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修株肿足蕨(学名:Hypodematium gracile)为肿足蕨科肿足蕨属下的一个种。
生山谷岩石缝中,海拔300-1000米。
产北京(房山)、河北中部(保定)、河南(伏牛山南部诸县)、陕西西南部(勉县、宁陕)、山东(济宁、泰山)、浙江(西天目山)、安徽(黄山、滩溪、宣城)、江西(庐山)、湖南西部(慈利)。
植株高22-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连同叶柄膨大的基部密被鳞片;鳞片长5-15毫米,基部宽1-3毫米,披针形,膜质,红棕色,有光泽。叶近生,柄长8-19厘米,粗1-2毫米,近基部有时疏被少数红棕色的线状披针形小鳞片,向上光滑或偶有灰白色细长柔毛疏生;叶片长14-20厘米,宽8-14厘米,三角状卵形,先端渐尖并羽裂,四回羽裂;羽片8-12对,斜上,下部1-2对相距3-5厘米,基部一对最大,长7.5-14厘米,基部宽3.5-6厘米,三角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圆截形,具1-2厘米长的柄,斜向上,三回羽裂;一回小羽片10对,上先出,互生,斜上,有短柄,羽轴下侧的较上侧的为大,基部一对最大,长5-4.5厘米,基部宽1.2-2.5厘米,三角状披针形,先端短钝尖,基部近平截并下延,有长1-4毫米具狭翅的柄,二回羽裂;小羽片6-8对,长6-15毫米,宽5-10毫米,长圆形,钝尖头,基部阔楔形,下延,彼此以狭翅相连,羽状深裂;裂片长圆形,先端钝,基部阔楔形,全缘或边缘具少数粗圆齿;第二对以上的羽片渐次缩小,披针形,短渐尖头,基部圆截形,有短柄,二回羽裂;羽轴两侧的小羽片同形。叶脉两面明显,侧脉单一或分叉,在裂片上1-2对,伸达叶边。叶草质,干后淡黄绿色,上面除沿叶脉疏被灰白色的细柔毛外光滑,下面连同叶脉和各回羽轴的毛较密,并混生较多的、短而密的金黄色球杆状腺毛,沿叶轴较疏。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每裂片1-3枚,囊群盖中等大,圆肾形,灰棕色,膜质,背面疏被短柔毛,近中央有腺毛;孢子圆肾形,周壁具褶皱,形成不规则的条纹状,表面具颗粒状纹饰。
铁线蕨喜欢光线充足的环境 但是不适宜阳光直射,就是说放在半阴的环境比较好,水不宜一直浇 要看干了再浇 水过多 &nb...
便宜点的有几块钱的 好点的有二三十的 希望能帮到你。
一般放置在室内明亮散射光处培养,不能受强光直射,但也不能放在阴暗处培养。生长适温为15~25℃,冬季在10℃以上能安全越冬。 虽然耐旱,但仍需充足的水分,且不宜过湿或过干,要保持盆土经常湿润。夏季每天...
观察蕨类生活史的好材料——铁线蕨
铁线蕨分布广泛,容易培养,是观察蕨类生活史的好材料。将经过低温处理(4℃)的铁线蕨成熟孢子接种到培养基上,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45 d左右,孢子萌发后长成配子体,培养60 d左右,颈卵器内的受精卵萌发长出幼孢子体。将铁线蕨孢子接种到花盆内的土壤上,在室内培养2~3个月长成配子体,培养4~5个月长出幼孢子体。将培养基上的幼孢子体移栽到花盆土壤中可在室内长期培养,四季常青,孢子囊陆续分化、成熟。
关于肿足蕨的分类处理和系统位置存在较大争议。由于其孢子体的形态特征兼有蹄盖蕨类(主要是中柱类型)和金星蕨类的特征(毛被类型),同时又与鳞毛蕨类植物的一些特征较为相似(叶型和染色体数),在分类上曾分别被归入蹄盖蕨科(Athyri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或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1975年秦仁昌将其独立成科,即肿足蕨科(Hypodematiaceae)。后来基于分子证据和形态学特征对肿足蕨属的系统位置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Smith等在新的世界蕨类分类系统中,建议将肿足蕨属连同与之近缘的大膜盖蕨属(Leucostegia Presl)暂时置于鳞毛蕨科,同时还指出两者系统位置有待进一步商榷。Liu等依据两个叶绿体基因的分析结果支持Didymochlaena Desvaux、肿足蕨属和大膜盖蕨属近缘,但认为它们与鳞毛蕨科的关系较远,应该从鳞毛蕨科分出作为独立的阶元。
观赏:肿足蕨的叶形幽雅,叶柄基部的红棕色大鳞片特别醒目,耐旱、耐阴,是室内较好的观叶植物。
药用:其根状茎可以入药,具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效。
广泛分布于亚洲亚热带地区和非洲。在中国分布于甘肃东南部台湾中南部、广东、广西、河南、安徽。生长于海拔50-1800米的干早的石灰岩缝。 喜温暖荫蔽环境。夏季用竹帘遮荫,耐干旱条件,保持鳞片湿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