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是西方国家的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按照西方人的构成理念建筑成的一种供西方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窑洞,水塔,教堂,寺庙等等。

西方建筑基本信息

西方建筑特点

·古埃及建筑艺术历史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一是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古埃及的建筑师们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体现金字塔的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二是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这一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实例。三是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它主要有围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3部分组成。其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发展史

古西亚建筑在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两河下游的文化发展最早,同埃及约略同时。

公元前四千纪,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小小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9世纪之初,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

巴比伦王统一了两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建筑沙盘模型

  • 材质:高密度防火板、亚克力、ABS板、真石漆等颜色:仿真色(定制)比例:1:100-1:5000制作主要工艺:三维雕刻技术、机械精密雕刻技术、手工制作技术、静电植绒技术物理特点:还原建筑外观风格
  • 定制
  • 13%
  • 重庆秒点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西方人物雕像

  • 品种:玻璃钢雕塑;材质:玻璃钢;规格:高1m;
  • 鄂冶
  • 13%
  • 西安鄂冶仿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建筑用岩棉毡

  • 3000-5000×600×900mm 厚度:40-75mm 密度:60-100kg/m3
  • 樱花
  • 13%
  • 上海麦芮节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西方人物雕像

  • 品种:玻璃钢雕塑;材质:玻璃钢;规格:高1.6m;
  • 鄂冶
  • 13%
  • 西安鄂冶仿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建筑外墙氟碳漆

  • 20kg/桶
  • kg
  • 立广水漆*丽竹漆
  • 13%
  • 南宁市立广装饰材料厂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建筑杂工

  • 工日
  • 深圳市2022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围挡

  • 2厚热镀锌钢板机械冲孔,孔径φ10,100*100*5方钢防风斜撑,详见《中山市建设施工装配式围挡图集》
  • m
  • 中山市2022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杂工

  • 工日
  • 深圳市2022年4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杂工

  • 工日
  • 深圳市2022年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杂工

  • 工日
  • 深圳市2022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模型

  • 1:110定制建筑模型3500×3500建筑用模型专用ABS跟进口亚克力制作,建筑与路网发光,环境淡雅写实制作.
  • 1套
  • 3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1-09
查看价格

建筑焦油

  • 建筑焦油
  • 567.2kg
  • 1
  • 不限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9-25
查看价格

建筑立面艺术涂鸦

  • 建筑立面艺术涂鸦
  • 1000m²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9-15
查看价格

建筑焦油

  • 建筑焦油
  • 567.2kg
  • 2
  • 不限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9-20
查看价格

建筑

  • 搭建一个建筑模型,底部放置有数块砖块,参观者可以拿砖块填补到建筑上,模拟砌墙,可以做出自己设计的墙.以及有运输砖块装置,可以在地面以及高台之间运输.
  • 1项
  • 1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10-24
查看价格

西方建筑风格介绍

西方建筑文艺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 。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 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西方建筑洛可可

洛可可风格出现于18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流行于法、德、奥地利等国。洛可可主要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它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喜用娇嫩的色彩,如白色、金色、粉红色、嫩绿色、淡黄色,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线脚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还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此外还喜欢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代表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波茨坦新宫的阿波罗大厅 。

西方建筑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西方建筑古典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各国艺术

西方建筑古希腊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亚,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雅典卫城。

西方建筑古罗马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代表:古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殿)。

西方建筑拜占庭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代表: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西方建筑罗曼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西方建筑哥特

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其次,从内部空间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代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西方建筑巴洛克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它的外文为Bar-oque,意为畸形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结果是人性的解放,这种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艺术,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完全走上了享乐至上的歧途。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代表: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意大利罗马的特列维喷泉。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概述

西方建筑就是西方国家的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按照西方人的构成理念建筑成的一种供西方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窑洞,水塔,教堂,寺庙等等。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这三个标准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西方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主义

西方建筑折衷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西方建筑功能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镳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西方建筑现代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西方建筑后现代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 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黄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 :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 。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相关图书

西方建筑图书

西方建筑定 价:¥48.00 作 者:李华东 著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8-1

开 本:16开

I S B N:9787040294521

西方建筑简介

西方建筑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在整个西方造型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书所讲述的西方建筑艺术与技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建筑的相关知识,提高对西方建筑艺术的欣赏水平。

视角宽阔、跨越专业分界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作者将西方建筑置于全球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诠释时注意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史论贯通、艺术门类贯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展现了西方建筑的魅力。此外,本书还融入了许多与西方建筑有关的美学常识和历史文化知识,将名作赏析与建筑结构技术的介绍结合在一起,重点突出,脉络清晰。书中选用了大量插图,既直观展示了建筑艺术的杰作,又可帮助读者理解一些比较专业的诠释,使全书更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本书版面分为两大部分。读者阅读时既可专注于主栏,找寻理性思维的脉络,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也可纵览偏栏,品味感性的艺术作品,补充陌生的艺术知识,可谓欣赏、思考两方便。

西方建筑目录

12—— 总序

15—— 西方建筑概说

16—— 何谓“西方建筑”

20—— 西方建筑的特点

40—— 西方建筑发展脉络

48——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西方建筑

51—— 西方建筑起源:远古足音

52—— 有意识的改造与真正的建筑

54—— 神秘的巨石结构

57——古希腊建筑:永恒的经典

58—— 文化之根

60—— 迷人的传奇——爱琴文明时期建筑

66——风生水起—古风时期建筑

68—— 走上巅峰——占典时期建筑

73—— 余韵悠然——希腊化时期建筑2100433B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著名建筑年谱

西方建筑纪元前

公元前3000年

巴比伦城逐渐形成。

约公元前27世纪

埃及萨卡拉建昭赛尔金字塔,为台阶形。

约公元前27~前26世纪

埃及吉萨建金字塔群,其中最大的为胡夫金字塔。

公元前2350~前1750年

印度按规划建摩亨朱—达罗城,有大量砖建筑。

公元前2000年

埃及代尔·埃尔—巴哈里建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公元前2000年

克里特岛建米诺斯王宫。

公元前19世纪

埃及兴建卡洪城。

公元前1530~前323年

埃及卡纳克建阿蒙神庙。

公元前8世纪

亚述建萨尔贡王宫。

公元前6世纪

建新巴比伦城,伊什达门用琉璃贴面。

巴比伦建空中花园。

希腊建普南城,前4世纪重建。

公元前518~公元前460年

波斯建波斯波利斯豪华宫殿。

公元前500年~公元750年

墨西哥留存特奥蒂瓦坎城,有太阳神金字塔建筑群。

建雅典卫城,中有帕提农神庙等建筑。

希腊希波丹姆规划米利都等城,建立了城市规划模式。

公元前3世纪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筑园于雅典。

约公元前250年

印度桑吉建窣堵波。

公元前27~前23年

罗马维特鲁威著《建筑十书》。

西方建筑纪元后

公元70~82年

罗马建大角斗场。

公元82年

罗马建第度凯旋门。

公元98~112年

罗马建国拉真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为教堂建筑的滥觞。

公元120~124年

罗马建万神庙,为当时穹顶技术最高成就。

公元126~134年

罗马建哈德良离宫。

公元211~217年

罗马建卡拉卡拉浴场。

公元224~226年

罗马建君士坦丁凯旋门。

公元366年

中国开凿敦煌石窟。

公元5世纪末

玛雅人在蒂卡尔城(今墨西哥境内)建神殿(现称1号神殿)。

公元532~537年

拜占廷在君士坦丁堡建圣索非亚大教堂。

开罗建伊本·土伦礼拜寺。

德国建沃尔姆斯主教堂,为罗曼建筑实例。

公元1063~1092年

意大利建比萨主教堂,1174~1350年建比萨斜塔。

公元1163~1250年

法国建巴黎圣母院。

法国建亚眠主教堂,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公元1248年

德国兴建哥特式科隆主教堂,至19世纪全部建成。

公元1296~1462年

意大利建佛罗伦萨大教堂,1420~1434年建造穹窿顶,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

公元14世纪

西班牙格拉那达建阿兰布拉宫。

公元1377~1492年

德国建哥特式建筑乌尔姆主教堂,尖塔高161米,为中古时期欧洲最高建筑。

公元1385年

意大利兴建米兰教堂。

公元1444~1460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美第奇府邸,为文艺复兴早期府邸建筑代表作。

公元1452年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写成《论建筑》,1485年出版。

公元1485~1520年

意大利威尼斯建圣马可广场公元15世纪。

俄国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初具规模。

公元1506~1626年

罗马建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纪念碑。

公元1512~1514年

西班牙建贝壳府邸,为文艺复兴时期“银匠式”风格。

公元1516年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著《乌托邦》,提出理想城市设想。

公元1519~1547年

法国建尚堡府邸。

公元1546年

法国巴黎兴建卢浮宫。

公元1549年

意大利维琴察改建巴西利卡。

公元1550年

意大利建埃斯特别墅,为文艺复兴中期台地园。

公元1552年

意大利维琴察建圆厅别墅。

公元1555年

俄国莫斯科建华西里·柏拉仁内教堂。

公元1562年

意大利建筑师维尼奥拉著《五种柱式规范》。

公元1570年

意大利建筑师帕拉第奥发表《建筑四论》。

公元1598~1603年

意大利建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是意大利巴洛克时期台地园。

公元1619~1622年

英国伦敦建白厅宫大宴会厅。

公元1638~1867年

罗马建圣卡罗教堂,为典型的巴洛克建筑。

公元1656~1671年

法国建造孚—勒—维贡府邸的花园。

公元1661~1756年

法国巴黎建凡尔赛宫,1662~1688年建凡尔赛宫花园。

公元1675~1710年

英国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公元1680~1691年

法国巴黎建伤兵院新教堂。

公元1706~1735年

法国巴黎建苏俾士府邸,客厅装饰为洛可可风格。

公元1711~1722年

德国德累斯顿建茨愠格院。

公元1713年

英国拆除期托乌府邸的围墙,引入园外自然风景。1730年肯特改造斯托乌府邸为英国自然风景园风格。

公元1753~1770年

法国巴黎建协和广场。

公元1754~1762年

俄国彼得堡建冬宫。

公元1755~1792年

法国巴黎建万神庙,为古典复兴建筑的典型作品。

公元1772年

英国出版钱伯斯介绍中国园林的著作《东方造园泛论》。

公元1777年

彼得堡始建巴甫洛夫公园,为俄罗斯园林典范。

公元1789~1793年

德国柏林建勃兰登堡门,为古典复兴建筑实例。

公元1791年

美国开始制订华盛顿规划方案。

公元1793~1867年

美国建国会大厦,是罗马复兴建筑的代表作。

公元1808~1836年

法国巴黎建雄师凯旋门,后改称星形广场凯旋门。

公元1823~1847年

英国伦敦建不列颠博物馆。

公元1836~1868年

英国伦敦建议会大厦,为浪漫主义建筑实例。

公元1851年

英国伦敦建水晶宫,被认为是近代建筑的开端。

公元1858年

美国奥姆斯特德主持设计纽约中央公园。

公元1859~1860年

英国肯特郡建“红屋”,为“工艺美术运动”的建筑代表作。

公元1861~1847年

法国建巴黎歌剧院,为折衷主义建筑的典型。

公元1882年

西班牙索里亚·伊·马泰提出“带形城市”理论,1892年在马德里规划建设第一个带形城市。

公元1885~1887年

美国芝加哥建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是芝加哥学派的典型作品。

公元1887~1889年

法国巴黎建埃菲尔铁塔。

公元1889年

法国巴黎建世界博览会机械馆,采用钢三铰拱结构,跨度115米。

公元1893年

美国举办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从此出现城市美化运动。

比利时布鲁塞尔建都灵路12号住宅,为“新艺术运动”的代表性建筑。

公元1897年

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建成龙沙公园,为中国自建公园之始。

公元1898年

英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1909年英国建成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公元1900~1915年

美国赛宾提出吸声系数概念和混响理论,为室内声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国建罗比住宅,赖特设计。

公元1909年

柏林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涡轮机工厂,被称为第一座现代派建筑。

公元1911~1912年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和迈耶建法古斯鞋楦厂,为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作。

公元1911~1913年

美国纽约建伍尔沃斯大厦,为早期摩天楼代表作。

公元1915年

英国格迪斯著《进化中的城市》出版。

公元1922年

勒柯布西耶著《明日的城市》出版,提出“现代城市”设想。

公元1923年

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

中国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科,1927年并入中央大学,设建筑系,是为中国建筑教育开端。

公元1924年

苏联莫斯科建列宁墓。

荷兰乌德勒支建施罗德住宅,为风格派代表作。

公元1925~1926年

格罗皮乌斯建包豪斯校舍,为现代主义建筑早期代表作。

公元1928年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瑞士成立。

公元1928~1931年

法国建萨伏伊别墅,现代主义建筑的典范作品之一。

苏联莫斯科建成一新型公园——高尔基文化休息公园。

西班牙建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设计。

美国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

公元1929~1931年

美国纽约建帝国州大厦,高381米,102层,为当时世界上最高建筑。

公元1929~1933年

芬兰建帕伊米实结核病疗养院,阿尔托设计。

公元1933年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雅典宪章》。

公元1936~1939年

美国匹兹堡建流水别墅,是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的代表作。

公元1936~1946年

巴西建教育卫生部大厦,尼迈耶等设计。

公元1938年

美国建西塔里埃辛冬季营地,建筑师赖特设计。

公元1942年

沙里宁著《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提出“有机疏散”论。

公元1942~1944年

英国制订大伦敦规划。

公元1946年

英国议会通过《新城法》,展开新城建设运动。

公元1947~1953年

纽约建联合国总部大厦,主体为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公元1948年

国际建筑师协会成立。

公元1948~1951年

美国芝加哥建湖滨公寓,建筑师密·斯·范·德·罗设计。

公元1951年

勒·柯布西耶受聘负责制定印度昌迪加尔市总体规划。

公元1951~1952年

纽约建利华大厦,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

公元1954年

史密森夫妇提出粗野主义建筑理论。

公元1954~1958年

美国纽约建西格拉姆大厦,密斯·范德罗设计。

公元1955年

法国建成朗香教堂(又译洪尚教堂),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

公元1955~1959年

意大利米兰建皮瑞里大厦,蓬蒂、奈尔维设计。

公元1956~1962年

美国纽约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沙里宁设计,为象征主义建筑代表作。

公元1956~1963年

联邦德国建西柏林爱乐音乐厅,沙龙设计。

公元1957年

意大利建成罗马小体育宫,奈尔维等设计。

联邦德国西柏林举行国际建筑展览会。

公元1957~1964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为卡恩代表作。

公元1958年

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建美国馆,为典雅主义代表作,斯通设计。

公元1958~1960年

巴西利亚建巴西议会大厦,尼迈耶设计。

公元1959~1973年

澳大利亚建悉尼歌剧院,建筑师伍重设计。

公元1960~1963年

美国费城建老年人公寓文丘里,设计,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公元1962~1976年

美国纽约建世界贸易中心,高411米、110层,雅马萨基(山崎实)设计。

公元1963~1968年

加拿大建多伦多市政府大厦。

公元1966年

希腊雅典成立人类聚居学世界学会。

法国制定《大巴黎区规划和整顿指导方案》,80年代建成新的城市副中心德方斯。

公元1968年

英国重新颁布了《城乡规划法》,采用了结构规划和局部规划的规划编制程序。

日本开始建设筑波科学城。

公元1969年

莫斯科建成经济互助委员会大楼。

公元1970~1974年

美国芝加哥建西尔斯大厦,高443米、110层,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

公元1971年

苏联批准新的莫斯科总体规划。

公元1972~1977年

法国巴黎建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

公元1974~1978年

美国新奥尔良建意大利广场,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代表作。

公元1977年

国际建筑师协会在智利签署《马丘比丘宪章》。

公元1978年

美国建成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设计。

公元1980~1984年

美国纽约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大楼,约翰逊设计,为后现代主义代表作。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含义

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这三个标准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西方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文献

西方建筑理论论文 西方建筑理论论文

西方建筑理论论文

格式:pdf

大小:662KB

页数: 6页

当代西方建筑理论论文 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城市规划 0901 姓名:周兆强 学号: 20091226 赖特建筑风格简析 “美丽的建筑不只局限于精确,他们是真正的有机体,是心灵的产物,是利 用最好的技术完成的艺术品。 ” ——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 摘要: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 空间关系。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所蕴涵的文化和艺术。 从一个建筑看世界, 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 赖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小生长 在威斯康星峡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 日出而居,日落而歇。向大自然索取而劳动 的他,感悟到蕴藏在四季之中的神秘力量, 体会到了自然固有的旋律和节奏。 赖 特还认为住宅不仅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餐橱,浴厕和书房,使之便利日常 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家庭的内聚力, 他的这一认识使他在后来新的住宅设 计中把火炉置于住宅的

西方建筑论文 西方建筑论文

西方建筑论文

格式:pdf

大小:662KB

页数: 3页

1 著名的西方建筑艺术风格赏析 作者:汪立强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古埃及大漠中的金字塔, 罗马庞培古城的斗兽场 到中国的古长城;从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伟的故宫,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 幽别致的峨眉山寺, 到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建筑, 豪华炫目的 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高楼大厦。 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建筑艺术史时代 发展的象征,式建筑特色的反映, 它以独特的外貌和姿态反映一个时代、 一个国 家的审美追求。 早期的教堂形式: 公元四世纪左右, 这个时期的教堂建筑主要是拜占庭建筑 风格。拜占庭建筑追求富贵、 豪华强调神性, 特别是它源于古罗马的穹顶象征着 天、象征着神性的光辉。 其中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综合体现 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 ,而且还是拜占庭成就集大成者。大教堂 堂基与罗马式建筑一样呈长方形, 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比例差异较小其交

西方建筑小史前言

序 说起来实在是很抱歉,本来很早就答应了一位朋友写一点关于西方建筑史的东西的。但一来是比较忙,二来是开始动笔之后才发现恐怕按以往写文章的方式很难取得想要的效果,所以就一直搁了起来。写西方建筑史的难度在于时间的跨度太大,而风格的流变太多。这一点和我们中国的建筑是很不一样的。从汉代的砖石画上我们就能发现那时的建筑形式已和明清时差别不大。宫殿、亭台、楼阁,这些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主导地位的样式至少在汉代已经都有了。要说后世的重大创新可能只有南北朝时从印度引进的塔。而各朝代建筑的风格至多是在结构细节和装饰上有些变化,比如说斗拱,比如说屋顶,比如说飞檐等等。就整体的风格而言,中国的古建筑一直注重延续一种传统,而没有特意去改变它。中轴对称的布局可能在周代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的意义编辑推荐

《西方建筑的意义》史料翔实,史论精辟而独到,对西方建筑历程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论述。作者分别从景观与聚落、建筑类型、建筑细部、建筑空间、建筑语汇、典型作品、建筑意义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建筑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从人类整体文化背景上去研究建筑,深入浅出,广而不空,博而不泛,深而不晦,反映了作者的深厚的学术功力。《西方建筑的意义》是建筑学的经典著作,在国内外具有很广泛的影响,是建筑系学生学习建筑的必读图书,因此,《西方建筑的意义》极具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西方建筑的意义》对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具有极好的参考借鉴价值,是一本极好的教学参考书。

查看详情

西方建筑简史——拱的艺术简介

内容简介

对于建筑,你想了解的所有那些东西,全都在这本《西方建筑简史——拱的艺术》之中,它囊括了从石器时代到空间时代的那些经典建筑。本书装帧亲切大方,内容富有启示,读来轻松愉悦,附有精美的经典建筑照片和图示。 作为一本书,《西方建筑简史——拱的艺术》保持了作者卡罗尔•斯特里克兰所著艺术史第一卷《西方美术简史》的风格。与书中穿插的那些有趣附录一道,它必定吸引那些热爱建筑的人,或者是那些只想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来更多了解建筑的人。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开卷有益的作品。 书中的图例设计,使得哪怕是浏览一遍的读者也能够把握书中的丰富内容。即使看一看书中那些标题和附录,也是对建筑史的一次简约摆放。书中的照片和图解超过250幅,描绘出建筑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作为视觉享受还是文本说明,都是一般教材所无法比拟的。从史前的圆形石结构到埃菲尔铁塔,从菲力波•布鲁内莱斯基到弗兰克•利奥德...(展开全部) 对于建筑,你想了解的所有那些东西,全都在这本《西方建筑简史——拱的艺术》之中,它囊括了从石器时代到空间时代的那些经典建筑。本书装帧亲切大方,内容富有启示,读来轻松愉悦,附有精美的经典建筑照片和图示。 作为一本书,《西方建筑简史——拱的艺术》保持了作者卡罗尔•斯特里克兰所著艺术史第一卷《西方美术简史》的风格。与书中穿插的那些有趣附录一道,它必定吸引那些热爱建筑的人,或者是那些只想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来更多了解建筑的人。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开卷有益的作品。 书中的图例设计,使得哪怕是浏览一遍的读者也能够把握书中的丰富内容。即使看一看书中那些标题和附录,也是对建筑史的一次简约摆放。书中的照片和图解超过250幅,描绘出建筑的基本要素,无论是作为视觉享受还是文本说明,都是一般教材所无法比拟的。从史前的圆形石结构到埃菲尔铁塔,从菲力波•布鲁内莱斯基到弗兰克•利奥德•莱特,建筑的语言在本书中被清晰地归纳为五个部分。 卡罗尔•斯特里克兰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著有《西方美术简史》,她的那些关于艺术、建筑和设计的专栏文章,发表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杂志》、《华盛顿时报》、《文明》、《艺术与古物杂志》以及其他许多刊物。2100433B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