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项目一、温州市建筑节能技术集成及其工程应用
1. 建筑环境对建筑节能设计的影响研究
(1) 温州地区的风环境,日照环境,温湿度环境分析
(2) 室内通风的模拟分析
(3) 根据环境特点对建筑节能的影响,研究确定建筑的体型系数、窗墙比、室内通风及温湿度调节系统、窗口遮阳形式等
2. 太阳能一体化设计体系的研究
(1) 探讨太阳能供水系统方案、设备选型、匹配规则
(2) 太阳能设备的抗风设计分析与计算
(3)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研究
(4) 低层用户冷水段循环利用方法的研究
(5)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耗能评价与经济分析
3. 空气源热泵利用研究
(1) 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在不同住宅节能中选型研究
(2) 空气源热泵的设计、安装与验收
(3) 空气源热泵的节能检测
(4) 空气源热泵的节能评价
4. 自保温体系及配套技术的研究
(1) 自保温墙体开裂控制技术
(2) 自保温墙体的修补材料的开发研究
(3) 自保温墙体的构造措施的研究
(4) 自保温墙体的顶砖砌筑时间的研究
(5) 楼面高强保温砂浆的开发研究
(6) 屋面找坡层干粉保温材料的开发研究
(7) 自保温墙体配套保温砂浆的研究
(8) 自保温体系中冷热桥结露分析及试验研究
5. 围护结构节能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
(1) 围护结构节能施工管理体系的研究
(2) 围护结构节能材料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
(3) 围护结构构造措施设置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
(4) 建筑节能施工工艺方法及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
(5) 抹面砂浆和防裂措施控制的研究
6. 节能体系的能耗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
(1)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的实验室检测研究与分析
(2) 节能集成技术体系整体节能效果检测
(3) 住宅建筑能耗分析研究
(4) 通过分析数据对住宅建筑的能耗进行模拟分析
(5) 住宅建筑能耗评估体系的研究
7. 住宅建筑节能技术集成部分及整体技术的工程化试点
(1)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方案的确定
(2) 住宅建筑节能计算与分析研究
(3) 遮阳通风技术的应用试点
(4) 太阳能及空气热泵利用及一体化设计体系应用试点
(5) 自保温体系及配套技术的应用试点
(6) 围护结构节能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试点
(7) 雨水收集及设计系统的应用试点
(8) 节能系统能耗实测及评价分析
项目二、钻孔灌注桩废泥浆处理技术与工程示范
1. 城市废泥浆固化技术
(1) 废泥浆基本性质研究
(2) 废泥浆的固化机理研究
(3) 废泥浆由不同原材料固化成型的室内配比试验
(4) 不同废泥浆固化体的力学性质、水解和环境污染指标试验
(5) 进行现场废泥浆固化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优化
2. 城市废泥浆固液体分离技术
(1) 无机-有机复配絮凝技术,先通过添加无机材料对废泥浆的带电离子进行中和,再加入有机高分子材料从而达到提高絮凝效果的目的。
(2) 絮凝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优化的无机-有机絮凝配方。
(3) 通过不同类型的钻孔桩泥浆絮凝试验,得到泥浆电位、絮凝效果、矿物成份与无机-有机絮凝配方各组分配比关系曲线,指导现场工程实践。
3. 废泥浆现场处理成套设备及工艺化技术
(1) 泥浆处理设备配套选型及研制。包括除砂设备、加药计量与控制、絮凝设备、压榨脱水设备。
(2) 废泥浆处理工艺化技术开发。进行设备优化配置,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实现整个工艺流程的自动化控制。
4. 废弃泥浆处理的工程示范
项目三、沿海产业带软土地基处理及地下工程开发关键技术
1. 软土工程特性实验
(1) 交通荷载下软土动力特性及长期沉降
(2) 地震荷载下软土动力特性及震陷计算
(3) 软土固结实验
(4) 软土电渗固结实验
2. 海涂围垦开发及利用关键技术
(1)滩涂围垦快速高效吹填技术研究
采用向吹填泥浆中掺入合适添加剂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室内模拟试验,运用物理化学加固方法来加速吹填泥浆的沉积落淤和固结,提高吹填速度、改善软基的工程性质。
(2)滩涂软弱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以城市固体废弃物为填料的堆载预压法应用到我省沿海滩涂软土地基处理当中去,能达到有效利用固体废弃物和处理滩涂软土地基的目的;研究透气真空预压的方法加快排水固结的过程也是海涂软土地基加固的有效方式。此外,支盘式的水泥土搅拌桩、塑料排水板加低能量强夯等也是滩涂软土地基处理的有效形式。
(3)滩涂土的腐蚀性及基础腐蚀防护技术研究
3. 地下工程开发及利用关键技术
(1) 淤泥质软土地区浅埋暗挖法关键技术
(2) 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关键技术
项目四、结构抗风抗震与加固技术
1.结构抗风及加固技术
(1) 温州地区低矮房屋的风灾调查研究
(2) 应用现场实测、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表风特性
(3) 应用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温州地区村镇建筑的风荷载和破坏机制
(4) 温州地区村镇房屋的抗风设计方法及应用
(5) 温州地区强台风区村镇的风灾评估方法及评估系统
(6) 温州农村台风“避难所”优化布局技术
(7) 温州地区村镇建筑抗风技术
对风灾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类,对各类建筑抗风性能分级,并提出改造加固措施。对各种类型各抗风级别的建筑,根据各自特点提出改造加固措施。
2.结构抗震及加固技术
(1) 对选定地的村镇房屋抗震性能进行调查
(2) 对结构分类,各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分级并提出加固改造措施
(3) 编制温州市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现状及改造加固措施手册
3.既有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
(1) 危桥鉴定、检测与加固技术
(2) 既有建筑鉴定、检测与加固技术
(3) 高强加固砂浆研发
(4) 高强膨胀混凝土研发
(5) 约束混凝土加固即有工程技术 2100433B
温州市建筑节能减排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作人员从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和建材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温州地区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需要出发,结合温州大学在建筑节能技术与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研究方面的优势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建设温州市建筑节能减排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以浙江省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依托,成功申报了浙江省软弱土地基与海涂围垦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了温州市建筑节能技术集成及其工程应用,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软土地基处理及地下工程开发关键技术,结构抗风抗震与加固技术4个特色研究方向。经过近两年建设,该工程中心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 10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151”人才2人,市“551”人才8人,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一个。工程中心实验室设备齐全,实验室面积近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购置了导热系数测定仪、建筑物理性能试验系统、风环境模拟试验系统、GDS双向振动三轴仪、GDS空心圆柱扭剪仪、GDS共振柱、GDS固结仪、GDS电渗固结仪、大型动荷载模型试验箱、浅层地震仪、测斜仪、分层沉降仪、振动测试仪等内外先进建筑节能与防灾减灾实验设备,建成了建筑节能测试中心、地基基础与结构工程测试中心,已具备对外检测服务的基本条件。茶山镇
研究显示,浅色屋顶要比深色屋顶更能有效反射太阳热量。在夏季,浅色屋顶的楼房更凉快,对空调的需求也较少,从而更节省能源。与浅色屋顶相比,深色屋顶不仅吸收大量热量,而且还将热量释放到大气层,这些热量被云层...
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节能减排指导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
地震出版社的《防震减灾四字经》
建筑节能减排的国际实践经验与启示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目标将比2005年下降到40%的目标。同时,已经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的节能转型,以规划与设计的转型和技术与材料革新为核心的节能减排规划目标。节能减排规划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分析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减排规划的战略、方法与措施,为我国大力发展节能低碳经济提供借鉴与启示。
研究方向
陕西省尾矿库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合共建单位的各自优势,发挥各单位在尾矿库防灾减灾领域的技术、人才和科研设备等方面实力,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研发平台,依托陕西省丰富的矿业资源,推动陕西省尾矿库在尾矿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尾矿坝的稳定性分析、尾矿库的优化设计、尾矿库在线监测技术、尾矿库渗水重金属离子迁移规律及环保措施、尾矿库病害治理与修复、尾矿库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技术等方面相关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的科研与应用。预计可使矿山企业尾矿库的运行和管理成本降低3%,以陕西省每年用于尾矿库的运行及恢复治理所需费用约60亿元人民币计算,远期经济效益达1.8亿元人民币,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100433B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100433B
城市与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7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将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整合为以城市与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为目标的研究群体。在为深圳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以城市风/地震危险性分析、风场模拟与数字风洞技术、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控制与安全预警、智能材料与结构、绿色建材,结构可靠度分析与优化设计等研究方向为特色。 中心现有5位全职教师,其中教授2名,博士生导师3名,师资博士后1名,已累计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毕业生100多名。
中心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同时承担着多项重大工程的健康监测、安全评定与灾害防御等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中心与美、日、欧、香港等多所境外高等院校及其国内大型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主要合作者包括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休斯顿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大学、波兰科学院基础问题与技术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