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造林地选择在海拔500米以下土层深厚和较湿润的缓坡上,在雨季前先进行清杂、炼山,坡度超过25。时要开水平带,植穴规格40厘米×40厘米×40厘米,株行距可根据立地的优劣来确定,一般以2米×2米或2米×3米为宜。用裸根苗造林时,起苗后要及时浆根,并切除部分侧枝,以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
幼林期冠幅较小,应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提早郁闭。在定植当年雨季末期进行除草、松土1次,以后3年内每年在雨季前、后各砍杂和穴状锄草、松土1次。在有条件的地方,结合雨季前的抚育每穴施复合肥100克,以加速幼林的生长。第4年后还要注意经常砍除藤蔓,以免影响生长。
细基丸主要采用播种方式繁殖。
3-4月开花,果实在6月中旬开始成熟,至7月完全成熟。果实成熟时红色,将果实采集后及时用粗砂搓去果皮,或用竹箩盛装浸在水中,至果皮软烂再脱去皮肉,洗净后取得纯净种子。出种率20%左右。
苗期生长缓慢,播种最好在采收种子后当年9-10月进行,翌年雨季造林。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10小时,捞出阴干即可播种,采用点播,种间距约3厘米,播种后15-20天开始发芽,发芽延续1个月左右,发芽率达65%以上。当小苗长至6-8厘米时进行分床,株行距15×20厘米,分床后要盖荫棚15-20天,待小苗恢复生长后方可拆除。当小苗达到分床规格时,也可移入营养杯中进行培育,苗高50厘米左右时上山造林。
分布于中国海南(琼山、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保亭、三亚、陵水、琼海和临高)、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和云南;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等也有分布。
选择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光线适量、排水通畅、管理方便的灵芝大棚,棚内要求地面清洁,墙壁光洁,耐潮湿。灵芝棚的大小视培养料的多少而定,一般建在树林、房前屋后林阴处,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适。培养料入棚前菇棚...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中,菌种生产技术难度大,要求高,且需要专门的设备和用品,适宜于专业菌种厂生产。平菇属木腐菌,凡是适合于木生食用菌的培养基,也都适合平菇菌丝的生长。本节仅对平菇的菌种分离和一些平菇专用的...
阳台黄瓜种植技术及注意事项1、阳台黄瓜的播种时间一般是在早春1-3月时进行,当然在夏秋6-8月也可进行播种。春播的话就采用浸种催芽后育苗或地膜覆盖直播,而夏秋季播种则可选择浸种直播或干种直播两种方法。...
天然分布区的气候为年平均气温18-26℃,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0℃,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适生的土壤为以砂壤土为表土的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或砖红壤性黄壤,母质为花岗岩或页岩、砾岩、玄武岩等。
为海南热带稀树草原及半落叶季雨林常见的树种。通常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坡,尤多见于海拔300米以下的山野疏林缓坡上,常与厚皮树、余甘子、白格、黑格、木棉、鸡尖等乔木混生。颇耐干旱,在异常干燥的荒野上,其生长势仍旺盛,由于其树皮厚和萌芽力较强,常为火烧迹地及采伐迹地的残余树种。喜光性强,树冠宽广,枝条伸出扩展而成广伞形,幼苗期稍耐庇荫。天然下种繁殖效果颇好,幼苗幼树生长均正常。
乔木,高达20米,胸径20-40厘米;树皮暗灰黑色,粗糙;韧皮部淡赭色,有清香气味;小枝密被褐色长柔毛,老枝无毛,有皮孔。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有时为椭圆形,长6-19厘米,宽2.5-6厘米,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叶面除中脉被微柔毛外无毛,干时蓝绿色,叶背淡黄色,被柔毛;侧脉每边7-8条,纤细,上面微凸起,下面凸起,网脉明显;叶柄长2-3毫米,被疏粗毛。
花单生于叶腋内,绿色,直径1-2厘米;花梗长1-2厘米,被淡黄色疏柔毛,中部以下有叶状小苞片1-2个;萼片长圆状卵圆形,长8-9毫米,渐尖,外面被疏柔毛;花瓣内外轮近等长,或内轮的稍短,厚革质,长卵圆形,长8-9毫米,被微毛,干后黑色;药隔顶端截形;心皮长圆形,被柔毛,柱头卵圆形,顶端全缘,每心皮有胚珠1颗,基生。果近圆球状或卵圆状,直径约6毫米,红色,干后黑色,无毛;果柄柔弱,长1.5-2厘米。花期3-5月,果期4-10月。
黑斑病
危害症状:种子发芽出土后长出2对真叶时,容易发生此病。从苗尖向根部变成黑褐色而死亡。
防治方法:播种前要注意做好种子及土壤的消毒工作,在发病时先拔除并烧病苗,并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混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酒,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蓝绿象
危害症状:大或幼林期常有蓝绿象成虫等危害。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均可达到防治的效果。
木材纹理通直,结构致密,木质硬重,加工稍难,纵切面难得光滑;干燥后有开裂,并略会挠曲或变形,材色一致。适作梁、柱、门、窗、农具等用材。树皮颇韧,可作编绳之用。果可食。由于其干形通直。常绿。耐干旱,冠塔形,可作行道绿化树种。
木棉的栽培技术
木棉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向阳的、土层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和中性土壤。 2. 繁殖方法 木棉主要用种子繁殖。每年 10月,果实成串聚生,采回堆放在阴凉处。过 数天,摊开晾晒,果裂种脱,除去絮毛杂物,阴干后贮存。早春 2-3 月间播种,播前催芽, 用条播或撒播均可。每公顷用种量 45-60kg。播后按一般育苗的措施,加强管理,待幼苗长 至 5-6cm时,可进行移栽分床培育。 一年生的苗木高达 50cm以上,秋后或次年春季出圃定植。 每年 3-4月份先开花,后长叶。花冠五瓣,橙黄或橙红色。花萼黑褐色,革质。花后结椭圆 形硕果,内为卵圆形的种子和白色的棉絮。 栽培技术 用播种、 扦插和分株繁殖。蒴果未开裂前采集, 种子发芽力保存期短,故多随采随播,也可用湿沙短期贮藏,条播,覆土 2cm,平均气 温 20℃以上,一般 4-5d 可出齐苗;扦插多在 2-3 月或雨季进行, 用长 80-10
朴树栽培技术
朴树栽植技术 一、朴树概述 朴树,别名有沙朴、朴子树、朴仔树。落叶乔木,高达 20m,胸 径 1m;树冠扁球形。小枝幼时有毛,后渐脱落。叶卵状椭圆形,长 4-8cm,先端短尖,基部不对称,锯齿钝,表面有光泽,背脉隆起并 疏生毛。果熟时橙红色,径 4-5mm, 果柄与叶柄近等长,果核表面有凹 点及棱脊。花期 4月;果 9-10 月成 熟。 二、生态习性 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气候及 肥沃、湿润、深厚之中性粘质壤土, 能耐轻盐碱土。 深根性,抗风力强。 寿命较长,在中心分布区常见 200-300 年生的老树。抗烟尘及有毒气 体。 三、朴树的主要品种 在四川地区,朴树主要品种为小叶朴 、大叶朴、珊瑚朴、西川 朴。 (一)小叶朴 别名:黑弹树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 20米,树冠倒广卵形至扁球形。 树皮灰褐色 ,平滑 .当年生小枝淡 棕色,老后色较深,无毛,散生 椭圆形皮孔,去年生小枝灰褐色;冬芽
--野外采集植物数据--
中文种名 |
|
拉丁学名 | Aporosa dioica |
科名 | 大戟科 |
采集时间 | 2009年08月21日 |
采集地点 | 海南 东方 东河 |
采集人 | 郑希龙、潘雅书 |
采集样品类型 | 果实 |
引种材料类型 | 果实 |
生活型 | 小乔木 |
生态环境 | 山谷、山腰、疏林、路旁 |
地形 | 山地 |
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 | 细基丸、弓果藤、乌心楠 |
果实颜色 | 橙红色 |
花期 | 4-7月 |
果期 | 8-10月 |
平均鲜重(kg/m2) | 2 |
平均干重(kg/m2) | 0.5 |
单位面积株数估算(株/ha) | 5 |
分布 | 普遍 |
单位面积产量 | 5 |
地区蕴藏量评估 | 较少 |
乔木,高达9米,在次森林中常呈灌木状,高约2米;小枝被稀疏粗毛,老渐无毛。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6-12厘米,宽3.5-6厘米,顶端圆至急尖,基部圆或楔形,全缘或具有稀疏的浅锯齿,上面无毛而有光泽,下面初时仅叶脉上被稀疏短柔毛,老渐无毛;侧脉每边5 7条,未达叶缘而弯拱联结;叶柄长5-12毫米,被稀疏短柔毛,顶端两侧各具1个小腺体;托叶卵状披针形,长4-6毫米。雄穗状花序长约2.5厘米,宽约4毫米;苞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顶端钝,外面被短柔毛;雌穗状花序长4-12毫米;雄花:萼片通常4,长卵形;雄蕊2-4,长过萼片;雌花:萼片4-6,三角形,顶端急尖,边缘有睫毛;子房卵圆形,密被短柔毛,2室,每室有胚珠2颗。朔果椭圆状,长1-1.3厘米,被短柔毛,内有种子2颗,种子近卵圆形,长约9毫米,宽约5.5毫米。花果期几乎全年。
|
|
常生长于海拔200-950米林内或村寨附近 。为热带树种之一。耐干旱、耐瘠薄、粗生、适应性广,沿海稀树草原至半落叶季雨的平原荒野地、山地、山腰、小溪、沟谷等地带土壤,干燥性砂壤土,燥红壤土及砖红壤性质土都能生长正常。年平均气温在24-25℃,最冷月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常与细基丸、福建茶、麻子果、五指山柑、厚皮树、白格、黑格、银叶树等灌乔木混生,亦有小块状纯林,于村旁、小溪旁生长良好。强喜光树种,在常绿季雨林的密林中少见。在半落叶季雨的疏林中散生颇多,较多散生于灌木林中,生势茂盛。为灌木林中上层林木,幼苗和幼树能耐较短期荫蔽。
中国云南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元江流域的个旧市保和乡及黄草坝乡,范围十分狭窄。 生于海拔300-800米石灰岩山地灌从中。主要的伴生植物有椭圆叶木蓝、细基丸、三叶漆、火绳树、毛叶黄杞、山麻黄、厚皮树、总状花羊蹄甲、朴叶扁担杆、灰毛浆果楝、深紫木蓝、霸王鞭、黄茅、孔颖草、地果、大叶千斤拔等。耐干旱,根部过于潮湿或积水易腐烂。
分布区热量丰富,气候干旱,属于热河谷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9.2-23.7℃,极端最低气温2.5℃,极端最高温40.5℃,年雨量805.1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9%,土壤为燥红壤、赤红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