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1673—1968
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1673—1968
书号: 27927 ISBN: 978-7-301-27927-4
作者: (美)H.F.马尔格雷夫 版次: 1
开本: 大16开 装订: 精
字数: 1004 千字 页数:728 定价: ¥198.00
浏览次数: 77
出版日期: 2017-10-31 丛书名: 美术史里程碑
此书是一部关于三百多年来现代建筑理论的通览性著作。作者将建筑理论定义为“建筑观念或建筑写作的历史”,所以在具体的理论叙事中频频跨越时空,追溯各种理论的发展脉络,令人信服地呈现出现代建筑观念的发展历史。同时,建筑观念史在本书中又呈现为一部“问题史”,作者着力讨论了“现代”框架下不同时期各国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争论和提出的应对方案。
宽广的学术视野、复调式的写作结构、层次丰富而细腻的历史叙述,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坚持文化史、思想史的统一性与多学科的综合性,将建筑理论、建筑史、美术史、艺术理论熔于一炉,尤其注重挖掘建筑理论背后的哲学、宗教、科学等领域的思想资源。作者还将建筑师的理论思考与他们的创作实践有机结合,使理论与作品相互映衬、相互发明。
译者前言 001
中文版作者前言 013
英文版作者前言 015
插图目录 019
第一章 序 幕 001
1 弗朗索瓦布隆代尔与法国学院传统 001
2 克洛德佩罗与罗浮宫 004
3 古今之争 008
4 圣热纳维耶芙教堂的第一个设计 013
第二章 启蒙运动与新古典主义建筑理论 019
1 法国启蒙运动 019
2 苏夫洛与圣热纳维耶芙教堂 022
3 洛日耶 027
4 希腊的“再发现” 034
5 温克尔曼的历史写作 040
6 希腊- 罗马之争 044
7 新古典主义与“性格”论 051
第三章 英国18 世纪建筑理论 063
1 琼斯与雷恩的遗产 063
2 帕拉第奥运动 069
3 如画与崇高的起源 075
4 苏格兰与爱尔兰的启蒙运动 082
5 如画理论 088
6 索 恩 094
第四章 新古典主义与历史主义 099
1 迪朗与卡特勒梅尔德坎西 099
2 彩饰论争 108
3 社会主义、浪漫主义与“小革命” 114
4 英国古典主义与哥特式复兴 121
第五章 德国建筑理论的兴起 133
1 德国启蒙运动 133
2 吉利与欣克尔 137
3 魏因布伦纳、莫勒、克伦策与盖特纳 151
4 我们该以何种风格建造? 156
5 伯蒂歇尔和风格论争 159
第六章 19 世纪中叶的建筑论争 167
1 1840—1860 年英国风格之争 167
2 维奥莱- 勒- 迪克与法国论争 182
3 森佩尔与风格的观念 192
第七章 美国的历史主义 205
1 美国古典主义传统 205
2 19 世纪中叶前后的多元风格 218
3 爱默生与格里诺 224
4 戴维斯与唐宁 229
5 理查森与沙利文 235
第八章 工艺美术运动 249
1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249
2 欧洲大陆的住房改革 261
3 美国的改革运动 271
4 西特与霍华德 280
第九章 附论20 世纪德国现代主义的观念基础 287
第十章 现代主义,1889—1914 301
1 瓦格纳 301
2 现实主义与客观性 306
3 恩德尔与凡德维尔德 312
4 奥尔布里希、霍夫曼与洛斯 316
5 贝尔拉赫与赖特 323
6 加尼耶、佩雷、让纳雷与桑泰利亚 330
7 穆特修斯和贝伦斯 336
第十一章 欧洲现代主义,1917—1933 349
1 斯宾格勒主义对泰勒主义 349
2 苏维埃理性主义与构成主义 353
3 风格派与荷兰现代主义 358
4 表现主义和包豪斯 364
5 勒柯布西耶与吉迪恩 377
6 波澜壮阔的早期现代建筑运动 389
7 魏森霍夫与CIAM 407
第十二章 美国现代主义,1917—1934 419
1 美国摩天大楼 419
2 赖特:失去的岁月 431
3 欣德勒与诺伊特拉 435
4 芒福德与富勒 439
5 国际风格展 448
第十三章 大萧条、战争和劫后余波 457
1 德国与意大利的极权主义 457
2 欧洲其他地区的战前建筑理论 469
3 美国的建筑实践与学院改革,1934—1941 474
4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 489
5 战后南美、亚洲与欧洲的现代主义 516
第十四章 挑战现代主义:欧洲 1959 —1967 537
1 CIAM 与第十次会议小组 537
2 意大利从现代运动“撤退” 547
3 班纳姆、建筑电讯派、新陈代谢派以及其他乌托邦流派 551
4 现象学、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559
5 翁格尔斯、斯特林、斯卡尔帕和罗西 566
第十五章 挑战“现代主义”:美国 577
1 芒福德、雅各布斯与美国城市的失败 577
2 从模式语言到易经 588
3 卡 恩 594
4 科林罗、艾森曼和建筑师环境研究大会 599
5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604
尾 声 615
索 引 631
男1966年,女1968年,2016年4月16日可以新房装修
我认识一个懂风水的先生,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介绍给你。 成大空间装修公司 公司网址:http://www.qdcdspace.com
飘窗1519飘窗中的带形洞不能与ID为1673的窗图元重叠布置
在布置飘窗位置的墙上不能布置窗洞及墙洞的,飘窗本身在与之相连的墙上是带有墙洞的,所以,如果飘窗的位置如果在钢筋软件中布置有墙洞或窗洞时,需要先删除后再布置飘窗的。
方管才对的。
H.F.马尔格雷夫(Harry Francis Mallgrave),当代西方著名建筑史家,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荣休教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
陈平(译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西方美术史学史》《外国建筑史》,译介西方经典美术史学著作十余种。 2100433B
我国首部建筑类研究生教材《现代建筑理论》出版
由我国建筑理论界著名学者、建筑系刘先觉教授主编的《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一书,已经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全方位地研究现代世界建筑主要流派和最新理论动向的学术著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博...
我国首部建筑类研究生教材《现代建筑理论》出版
由我国建筑理论界著名学者、建筑系刘先觉教授主编的《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一书,已经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编者按:
本专题是关于三百多年来现代建筑理论的通览性内容的一次“简述”,以期对现代建筑史的回顾,笔者将其纳入艺术审美专题,即西方视觉艺术的理论“建构”之中,亦是一种跨学科的视角下在“大美术”时代新的起点与传承。《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1673——1968年》的作者H.F.马尔格雷夫将建筑理论定义为“建筑观念或建筑写作的历史”,在具体的理论叙事中跨越时空,追溯各种理论的发展脉络。
同时,建筑观念史在本专题中表现为“问题史”,作者着力探讨了现代框架下不同时期各国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和提出问题的方案。作者以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复调式的写作结构、层次丰富且细腻的历史叙述,将建筑理论、美术史、艺术理论融汇贯通,尤其是注重挖掘建筑理论背后所涉及的哲学、宗教、科学等领域的思想资源,是为了解现代建筑不可绕过去的一部理论专著。
我已形成了如下意见并已向世人宣布:文化的演进就是从日常用品上去除装饰。——阿道夫·洛斯(1908)
九、20世纪德国现代主义的观念基础(附论)
“现代”建筑,尤其是1920年代流行的所谓功能性建筑是西方建筑发展的必然终点,至少就其形式语言而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建筑理论则持不同的观点,有人提出要将历史重新引入设计,以对付“意义的丧失”或早期功能主义的固有局限性。后现代思维的概念植根与20世纪,它的许多观念是从1920年代现代主义话语中吸取而来的。就德国建筑理论的历史而言,现代与前现代之间的分水岭看上去似乎是真实的,德国理论在20世纪初率先培育了一种受到工业影响的“现代”风格。在20年代,当钢铁、混凝土与玻璃的工厂美学被运用于其他类型的建筑时,这座分水岭就愈加变得引人瞩目了。
新的形式总是由观念支撑的,而20世纪的现代性,若将它置于更大的历史上下文中去看,其实就是关于何为“现代”这一系列观念不断展开的另一个阶段而已。符号学再一次支持了这种观点。他们指出将现代主义看作一种语义代码置换了另一种语义代码则更加准确。20世纪现代主义的一些关键概念都具有明白的19世纪根源,其中建筑“空间”的观念就是最好的例子。施纳泽在其《尼德兰书简》中将中世纪建筑解释成室内空间主题连续不断地的发展是对古典建筑关注于外观的一种创造性的回应。1840年代艺术史家库格勒特别强调文艺复兴建筑的“空间之美”,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一书中也将其描述“空间风格”,以区别于古希腊和哥特式时代的“有机风格”。在他看来,空间母题可以在罗马、拜占庭、罗马式和意大利建筑中找到,但正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首次充分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观念。
“空间“”这一主题的另一个起点可以在森佩尔的理论中找到,墙壁的“着装”的空间动机是其四动机的核心,即最古老的建筑形式原理,独立于构造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空间观念(中空构造)早在公元前4世纪首次被有意识地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柏林建筑师在《论建筑空间的含义与力量》一文中列举建筑空间体验额各种要素,即形体、光线、色彩与尺度。形体产生空间的审美效果,光线赋予空间以性格,色彩改变了特定的情调,尺度则是人对身体与精神之间空间关系的自觉感知。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费德勒认为空间观念创造性地解决了当代建筑过分关注历史风格的问题。他认为罗马或哥特式的形式与“以拱顶围合空间的简单朴实观念”有某种关系而与当今建筑师没什么关系。建筑师奥尔在其论文《论构造对建筑风格发展的影响》中指出构造的首要性,建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造空间(空间之诗是建筑的灵魂)。
施马索将空间理论推向了它的顶点,以森佩尔的思想作为开端,补充了洛策与冯特的知觉心理学以及施通普夫的现象学。与沃尔夫林不同,提出了美术史研究的“发生学方法”,即主张一种“由内而外”的美学(研究艺术的心理体验,即感知与解释建筑世界),建筑是空间的创造(我们的空间感知与空间想象力推动者空间的创造,寻求在艺术中的满足)。空间创造的概念与人类的本能是一致的,其空间理论强调将主体围合起来,即人在控制作中定向的体验以及人穿过空间作定向运动的体验。建筑的历史就是空间感的历史,空间是一个自由穿行于建筑、美学、心理学和艺术史等变数之间的观念。
在古典建筑中,柱头的线条不是无用的装饰而是表示弹性抗力与调停张力的符号。正如森佩尔所说:“艺术赋予承重构件以生命活力,它们成了有机体,框架与屋顶支柱是集合性的、纯粹的力学表现,它们激活圆柱内在生命力所必需的负荷。框架与支柱本身又以不同的方式连接,其各个构件似乎很活跃。”弗里德里希·特奥多尔·菲舍尔在其《美学或美的科学》一书将建筑界定为“象征的艺术”,建筑的任务就是将活泼的生气灌注与材料中,肩负着创造各种充满生命节律之形态的任务。
沃尔夫林的博士论文《建筑心理学绪论》中将“移情”这一概念引入了建筑理论,他将建筑的形式表现出的某种情感或情绪这一问题置于生理学和心理学语境中展开论述。“物质形式拥有一种性格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拥有一个身体。我们自己的身体结构是形式,通过这一形式我们去把握有形的东西。”他将装饰界定义为:“过度形式力量的一种表现。”指出建筑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特定文化或时代群体心理学更有说服力。由此打开了艺术史研究的新领域,可以对体现群体心理形式感的每一种风格进行考察了,但这一时期沃尔夫林依然是从历史风格的角度看待建筑形式心理学的。
艺术史家沃尔夫林
建筑师雷藤巴赫尔在他的文章中《当今建筑界的各种努力》中分析了流行的风格取向,对单一风格的狂热信徒,文艺复兴的鼓吹者,折中主义者和流行派。既反对强调单一风格之纯碎也反对从任何风格中随机选取要素的人。建筑始于构造与形式世界不可分离之处,即构造必须首先上升至一个有机体的层面,像人体一样然后才谈得上纯粹的象征表现。在其《现代建筑构造学》中就森佩尔的“着装”理论富有成效地“从构造中赢得了建筑母题”。
卡普在《技术哲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人类工具与机器的发展定义为“器官投射”的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人类精神的扩展。分析了稳定的框架以及他所谓的“格子风格”在形式上的可能性。建筑形式的变化是通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发生的。新材料新技术是按照老材料老技术来处理的,但最终会出现新的变体。他指出铁作为建筑材料的发展给建筑灌输了新的形式生命。
相反,建筑师费斯特尔则认为解决创造新风格这个问题的方案已经包含在森佩尔的理论中了,森佩尔已将艺术研究置于全新的基础之上。他在文章《现代建筑的类型》中将风格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一种艺术的形式展示,源于时代的根基与本质。今天的艺术本质是社会的,建筑也必须反映出这种社会印记。过去那种垂直的和等级式的建筑物在民主时代要让位于城市环境中的建筑组合,而且审美判断的依据不是个别建筑物,而是得到有力强调的体块节奏。
拜尔的观点(新的建筑问题导致了新的建筑形式观念的产生,改变了节奏的老形式赢得了更具本质意义的胜利)与赫尔巴特学派的形式主义是相对立的,前者的思想还未摆脱历史风格的残余,后者中的理论家戈勒尔返回到心理学美学的研究后,将这一问题完全看作是形式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在他的《建筑风格永恒变化的原因何在?》一文中,他指出与绘画和雕塑相比,象征性或者理想化的内容对于建筑来说是不重要额,因为从知觉上来说建筑由抽象的几何形体构成。
他从冯特心理学借用了记忆图像的概念,将它界定为一种心理残留物或对先前所见形式的记忆。人们形成记忆图像的精神活动无意识地造成了我们感知形式时的愉悦度,当这种愉悦度减少,艺术家就开始改变形式,产生新的风格阶段。这种疲劳与寻求新记忆图像的辨证发展就是建筑风格变迁的心理学依据。在其著作《建筑分割形式的产生》一书中采用了这一理论构架,探明风格发展的规律,关注点与森佩尔早期风格研究不同。而是探究早期设计与形式的潜在动因以及在这种改变中心灵得到满足的性质。他分析出建筑形式的产生或变化有14种形式,并分成转移、变形与组合三类。其心理学研究将建筑分为纯粹的抽象形式(线、光与影)。
沃尔夫林最早对戈勒尔的观念作出回应,指出一个民族或国家“流行的态度与运动”反映于它的艺术风格的方方面面。在其《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中赋予每一个时期一种生命感觉,每一种风格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气质。建筑师与历史学家古利特指出戈勒尔的“记忆图像”结束了长达数世纪的争论,这一争论始于佩罗与布隆代尔关于绝对美与相对美的论争。形式本身是不美的,只有通过我们的记忆图像才被判断为美;同样适用于比例,适用于一种风格是否高于另一种风格的判断。首先,存在着一种纯形式的美,只存在于抽象的形式、线条、光与影之中;其次,心理学的规律支配着有效的形式变化,戈勒尔至此摆平了艺术史领域(摆脱了精神内容的形式世界也可以使我们在这些艺术中国深刻感受到美)。1888年,抽象艺术的概念首次得到了表述,为现代建筑奠定了新观念的基础。
(未完,待续。。。)
842789159@qq.com(投稿)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并及时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原创出处。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本全面介绍自1968年以来过去40多年间重要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想的图书。它以敏锐而生动的文字阐述了深刻的问题,描述了发生在建筑思想领域中的一场真正的革命,以及这种知识大动荡所带来的影响。本书也是第一本完整的且具有批判性的建筑理论史,它涉及了广泛意义上的建筑理论架构,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结构和景观设计;涵盖了对自1968年以来的建筑思想史的调查(包括对高技派现代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建构),全面回顾了过去15年在建筑思想中所产生的显著变化,系统介绍了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三个10年中出现的新的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总结、分析了建筑领域的现状及其未来一些年可能会出现的趋势。 本书实例充足、文字生动,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我国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相...(展开全部) 本书是第一本全面介绍自1968年以来过去40多年间重要的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想的图书。它以敏锐而生动的文字阐述了深刻的问题,描述了发生在建筑思想领域中的一场真正的革命,以及这种知识大动荡所带来的影响。本书也是第一本完整的且具有批判性的建筑理论史,它涉及了广泛意义上的建筑理论架构,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结构和景观设计;涵盖了对自1968年以来的建筑思想史的调查(包括对高技派现代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建构),全面回顾了过去15年在建筑思想中所产生的显著变化,系统介绍了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三个10年中出现的新的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总结、分析了建筑领域的现状及其未来一些年可能会出现的趋势。 本书实例充足、文字生动,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我国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相关专业的在校师生而言,这无疑是本很有价值的建筑理论文献,而对建筑历史、建筑理论感兴趣的一般读者而言,本书也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哈里•弗朗西斯•马尔格雷夫是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的建筑学教授,也是一位屡获殊荣的杰出学者、翻译家和编辑。他最近几年出版的著作有:《现代建筑理论:一次历史的考察(1673-1968年)》(2005年出版);两卷《建筑理论:从维特鲁威到2005年的选集》[威利-布莱克韦尔出版社出版,卷二与 克里斯蒂娜•孔坦德里奥普路斯(Christina Contandriopoulos)共同编辑];《建筑师的大脑:神经科学、创造性和建筑学》(威利-布莱克韦尔出版社出版,2010年)。 戴维•戈德曼是伊利诺理工学院的工作室副教授,也是R D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他还在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院和波士顿建筑学院授课,其作品曾出现在《芝加哥建筑:历史,更新和选择》这一选集的日志中,也出现在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沃尔特•纳什:一部批判的欣赏和原始资料》中。2100433B
有人说,建筑是史书。一座好的建筑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特点,也凝聚着一代人的回忆。昨天,我国多地举办纪念活动,肃穆的钟声、悠长的汽笛声、刺耳的警报声响彻长空,纪念着又一个“九·一八”的到来。83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淡去,但留下的一座座抗战建筑,带着历史的责任和沧桑,依然矗立,警示世人。
就在本月初,为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而据悉,目前我国有涉及日本侵华及中国抗日战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6处,涉及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文物局审核备案的抗战、反法西斯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共有137座,藏品总数达163.32万件。今年年底前,我国还将新增开放29个“国保”抗战文物点,投入超2亿元专项保护经费。除此之外,在各地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还有大量的抗战文物,数量远远多于“国保”单位。这些文物大致可分为罪证类、战争类和建筑设施类,形式有监狱、尸骨坑、铁路、桥梁、地道、炮台、兵工厂、标语墙等。
不忘国耻,居安思危,在“九·一八”事变83周年这个特殊时刻,本报特盘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抗战建筑,和读者一起聆听历史,缅怀先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于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1987年建成开馆,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
纪念馆正前方是面积达86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14年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基本陈列经历了3次变迁,陈列面积从1320平方米增加到6000多平方米,展览内容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而更科学、客观,陈列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引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至今,纪念馆共接待了包括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内的十几个国家的政要,国内外观众2000余万人次。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的。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
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年接待观众量在600万人次以上。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柳条湖立交桥北侧,距离“九·一八”事变发生地不足1公里,于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开馆,总占地面积为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600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碑馆结合形式。
整个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残历碑”,碑高18米,宽30米,厚11米,由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呈立体台历状,两边对称。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在“残历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钟,悬挂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锈迹斑斑的钟身上铸造着醒目的铭文“勿忘国耻”。博物馆以丰富的史料向人们介绍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和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
伪满皇宫博物院
伪满皇宫博物院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居住的,由伪满洲国傀儡皇宫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前身是民国时期管理吉林、黑龙江两省盐务的吉黑榷运局官署。它是中国现存的三大宫廷遗址之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光复路北侧,同时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伪满皇宫博物院集伪满宫廷、红色旅游、文化休闲区、旅游商服于一体,占地面积为25.05万平方米,开放的景点达到了30多处,其中展览面积为4.7万平方米,推出各类原状陈列、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50余个。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是在七三一部队本部旧址东侧建立的遗址型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于1985年8月15日在原七三一部队本部大楼的东侧正式对外开放,新馆于1995年正式建成。原七三一部队本部大楼,经过重新修缮,现已作为基本陈列馆对外开放。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始建于1933年,曾以石井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等名义活动,犯下了细菌战、人体实验等战争罪行。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七三一部队在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了现在遗址的整体格局。七三一遗址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的基地,是日本侵华期间留存的近现代重要历史遗迹,有23处重点遗址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面积为24.8万平方米。
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工程造价信息价、指导价、参考价,登录https://www.zjtcn.com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