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现代焦化生产技术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焦化生产的工艺技术及其生产过程,涵盖了从炼焦原料煤到生产出焦炭的各个生产过程、煤气净化及焦化产品的深加工,涉及焦化生产的各个专业技术,对焦化生产过程中的煤化工、给排水、通风采暖、电气与自动化、环境保护等专章进行叙述,其中对代表和反映了现代焦化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工艺、设备、技术在各相应章节进行阐述,使本手册既有实用性,又有指导性。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焦化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生产实践为主;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相结合,以国内技术为主;力求成为一本“系统、全面、实用、先进”的焦化行业科技人员的必备工具书。
《现代焦化生产技术手册》主要供焦化行业的工程和生产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科研、设计和教学方面的有关人员参考。
1 炼焦用煤与焦炭
1.1 炼焦用煤
1.1.1 我国煤炭分类
1.1.2 评价煤炭基本方法
1.1.3 煤炭性质
1.1.4 炼焦用煤工艺特性
1.1.5 配煤及配合煤指标
1.1.6 我国炼焦煤资源概况
1.2 焦炭
1.2.1 焦炭结构
1.2.2 评价焦炭基本方法
1.2.3 焦炭化学性质
1.2.4 焦炭物理性质
1.2.5 焦炭机械强度
1.2.6 焦炭的用途
1.2.7 改善焦炭质量的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2 炼焦用煤的准备
2.1 配煤炼焦及扩大炼焦煤源
2.1.1 配煤炼焦的目的和意义
2.1.2 配煤炼焦试验
2.1.3 配合煤指标及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2.1.4 我国重点钢铁企业焦化厂装炉煤质量指标
2.1.5 扩大配煤炼焦资源的技术措施
2.2 煤处理
2.2.1 设施及工艺流程
2.2.2 煤的解冻与破碎
2.2.3 煤的接受及其设备
2.2.4 煤的储存及其设备
2.2.5 配煤及其设备
2.2.6 煤的粉碎及其设备
2.2.7 优化配煤粉碎技术设施
2.2.8 焦油渣成形回配
2.2.9 取样、制样及其设备
参考文献
3 炉体与设备
3.1 焦炉结构与炉型简介
3.1.1 焦炉的概况
3.1.2 焦炉结构
3.1.3 炉型简介
3.1.4 焦炉发展动向
3.1.5 焦炉用耐火材料
3.2 焦炉工艺设备
3.2.1 炉门、炉门框和保护板
3.2.2 炉柱、拉条和弹簧
3.2.3 加热煤气管道和交换传动装置
3.2.4 焦炉集气系统
3.2.5 废气交换开闭器
3.2.6 熄焦设施
3.2.7 辅助设施
3.3 焦炉机械
3.3.1 焦炉机械类别
3.3.2 顶装煤推焦机
3.3.3 顶装煤装煤车
3.3.4 拦焦机
3.3.5 电机车与熄焦车
3.3.6 侧装煤推焦机
3.3.7 捣固机
3.3.8 侧装煤焦炉消烟除尘车
3.3.9 焦炉机械的电气控制
3.3.10 焦炉机械的液压系统
3.3.11 出焦操作中的特殊处理
3.3.12 机、电、液维护与易损件
参考文献。
4 焦炉砌筑、安装与烘炉开工
4.1 焦炉砌筑
4.1.1 砌筑前的准备
4.1.2 砌筑工程
4.1.3 结尾工程
4.2 焦炉设备安装
4.2.1 护炉设备安装
4.2.2 废气系统设备安装
4.2.3 加热煤气管道和烘炉管道安装
4.2.4 交换系统设备安装
4.2.5 集气系统设备安装
4.2.6 工艺管道安装
4.3 焦炉烘炉与开工
4.3.1 烘炉前必须完成的工程项目
4.3.2 烘炉用燃料
4.3.3 烘炉设施
4.3.4 烘炉升温计划的制定
4.3.5 烘炉前的准备工作
4.3.6 烘炉点火及燃烧管理
4.3.7 烘炉升温及护炉设备的管理
4.3.8 焦炉热态工程
4.3.9 焦炉改为正常加热
4.3.10 焦炉开工
4.3.11 焦炉烘炉开工安全技术
参考文献
5 焦炉生产操作
5.1 装煤
5.1.1 煤塔储煤
5.1.2 从煤塔取煤
5.1.3 装煤与平煤
5.2 推焦
5.2.1 推焦计划的制定
5.2.2 推焦操作
5.3 熄焦
5.3.1 常规湿法熄焦操作
5.3.2 低水分熄焦
5.3.3 稳定熄焦
5.4 焦炉安全生产
5.4.1 炼焦车间一般安全规则
5.4.2 煤气使用安全规则
参考文献
6 焦炉热工
6.1 焦炉内气体流动与煤气燃烧
6.1.1 焦炉内气体流动
6.1.2 煤气性质与燃烧
6.2 温度与压力制度的确定与测量
6.2.1 温度制度及压力制度确定
6.2.2 各项温度和压力的测量
6.2.3 废气分析
6.2.4 温度压力测量的常用仪器
6.3 焦炉热工调节
6.3.1 用焦炉煤气加热时炉温的调节
6.3.2 高炉煤气加热时的调节
6.3.3 焦炉边界加热和高向加热
6.3.4 火落管理法的应用
6.4 焦炉热工评价
6.4.1 焦炉热效率与耗热量
6.4.2 焦炉热平衡
6.4.3 焦炉各部位漏气率测定
6.4.4 焦炉热平衡计算实例
6.4.5 影响热平衡准确性的因素及节能途径分析
6.5 焦炉特殊操作
6.5.1 焦炉强化生产
6.5.2 延长结焦时间和停产保温
6.5.3 焦炉停止加热和重新供热
6.5.4 焦炉更换加热煤气
6.5.5 焦炉降温冷炉
6.6 焦炉炉体与设备维护
6.6.1 焦炉诊断
6.6.2 焦炉炉体日常维修
6.6.3 燃烧室翻修
6.6.4 蓄热室及炉顶部位翻修
6.6.5 焦炉中修
6.6.6 护炉设备修理
参考文献
7 干熄焦
7.1 干熄焦基本原理
……
8 煤气净化
9 粗苯精制
10 焦油分离
11 焦油馏分深加工
12 过程控制及计算机管理
13 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由于废钢资源的限制,我国钢铁工业以高炉-转炉流程为主,焦炭是高炉过程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高炉-转炉流程的能源以煤炭为主,以炼焦形式输入的能量占总能量的60%左右。炼1t生铁约需消耗焦炭300~400kg左右,而生产1t焦炭需要消耗1.33~1.35t炼焦煤。我国已是世界第一焦炭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现有800多家焦化厂,2000多座焦炉,焦炭年产能高达4.5亿t/a。2009年,我国生产焦炭3.53亿t,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年消耗炼焦煤近4.80亿t;焦化产业年总产值约8000亿元人民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1世纪,全球面临资源能源紧张、环境-生态约束日益严峻的时代性命题,因此,焦化厂不仅要进一步发挥为钢铁生产提供性能更好的焦炭和更好地开发深加工产品的功能,而且还要高度重视焦化过程中能源转化功能和充分发挥废弃物消纳-处理及再资源化的功能。
从钢铁制造流程的整体看,焦化厂的焦化过程实质是根据铁素物质流这一被加工主体的要求(为高炉冶炼提供优质焦炭),而相应地发生的碳素流能源转换过程。焦化厂是钢铁制造流程中碳素能量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钢铁制造流程中将一次能源煤炭经过焦炉的高温干馏转变成二次能源焦炭、焦炉煤气、焦油和粗苯等的高效“能量转换器”。 2100433B
该书共分11章,主要描述了光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各种检测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参数、应用,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光电信号的数据与计算机接口,光电信号的变换和检测技术,光电信号变换形式和检测方...
作者以图文结合、注重图解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果树24种嫁接方法和25种应用技术。内容包括:什么叫果树嫁接,果树为什么要嫁接,果树嫁接成活的原理,接穗的选择、贮藏与蜡封,嫁接时期及嫁接工具和用品,嫁接方...
许多年来簿页纸都是造纸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现今,簿页纸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是通过能满足产品质量的新技术而成为现实。多层流浆箱的发展,为簿页纸生产中同时使用不同的原生纤维和二次纤维提供了机会,使最终...
《现代大地测量基准》内容简介
本书由党亚民、章传银、陈俊勇、张鹏、薛树强著。主要介绍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理论和现代大地测量基准建立与维持方法,涵盖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的特点及地球动力学影响因素、地球参考系统与参考框架、地球重力场基本理论、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垂直参考系统、垂直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等内容。
焦化生产技术部管理制度(合订)
- 1 - 目 录 1、生产数据管理及上报办法⋯⋯⋯⋯⋯⋯⋯⋯⋯⋯⋯⋯⋯⋯⋯ 2 2、生产工艺基础管理办法 ⋯⋯⋯⋯⋯⋯⋯⋯⋯⋯⋯⋯⋯⋯⋯ 5 3、生产隐患整改制度⋯⋯⋯⋯⋯⋯⋯⋯⋯⋯⋯⋯⋯⋯⋯⋯⋯⋯ 6 4、焦化生产配煤管理办法⋯⋯⋯⋯⋯⋯⋯⋯⋯⋯⋯⋯⋯⋯⋯⋯ 8 - 2 - 生产数据管理及上报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我公司煤化工生产单位生产数据的管理及上报 程序,能够做到及时、真实地反映我公司各煤化工生产单位生产 状况,特制定本《生产数据管理及上报办法(试行) 》,具体内容 如下: 一、各生产单位生产数据管理报表主要内容: (一)主要上报生产报表须包括: 1、日报表 (1)焦化厂 《炼焦车间生产日报表》 、《煤气净化车间生产日报表》 、《备煤 车间生产日报表》、《动力车间生产日报表》 、《原料调运日报表》 、 《各厂生产综合统计日报表》 。 (2)焦油厂 《厂生产综合统计
【学员问题】焦化安全生产技术?
【解答】1)生产特点
焦化厂一般由备煤、炼焦、回收、精苯、焦油、其他化学精制、化验和修理等车间组成。其中化验和修理车间为辅助生产车间。
备煤车间的任务是为炼焦车间及时供应合乎质量要求的配合煤。炼焦车间是焦化厂的主体车间。炼焦车间的生产流程是:装煤车从贮煤塔取煤后,运送到已推空的碳化室上部将煤装入碳化室,煤经高温干馏变成焦炭,并放出荒煤气由管道输往回收车间;用推焦机将焦炭从碳化室推出,经过拦焦车后落入熄焦车内送往熄焦塔熄焦;之后,从熄焦车卸入凉焦台,蒸发掉多余的水分和进一步降温,再经输送带送往筛焦炉分成各级焦炭。回收车间负责抽吸、冷却及吸收回收炼焦炉发生的荒煤气中的各种初级产品。
2)焦化安全生产技术及事故预防措施
(1)防火防爆。一切防火防爆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生产可燃(爆炸)性混合物或防止产生和隔离足够强度的活化能,以避免激发可燃性混合物发生燃烧、爆炸。为此,必须弄清可燃(爆炸)性混合物和活化能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防止其产生和互相接近的措施。
有些可燃(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是难以避免的,如易燃液体贮槽上部空间就存在可燃(爆炸)性混合物。因此,在充装物料前,往贮槽内先充惰性气体(如氮),排出蒸气后才可避免上述现象发生。此外,选用浮顶式贮槽也可以避免产生可燃(爆炸)性混合物。其他非正常形成可燃(爆炸)性混合物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如下:
(2)泄漏。泄漏是常见的产生可燃(爆炸)性混合物的原因。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和温度超过闪点的液体的泄漏,都会在漏出的区域或漏出的液面上产生可燃(爆炸)性混合物。造成泄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设备、容器和管道本身存在漏洞或裂缝。有的是设备制造质量差,有的是长期失修、腐蚀造成的。所以,凡是加工、处理、生产或贮存可燃气体、易燃液体或温度超过闪点的可燃液体的设备、贮槽及管道,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其严密性和腐蚀情况。焦化厂的许多物料因含有腐蚀性介质,应特别注意设备的防腐处理,或采用防腐蚀的材料制造。
二是操作不当。相对地说,这类原因造成的泄漏事故比设备本身缺陷造成的要多些。由于疏忽或操作错误造成跑油、跑气事故很多。要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除要求严格按标准化作业外,还必须采取防溢流措施。《焦化安全规程》规定,易燃、可燃液体贮槽区应设防火堤,防火堤内的容积不得小于贮槽地上部分总贮量的一半,且不得小于最大贮槽的地上部分的贮量。防火堤内的下水道通过防火堤处应设闸门。此闸门只有在放水时才打开,放完水即应关闭。
对可能泄漏或产生含油废水的生产装置周围应设围堰。
化产车间下水道应设水封井、隔油池等。
(3)放散。焦化厂许多设备都设有放散管,加工处理或贮存易燃、可燃物料的设备或贮槽,放散管放散的气(汽)体有的本身就是可燃(爆炸)性混合物,或放出后与空气混合成为可燃(爆炸)性混合物。《焦化安全规程》规定,各放散管应按所放散的气体、蒸气种类分别集中净化处理后方可放散。放散有毒、可燃气体的放散管出口应高出本设备及邻近建筑物4m以上。可燃气体排出口应设阻火器。
(4)防尘与防毒。煤尘主要产生在煤的装卸、运输以及破碎粉碎等过程中,主要产尘点为煤场、翻车机、受煤坑、输送带、转运站以及破碎、粉碎机等处。一般煤场采用喷洒覆盖剂或在装运过程中采取喷水等措施来降低粉尘的浓度。输送带及转运站主要依靠安设输送带通廓、局部或整体密闭防尘罩等来隔离和捕集煤尘。
破碎及粉碎设备等产尘点应加强密闭吸风,设置布袋除尘、湿式除尘、通风集尘等装置来降低煤尘浓度。
在焦化厂,一氧化碳存在于煤气中,特别是焦炉加热用的高炉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在30%左右。焦炉的地下室、烟道通廓煤气设备多,阀门启闭频繁,极易泄漏煤气。所以,必须对煤气设备定期进行检查,及时维护,烟道通廓的贫煤气阀应保证其处于负压状态。
为了防止硫化氢、氰化氢中毒,焦化厂应当设置脱硫、脱氰工艺设施。过去国内只有城市煤气才进行脱硫,冶金企业一般不脱硫。至于脱氰,一般只从部分终冷水或氨气中脱氰生产黄血盐。随着对污染严重性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各焦化厂已开始重视煤气的脱硫脱氰问题。为了防止硫化氢和氰化氢中毒,蒸氨系统的放散管应设在有人操作的下风侧。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现代电炉炼钢生产技术手册》为钢铁冶炼技术类书籍,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现代电炉炼钢技术的发展概况、电炉冶炼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电炉设备、现代电炉冶炼技术、电炉冶炼过程的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与电炉冶炼配套的炉外精炼技术、典型钢种的电炉和精炼工艺路线与技术、电炉流程的清洁化生产和循环经济、现代电炉炼钢的冶金质量控制、现代电炉工厂设计和典型流程等。本书可供钢铁企业的生产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阅读。
自2000年上海石化"一炉两塔"10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建成投产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个春秋,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国内原油特别是劣质原油加工量的快速增长,使人们更加关注延迟焦化技术,也使延迟焦化在加工规模、原料的适应性、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性、节能减排和安全环保等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针对延迟焦化的专著、论文集、期刊等也更加丰富多彩,对提高延迟焦化领域的管理、研究、设计、施工、制造和操作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延迟焦化快速发展到十年这个特殊的时刻,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绿色高效过程装备与节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筹)联合承办了2010年中国延迟焦化节能减排技术专题研讨会,总结延迟焦化过去十年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状况,探讨延迟焦化未来发展之路。会议得到延迟焦化从业人员和关注延迟焦化技术发展人员的大力支持,并收到大量的论文,经编委会组织评审后,选出部分优秀论文并按专业顺序进行编排,汇编成集供大家学术交流。
该论文集对进一步提升国内延迟焦化技术水平、进一步降低能耗和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