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铁道科学技术名词》。
1997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
有标注。
在轴网管理界面修改轴距,构件需要对照图纸移动或偏移的。 工程量不可能不影响,轴线移动,构建就必须移动的呀。
是的,轴线间距离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正线线间距研究
研究目的:由广东省单独投资建设并负责运营管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运行车辆选用与地铁A型车外形尺寸相同的城际动车组,但运行速度大大高于一般地铁,现行有关轨道交通方面的设计规范均不能完全适用于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为了使工程设计既能实现运营速度目标,保证运营安全,又尽量节省工程投资,因此需要对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正线线间距进行研究确定。研究结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正线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可按下列标准采用:设计速度为140km/h及以下时采用3.8m,160km/h时采用4.0m,200km/h时采用4.2m。曲线两端直线地段的线间距为3.8m时,曲线地段应加宽线间距;曲线两端直线地段的线间距≥4m时,曲线地段线间距可不再加宽。
盾构施工不同中线间距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以成都地铁一号线桐梓林站至火车南站区间段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成都市特有地质条件下双线盾构隧道施工不同中线间距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站线间距(distance between station tracks)是指两相邻车站线路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一般为5000mm。按照站线用途的不同,其间距也有差别。例如相邻两线均通行超限货物列车,且线间装有水鹤时为5500mm。相邻两线中只有一线通行超限货物列车,且线间装有水鹤时为5200mm。相邻两线均通行超限货物列车,且线间装有高柱信号机时为5300mm。牵出线与其邻线间为6500mm调车场各相邻线束间为6500mm。货物直接换装线间为3600mm 。
已知正方形ABCD边长为4,PC⊥平面ABCD,PC=2,E,F分别为AB,AD中点。求:点B到平面PEF的距离。
解:
设B点到平面PEF的距离为h,连结BF,则¡SΔPEF¡h=V三棱锥B-PEF,
连结CE,CF,在RtΔCBE中,BC=4,BE=2,
∴ CE2=20,又在RtΔPCE中,PC=2,
∴ PE=2,同理可求得PF=2,又可求得EF=2,
∴ 可求得SΔPEF=2,
又:V三棱锥B-PEF=V三棱锥P-BEF,已知PC⊥平面BEF,
∴ ¡2¡h=¡SΔBEF¡PC,
∴ h=。
连结BD, ∵ E、F分别为AB,AD中点,
∴ EF//BD,
∴ B点到平面PEF的距离即直线BD到平面PEF的距离,即直线BD上任一点到平面PEF距离,
连结AC交EF于G,交BD于O,连结PG,
∵ BD⊥AC,∴ EF⊥AC,又 PC⊥EF,
∴ EF⊥平面PGC,∴ 平面PEF⊥平面PCG,
过O点作OK⊥PG于K,则OK⊥平面PEF,
即线段OK的长即为点O到平面PEF的距离,
由ΔOKG∽ΔPCG,在ΔPCG中可求得PG=,PC=2,
在ΔOGK中,OG=AC=,∴ OK=¡OG=。
延长FE交CB延长线于H,连结PH,过B作BM//PC交PH于M,过B作BN⊥EH于N,连结MN,过B作BQ⊥MN于Q点,
∵ PC⊥平面ABCD,∴BM⊥平面ABCD,
∴ MB⊥EH,∴EH⊥平面BNM,
∴ 平面BMN⊥平面PEH,
∴ BQ⊥平面PEH,即线段BQ的长即为点B到平面PEF的距离,
∵ E为AB中点,即正方形ABCD,∴ BH=BE=2, EH=2,
∴ BN=,由,∴ BM=,
在RtΔBMN中,BQ=。
评注:此题仍用了例2所用的三种思维方法。这都是求距离所用的常用方法。比较概括一下,等积法最容易,转化法是最常用的思路,直接法往往较难,寻求垂线段时往往需借助图形隐含的性质和作辅助的垂面来实现,每种方法都能从不同侧面帮助我们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在复习时都应运用领会。
连结A1B,A1C1, ∵ 正方体A-C1,
∴ 平面ACD1//平面A1C1B,
∴ BC1到平面ACD1的距离即平面ACD1到平面A1C1B的距离。
连结B1D,设B1D交平面A1C1B于O1,交平面ACD1于O2,
∵ 正方体AC1,∴ B1D⊥平面A1C1B, B1D⊥平面ACD1,
∴ 线段O1O2的长即为平面ACD1与平面A1C1B的距离,作A1C1中点M,连结BM,
∵ B1MD1DB共面,∴ B,O1,M共线(公理2)
在RtΔBB1M中,B1O1=,
同法可求得DO2=,
∴ O1O2=B1D-DO2-B1O1=。
评注:10计算过程中必要的证明必不可少,如此处B,O1,M共线的证明。
20 当确认要计算的线段后,转化和寻求三角形应同时进行,如此处O1O2较难直接计算,转化为O1O2=B1D-B1O1-DO2,B1O1置于RtΔBB1M中。
设点B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h,则¡h,
∵ 正方体ABCD-A1B1C1D1棱长为1,
∴ DD1⊥平面ABC,ΔAD1C为正三角形,边长为。
又∵ =¡SΔABC¡DD1=,
∴ ¡h=¡1,∴ h=。
评注:解决点面距离的通法——等积法,用此法要注意灵活选择三棱锥,变换视角,以及规范表述。2100433B
已知:正方形ABCD-A1B1C1D1中,棱长为1,求直线BC1到截面ACD1的距离。
分析:因正方形,故BC1//AD1,∴ BC1//平面ACD1,由线面距离的概念,BC1到面ACD1的距离即BC1上任一点到平面ACD1垂线段的长,亦等于过BC1且与平面ACD1平行的平面与平面ACD1的距离。
解:
法一:过BC1上一点作垂线段
连结B1D,B1C,设B1C交BC1于E,取DC中点F,连结EF,BF,设BF交AC于H,过H作HG//EF交BE于G,
∵ 正方形ABCD-A1B1C1D1棱长为1,
∴ B1D⊥平面ACD1,B1D=,E为CB1中点,
∴ EFBD,∴ EF⊥平面ACD1,
∴ GH⊥平面ACD1,∴ GH的长即BC1到平面ACD1距离,
∵ DC//AB,F为DC中点,
∴ FH∶BH=1∶2,∴ BH∶BF=2∶3,
∴ HG=EF=,即BC1到平面ACD1的距离为。
评注:若按定义,通过BC1上任一点向平面ACD1作垂线,垂足落在何处?能否利用上已知条件,故通常为便于计算都不能如此作,而是从另一些方面利用图形性质或构造垂面截出垂线段。此处利用正方体体对角线垂直于不相交的面对角线这一特性及同一面的垂线互相平行的性质作出垂线段GH,也相当于过BC1作了与平面ACD1垂直的平面BC1F,也可在垂面上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去找垂线段。
引申设问:此题若改求异面直线AC和BC1的距离呢?你能否根据以上解法予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