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摘要: 本研究针对小城镇饮用水水源普遍受有机物、氮磷污染等问题,以污染物拦截净化与原位修复为抓手,通过破解饮用水源河道生态湿地构建、近岸人工生态工程、生物-生态联合修复、水体原位修复人工强化、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以期建立适合我国城镇饮水水源污染特征、确保水源水质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污染饮用水源修复技术体系,为我国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100433B
彩叶树种近年来在各地的需求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北京、上海、大连等大中城市还特别提出了在城区主干道两侧以及重点景区种植红色、金色等系列彩叶树种,以解决城市绿化色彩单调的问题。但是,设计师在做园林设计时依然...
开挖时要注意开挖进尺、控制超欠挖、支护时注意钢架(如果有)连接、防排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二衬施工时要注意不能侵线。
放坡的坡度,边坡稳定验算,支护方案(如果有的话),分层厚度。 《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深基坑工程技术策划和施工管理过程的总结。以基坑工程为主题,以基坑办案的确定、实施过程的控制...
裸露岩石边坡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引言 裸露的岩石边坡一般是在人类活动 (如工程开发建设) 或者自然灾害 (如滑坡、 崩岗等) 过程中对自然山体的破坏而形成的。 按形成的因素不同, 一般具体表现为采石(矿) 场的开 采坑口、关停坑口、废气坑口、遗留边坡和公路、铁路等开采缺口 [1] 。裸露的岩石边坡具 有以下特点 [2] :一是边坡表面土壤、水分以及有机质缺乏,水土流失程度严重,自然条件 下植被极难恢复; 二是治理难度大, 治理措施的技术含量高, 治理投入大; 三是大面积裸露 山体将影响局部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影响区域植被间的信息以及能量等流通。 这些裸露边 坡暴露于自然界,长期受到自然因素(如雨水、日照、气温、风力等)的反复作用,从而使 边坡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变化, 容易造成和加剧边坡的水毁病害。 因此裸露岩石边坡的 治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传统的边坡防护措施 (如喷锚、浆砌片石骨架、水泥骨架、挡土墙等 ) ,
本书内容以“十一五”国家水专项黄河项目“高藻引黄水库水常规工艺强化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2008ZX07422-003)研究成果为基础,优选了课题组成员参与的其他水专项子课题(分任务)研究内容,同时吸纳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受污染引黄水库水的常规工艺强化、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超滤膜深度处理和突发污染应急处理的技术研究与工程案例,是一部工程技术研究专著。
书中针对受污染引黄水库水质和水厂工艺现状,以促进黄河下游地区自来水厂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为目标,设计并建设了集生物和化学预处理、强化常规、深度处理和应急处理于一体的给水处理中试试验平台,从常规处理工艺的预处理、强化混凝、浮沉与浮滤、活性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的工艺参数优化、溴酸盐和微生物控制,超滤膜处理的技术参数优化与组合工艺优选,应急处理的风险评估、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介绍了相应工程案例的设计运行参数及技术经济参数。
《城市内河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理论、方法与实践》在论述城市内河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功能、水体污染的严峻现状、水体污染与生态退化成因和过程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城市内河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包括城市内河资源环境生态调查、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水体与滨岸带生态修复及城市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并以上海市丽娃河为例介绍城市内河综合整治的技术方法及其应用效果。
《城市内河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理论、方法与实践》可作为高校环境、生态、水利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参考书,对从事城市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工程技术和规划管理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1章 土壤污染与生态修复现状 1
1.1 土壤污染类型与污染现状 1
1.1.1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 1
1.1.2 土壤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2
1.1.3 土壤污染的危害 6
1.2 土壤污染修复及其发展 9
1.2.1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 9
1.2.2 土壤污染修复的发展趋势 17
1.2.3 土壤污染防治的其他建议 18
第2章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技术 20
2.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0
2.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0
2.1.2 土壤样品的制备和保存 23
2.2 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5
2.2.1 植物样品的采集 25
2.2.2 植物样品的制备 26
2.2.3 植物样品的保存 27
第3章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实验技术 29
3.1 土壤水分测定 29
3.1.1 烘干法 29
3.1.2 酒精燃烧法 30
3.1.3 土壤墒情的鉴别 30
3.2 土壤质地的测定 31
3.2.1 比重计速测法 31
3.2.2 土壤质地手测法(野外快速测定) 36
3.3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测算 36
3.3.1 土壤容重的测定 36
3.3.2 毛管孔隙度的测定 39
3.4 土壤结构性状与土壤团聚体组成的测定 40
3.4.1 土壤结构的类型 40
3.4.2 土壤结构的观测 41
3.4.3 土壤团聚体快速测定方法 43
3.5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44
3.6 土壤中氮(全氮和有效氮)的测定 46
3.6.1 土壤全氮的测定(半微量凯氏法) 46
3.6.2 土壤有效氮(水解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 49
3.7 土壤中磷(全磷和速效磷)的测定 50
3.7.1 土壤全磷的测定(HClO4-H2SO4 法) 50
3.7.2 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速效磷的测定(碳酸氢钠法) 52
3.7.3 酸性土壤速效磷的测定(NH4F-HCl 法) 54
3.8 土壤中钾(全钾和速效钾)的测定 55
3.8.1 土壤全钾的测定(NaOH 熔融-火焰光度计法) 55
3.8.2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醋酸铵-火焰光度计法) 57
3.9 其他土壤因子的测定 58
3.9.1 土壤pH 的测定(电位法) 58
3.9.2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电位法) 59
3.9.3 土壤水溶性盐总量测定(电导法) 61
第4章 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与吸附特性 63
4.1 土壤样品的消化与重金属含量测定 63
4.1.1 土壤样品的消化 63
4.1.2 土壤重金属含量检测的常用方法 64
4.1.3 土壤重金属全量的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67
4.2 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68
4.2.1 Tessier 连续提取法 69
4.2.2 BCR 连续提取法 71
4.3 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72
4.3.1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表征 73
4.3.2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提取法 74
4.3.3 盐酸(HCl)提取法 75
4.3.4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提取法 75
4.4 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解吸特性 76
4.4.1 吸附与解吸热力学 76
4.4.2 吸附与解吸动力学 78
第5章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80
5.1 土壤蔗糖酶活性测定 80
5.1.1 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比色法测定 81
5.1.2 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滴定法测定 81
5.2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82
5.2.1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容量法测定 82
5.2.2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83
5.3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84
5.3.1 土壤脲酶活性的比色法测定 84
5.3.2 土壤脲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86
5.4 土壤磷酸酶活性测定 89
5.5 土壤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90
5.6 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测定 91
5.7 土壤蛋白酶的活性的测定 92
5.8 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93
5.8.1 土壤呼吸的实验室测定 94
5.8.2 土壤呼吸的野外现场测定 95
第6章 植物对土壤污染的耐性与可塑性研究 96
6.1 植物的耐性指标分析 96
6.1.1 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96
6.1.2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98
6.1.3 植物常见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99
6.1.4 植物几种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107
6.2 重金属胁迫下植物体的可塑性响应 113
6.2.1 植物光合作用及光能利用效率对重金属胁迫的可塑性响应 113
6.2.2 植物蒸腾作用及水分利用效率对重金属胁迫的可塑性响应 114
6.3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积累和分布研究 115
6.3.1 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115
6.3.2 重金属在植物亚细胞中的分布 116
6.3.3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形态分布 117
6.3.4 植物对重金属的迁移、转运和富集系数的计算 118
6.4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采集与鉴定 119
6.4.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及纯化 119
6.4.2 根系分泌物的鉴定 121
第7章 土壤动物分析实验技术 122
7.1 土壤动物样品的采集 122
7.1.1 土壤动物的采样方法 122
7.1.2 土壤动物的分离方法 122
7.1.3 土壤动物的分类鉴定 123
7.2 大型土壤动物分析 124
7.2.1 土壤动物组成的统计方法 124
7.2.2 土壤动物类群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125
7.2.3 土壤动物富集系数的计算方法 127
7.2.4 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及软件 127
7.3 土壤线虫分析 128
7.3.1 离心浮选法 128
7.3.2 贝尔曼漏斗法 128
7.3.3 浅盘法 128
7.3.4 土壤线虫功能类群的鉴定方法 129
第8章 土壤微生物分析实验技术 133
8.1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133
8.1.1 培养基的制备与微生物的培养 133
8.1.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38
8.2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计数 139
8.2.1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平板培养计数 139
8.2.2 土壤微生物的直接观察 140
8.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141
8.3.1 氯仿熏蒸提取法 141
8.3.2 液态氯仿熏蒸-水浴法 144
8.3.3 总磷脂脂肪酸法 145
8.4 土壤微生物的形态学检查 147
8.4.1 不染色标本的检查 147
8.4.2 染色标本的检查 148
8.5 土壤微生物16S rDNA 的PCR-DGGE 分析 149
8.5.1 土壤微生物16S rDNA 的PCR-DGGE 分析的基本流程 149
8.5.2 土壤样品总DNA 提取的常用方法 152
主要参考文献 154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