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存在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消耗溶解氧的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反映了水体中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含量。
悬浮物(SS),是指在103一105℃烘干的总不可滤残渣。水中存在悬浮物时会使水体浑浊,降低透明度,影响水生生物的呼吸和代谢,在水和废水处理中,测定悬浮物具有特定的意义。
总氮(TN),水体中含有一定量的氮时,会造成浮游生物繁殖旺盛,出现富营养状态。因此,总氮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氨氮(NH3-N),以游离氨或按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水中氨氮的来源主要为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的分解产物。测定水中氨氮含量,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
总磷(TP),磷是生物生长的必须元素之一,但水体中磷含量过高,可造成藻类的过度繁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水中细菌总数反映了水体受细菌污染的程度。细菌总数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必须结合大肠菌群数来判断水体污染的来源和安全程度。
水是传播肠道疾病的一种重要媒介,而大肠菌群被视为最基本的粪便传染指示菌群。大肠菌群的值可表明水样被粪便污染的程度,间接表明有肠道病菌(伤寒、痢疾、霍乱等)存在的可能性。
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故属耗氧污染物。耗氧有机污染物是使水体产生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
植物营养元素,污水中的N、P为植物营养元素,从农作物生长角度看,植物营养元素是宝贵的物质,但过多的N、P进入天然水体却易导致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含量的高低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就污水对水体富营养化作用来说,磷的作用远大于氮。
pH值,主要是指示水样的酸碱性。
重金属,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镍,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害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钴、锡等。
① 植物营养元素 污水中的N、P为植物营养元素,从农作物生长角度看,植物营养元素是宝贵的物质,但过多的N、P进入天然水体却易导致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含...
污水水质指标一般有物理性指标 化学性指标 生物性指标
一、透明度:早期一般为20-30厘米,中期30-40厘米,后期40-60厘米。 二、酸碱度:(PH值)7.5-8.5之间,过低过高对河蟹生长壳的形成和鳃血管呼吸有较大的影响。 三、溶解氧:...
许多工业排出的废水都有较高的温度,这些废水排入水体使其水温升高,引起水体的热污染。水温升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对水资源的利用。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水温的升高而减小,这样一方面水中溶解氧减少,另一方面水温升高加速耗氧反应,最终导致水体缺氧或水质恶化。地表水的温度随季节、气候条件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0.1-30℃,地下水的温度比较稳定,8-12℃,工业废水的温度与生产过程有关。
颜色有真色和表色之分。真色是由于水中所含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所致,即除去水中悬浮物质后所呈现的颜色。表色包括由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和悬浮物质共同引起的颜色。一般纯净的天然水是清澈透明的,即无色的,一般只对天然水和用水作真色的测定,但带有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等有色污染物的污水呈各种颜色。
嗅和味同色度一样也是感官性指标,可定性反映某种污染物的多寡。天然水是无嗅无味的。当水体受到污染后会产生异样的气味。水的异臭来源于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氯气等污染物质。不同盐分会给水带来不同的异味。如氯化钠带咸味,硫酸镁带苦味,硫酸钙略带甜味等。
水中由于含有悬浮及胶体状态的杂质而产生浑浊现象。水的浑浊程度可以用浑浊度来表示。水体中悬浮物质含量是水质的基本指标之一,表明的是水体中不溶解的悬浮和漂浮物质,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悬浮物能在1至2小时内沉淀下来的部分称之为可沉固体,此部分可粗略地表示水体中悬浮物之量。生活污水中沉淀下来的物质通常称作污泥;工业废水中沉淀的颗粒物则称作沉渣。
工业给排水相关知识:污水水质指标有哪些
工业给排水相关知识:污水水质指标有哪些 ①固体物质( TS) 水中固体物质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将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 物质总量,也称蒸发残余物。按水中固体的溶解性可分为溶解固体 (DS)和悬浮固体( SS)。溶解固体也称总可滤残渣,是指溶于水的 各种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总和。 在水质分析中, 对水样进行过滤操 作,滤液在 103~105℃温度下蒸干后所得到的固体物质即为溶解固 体。悬浮固体也称作总不可滤残渣,在水质分析中,将水样经 0.45 微米滤膜过滤,凡不能通过滤器的固体颗粒物即为悬浮固体。 ②浑浊度 含有泥砂、纤维、有机物、浮游生物等会呈现浑浊现象。水体浑 浊的程度可用浑浊度的大小来表示。 所谓浑浊度是指水中的不溶物质 对光线透过时所产生的阻碍程度。在水质分析中规定, lL 水中含有 1gSiO2所构成的浊度为一个标准浊度单位,简称 1 度。目前浊度采 用 NTU单位。 ③颜色 水
提高升一联污水岗水质指标的措施
对升一联老污水处理系统中回收水池加以改进,增加了污油回收、外排污泥2个流程和蒸气伴热等措施,解决了沉降罐和过滤系统工作负荷过重的难题,减少了过滤罐酸洗的次数,避免了回收水池的人工清淤,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回收水池内增设收油、排泥流程,相当于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中有了"清道夫",使整个水处理系统外输污水水质指标接近合格,能够更好地为油田生产服务。
①固体物质(TS)
水中固体物质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将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总量,也称蒸发残余物。按水中固体的溶解性可分为溶解固体(DS)和悬浮固体(SS)。溶解固体也称“总可滤残渣”,是指溶于水的各种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总和。在水质分析中,对水样进行过滤操作,滤液在103~105℃温度下蒸干后所得到的固体物质即为溶解固体。悬浮固体也称作“总不可滤残渣”,在水质分析中,将水样经0.45微米滤膜过滤,凡不能通过滤器的固体颗粒物即为悬浮固体。
②浑浊度
含有泥砂、纤维、有机物、浮游生物等会呈现浑浊现象。水体浑浊的程度可用浑浊度的大小来表示。所谓浑浊度是指水中的不溶物质对光线透过时所产生的阻碍程度。在水质分析中规定,lL水中含有1gSiO2所构成的浊度为一个标准浊度单位,简称1度。目前浊度采用NTU单位。
③颜色
水的颜色有真色和表色之分。真色是由于水中所含溶解物质或肢体物质所致,即除去水中悬浮物质后所呈现的颜色。表色则是由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和悬浮物质共同引起的颜色。异常颜色的出现是水体受污染的一个标志。
本书共分为7章8个附录。第1章为概述,主要介绍了我国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污水处理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第2章为污水处理厂工艺,主要介绍了城镇污水来源、排水体制、污水处理程度、主要污水水质指标、目前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常用的深度处理(再生水回用工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处置等内容;第3章为污水处理厂设施及设备,介绍了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深度处理构筑物、污泥处理构筑物的功能及设备;第4章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主要介绍了污水处理厂主要构筑物、设备的运行管理及操作要点、正常运行的标准、常见问题及对策、水质分析及化验室管理等;第5章为污水处理厂设施及设备管理,主要介绍了设施及设备的维护保养;第6章为污水处理厂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第7章为污水处理厂应急预案。8个附录,主要包括附录A专业术语、附录B《规程》全文,附录C与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附录D与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安全、管理相关的标准,附录E污水处理厂常用计算公式,附录F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报表、附录G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微生物图集,附录H污水处理厂标志、标色和图形符号。 2100433B
第1章 水体污染概述
1.1 水体污染
1.2 污水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
第2章 水体污染与自净
2.1 水体污染机制
2.2 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
第3章 水环境保护
3.1 水体水质监测
3.2 水体水质评价
3.3 我国水环境标准体系
3.4 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第4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4.1 调节池
4.2 格栅
4.3 沉淀理论
4.4 沉砂池
4.5 沉淀池
第5章 污水的活性污泥法处理
5.1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5.2 活性污泥法的传统运行方式与变形工艺
5.3 活性污泥反应器一一曝气池
5.4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5.5 活性污泥处理新工艺
5.6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第6章 污水的生物膜法处理
6.1 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
6.2 生物膜法的特征
6.3 生物滤池
6.4 生物转盘
6.5 生物接触氧化池
6.6 生物流化床
6.7 生物膜处理新工艺
第7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7.1 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7.2 影响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因素
7.3 厌氧生物处理的特征
7.4 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
第8章 污水的生态处理
8.1 稳定塘
8.2 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
8.3 人工湿地系统
第9章 污水的深度处理
9.1 污水深度处理的对象与目标
9.2 污水深度处理的物理技术
9.3 污水深度处理的化学技术
9.4 污水深度处理的物化技术
9.5 污水的消毒处理
9.6 脱氮技术
9.7 除磷技术
9.8 同步脱氮除磷技术
第10章 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0.1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0.2 污水再生回用
第11章 污泥的处理
11.1 污泥的分类、性质与输送
11.2 浓缩理论和浓缩池
11.3 污泥的化学稳定与消化
11.4 沼气利用
11.5 污泥脱水
11.6 污泥的干燥与焚烧
11.7 污泥的综合利用与处置
第12章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
12.1 概述
12.2 城市污水处理厂厂址的选择
12.3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
12.4 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与高程布置
12.5 污水处理厂的公用设施与辅助建筑物
12.6 污水处理厂的验收、试运行、水质监测与自动控制
附录
参考文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