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篇 极端环境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一章 极端环境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
第二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土壤碳通量特征
一、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二、准噶尔盆地盐穗木群落土壤C02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三、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土壤C02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2 测定方法与实验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四、塔里木河中下游柽柳群落土壤碳通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1 研究区域自然状况
2 实验设计与资料采集
3 结果与分析
4 讨—沦
5 结论
五、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群落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采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问题与讨论
5 结论
六、干旱荒漠区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七、塔里木河中下游胡杨群落土壤碳通量日变化研究
1 研究区域自然状况
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极端环境的地下水特征
第四章 极端环境下天然植被特征
第五章 塔里木河流域近50年来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第二篇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生理生态研究
第一章 模糊隶属法在塔里木河荒漠植被抗旱性评价中的应用
第二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的抗旱生理机理
第三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物MDA及保护酶活性
第四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物激素(ABA)特征
第五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物的水势特征
第六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的茎流特征
第三篇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生态特征研究
第一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的形态解剖结构的环境适应性
第二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现状研究
第三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群落格局研究
第四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种群生态特征研究
第五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物种多样性研究
第六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生物量研究
第七章 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生态位研究
参考文献
《新疆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生理生态响应和适应策略》共分三篇,从极端环境的自然地理概况、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生理生态研究、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形态解剖结构的环境适应性、极端环境下荒漠植被生态特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描述。另外,《新疆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生理生态响应和适应策略》的编者均是我国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对该领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相信《新疆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生理生态响应和适应策略》可以成为从事极端环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人员的一本优秀的参考书。
出版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810925976
条形码: 9787810925976
尺寸: 25.8 x 18.4 x 2 cm
重量: 762 g
世界上最耐干旱的花是空气凤梨。 此类植物与一般植物最大的不同点是没有根系,所需要之水分及养分完全由叶面气孔吸收,若种植在泥土或水里反而无法存活,花与叶都十分特殊,叶演化成特殊的形态,包括储水组织...
芦荟(Aloe spp.) 百合科芦荟属植物,原产非洲,约有200种,大多可供观赏或药用。芦荟具有惊人的修复受损组织的能力,使伤处自然痊愈;芦荟能抑制...
云南干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这次旱灾受影响最重的就是农民 最近随云南进入雨季 大面积的干旱有一定缓解 但是耕地灾情的损失难以估计 政府也只有今后加强水利设施以及环境维护了 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
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边行水分利用特征与优化配置结构研究
针对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的边行优势明显优于湿润区的现象 ,分别在不同气候区对当地的主要造林树种的片林及其边行外侧和行列式林分带间的沙土水分利用特征进行了测定 ,发现树木能使边行外侧 8~ 10m土壤中的含水率降低 ,并形成一个土壤湿度梯度 ,使 8~ 10m及其以外土壤中的水分向树木基部方向的沙土中渗透 ,这些侧渗的水分成为干旱年份边行树木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 ;说明林分边行树木存在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和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 ,进而提出了合理配置的人工林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模式。最后论述了按照该模式构建的行列式林分 ,在同等密度或覆盖度时 ,其防风固沙效益显著高于等株行距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的林分。
客土喷播在西北半干旱区公路边坡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西北半干旱区是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该区域公路边坡进行植被恢复受到诸多因子的制约,这些制约因子是气候干旱、寒冷;土壤理化性质差、含盐量高、土壤含水量低;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恢复植被物种选择难度大等。文章介绍了客土喷播技术的特点、播技术原理、土壤和物种设计原则、施工工艺流程等。该技术在青海省西塔高速公路下边坡植被恢复工程中应用,在施工后通过3个阶段的固定样方监测,从物种的出苗情况、豆科与禾本科植物物种比例、覆盖度、物种数、植株高度、柠条生长情况等指标分析了该技术应用的植被恢复效果。
本书根据半干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的立地条件,依托于地处半干旱区的鲁中腹地的国家G2高速山东济青南线济南至莱芜高速公路生态环保典型示范工程,并以其路堑石质边坡生态恢复工程为主要对象,首先概述生态护坡类型、应用现状及工程与生态稳定性,并对当前几种常见的生态植被护坡技术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半干旱区生态护坡的多层次保水涵水技术、长效绿化基质配方技术、多样性植物优化配置技术等三个关键技术,生态护坡工程稳定性评估方法、生态护坡综合效益评估方法等两个评估方法,以及边坡生态防护优化设计指标体系,这“三个关键技术”、“两个评估方法”和“一个指标体系”构成了本书最大的特色。
该书可供公路交通、水利、铁路、国土资源、能源等部门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边坡工程防护稳定性与评估方法
第3章 边坡生态防护稳定性与评估方法
第4章 边坡生态制备护坡技术
第5章 半干旱区生态护坡水涵水技术
第6章 半干旱区长效绿化基质配方技术
第7章 半干旱区多样性植物优化配置技术
第8章 公路生态护坡工程规划设计
第9章 生态护坡技术应用及效益评估
第10章 结语
附录 半干旱区高速公路生态护坡主要植物名目
参考文献2100433B
植物群落建成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科学命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相继产生了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支持两者的证据主要源于理论模型而不是实证检验。最近的实验研究表明:这两种理论可能适用于不同植物群落。风和水分是半干旱区的两种主导因子,对植物群落建成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对这方面的理解还很有限。为了检验风和水分是否通过改变植物物候和种间关系而影响植物群落建成这一假设,选择毛乌素沙地三种优势植物(油蒿、柠条和杨柴)为对象开展5个互补的野外实验。通过分析风和水分对种子萌发、幼苗定居、生长速率、开花结实时间、种子产量和质量、种间关系(即竞争(competition)或易化(facilitation))等特征的影响,揭示风和水分对半干旱区植物群落建成和生产力的影响机制;通过多元分析方法解析风效应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更重要的是,本项研究将为生态位理论或中性理论提供实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