改名为电子仪器系,袁宇正为系主任;光学测绘仪器系增加一个专科专业:光学仪器检校,并开始招生。 1985 年电子仪器系又改名为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袁宇正为系主任。 1986 年,光学测绘仪器系改名为光学仪器系,高宝山、陈晓东先后任系主任。

1988年——1994年 光学仪器系、电子工程系

1988 年 3 月,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发展为二个系,即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 袁宇正任电子工程系系主任。电子工程系设有二个本科专业:无线电技术、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一个专科专业:应用电子技术。 1989 年成立电子工程研究所,袁宇正兼任所长。光学仪器系建制没有调整。

1994年 —— 1996年 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

1994 年 11 月,由光学仪器系、电子工程系合并组建为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袁宇正任院长。学院设有二个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光学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三个本科专业:电子工程、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光电技术与光电仪器;四个专科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及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

1996年 —— 2000年 光电工程学院

1996 年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更名为光电工程学院,何平安任院长。同年新增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物理电子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1999 年,谢宝康、蒋锁奋调至光电工程学院分任院长、书记。

2001年 —— 电子信息学院成立

2000 年8 月, 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 新的武汉大学。2001 年 1 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光电工程学院进入电子信息学院,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院领导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现任党政领导

姓名

职务

李德识

党委书记

龚威

院长

陈阳

党委副书记

蔡红涛、万显荣、江昊、陈洪波

副院长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院委员会

类别

职务

姓名

教授委员会

Professor's Committee

主席

袁志刚

副主席

马泳、倪彬彬、万显荣

秘书长

万显荣

成员

陈泽宗、何思远、李松、王慧、徐新、许贤泽、杨文、张绍东、郑国兴、周浩、邹炼

秘书处

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党政办公室

学位评定委员会

Academic Committee

主席

龚威

副主席

万显荣

成员

李德识、易帆、陈泽宗、袁志刚、王慧、何思远、马泳、许贤泽、李松、易本顺、何平安、倪彬彬、郑国兴

秘书处

教学管理办公室

教学指导委员会

Advisor Committee for Undergraduates

主席

江昊

副主席

贺赛先、邹炼

成员

徐新、许贤泽、陈阳、何平安、王泉德、隋竹翠、杨剑锋、陈罡、周辉、周立青、张海剑、黄开明、赵晨

秘书处

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

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

Advisor Committee for Graduates

主席

万显荣

副主席

周晨

成员

陈阳、文必洋、陈泽宗、李松、张云华、周浩、何楚、郑国兴、谷升阳、李仲阳、马佳义、黄狮勇

秘书处

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

人才队伍建设委员会

Faculty Development Committee

主席

李德识、龚威

副主席

郑国兴

成员

陈罡、倪彬彬、贺晓帆、柯亨玉、杨文、周浩、李仲阳

秘书处

党政办公室

国际合作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Committee

主席

李德识

副主席

倪彬彬

成员

黄狮勇、马佳义、龚韵、张海剑、赵晨、余磊、田昕

秘书处

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教学办公室

产学研合作委员会

Industry Development Committee

主席

蔡红涛

副主席

杨剑锋

成员

陈阳、何平安、华光、杨国斌、江昊、陈洪波

秘书处

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党政办公室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组织机构

院领导

李德识

党委书记、党委委员

027-68752529

龚威

院长

027-68752817

尹三炎

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

027-68778460

陈 阳

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

027-68756276

蔡洪涛

副院长、党委委员

027-68752827

万显荣

副院长、党委委员

江 昊

副院长、党委委员

陈洪波

副院长、党委委员

027-68755343

行政机构

空间物理系

袁志刚(主任)

周 晨(副主任)

熊 超(副主任)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江 昊(主任)

周 浩(副主任)

027-68756682

杨剑锋(副主任)

027-68752208

张海剑(副主任)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郑国兴(主任)

027-68775997-102

李仲阳(副主任)

027-68778696-803

赵 晨(副主任)

教学与实验中心

邹 炼(主任)

027-68778160

周立青(常务副主任)

027-68774232

谢银波(副主任)

027-68778474

张 兰(副主任)

027-68778474

党政办公室

邢 颖(主任)

027-68756275

王 存(副主任)

027-68756275

陈 梁(副主任)

教学管理办公室

隋竹翠(主任)

027-68778482

邓忠晖(副主任)

027-68778464

吴 霞(副主任)

027-68778482

学科建设与发展办公室

李 荣(主任)

027-68778049

张慧婵(副主任)

027-68778530

李 琳(副主任)

027-68778049

学生工作办公室

杨 志(主任)

027-68778460

史诗阳(团委书记)

027-68756271

徐闯(副主任)

027-68778416

李丹琳(副主任)

027-68756271

工会机构

工会委员会

姓 名

职 务

尹三炎

主席

李锦江、肖进胜

副主席

周晓明、饶云华、耿学贤、高俊玲、杨光义

文体委员

王 存

组织委员

李 莉

福利及女工委员

工会小组长

姓 名

工会小组

周晓明(兼)

空间物理系

徐 俊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饶云华(兼)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高俊玲(兼)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耿学贤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梁偲偲

教学与实验中心

陈 梁

学院机关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媒体报道

珞珈新闻网讯(记者肖珊 学生记者林菡)“十载岁月书写辉煌昨日,一代学子描绘灿烂明天。”10月22日,人文馆花团锦簇,彩球飘扬,电子信息学院组建十周年庆典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著名学者魏奉思院士、校友刘先林院士、姜德生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窦贤康,天津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郁道银,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罗续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主任于晟,校长李晓红、副校长周创兵、原校长侯杰昌,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张绍东等在主席台就坐。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部分校内单位、院友和师生代表等600余人参加大会,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俞湛明主持。

李晓红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电子信息学院作为理工相互渗透、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年轻学院,历经十年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几大鲜明特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始终坚持创办“稳定培养有厚实基础、有长期发展潜质的创新型领袖人才,稳定产出原创科技成果的研究型学院”。二是学科优势互补,科研特色鲜明,形成了主要针对空间、海洋、国防、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无线电和光学探测技术优势。三是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有良好优秀的精神面貌。

李晓红指出,武汉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知名学府,正着力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全校师生正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电子信息学院作为武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学院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学院秉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继往开来,奋发图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重返母校,看到风华正茂的电信学子,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辛求学的岁月。”1962届校友刘先林院士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每天的事情做完后,是否可以想一想,如何才能开始别人还没开始的事情,如何才能让自己做的工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工作。”

“提到空间物理研究,武大电子信息学院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一直是该领域的一方重镇。”“学院教师非常年轻,充满了活力,大家在诸多科研合作中留下了美好回忆。”姜德生院士和窦贤康教授先后致辞。

“历史长河中,伴随学院发展而留存的是学院文化,是依靠历届院友在五湖四海建功立业所树立起来的社会声誉。”院长张绍东追溯了学院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科研成果等,并特别强调了加强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上海益实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成林等11位院友,喜获首届杰出院友奖,李晓红为获奖代表颁奖。

“武大是我梦想起步的地方,他将我从一只‘蚕蛹’变成了‘蝴蝶’。”“在我的人生中,大学是最关键的时期,它为我后来从事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获奖代表们纷纷吐露心声,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

中国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肖佐、南方测绘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杨震澎作为单位代表致辞,老教师代表侯杰昌、教师代表柯亨玉、学生代表黄震先后发言,祝愿学院在今后的建设道路上再创辉煌,谱写壮美的华章。

会上,武汉大学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分别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电子信息学院与北京博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一光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庆典期间,学院还举办了参会单位信息发布会、企业产品展示会、“光电信息技术及应用”高端论坛、梁百先和龙咸灵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空间物理—无线电物理学术报告会、电子与通信学术报告、“大学生成才与创业”报告会、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武汉大学合作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据悉,2001年1月,原武汉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三个校区相关学院(系)的49个专业,组建成了新的电子信息学院。经过十年发展,学院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继承光大前辈们的事业,成长为涵盖七个一级学科、理工科相互渗透、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年轻学院。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文献

武汉大学地籍测量 武汉大学地籍测量

武汉大学地籍测量

格式:pdf

大小:27KB

页数: 4页

地籍测量学 第一章 绪论 地籍 ;是指由国家监管的, 以土地权属为核心, 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得权属, 位 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 含义 ;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 土地权属是地籍核心, 以土地为基础建立, 地籍必须描述地块 内附着物得状况,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 功能 ;1 地理性功能(是实现地籍多用途的基础) 2 经济功能 3 产权保护功能 4 土地利用管 理功能 5决策功能 6 管理功能 类别 (判断);按用途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按特点任务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按城乡土地不同特点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地籍测量 ;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内容(小题);地籍控制测量——界线测量——地籍图测绘——面积测算——动态监测—— 土地整理, 开发和规划的要求 (即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 位置、数量、 质量和利用

武汉大学景观分析 武汉大学景观分析

武汉大学景观分析

格式:pdf

大小:27KB

页数: 8页

同类项目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武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分析 班级:环艺 062 班 姓名:易钊 学号 06407120230 园林景观不仅代表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学校的校园文化。 在对本校校园景观作了仔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作者希望通过在校园园林景观分析后得到园 林景观的景观生态学分析模型,进而分析景观所代表的文化理念。 1.中国高校园林景观建设现状 1.1 高校校园绿化的特点和要求 高校校园建设必须为师生留出部分自由空间, 高校校园是学生上课、 锻炼等话动较为频 繁的地方, 需要有适含较人人流聚集和分散的场地和空间。 因此高等学校园林绿化也要适应 这一特点留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的空间。校园里可植草坪或建造小游园 {在其中设置圆桌、圆 凳等 )。 2.高校景点必须体现高校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 师生一般具有高等学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而高校设置的 景点必须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学院大事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前身是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成立于1952年11月6日,从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走过了50年光辉的历程。

1950年5月,湖南大学水利学科的专业调入武汉大学。1951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内成立了水利工程系,系主任何之泰,后是余家询。

1952年11月,成立了武汉大学水利学院,院长由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张瑞瑾兼任。1952、1953年经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华南工学院等院校的水利学科、专业、师生和设备先后调入武汉大学,学生增至1500余人,教师增至160余人。

1954年12月1日,高等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决定,批准成立武汉水利学院。院长张如屏、副院长张瑞瑾。设有水利土壤改良、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和水道及海 港三个本科专业和水利技术建筑与水利土壤改良两个专修科。设立了水工建筑系 、河港工程系和水利改良系。

1955年1月23日举行了武汉水利学院成立典礼大会。张如屏院长、张瑞瑾副院长及武汉大学李达校长在会上讲话。至此,以水利土壤改良为重点的工科学院正式诞生。

1955年3月26日,经省高校党委批准,院成立总支委员会,总支书记张如屏、副书记张茀承。

1955年8月,天津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河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及华东水利学院水利土壤改良专业专修科调至该院。该院水道及海港专业调至华东水利学院。

1955年8月,学院招收施工组织及机械化专业研究生8名,天津大学水利土壤改良专业研究生12名转入该院,至此,学院共有研究生20名。

1955年9月3日,苏联水利土壤改良专家卡尔波夫、施工专家叶菲莫夫到院工作,卡尔波夫兼任院长顾问。

1955年10月9日—11日,举行了第一届团员大会,选举产生了院团委。院团委第一副书记叶裕森、第二副书记吴国栋。

1955年12月4日,院基建工作大规模开始施工,第四、第八教学楼相继开工。

1956年3月18日,学院举行了全国八所高等工科院校施工教学大纲审定会议。

1956年6月9日,院务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12年远景规划(草案)及水改、水 建专业教学计划。

1956年6月28日,中共武汉市委批准成立中共武汉水利学院党委。党委书记张如屏、副书记张茀承、李俊武。

1956年7月16日,欢送卡尔波夫专家回国,张如屏院长代表周恩来总理颁赠“中苏友谊纪念章”,并代送高教部杨秀峰部长的感谢信。

1956年8月,水工结构、水电站及抽水机站、结构力学、水利土壤改良4个学科招收研究生,其中结构力学、水利土壤改良专业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学院还招 收越南留学生14人,其中本科生12人,研究生2人。

1957年5月31日,高等教育部通知:国务院任命梁百朴为学院副院长。

1957年10月13日,湖北省委文化教育部通知:中共中央任命任士舜同志为学院党委书记。

1958年8月,院招收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留学生。

1958年8月,增设治河防洪工程专业和水利工程施工专业,9月院务会决定设立施工系和治河系。

1958年9月12日晚,全院师生在武大运动场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58年10月,院举行水利土壤改良专业毕业典礼,有238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施工系和水建系有208名同志支援丹江水利建设。

1959年1月,新聘苏联专家、苏联乌克兰科学院通讯院士培什金教授到达学院,6月完成教学任务回国。

1959年6月,张瑞瑾副院长率我国政府代表团赴越南,帮助筹建水利方面的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并商定我国派专家支援越南高校建设。之后,揭曾佑、叶守 泽、谢鉴衡、冯尚友、卢格炎等先后去越南高校任教。

1959年10月,张瑞瑾等出席三峡科学讨论会,学院共提出论证报告15篇。

1960年5月,揭曾佑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并与农田水利教研室代表张蔚榛赴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0年6月,农田水利教研室自制成自动喷灌机,武汉市科委来院参观鉴定。

1960年6月,开办函授教育,设有农田水利工程和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两个专业,共招收学员474人。8月,开设水电干部专修班。

1962年1月,第一届水电干部专修班43名学员毕业,并举行了毕业典礼。

1964年4月,举行了河流动力学教材编审会议,清华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成都工学院等院校参加了会议。

1964年7月16日,第五届校务委员会召开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系与治河防洪工程系合并为第一系,水工建筑系与水利工程施工系合并为第二系。

1965年12月,全国农田水利教材编审会在学院举行,会议由农田水利教研室揭曾佑教授主持,华东水电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和生产单位代表参 加。

1974年10月,张瑞瑾教授任我国水文代表团团长赴巴黎参加联合国水文会议 。

1975年4月,成立了农田水利系、治河工程及泥沙系、水利工程建筑系、水利工程施工系。

1975年5月,张瑞瑾教授赴巴黎参加“国际水文十年”理事国会议。

1979年1月,经水电部批准,正式成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1980年1月,开始招收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函授生,学制5年。

1981年6月,增设机电排灌专业。

1981年11月,工程水文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专业、学科 。叶守泽、张瑞瑾、谢鉴衡、王鸿儒、张蔚榛为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

1982年6月,增设“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专业。

1983年4月,美国灌溉排水盐碱地改良考察组来院参观了农水实验室和泥沙实验室,并与部分教师进行了座谈。

1983年10月,美国、英国、罗马尼亚、苏联、日本等34名外国专家来我国参加国际泥沙会议后,到院参观了泥沙实验室,他们对该院在河流泥沙研究方面所 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岩土工程专业为全国第二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专业、学科,刘祖德、冯尚友为第二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固体工程、结构力学、水 力发电工程为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学科。

1986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郭元裕教授为第三批博士生指导教师 。

1986年10月,全国首届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工作学术讨论会和全国机电排灌学术讨论会在该院召开。

1987年9月,谢鉴衡教授、肖焕雄教授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水利电力部聘为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攻关项目课题组专家。

1987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聘请张蔚榛教授为工程技术学部水利学科评委。

1988年6月,学院主持召开了“灌溉系统评估和水管理”国际会议。

1988年9月,农田水利工程系改名为水利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及施工系改名为水力发电工程系、河流力学及治河工程系改名为河流工程系。

1988年12月,经水利部批准,泵站科技情报网在武汉成立,学院当选为网长单位

1990年4月,许志方教授当选为国际灌排水委员会副主席。

1990年6月,由美国、英国、荷兰等八国组成的欧美水利工程代表团一行24人,来院参观访问。

1990年9月,该院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成立,郭生练教授从爱尔兰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成为该站第一个博士后。

1990年10月,学院主持召开了“第四届国际湍流”学术研讨会。

1990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水力学及河流力学专业李炜教授、水工结构专业肖焕雄教授为第四批博士指导教师。

1990年12月,张瑞瑾教授任水利部技术委员会顾问,张蔚榛、许志方教授任委员。

1991年1月,杨金忠教授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表彰大会,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并颁发了证书。杨金忠博士是能源部所属高校和科研单位参加大会的唯一代表 。

1993年5月,与法国签订了“世界银行贷款水利项目”。

1994年3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雒文生、夏军教授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4年4月,全国高等学校水电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院举行。

1994年6月,由该院、国际水文科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水利部水文司、电力部科技司等单位主办的全国首届“水文水资源与水 环境科学不确定性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学术讨论会在学院召开。

1994年7月,开办全国唯一的水文水环境专业本科硕士连读班。

1994年9月,主办“国际灌溉管理机制与经营机制”学术会议,到会外宾120余人。

1994年10月,经水利部批准,成立了水利部泵站测试中心,挂靠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95年5月,谢鉴衡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夏军教授被选为国际水文协会(IAHS)水资源系统委员会副主席。

1996年,主持召开了中加水电工程高级管理研讨会。

1997年9月,“中德非恒定流输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该院召开,到会外宾30余人。

1997年11月,张蔚榛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1月,水利学院首任院长张瑞瑾教授逝世。

1998年5月,主持召开了有百名中外专家参加的“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可持续管理问题研讨会”。

1998年,水利工程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郭生练教授被推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9年7月,主办了全国现代水文水环境科学进展研讨会。

2000年1月,农田水利与水环境实验室,工程泥沙实验室和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实验室经过三年多的立项建设,通过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验收评估,正式命 名为国家电力公司部级重点实验室。

2000年8月,泥沙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申报组建“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

2000年8月,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大学。

2000年9月,该院主持召开了“黄河节水”国际会议。

2000年10月,郭生练教授任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

2001年1月,学校宣布新武汉大学院系调整结果及各院领导班子。水利水电学院行政班子是:院长谈广鸣,副院长方坤河、赵英林、黄介生、杨建东、李美华。

2000年12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立。

2001年12月,系统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1月,水利水电学院召开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提出了“教学上质量,科研上水平,师资上层次,学科创一流”的工作目标。

2001年1月,水利水电学院成立四个系:水力发电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河流工程系、水文水资源系。设置的本科专业有: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 口海岸及治河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2001年3月,水利水电学院党委成立,书记伍祥富,副书记程连珍、俞兆旺,委员有谈广鸣、方坤河、赵英林、罗金耀、龚国芝、吴运卿。

2001年3月,学院主持召开了“国际水稻节水灌溉”国际会议。

2001年6月,农田水利工程、流域开发与河流工程、水工结构工程等三个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2001年9月,张仁铎(美籍华人)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特聘教授。

2001年11月,完成了实验室人员定编定岗工作,成立了院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水工结构实验中心、水工模型实验中心、水文水资源实验中心。

2001年12月,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1年12月,举办了黄河节水策略国际研讨会。

2002年3月,成立水资源与水电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002年4月,成立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试验研究基地。

2002年10月,院举行设置《城市水务》本科专业专家论证会,上海市水务局、深圳市水务局、武汉市水务局、清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出席了 论证会,一致认为设置城市水务专业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应尽快实 施。

2002年10月,“水资源与水利水电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获十五“211”工程建设立项。

2002年11月3日,水利水电学院隆重举行“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等部门领导人出席庆典活动。

2012年10月,水利水电学院隆重举行“成立六十周年”庆典。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出席的还有水利水电学院其他杰出校友。2100433B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历史沿革

1956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天文大地测量系和工程测量系。

1958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划归国家测绘局管理,并易名为武汉测绘学院。

1978年,武汉测绘学院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10月,武汉测绘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1993年,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大地测量系与工程测量系合并,组建为地学测量工程学。

2000年8月,国家教育部把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与原武汉大学合并重组,成立了新的武汉大学。在新武汉大学建制下,以原地学测量工程学院为基础,组建了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1年9月,更名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办学条件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系专业

据2018年4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设有3个系,3个本科专业。

系别:测绘工程系、导航工程系、地球物理系。

本科专业:测绘工程、导航工程、地球物理学 。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师资力量

据2018年4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29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杰青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3人,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49人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宁津生、刘经南、李建成。

国家教学名师:李征航 。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学科建设

据2018年4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均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

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个):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个):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固体地球物理学。

专业硕士点(1个):工程硕士(测绘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1个):测绘科学与技术 。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学建设

据2018年4月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导航工程专业是2012年国家新批准招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学院近年来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已建成5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国家精品课程:物理大地测量学、GPS原理及其应用、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测绘学概论 。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