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专业名称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 |
截止2014年,共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4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8人,设有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
截止2016年9月,学院现有教职工1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7人,“百人计划”特聘专家4人,“三秦学者”1人,兼职教授37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
材料与矿资学院当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7个二级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学院全部专业。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陕西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矿物资源工程”专业进入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本科生培养方案
4.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概况及专业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205Y)其前身为1956年我校开办了“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业。1999年正式开办“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2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提升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招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按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应用三个专业方向培养。本专业现有本科生约420名,近10年来,为全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耐火材料领域培养输送本科人才1200余名。
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其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具有新材料开发、材料生产制备、材料应用管理的能力。针对三个专业方向、专业内容各有侧重点:
① 材料科学方向:研究材料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掌握新材料开发与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制备工艺。
②材料工程方向:掌握材料生产、新材料产业化、生态材料生产工艺过程设计和过程控制知识。
③ 材料应用方向:掌握材料应用技术、性能检测,以及流通中的材料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材料特别是建筑材料和高温陶瓷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3)课程设置
材料科学方向: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量子力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工艺学、材料机械设备、材料热工设备、耐火材料。
材料工程方向: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工艺学、材料机械设备、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高温反应工程、过程检测及控制原理、粉体工程、工艺设计概论、材料工程设备。
材料应用方向: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工艺学、建筑概论、新型建筑材料、混凝土工艺学、材料检测技术、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
(4)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军事训练、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论文。
4.2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概况及专业特色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0218S)是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采用课程教学与基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60-90人。
主要学习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程实训锻炼,了解我国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具备从事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能力。
(2)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掌握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具备从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课程设置
传递工程、材料科学基础、循环经济概论、环境科学基础、工业废弃物处置与处理、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系统工程导论。
(4)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4.3功能材料(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概况及专业特色
功能材料专业(专业代码:080208S)是为了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配合国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新能源相关专业的人才,在2010年新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主要学习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培养具备从事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与开发、生产工艺设计和应用等方面基本能力的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掌握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生产与应用、技术开发、工艺和技术改造、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能与应用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了解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学科前沿,具备从事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与开发、生产工艺设计和应用等方面基本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3)课程设置
热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功能陶瓷、电子材料与器件、铁磁材料学、铁电材料学、材料研究与测试技术、新型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
(4)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
4.4矿物资源工程(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概况及专业特色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0107Y)自2008年恢复招生,现有本科生约150名,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按矿物资源工程专业一级学科招生,分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办学:
①采矿工程方向:重点培养掌握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知识的未来矿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②矿物加工工程方向:重点培养掌握矿物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知识的未来矿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和矿物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规划设计、生产经营、投资、管理、教育和科技等部门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利用以及相关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的科学研究与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主要课程设置
①采矿工程方向:弹性力学、岩石力学、地质学、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爆破工程、矿井通风、矿山机械及运输、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业系统工程、企业设计原理、数字化矿山。
②矿物加工工程方向:矿石学及岩矿鉴定、矿物加工学、矿物加工厂工艺设计、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选矿测试技术及自动控制、矿物材料、化学选矿、黄金选冶。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4.5安全工程(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
(1)专业概况及专业特色
安全工程专业(专业代码:081002)1985年在环境工程系筹建招生,1993年在环境工程系暂停招生,1999年在学校资源系恢复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2000年3月安全工程专业及99级本科生整体转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该专业以建筑安全为特色,并兼顾矿山、冶金和化工行业安全,现有本科生约180名,自开办以来为全国建筑、冶金等行业养输送本科生600余名。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安全科学及工程方面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熟悉生产系统风险管理与控制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了解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前沿的,具备从事系统安全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安全监察与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能在建筑、石油化工、矿山冶金等行业及相关咨询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安全管理、安全工程设计、安全评价与咨询、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3)课程设置
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防火与防爆、职业卫生技术、电气安全工程、特种设备安全、工业通风与除尘、高危行业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经济学、安全检测与监控等。
(4)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研究生培养方案
5.1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适合二级学科及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
(1)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具有外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2)研究方向
材料工程理论及装备、材料结构、性能与应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新材料与新工艺、磁性材料与器件、光学材料与器件、电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
(3)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7学分(包括四门校公共学位课:自然辩证法2学分,科学社会主义1学分,基础外语4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社会实践性环节2学分。对于跨学科录取的的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3门,补修课程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公共必修课 基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专业外语
专业必修课 数理方程、数理统计、计算方法、气固过程工程学、传递工程、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材料性能学、建筑材料物相分析、表面物理化学(Ⅰ)、混凝土科学技术、固体物理、材料化学(Ⅰ)、功能材料、传感器原理、
选修课 材料科学导论、粉体工程、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计算热力学、工程测试技术、流体力学、场论与矢量分析、冶金工程概论、有限单元法、优化与决策、模糊数学、断裂力学与增韧、电熔耐火材料、复合材料、特种陶瓷、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胶凝材料学、混凝土质量控制与评定、混凝土外加剂、房屋建筑学、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高分子材料(Ⅰ)、材料热工技术与节能设计、电子材料学、铁磁性材料、磁性材料学、光学材料、超导电性材料、半导体物理、传感器信号处理与检测
补修课 (外专业考生) 材料科学基础、耐火材料工艺学、材料工程基础、有机化学、施工技术、分析化学、Matlab、无机化学
5.2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方案
适合二级学科及专业: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
(1)培养目标
矿业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具有外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2)研究方向
矿物材料学、资源综合利用、矿物加工理论与应用、矿物加工过程优化与控制、安全人机工程(包含设备安全与故障诊断、起重机械安全等方向)、安全管理工程(包含安全保障体系及优化、城市公共安全等方向)、工业灾害预防与控制(包含安全系统决策与优化、风险控制与预警、安全评价理论与技术等方向)、建筑安全工程(包含结构安全性、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等方向)
(3)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7学分(包括四门校公共学位课:自然辩证法2学分,科学社会主义1学分,基础外语4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社会实践性环节2学分。对于跨学科录取的的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2-3门,补修课程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公共必修课 基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专业外语
专业必修课 数理方程、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方法、表面物理化学(Ⅰ)、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现代矿物工程、浮选药剂原理、重选理论、磁系设计原理、现代安全理论与方法、火灾爆炸学、系统安全性分析、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建筑防火设计、机械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
选修课 粉体工程、黄金选冶、矿物材料导论、计算机语言、粉体表面改性、矿物资源综合与利用、选矿数学模型、非金属矿深加工、计算机C语言、灰色系统、随机过程、优化与决策、系统可靠性、科研方法与科技写作、数值模拟、重大危险源辨识、建筑消防工程学、振动力学、信号分析与处理、房屋建筑学、建筑火灾安全工程导论、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初步、人机工程、模式识别技术、时间序列系统分析、城市防灾减灾工程、服役结构可靠性评定、数学实验、数据库系统原理、系统工程
补修课 (外专业考生) 矿物加工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安全科学导论、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
5.3 环境材料(二级学科)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环境材料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具有外文写作的初步能力。
(2)研究方向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绿色制备、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环境新材料与新技术
(3)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硕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7学分(包括四门校公共学位课:自然辩证法2学分,科学社会主义1学分,基础外语4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社会实践性环节2学分。对于跨学科录取的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2-3门,补修课程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公共必修课 基础外语 自然辩证法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 专业外语
专业必修课 数理方程 数理统计 表面物理化学(Ⅰ)、材料化学(Ⅰ)、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环境材料学、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
选修课 胶凝材料学、功能材料、粉体表面改性、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用后耐火材料再利用技术、高分子材料(Ⅰ)、高等传热学、水环境化学、粉体工程、材料热工技术与节能设计
补修课 (外专业考生) 材料科学基础、有机化学
5.4材料学(二级学科)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材料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风;系统掌握材料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具有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能独立承担和主持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并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对外交流。
(2)研究方向
材料工程理论及装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理论与应用、金属材料理论与应用、功能材料、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
(3)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16学分。
公共必须课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列主义理论、第一外国语(英、日、俄)、第二外国语(日、俄)
专业必修课 高等流体力学、高温过程动力学、材料科学前沿(专题报告)、高等传热学、数理方程、计算物理、气固两相流、材料化学(Ⅱ)、环境材料、功能材料、现代材料加工学、现代物理冶金学、高温物理化学、混凝土及化学外加剂的若干前沿问题、混凝土工程理论与应用、模糊数学、张量分析、数值求解、材料学方法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应用、材料设计与模拟、材料热力学、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电子材料基础理论、铁磁学、合金热力学、传感器原理与技术、优化与决策、高分子材料(Ⅱ)、先进高温结构陶瓷
补修课 材料性能学、材料科学导论、传递工程、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
5.5环境材料(自设专业)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环境材料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风;系统掌握本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具有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能独立承担和主持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并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对外交流。
(2)研究方向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绿色建材、洁净生产技术、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
(3)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16学分。
公共必须课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列主义理论、第一外国语(英、日、俄)、第二外国语(日、俄)
专业必修课 高等流体力学、高温过程动力学、高等传热学、数理方程、计算物理、材料化学(Ⅱ)、气固两相流、环境微生物学、高分子材料(Ⅱ)、现代材料加工学、现代材料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高温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前沿(专题报告)、材料学方法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应用、材料设计与模拟、材料热力学、电子材料基础理论
补修课 材料科学基础、表面物理化学、现代材料分析技术
5.6建筑材料(自设专业)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建筑材料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作风;系统掌握本学科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具有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能独立承担和主持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并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进行对外交流。
(2)研究方向
生态建筑材料、建筑功能材料、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及化学外加剂、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
(3)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所有工学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满至少16学分。
公共必须课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列主义理论、第一外国语(英、日、俄)、第二外国语(日、俄)
专业必修课 断裂力学、优化与决策、模糊数学、材料学方法论、材料科学前沿(专题报告)、混凝土及化学外加剂的若干前沿问题、混凝土工程理论与应用、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材料化学(Ⅱ)、材料性能学、现代生态环境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Ⅱ)
补修课 材料科学基础、有机化学、胶凝材料学、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
学院设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科研平台齐全,学院下设粉体工程研究所、高温陶瓷研究所、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劳动安全卫生研究所和矿物资源工程研究所6个具有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职能的实体研究所。拥有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甲级设计院、矿山设计院\陕西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中心。莱钢集团、陕西尧柏集团、陕西声威集团、河南海格尔集团、济南新峨嵋、北京东方建宇等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四个校办展览馆之一。河南濮阳濮耐高温(集团)材料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科学技术研究院、格雷斯中国有限公司、广东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新峨嵋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在学院设立教育奖学金。
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理论与技术、粉体工程、新型超细粉磨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新型功能耐火材料研制等研究方向。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出版专著7部,教材35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科研经费年均3000万元。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文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学院重视就业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6年均在98%以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首先,你的题目有问题啊!!不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学院”,而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一字之差,但你不能糟蹋清华啊!!二本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第一批本科院校,简称一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属于中省共建的一批本科院校,具有110余年的办学史,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
整体算是一般的一本,但是建筑那是响当当!建筑四小校之一!土建方面很有实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1956年9月建筑工艺系下设建筑材料、构件、电工、化学及测量五个教研室,办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1958年建筑工艺系与工业经济及运输系合并为工艺经济运输系,下设建筑工艺、工业经济、工业运输、测量及化学五个教研室,办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工业运输三个专业。1965年12月工艺经济运输系更名为工艺经济系,工业运输专业划归建筑系,并把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改为工业经济专业,故工艺经济系设置建材、经济、测量三个教研室,办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工业经济专业。1970年冶金工业部教育革命座谈会决定撤销工业经济专业,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改为水泥专业,增设总图运输专业和耐火材料专业,同时工艺经济系更名为建筑材料系,设置测量、建材、总图运输、耐火材料、水泥五个教研室,办有水泥、耐火材料和总图运输设计三个专业。1980年撤销建筑材料系,水泥专业停办,建材教研室(含实验室)、总图运输教研室及总图运输设计专业划归建筑系,耐火材料专业(含耐火材料教研室)划归冶金工程系,而1977年招生的水泥专业学生分别转入冶金工程系的有色冶金和炼钢专业。1984年11月冶金工业部教育规划与改革工作会议决定耐火材料专业更名为硅酸盐工程专业。
1993年3月学校将属冶金工程系的硅酸盐工程专业(含耐火材料教研室、实验室)、属建筑系的建材教研室(含实验室)、1986年创立的全建制的粉体工程研究室、1993年2月创建的结构陶瓷研究室的教师、部分领导、管理人员和实验设备仪器等合并恢复成立了材料工程系。1993年11月24日冶人教高字[1993]第328号文批准新增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于1994年招生。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硅酸盐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整合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00年1月17日陕高教[2000]3号文批示,材料物理专业招生,2000年10月26日陕高教[2000]87号批准为新增本科专业。
2000年3月校党委会会议决定,在材料工程系基础上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材料学院),撤销资源工程系,并将该系安全工程专业(含安全工程教研室、实验室)划归材料学院。2002年,经学校研究,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提升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2005年经学校研究,材料物理专业暂停招生。2007年7月19日,校长办公会会议决定在材料学院恢复地矿类专业本科招生,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在2008年7月将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两个二级学科专业合并为一级学科地矿类专业本科招生,2008年9月陕教高31号文批准2009年增设矿物资源工程专业。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教高(2010)7号文批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功能材料专业为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同年将201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生中一个本科班转至功能材料专业学习。2012年4月21日,为了适应学院学科的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材料与矿资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冶金工程学院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部分研究所为依托,经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03年批准设立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的一级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由1956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并校初期的混凝土制品及其工艺和后期的水泥、耐火材料、炼铁、炼钢、轧钢、有色金属加工等专业发展而来。其中耐火材料、炼铁、炼钢、轧钢、有色金属加工专业是西北地区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基地。1981年获金属压力加工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相继获建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4年获准自主设置环境材料学博士点,2008年获准自主设置建筑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
该学科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理论研究、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建筑材料研发、微(纳)米晶材料制备、金属材料组织性能控制、钛合金在新材料研究及金属材料先进连接技术研究等方面均处在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
该学科现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2人,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拥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环境材料、建筑材料及材料加工工程等4个工学硕士点;拥有材料工程和材料学2个工程和高教硕士点;拥有材料学、环境材料、建筑材料和材料加工工程4个博士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该学科拥有西部建筑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国家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工程中心等三个国家级工程试验中心;拥有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原冶金部黄金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生态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生态水泥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甲级设计院、陕西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中心、陕西省黄金与资源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冶金技术工程技术中心等十一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流动站专业仪器设备先进、齐全,能满足该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需要。
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攻关计划、“973”项目、国防军工等2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众多的省部科研项目。申报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被三大检索收录高水平论文200余篇,科研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约20余亿元。
同时,莱钢集团、陕西尧柏集团、陕西声威集团、西安秦翔科技、北京东方建宇等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工程研究中心。濮阳濮耐高温材料股份公司、广东奔郎超硬材料与制品公司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拥有“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四个校办展览馆之一。 2100433B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在建筑工艺系开设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共有教职工14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及教授级高级丁程师16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4人,设有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及矿物资源工程5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拥有材料
李辉,女,1971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与矿资学院副院长,粉体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兼教学科研部部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兼水泥分会工艺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陕西省金属学会理事兼环保与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陕西省工业攻关项目1项,陕西省交通厅重点研究课题1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奖多项,是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标兵获得者,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教材两部。
段锋,男, 1970年5月出生,陕西户县人,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分管学院的纪委、工会以及学生工作,专业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宋学锋 ,男(1976.08 -),河南太康人,博士,教授。1999年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系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02年硕士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同年留校任教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材料与矿资学院),2008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位,2013年-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
魏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学会会员,国际期刊Journal of Nanomaterials专刊主编(Lead Guest Editor),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一维纳米材料、纤维复合材料、功能建筑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陕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陕西省教育厅基金,产学研合作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基础研究基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基金,校教改项目等10多项课题。参与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课题等4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Ceramic Society》、《RSC Advances》、《Materials Chemistry andPhysics》、《Journal of CrystalGrowth》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19篇。EI收录16次,他人引用170余篇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坛新秀”,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李荫兵
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5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5人,此外还聘有一大批国内外材料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学院兼职教授。
学院下设粉体工程研究所、高温陶瓷研究所、建筑工程材料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纳米材料研究所5个具有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职能的研究所。拥有国家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预热预分解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教育部生态水泥工程中心、陕西省建筑科技重点实验室建筑材料科学实验中心、陕西省生态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水泥新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建材甲级设计院、陕西省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中心。此外,莱钢集团、陕西尧柏集团等企业先后在我院设立了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四个校办展览馆之一。濮阳濮耐高温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分别在学院设立教育教学奖学金。
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理论与技术、粉体工程、新型超细粉磨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新型功能耐火材料研制等研究方向。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发表三大检索100余篇,影响因子最高达20.523,出版专著、编著10余部,教材1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3项,研究开发的三个系列28项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德累斯顿大学、英国女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文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学院重视就业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6年均在96%以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向国内外知名院校输送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宽的基础知识面,掌握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该专业具有科、工、贸并举,理、工、文、管渗透的特征,为此下设材料科学、材料工程和材料应用3个专业方向,在培养目标方面各具有侧重点。
1. 材料科学:重点培养从事材料性质和新材料的发现、设计、分析和知识等方面研究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2. 材料工程:重点培养掌握各种材料一般的生产技术、工艺过程和系统控制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3. 材料的应用与营销:重点培养具有材料的应用推广、流通中的材料管理、性能检测、商务活动等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其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具有材料生产、改进和研究、开发新材料的能力。针对三个专业方向、专业内容分别侧重于:
1. 材料科学: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制备工艺,培养材料基本理论研究、新材料的开发与分析能力。
2. 材料工程:具有掌握多种材料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系统控制的能力。
3. 材料应用与营销:掌握材料在应用推广、流通中材料管理、性能检测和商务活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能力。
1. 材料科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计算机在材料中的应用、物理化学、功能材料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性能、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
2. 材料工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生产工艺及设备、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计算机在材料中的应用、物理化学、场论、三传理论、高温反应工程、过程检测及控制原理、粉体工程。
3. 材料应用与营销: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运筹学、物流管理、材料性能与检测、新型建筑材料、消费者行为学、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结构材料、电子商务。
1. 材料科学:适合于高等院校教学、研究院所新材料开发、企业新产品论证、调研与开发、政府机关产品政策制定与规划、产品检验等。
2. 材料工程:适应于高等院校教学、企业生产组织管理与过程优化、科研机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政府机关产品政策制定与规划、产品检验等。
3. 材料应用与营销:适合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新产品的市场论证、调研与开发方向的组织实施和咨询、政府机关产品政策制定与规划、产品检验等。
功能材料
(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掌握功能材料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在功能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适应社会发展和跨文化交流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通过4年学习,毕业时须具备下述核心能力:
(1)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功能材料专业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功能材料领域的复杂材料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功能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设计针对功能材料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具备设计本专业领域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和工艺流程的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掌握功能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分析方法及应用技术,能够对功能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具备设计、实施本专业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的基础上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功能材料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功能材料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功能材料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功能材料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9)能够在功能材料相关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功能材料专业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相关学科环境中应用。
(12)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
电化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研究方法、功能材料工艺学、磁性物理学、磁性材料、新型电池材料、太阳能光伏技术、磁性材料器件与应用、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应用。
学生在修业年限内须按培养方案要求获得不低于180的总学分,且应获得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必修环节的151学分,不低于29的选修环节学分,选修学分中应包含不低于10个的通识拓展课程学分(通识拓展课程学分符合学校规定),方可毕业。
学生本科毕业时,符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授予学士学位实施细则》,达到毕业学分要求,且符合课外素质教育学分要求,授予工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