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竹叶草变种分类

2018/06/19204 作者:佚名
导读: 无芒竹叶草无芒竹叶草(变种)野生竹叶草(植物分类学报)【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Submuticus【形态特征】: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产地分布】:产四川、云南;生于林缘湿地。台湾竹叶草(变种) (植物分类学报)【种拉丁名】: Op

无芒竹叶草

无芒竹叶草(变种)

野生竹叶草

(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Submuticus

【形态特征】: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

【产地分布】:产四川、云南;生于林缘湿地。

台湾竹叶草(变种) (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 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形态特征】:与原变种区别为:叶片披针形,长9—1

竹叶草(5张)3厘米,宽12—25毫米,小穗长3.5—4毫米;第二颖的芒长达3毫米,第二外稃顶端芒尖至具长约0.5毫米的芒。

【产地分布】:产四川、贵州、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生于草地疏林阴湿处。

中间型竹叶草

中间型竹叶草(变种) (海南植物志)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竹叶草

【种别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图说)

【形态特征】:叶鞘密被疣基硬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轴及穗轴密被长柔毛和长硬毛;小穗孪生,稀上部者单生,长3—3.5毫米;两颖均具5脉,第一颖具芒长5—10毫米,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

【产地分布】:产浙江(南部)、台湾、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生于山地、丘陵、疏林下阴湿地。日本也有分布。

大叶竹叶草

中间型竹叶草

大叶竹叶草(变种) (海南植物志)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Owatarii

【种别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图说)

【形态特征】:秆纤细,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叶鞘、叶片、花序轴密生长柔毛或疣基毛,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30毫米。小穗孪生,长约牛毫米,第一颖的芒长约8毫米,具5脉;第二颖有长约1毫米的芒,具5—7脉;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

【产地分布】:产贵州、台湾、广东、云南;生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分布日本、泰国北部。

福建竹叶草

福建竹叶草

福建竹叶草(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Oplismenus fujianensis

【形态特征】:秆较粗壮,基部平卧地面,节着地生根,上升部分高40—80厘米。叶鞘短于节间或上部者长于节间,密被疣基毛;叶舌膜质,顶端被长约1毫米短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尖,基部多少包茎而不对称,两面密被毛。圆锥花序长10—15厘米,主轴及穗轴密被疣基毛;分枝长2—5厘米;小穗孪生(基部偶有3个簇生),较紧密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卵状披针形,疏被毛,长2.5—3毫米,第一颖草质,长为小穗的1/2—2/3,顶端芒长2—4毫米,具3—5脉:第二颖顶端具芒长约0.5毫米或具小尖头,具5-7脉;第一小花中性,外稃草质,与小穗等长,具7—9脉,内稃狭小,膜质;第二外稃草质,平滑光亮,边缘内卷,包着同质的内稃;鳞被2,折叠,花柱基分离。花果期7-10月。

【本种提示】:本种与竹叶草O.Compositus(L.)Beauv.近似,所不同者花序分枝上的小穗排列较紧密,小穗较小,颖片具较短的芒或仅有小尖头,以及叶鞘密被疣毛等特征。

【产地分布】:产福建;生于灌丛中阴湿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