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狭叶竹叶草

狭叶竹叶草产海南、云南;生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

狭叶竹叶草基本信息

狭叶竹叶草生长环境

狭叶竹叶草生长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

查看详情

狭叶竹叶草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型彩叶草

  • 型彩叶草;型号、规格:种类:大型彩叶草 ;规格:230#精品苗 四头双枝,自然高×冠幅:40-50cm×20-30cm,土球直径:23cm;品牌:绿态
  • 绿态
  • 13%
  • 深圳市宸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叶草

  • 叶草;型号、规格:种类:彩叶草(红色天鹅绒/荧光绿/金变红/粉彩/黄金/柳型) 规格:130#精品苗,株高×蓬径:20-25cm×15-20cm;品牌:绿态
  • 绿态
  • 13%
  • 深圳市宸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叶佛甲草

  • 株高10-20cm,冠幅10-20cm
  • 韶顺然花木场
  • 13%
  •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韶顺然花木场
  • 2022-12-08
查看价格

竹叶

  • 600*600*20
  • m2
  • 13%
  • 河北曲阳县阳平石材厂
  • 2022-12-08
查看价格

叶佛甲草

  • 叶佛甲草;金叶佛甲草规格型号:种类:金叶佛甲草 90#精品苗自然高×冠幅:10-15cm×15-20cm品牌:绿态
  • 绿态
  • 13%
  • 深圳市宸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8
查看价格

  • 台班
  • 汕头市2012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台班
  • 汕头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台班
  • 广州市2010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竹叶榕(狭叶榕)

  • 2-2.5米高
  • 50株
  • 1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0-06-28
查看价格

竹叶(鸢尾)

  • G25-30cm;h30-40cm
  • 4191株
  • 4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6-19
查看价格

竹叶(鸢尾)

  • G25-30cm;h30-40cm
  • 4319株
  • 4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3-29
查看价格

竹叶(鸢尾)

  • G25-30cm;h30-40cm
  • 6392株
  • 4
  • 中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5-20
查看价格

竹叶(鸢尾)

  • G25-30cm;h30-40cm
  • 8430m²
  • 4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6-24
查看价格

狭叶竹叶草分布范围

狭叶竹叶草产自海南、云南。

2100433B

查看详情

狭叶竹叶草形态特征

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5-9厘米,宽4-7毫米,基部近心形。

果实特征

花序轴及穗轴被微毛或近无毛,小穗单生于穗轴上,疏离、长约4毫米,第一颖的芒长约5毫米,第二颖的芒长约为第一颖的1/5,第一外稃具7脉。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0(1)卷)

查看详情

狭叶竹叶草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狭叶竹叶草文献

淡竹叶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与含量测定 淡竹叶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与含量测定

淡竹叶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与含量测定

格式:pdf

大小:188KB

页数: 2页

目的:从淡竹叶中提取总黄酮,并测定其含量。方法:运用微波技术提取淡竹叶总黄酮,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测得淡竹叶中总黄酮含量为1.62%,平均回收率为100.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7%(n=6)。结论: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淡竹叶中提取总黄酮,反应速度加快,提高了提取效率。

狭叶竹叶草(变种)相关的种

与"狭叶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patens Honda var. angustifolius (L.C. Chia) S.L. Chen & Y.X. Jin"相关的变种有:

竹叶草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竹叶草(原变种)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compositus

台湾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formosanus (Honda) S.L. Chen & Y.X. Jin

中间型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intermedius (Honda) Ohwi

大叶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compositus (L.) P.Beauv. var. owatarii (Honda) Ohwi

无芒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compositus (L.) P. Beauv. var. submuticus S.L. Chen & Y.X. Jin

福建竹叶草Oplismenusfujianensis S.L. Chen & Y.X. Jin

疏穗竹叶草Oplismenuspatens Honda

疏穗竹叶草(原变种)Oplismenuspatens Honda var. patens

云南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patens Honda var. yunnanensis S. L. Chen & Y. X. Jin

求米草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求米草(原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undulatifolius

双穗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binatus S. L. Chen & Y. X. Jin

光叶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 (Ard.)P. Beauv. var. glaber S.L. Chen & Y.X. Jin

狭叶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imbecillis (R. Br.) Hack.

日本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japonicus (Steud.) Koidz.

小叶求米草(变种)Oplismenusundulatifolius (Ard.) P. Beauv. var. microphyllus (Honda) Ohwi

查看详情

狭叶竹叶草(变种)基本信息

狭叶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patens Honda var. angustifolius (L.C. Chia) S.L. Chen & Y.X. Jin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10(1)卷

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求米草属Oplismenus Beauv.

狭叶竹叶草(变种)Oplismenus patens Honda var. angustifolius (L.C. Chia) S.L. Chen & Y.X. Jin

var. angustifolius (Chia) S. L. Chen et Y.X. Jin in Acta Phytotax. Sin. 22 (6): 470. 1984. --Oplisenus compositus var. angustifolius Chia, 海南植物志4: 416. 图1218. 1977, syn. nov.

查看详情

竹叶草变种分类

无芒竹叶草

无芒竹叶草(变种)

野生竹叶草

(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Submuticus

【形态特征】: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

【产地分布】:产四川、云南;生于林缘湿地。

台湾竹叶草(变种) (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 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形态特征】:与原变种区别为:叶片披针形,长9—1

竹叶草(5张)3厘米,宽12—25毫米,小穗长3.5—4毫米;第二颖的芒长达3毫米,第二外稃顶端芒尖至具长约0.5毫米的芒。

【产地分布】:产四川、贵州、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生于草地疏林阴湿处。

中间型竹叶草

中间型竹叶草(变种) (海南植物志)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竹叶草

【种别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图说)

【形态特征】:叶鞘密被疣基硬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轴及穗轴密被长柔毛和长硬毛;小穗孪生,稀上部者单生,长3—3.5毫米;两颖均具5脉,第一颖具芒长5—10毫米,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

【产地分布】:产浙江(南部)、台湾、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生于山地、丘陵、疏林下阴湿地。日本也有分布。

大叶竹叶草

中间型竹叶草

大叶竹叶草(变种) (海南植物志)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Owatarii

【种别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图说)

【形态特征】:秆纤细,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叶鞘、叶片、花序轴密生长柔毛或疣基毛,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30毫米。小穗孪生,长约牛毫米,第一颖的芒长约8毫米,具5脉;第二颖有长约1毫米的芒,具5—7脉;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

【产地分布】:产贵州、台湾、广东、云南;生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分布日本、泰国北部。

福建竹叶草

福建竹叶草

福建竹叶草(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Oplismenus fujianensis

【形态特征】:秆较粗壮,基部平卧地面,节着地生根,上升部分高40—80厘米。叶鞘短于节间或上部者长于节间,密被疣基毛;叶舌膜质,顶端被长约1毫米短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尖,基部多少包茎而不对称,两面密被毛。圆锥花序长10—15厘米,主轴及穗轴密被疣基毛;分枝长2—5厘米;小穗孪生(基部偶有3个簇生),较紧密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卵状披针形,疏被毛,长2.5—3毫米,第一颖草质,长为小穗的1/2—2/3,顶端芒长2—4毫米,具3—5脉:第二颖顶端具芒长约0.5毫米或具小尖头,具5-7脉;第一小花中性,外稃草质,与小穗等长,具7—9脉,内稃狭小,膜质;第二外稃草质,平滑光亮,边缘内卷,包着同质的内稃;鳞被2,折叠,花柱基分离。花果期7-10月。

【本种提示】:本种与竹叶草O.Compositus(L.)Beauv.近似,所不同者花序分枝上的小穗排列较紧密,小穗较小,颖片具较短的芒或仅有小尖头,以及叶鞘密被疣毛等特征。

【产地分布】:产福建;生于灌丛中阴湿处。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