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马冠尧,广东台山人,香港出生,毕业於香港浸会学院、蘇格兰登地大学、香港大学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院和香港大学文学院。现为香港工程师学会建造界别顾问小组义务秘书和专业评审员、香港大学中国历史研究硕士同学会内务副会长和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人。退休後迷恋香港建筑工程历史,著有〈营造师与建造师〉、〈约定俗成的街道命名做法〉、〈初探香港最早的专业团体 ─ 工程师学会〉和〈战前的香港石矿业〉等文章。
刘润和序
丁新豹序
自序
引言
第一篇 中西建筑法融和之始 - 1841-1866年香港建筑业花絮
第二篇 早期建筑的合约规范 -圣约翰教堂的工程合约
第三篇 执行建筑物条例的波折 -激起民愤的政治事件
第四篇 香港早年的灭火特色 - 以「炸药」救火
第五篇 首位被革职的量地官 - 修订建筑物条例失败
第六篇 香港早年的台风纪录 - 风速纪录的首次应用
第七篇 开辟大潭水塘的故事 - 香港工程历史的转捩点
第八篇 卜公码头的沧桑故事 - 建筑物料应用的发展
第九篇 屹立不倒的油麻地地标 - 油麻地戏院和「红砖屋」
第十篇 被遗忘的地震纪录 -缺乏防震设计的房屋
第十一篇 不同年代的塌楼惨剧 -建筑物安全意识的错误观念
总结 感言与观察
附录
鸣谢
2100433B
作者原是专业结构工程师,退休後爱上历史,毅然到香港大学进修中国历史硕士课程,本书乃是作者经多年努力,在浩如烟海的政府档案及旧报章中查找与工程相关的资料,整理结集而成。书中阐述了11个与香港工程历史有关的小故事,包括1841-1846年香港建筑业花絮、圣约翰教堂工程合约的来龙去脉、执行第一部《建筑物条例》的波折、香港早年的灭火特色、首位被革职的量地官、香港早年的台风纪录、开辟大潭水塘的故事、卜公码头的沧桑岁月、油麻地戏院及「红砖屋」的历史、被遗忘的地震纪录以及不同年代的塌楼惨剧。
本书资料翔实,分析到位,除了建筑及工程历史外,透过各个小故事,更可窥见香港开埠初年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面貌,是香港历史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历史著作。
隧道最简单! 隧道对于试验检测的内容不多,全都是规范内容!前几天我参加了隧道的考试,感觉只要在现场干过都没有问题能难得到你!这次考试涉及的内容有,测量,超前地质预报,量测,通风照明,一小部分的衬砌试验...
工程监理人员目前需要的证件依次为:监理员证、专业监理工程师证(省、部级)、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证书。注册监理工程师证书含金量最高,也是作为总监理工程师的任职基本条件。中级职称满三年,可参加报名考试,每年...
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作为信息产业部行业教育的支撑机构,经过精心的筹划,推出了硬件工程师高级职业教育项目(简称HEACE)。硬件工程师高级职业教育项目坚持以“职业为主线,就业为指导”的课程设计原...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香港考区巡考启示
201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中注协)、财政部保密办以及国家保密局,对2012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香港考区的3个考点共16个考场进行了联合巡查。2012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首次在内地及香港考区实施计算机化考试(简称机考),据统计,香港考区报名956人科次。通过本次巡考,
中铁国际香港公司中标香港中环湾仔绕道二期工程
近日,俊和一中国中铁联营体与香港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在香港北角政府合署签署了湾仔发展计划第二期一中环湾仔绕道湾仔二期工程总承包合约,合约总金额为33.58亿港币,工期80个月。中环湾仔绕道是港岛北岸最重要的策略性主干路之一,绕道长4.5公里,属双程三线分隔主干路。
香港政府于1842年,即香港开埠后的第二年,便已经进行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当时香港岛中环皇后大道及云咸街的兴建造成大量沙石,为免搬运至其他地区存放,于是直接把沙石推进维多利亚港,扩大维多利亚城的发展面积。而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则是于1852年展开的文咸填海计划。填海位置在今日上环文咸东街一带,目的是将上环的发展面积进一步增加,以兴建政府部门及港口设施,发展维多利亚城。其后,政府于1860年代至1900年代进行一系列的填海工程,使香港岛北岸西至坚尼地城,东至铜锣湾,制造了不少土地。1920年代,湾仔再进行一轮填海工程,之后直到战前香港岛也没有任何填海工程。
1945年香港重光后首个填海工程是位于新界沙田区,亦是新界的第一个大规模填海工程,于1950年在城门河畔由一刘姓商人填海,以兴建沙田墟住宅区。至于香港政府方面,同样在1950年开始填平铜锣湾避风塘,原址兴建维多利亚公园。1950年代至1960年代,政府也于柴湾与小西湾、启德机场、观塘工业区及红磡湾等地进行填海。而随著香港新市镇的规划,香港政府亦开始在新界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1966年,为配合屯门新市镇发展计划,政府开始在青山湾填海。1970年代,荃湾、醉酒湾(今葵涌货柜码头)以及沙田等新市镇都有大规模填海工程。
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香港岛及九龙半岛也进行了不少填海工程,范围不仅限于维多利亚港内,例如香港岛南部的香港仔、鸭脷洲及钢线湾(现成为数码港)等地方,均进行以兴建住宅为目的的填海。除住宅之外,也有填海计划是为了发展工业的,包括于1985年落成的大埔工业村。1980年代初,地铁港岛线兴建期间,在港岛东部进行多项移山填海工程,包括移平康山,及在太古城、西湾河、筲箕湾至杏花邨海面填海。所得的土地兴建了港岛东区走廊、东区海底隧道及住宅物业。
至于九龙半岛方面,自从英国于1860年取得该地后,于1867年便于九龙角出现首次非正式填海工程。1876年,在油麻地拥有地段的业主,自行进行填海工程,成为今日新填地街一带。九广铁路英段工程中,在1914年于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以南填海,以兴建尖沙咀火车站的路轨。值得留意的是,虽然九龙半岛此后也进行了不少填海工程,但在战前时期的,大多是私人进行的。这是因为当时的政府集中发展香港岛北部,对九龙半岛的土地需求甚少。唯一例外就只有于1930年兴建启德机场时政府所进行的填海工程。这是1920年代时何启与区德于土瓜湾至九龙湾之间填海发展启德滨住宅区失败后,遗留下来的剩余工程。而于香港日据时期,日军亦为进一步扩建启德机场而进行大规模填海,填海所使用的沙石来源包括来自拆毁九龙寨城的城墙,以及炸毁宋王台等破坏行为。
1989年,香港政府公布香港机场核心计划,当中不少计划需要进行填海,包括赤鱲角的香港国际机场、东涌及大蚝新市镇、北大屿山及西九龙等。而于19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也提出多个填海建议,在中环、湾仔、九龙角、东南九龙、青洲、交椅洲及竹篙湾等进行填海,其中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其后被落实。因此,1990年代可以说是香港填海的黄金年代。
然而,香港政府的鸿图大计惹来了很多环保人士不满,认为填海工程数量太多以及没有需要,并破坏海港。2003年,环保人士透过香港终审法院成功推翻当时的湾仔填海计划,而且法官提及到需要“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才能够填海,直接影响香港的未来规划,多个基建项目需要重新检讨,更令部分计划的完成日期变个遥遥无期,例如东南九龙发展计划(当中包括香港第二个邮轮码头)、中环湾仔绕道及北港岛线等。
香港反对填海最重要的事件,是于2004年1月9日保护海港协会成功挑战香港政府,在香港终审法院推翻湾仔北填海计划。法院作出宣判时指出,进行填海需要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包括社群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要)
·没有其它可行方法
·对海港的损害减至最少
虽然及后于2005年政府在中环的填海计划上政府胜诉,但其它填海工程已经备受社会的密切注视。而因为需要符合「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的原则,令规划新建设时构成一定的局限。例如湾仔会展新翼对出本来拟建的直升机坪,却因不能填海而须削减规模甚至有机会搁置。另一方面,为避免再次引起诉讼,政府亦成立咨询性的共建维港委员会,以听取民间对于填海工程的有关意见。
香港一百多年来的填海工程,深深影响着香港的发展。填海使一些岛屿连接陆地,亦使一些海湾的面积缩少甚至消失。填海既带来了不少正面影响,同时亦付出了一些代价。
香港可供发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开埠以来,政府多次进行填海工程。时至今日,香港很多繁华的地区,都是靠填海而取得土地发展。当中包括德辅道以北的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东、前启德机场、港澳码头、红磡湾、观塘工业区和西九龙等重要发展地方,全都是填海造地得来。当中有不少重要建筑物或地标,都坐落填海区,包括香港国际机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等等。由此可见香港填海工程,对香港城市的规划发展,以至整个香港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重要影响。
此外,填海工程为香港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尤其是建筑业。无论是填海造地,还是在填海地上兴建建筑物,都需要大量劳动人口。这些就业机会,曾养活了不少香港市民。
另一方面,填海工程可以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例如中环海滨长廊,可让香港市民亲近海港,享受休憩设施。
今天的维多利亚港经多次填海造地后,面积已大幅地减少。海上交通却日益频繁,造成海浪比往日大的情况,使海上体形较小的船航行时摇曳不定。这亦与拉直了的海岸线,使海水流动速度变急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有人亦担心填海将会破坏了维多利亚港的景致,还少了一个旅游卖点,影响旅游业。更有人戏称过量的填海工程使维多利亚港成了「维多利亚河」,甚至是「维多利亚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