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以及近年来作者在桥梁抗风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全面总结。共分十二章,容包括绪论、近地边界层风特性及其风洞模拟技术、桥梁风振理论的精细化、桥梁构件的气动参数识别、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及其控制、桥梁颤振机理及气动控制措施、桥梁风振的概率性评价与可靠性分析、CFD技术及其在桥梁气动弹性数值模拟中的运用、斜风作用下桥梁抖振响应分析与实测案例研究、桥梁等效风荷载理论、大跨度桥梁的静风稳定性、总结与展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桥梁风毁事件的回顾(1818~1940年)
第二节 桥梁抗风基础理论的建立(1940~1980年)
第三节 现代桥梁抗风理论的发展(1980~2000年)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近地边界层风特性及其风洞模拟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强风平均风速剖面特性观测与分析
一、引言
二、大气风廓线仪及其在平均风速剖面观测中的应用
三、台风大风的风速剖面特性
四、冬季大风的风速剖面特性
五、小结
第三节 风速风向联合分布概型及其在极端风速估计中的应用
一、引言
该作品获得2006年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中国的现代桥梁有: 中国跨度最大的铁路石拱桥 在四川省境内的大渡河畔,有一条古老凉山分裂成的长达几里的大裂缝,名叫老昌沟。沟的两边平行相峙,山壁陡峭,直插云天,沟深达200余米,宽仅50余米,沟里...
桥梁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桥跨结构 在线路中断时跨越障碍物的主要承载结构。 2、桥墩和桥台 是支承桥跨结构并将恒载和车辆等活载传至地基的建筑物。 通常设置在桥梁两端的称为桥台,它除了上述作用外,还...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
版 次:1页 数:450字 数:720000 印刷时间:2005-11-1开 本:纸 张:胶版纸 印 次:I S B N:9787114058219包 装:精装2100433B
《现代大地测量基准》内容简介
本书由党亚民、章传银、陈俊勇、张鹏、薛树强著。主要介绍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理论和现代大地测量基准建立与维持方法,涵盖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的特点及地球动力学影响因素、地球参考系统与参考框架、地球重力场基本理论、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地球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垂直参考系统、垂直参考框架建立与维持等内容。
罗海珠著的《矿井通风降温理论与实践》在论述矿井通风降温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矿井通风降温的实际,书中所列举的实际工程,不一定是示范工程,仅是为了说明基本理论的应用方法。提高和发展矿井通风降温的科技水平,必须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支撑,这是在编写本书过程中始终坚持的观点。
罗海珠,1962年8月生,江西吉水人,博士,研究员,煤炭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至“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参与编写并出版专著5部,在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制订或修订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5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煤炭工业局安全生产科技奖一等奖1项,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995年获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1996年被评为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6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998年获辽宁省首届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抚顺市跨世纪优秀青年专家、十佳科技英才、优秀科技工作者。培养了一大批矿井火灾防控的优秀科研人才,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9名,是我国矿井火灾防控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在继承和发展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首都圈(京、津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水文水资源、风险分析理论、系统工程、概率论、模糊数学、计算数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对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短缺风险识别、水资源短缺风险分析、水资源短缺风险经济损失评估、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水资源短缺风险处理与调控、水资源短缺风险决策,以及水资源短缺风险控制标准初步研究等。
《水资源短缺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特色在于对风险分析理论的系统化、实用化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内容介绍
《气象灾害影响及风险评估理论与实践》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及影响评估技术研发”资助的成果。全书探讨了气象灾害风险形成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暴雨、干旱、高温热浪、沙尘暴、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的影响,开展了气象灾害对人体健康、道路交通、地质灾害、农业、水利等行业的影响评估方法研究及实践应用。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气象灾害风险形成的基本理论;(二)灾害影响评估方法与实践;(三)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