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矿物加工及其对尾矿的影响
1.1导引
1.2矿物加工过程
1.2.1采矿
1.2.2破碎、磨矿和选矿
1.2.3溶浸
1.2.4固液分离
1.2.5溶液提纯与金属回收
1.3尾矿输送与选矿用水返回
1.4尾矿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4.1相关系
1.4.2毒性
1.4.3黄铁矿氧化
1.4.4各种尾矿
1.4.5尾矿的分类
1.4.6尾矿废水的分类
2尾矿的工程性质
2.1沉积特性
2.2密度
2.2.1原地密度
2.2.2相对密度
2.3渗透性
2.3.1各向异性的影响
2.3.2距排放点距离的影响
2.3.3孔隙比的影响
2.4变形特性
2.4.1压缩性
2.4.2固结
2.5抗剪强度特性
2.5.1排水抗剪强度
2.5.2不排水抗剪强度
2.5.3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特性
2.5.4循环抗剪强度
3尾矿排放方式
3.1导引
3.2地表排放
3.2.1挡水坝
3.2.2上升坝
3.2.2.1上游坝
3.2.2.2下游坝
3.2.2.3中心线坝
3.2.2.4上升坝工程特性对比
3.2.3环形坝
3.2.3.1高浓度中央排放
3.2.3.2半干性喷洒排放
3.2.4干处置
3.3地下排放
3.3.1地下矿山充填
3.3.2露天矿坑排放
3.3.3专门掘坑排放
3.4深水排放
3.4.1深湖排放
3.4.2近海排放
4地表尾矿库选择、设计及方案评价
4.1尾矿库选择因素
4.2Robertson初步评价方法
4.3尾矿库布置
4.3.1尾矿库布置型式
4.3.1.1环型
4.3.1.2跨谷型
4.3.1.3山坡型
4.3.1.4谷底型
4.3.2材料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
4.4水的控制
4.4.1正常流入量处理
4.4.1.1水平衡
4.4.1.2析例
4.4.2洪水处理
4.4.2.1设计准则
4.4.2.2控制方法
4.5渗漏控制
4.5.1渗漏控制目标
4.5.2垫层
4.5.2.1尾矿泥垫层
4.5.2.2粘土垫层
4.5.2.3合成垫层
4.5.3渗流障
4.5.3.1截流沟
4.5.3.2防渗墙
4.5.3.3注浆幕
4.5.4渗漏返回系统
4.6方案评价
4.6.1系统方法
4.6.2矩阵评价方法
4.6.2.1级序方法
4.6.2.2评分方法
4.6.2.3敏感度分析
4.6.24不确定性分析
5尾矿坝设计
5.1地下水位控制
5.1.1心墙
5.1.2排水带
5.1.3尾矿的利用
5.2渗滤层的要求
5.3材料选择
5.3.1天然土
5.3.2矿山废石
5.3.3旋流尾矿
5.4基础条件的影响
5.4.1强度
5.4.2压缩性
6尾矿坝的稳定性分析
6.1尾矿坝地下水渗流场分析
6.1.1尾矿坝与普通水坝流网型式的对比
6.1.2地下水渗流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6.1.2.1基本原理
6.1.2.2二维有限元方法
6.1.2.3三维有限元方法
6.1.3实用分析方法
6.1.3.1上游型尾矿坝
6.1.3.2下游型尾矿坝
6.1.3.3中心线型尾矿坝
6.2孔隙压力与超孔隙压力
6.2.1孔隙压力效应
6.2.2基本孔隙压力问题
6.2.3孔隙压力的估计
6.3边坡稳定性分析
6.3.1尾矿坝稳定性分析的真确性
6.3.2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6.3.3总应力分析与有效应力分析的对比
6.3.4尾矿坝的分析条件
6.3.4.1初期坝施工结束期
6.3.4.2分段施工期
6.3.4.3长期稳定渗流条件
6.3.5可靠性分析方法
7尾矿坝的地震稳定性分析
7.1导引
7.2地震参数
7.3地震危险性分析
7.3.1历史地震方法
7.3.2确定性方法
7.3.3概率方法
7.3.3.1分析方法
7.3.3.2极值理论的应用
7.4设计地震的选择
7.5砂土对循环荷载的响应特性
7.6地震稳定性分析
7.6.1基础振动液化的判别
7.6.1.1经验方法
7.6.1.2总应力方法
7.6.1.3简化总应力方法
7.6.1.4有效应力方法
7.6.2压密坝或粘土坝的分析
7.6.2.1拟静力方法
7.6.2.2变形方法
7.6.2.3动力分析方法
7.6.3未压密尾矿坝的分析
7.6.3.1经验评价方法
7.6.3.2简化的液化分析方法
7.6.3.3拟静力方法
7.6.3.4动力分析方法
8渗漏分析与污染物迁移
8.1导引
8.2渗漏效应的影响因素
8.2.1尾矿特性
8.2.2渗流体系
8.2.3地质结构
8.2.4工程因素
8.2.5地球化学
8.3污染物迁移
8.3.1迁移与迁移率
8.3.2毛细作用
8.3.3溶解与沉淀
8.3.4吸附-离子交换
8.3.5生物过程
8.3.6地球化学障
8.3.7向周围土壤的迁移
8.4研究方法
8.4.1水文地质研究
8.4.2地球化学研究
8.4.2.1实验室研究
8.4.2.2分布系数的估计
8.5估计渗漏和迁移的方法
8.5.1集总参数方法
8.5.1.1尾矿库水平衡
8.5.1.2部分饱和带的蓄水
8.5.1.3盐分平衡
8.5.1.4中和能力
8.5.1.5衰减距离
8.5.2解析方法
8.5.2.1Darcy定律
8.5.2.2一维部分饱和渗流
8.5.2.3水堤方程
8.5.2.4迁移预测
8.5.3数值方法
8.5.3.1数值方法与模型
8.5.3.2应用
8.5.3.3实例
9酸性水的生成与控制
9.1问题
9.2酸性水的生成
9.3生物氧化过程
9.4酸性水的预防和控制
9.4.1限制氧
9.4.2限制水
9.4.3分离出硫化物
9.4.4还原三价铁
9.4.5控制pH
9.4.6采用杀菌剂
9.4.7控制粒度
9.4.8控制温度
9.5酸性水的指示器
9.6酸性水的预测
9.7酸性水的处理
9.7.1沉淀方法
9.7.1.1中和-沉淀
9.7.1.2硫化物沉淀
9.7.1.3污泥的絮凝
9.7.2硫代盐氧化
9.7.3超滤、微滤和反渗透方法
9.7.4褐煤吸附
9.7.5离子交换
9.7.6生物学方法
9.7.6.1泥炭地吸附
9.7.6.2生物吸附
9.7.6.3生物控制
9.7.6.4微生物纤维素降解
9.7.6.5生物障
10闭库与恢复工程
10.1导引
10.2恢复工程的目标
10.2.1长期坝体稳定性
10.2.2长期浸蚀稳定性
10.2.3环境污染控制
10.2.4土地有效使用
10.3稳固、固化与恢复方法
10.3.1概述
10.3.2岩土覆盖
10.3.3堆肥覆盖
10.3.4湿地覆盖
10.3.5水覆盖
10.3.6化学稳固与固化
10.3.6.1化学稳固
10.3.6.2化学固化
10.3.6.3地质聚合物
10.3.7植物覆盖
10.3.7.1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10.3.7.2植物种的选择
10.3.7.3再植被的程序
10.3.7.4鹰桥镍矿植被试验
10.4可能的闭库方案
参考文献
2100433B
全书由十章组成,系统讲述了尾矿的产生及其工程性质,尾矿库场地选择、设计和方案评价,尾矿排放方法;介绍了尾矿坝静力和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着重阐述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酸性水的生成和控制方法以及土地恢复工程。本书可供从事尾矿库工程设计、研究和管理人员参考,亦可作为环境岩土工程专业的师生参考。
《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为了预防和减少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 一等、二等、三等尾矿库应当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将尾矿回采...
没干过,但见过的基本就是一个拦水坝,选矿的水到里沉淀后,清水流走。
尾矿库组成图包括尾矿库地形图、初期坝横断面图和纵断面图、排洪洞(排洪斜槽)排水井剖面图、尾矿堆积坝图等。
尾矿库安全管理
尾矿库的安全管理 尾矿是指金属或非金属矿山开采出的矿石, 经选矿厂选出有价值的精矿后排放的废渣。 尾 矿库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 用以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除尾矿 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 是维持矿山正常生产的必要设施。 冶炼废渣形成的赤泥库, 发电废 渣形成的废渣库,也按尾矿库进行管理。山西省临汾市新塔矿业公司 “9.8”尾矿库发生特大 溃坝事故后, 尾矿库的安全管理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对于如何管好尾矿库, 企业 和安监部门都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严格管理。 一、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对尾矿库进行安全预评价和正规设计。 全面考 察尾矿库的选址、 合理布置库的位置, 对下游存在村庄、 建筑物的, 要做好预防事故的准备。 要做到选址合理,库容适当,安全可靠。 二、企业要加强尾矿库的管理。 尾矿库的管理关键在企业。 一是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安 全投入。
某尾矿库土坝塌溃原因与机理分析
某尾矿库土坝塌溃原因与机理分析——根据某尾矿库土坝塌溃的实例,从坝体土的非均匀结构及渗透水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土坝塌溃的原因和影响土坝稳定性的机理;对类似工程土坝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联合工程分析和制品工程分析或作业者工程分析有较大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分析记号上,联合工程分析所使用的记号与后者两者迥然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联合1.jpg
如果分析中涉及人与机器设备或人与人的工作配合的称为“联合工程分析”。其中,人与人之间工作配合的称为“共同作业分析”,人与机器设备工作配合的分析称为“人机作业分析”。
另外,以工程分析的方法对事务流程的连接进行分析并加以改善的方法,则称为“事务工程分析”。
联合工程分析如果能和制品工程分析或作业者工程分析一起运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联合工程分析双可分为两类,其中,人与人之间工作配合的分析称为“共同作业分析”,人与机器设备工作配合的分析称为“作业者机械分析”或“人机作业分析”。
1.作业者机械分析
主要是通过调查作业者的作业时间与机械运转时间的关系,谋求以较少的作业人员、较少的机械设备,达成较高的生产量的方法。
2.所谓共同作业分析
就是当多名作业者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通过分析作业者作业时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消除作业时间的浪费、不平衡现象。共同作业分析的做法与作业者机械分析接近,同样要使用共同作业分析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