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采取搭架栽培,苗龄35天左右,3~4片叶定植为宜,一般在3月25日~4月10日间,定植深度以子叶距地面5mm为宜。每667平方米施有机肥2000千克、复合肥20千克作基肥,该瓜喜高温,采用地膜覆盖提高地温的方法为好,每667平方米保苗1500~1800株。
大棚和露地均可栽培,播种时间根据当地的终霜早晚而定,哈尔滨地区大棚栽培,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先用55℃的温水浸种,边浸边搅拌,当水温降至30℃左右时,浸泡6小时,然后把种子捞出用纱布包好,放于28~30℃的恒温条件下催芽。当芽长1mm时即可播种。育苗土以肥沃田土6份、腐熟过筛的有机肥4份混匀装入8厘米×8厘米营养钵中,每钵播1粒种子覆土厚1厘米左右,然后用塑料膜盖好保温保湿,此时温度保持白天28℃左右,夜间20℃左右,3天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白天温度25℃左右,夜间18℃左右,结合浇水灌1~2次苗菌敌防治猝倒病。
香炉瓜学名Cucurtbita maxima Duch.,别名鼎足瓜、金瓜,为 葫芦科南瓜属1年生蔓性草 本植物。该瓜叶为全缘叶,有软毛,茎横切面圆形,花圆筒形,花冠黄色,果面桔红色,脐部灰白色,果肉橙黄色,瓜形上圆下方,中间有带痕,下部有2~5个小包凸起,瓜皮颜色上红下白,很象庙里的香炉,故而得名。种子长1.6~2.2厘米,最低发芽温度15℃,适宜温度25~30℃;生长适宜温度25~30℃,在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雌花发育,生育期110天左右。耐贮运。
该瓜花朵较大,并散发出如兰草的香味,瓜肉质面,可炒食、红烧,对糖尿病和肾炎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的特种蔬菜,市场发展前景很好。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你可以把根埋在土里,让芽保持坚直向上就可以。如果茎长的不是很长最好不要让它露出水面,那样很容易干掉,把水加到十五厘米左右就好(个人经验)。亲,其实养碗莲不用那么小心,很容易活的,它生命力很强的
等叶子展开有2-3片,并根有3公分以上就能定植了,定植时要小心,别碰坏根,将其埋入溏泥内,定植完后,水不宜太深,要保持2到3公分为宜,过几天再慢慢加注新水来自:踏花行花卉论坛 Android客户端 查...
卧式香炉是香炉中的一种,是焚香的器具。卧香炉,形状一般为长盒形,周身可雕制吉祥图案,有的会刻有真言。材质多为铜、银等,现在也有选用合金、木质,陶瓷等材料的。卧香炉一般在藏地流行,用于燃卧香,香粉。使用...
香炉瓜生长势强,生长速度快,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中期适时浇水,瓜坐住后浇1次大水,并追施1次磷酸二铵水溶液,磷酸二铵的用量为10千克/667平方米,后期控制浇水,增强品质。香炉瓜侧蔓生长快,6节以下侧蔓必须全部打掉,其余侧蔓留3~4个。根据土壤肥力和生长期每株选留2~4个瓜。
香炉瓜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第一个雌花多位于10~12节。棚室种植的香炉瓜须在每天上午10时前进行人工授粉以提高坐果率,授粉后10天见瓜膨大即可确定瓜已经坐住。选留的最后一个瓜坐住后留2片叶摘心。嫩瓜期进行农事操作时注意不要让嫩瓜碰到茎蔓,否则瓜表面易留疤痕。
香炉瓜生产上的常见病害为病毒病和白粉病,病毒病以预防为主,一方面消灭蚜虫控制病情,另一方面用病毒A等药剂进行防治。白粉病主要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危害不大,可酌情选用粉锈宁、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药剂进行防治。虫害主要以蚜虫、白粉虱为主。白粉虱在育苗期应注意防治,以防带入大棚,可用黄板诱杀,喷施扑虱灵等药剂防治。
瓜授粉后25~30天开始采收,单瓜重2~2.5千克,667平方米产3000~4000千克。
澳洲坚果苗木的定植要点
一、澳洲坚果良种苗木的选用 澳洲坚果扎根临沧已十五年了,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极其明显。经临沧市茶办创新办、临沧市生物资源创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技人员近十年来的共同努力,系统地对我市引进的18个澳洲坚果品种的开发、结果、植株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对其产量、品质和加工质量等指标进行了综合考种评价分析,认为适宜临沧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澳洲坚果良种有:
塑料大棚葡萄定植当年套种花生栽培技术
从大棚建造、整地选地、品种选择、施基肥、葡萄定植、花生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当年塑料大棚栽植葡萄套种花生高效栽培技术。
香炉是最常见的燃香薰物器皿,其主要目的不只使香燃后的灰烬能有固定收集的场所,也为供养与祭祀的过程增添了无限灵性美感。
在香炉制作的原料上,大约有陶磁、石头、金属等类。
陶瓷制的香炉,一般而言,由于土的塑性极强,所以造形特多变化,多以圆形为主;或雕镂花纹,或塑莲花衬为底座等,适于使用立香、盘香、香粉。也有陶瓷制卧香炉,造形与色泽变化较少。
此外也有石制香炉,在制作上比陶瓷制的香炉费功夫,由于其雕刻必须一体成形,否则一处刻坏之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而在石材的选择上,则有大理石、玛瑙石等。
香炉与花瓶、烛台一齐供养于佛前,称为三具足之一,其材质多为金属、鍮石、磁、陶、紫檀等,形状多样化,大约而言可以分为四类:
1、置于桌上的置香炉,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盘形等。
2、持于手上的炳香炉,如莲华形、狮子镇形、鹊尾形等。
3、坐禅时所用的钓香炉。
4、灌顶时,受者跨越而以净身之象炉。
古时,于佛前行礼拜供养之时,手擎香炉;后世的柄香炉,就是承袭此遗风而来。在新疆地方所发现的佛教遗迹,其中壁画,可推定为唐朝佛画,图中也有手持香炉,长跪礼拜者。而此香炉下部,附有稍高之台座。
此外,火舍也是香炉之一种,为密教用具之一,后世并列为佛前四具足之一。
焚香的材料和方式原与炉具的设计息息相关。自明朝晚期到清代,流行使用铜香炉,炉壁厚实不惧热焰,而且造型变化多端,有竹节、松干、古铜器及狮象等造型。所使用的香品为沈香木块。木块直接在烛火上引燃,然后插在炉内的炉灰中。炉灰的成分是烧过的香,灰其作用为保温和透气。
其他材质的香炉,也有炉底放置隔热砂如石英砂之类,作用是防热,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而铜香炉,尤其是厚胎的铜香炉,则较少过热炸裂的顾虑,可以不断地添插点燃的沈香木块。现今所见的铜香炉,大多用来点直立的线香,在众人祈福祝祷,香火鼎盛的场面,铜香炉是较为安全的,而一般居家与书斋所用多为小香炉,一般的铜制香炉,大多作为大型祭祀之用。
汉代由于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博山炉,晋代出现了青瓷薰炉,是室内薰香除秽的器具。博山炉的炉盖装饰着神山、异兽、珍禽和仙人,代表汉代流行神仙思想。
这类博山炉炉顶多半站立了一只凤凰。博山炉中有的设计奇特,例如有设计成一骑异兽的胡人,手托着博山炉炉身,人与兽成为基座,炉身的盖面为仙山、四灵兽"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和其他异兽及仙人等。炉中的香炉就从镂空的孔洞飘逸出来。博出炉的盖面上,一般都有山峰禽兽和神仙故事。
像这种在炉盖上装饰连绵的山峦,异兽与仙人点缀其中的博山炉,逐渐设计成熟、定型,炉盖饰以仙山、飞鸟等,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
隋唐时代的博山炉,和晋代又有不同。
例如云岗第二洞的楼阁式浮图,七、八、九、十洞的龛楣,飞檐、博山炉,做为装饰花纹的蟠龙、饕餮、朱雀、白虎等等。在第十洞有北魏时期所雕的飞天,四天飞天捧一博山炉,炉式为有山峦起伏的盖子、高足豆式的器身,器身两侧有S形耳。
手炉是行者以手持之长柄香炉,用以供佛的香炉。
在《法苑珠林》中,有记载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蹭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此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
在湖南长沙赤峰山二号唐墓曾出土一件铜香炉,底座作覆莲形,中有小柱与香斗通,柱柄柄头有一鎏金小兽。出土时香炉中满储香料余烬,为供佛之用。
同墓葬品中还有一件铜香薰,球形炉身,炉盖呈圆锥状,底座为喇叭形。出土时已残破。同样式的手炉在各处唐墓也曾出现,这说明了手炉在唐代相当流行。虽然唐代的焚香器中还有博山炉、香球及香薰,但是在佛窟壁画中所出现的焚香器以手炉和博山炉为主。
敦煌莫高窟画中,常可见到供养人像手持手炉的景象。例如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中,就有敦煌之唐代设色绢本引路菩萨图,图中菩萨即手持铜手炉。
在古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罗汉画及礼佛图之中手持手炉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长柄的手炉与香盒搭配使用,而且所用的香品呈颗粒状或小丸状。也就是常被称为香丸的丸状的合香或是呈小块的龙脑。
在《清嘉录》卷八有"烧斗香"条中说:"香肆,以线香作斗,纳香作斗,纳香屑于中,僧俗咸买之,焚于月下,谓之烧斗香。"
尤崧镇斗诗香诗:拈将香线匀兼细,长短编成斗样同;只合灵檀和木屑,岂宜旨酒荐琼宫,佳人撤帐腰频折,处士占星柄自空,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杜桂正临风。
香器中有另一种造型特殊的薰球,非常特别。薰球的出现,始于唐代武则天到玄宗时期(公元六八四--七五五),大致流行于陕西西安地区。这种薰球多呈圆球状,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上下两半球体以铆接的叶片状卡榫连接。球体内有小杯,以承轴悬挂于中央,小杯可随时保持水平。因此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保持水平,而杯内正在焚烧的香品则能随时保持平衡,不致于倾倒。
薰球又名香球,可以放在被中薰香,而香烟不会熄灭,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香球"条中说:"今镀金香球,如浑天仪然,其中三层关,轻重适均,圆转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复灭,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正仓院所藏唐代薰球即是被中香炉。
宋代的皇家仪队就有执香球者。根据文献记载,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八十大寿,孝宗至德寿宫问安,文武百官服朝服随行,除了法驾五百三十四人之外,另有大乐四十八人,架乐正乐工一百八十八人,还有仪仗鼓吹,仪仗有二人各执一香球。香云自香球中逸出。而宋代妇女乘车出行时,也有丫鬟手持香球,贵妇袖中自持小香球,于是车过驾经之处香烟如云,尘土皆香。
甚至南宋杭城人迎亲的队伍也有用至香球,即薰球。首先由男家选定时辰,令"行郎"各持花瓶、香球、花烛,沙罗洗漱、妆合、照台、裙箱、衣匣、百结、清凉伞、交椅及花轿(花檐子)、鼓吹等,前往女家迎娶。
将各种香料、香品置入囊中,可以放在身上,随身携带,散发香气的香具。佩带用的香囊在宋代记载中处处可见。南宋于端午佳节,后妃诸合、大珰近侍获赐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及紫练、白葛、红蕉之类。道宫法院多送佩带符篆。一般市民在家门口"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袋,排饤果粽。虽至贫者亦然。"六月六日显应观崔府君诞辰,热闹的庙会也有"关扑",即掷钱赌胜而赢得奖品或彩金奖品有香囊、画扇、珠佩等。
香筒是一种燃点直式线香的香具,又称为"香笼",以便与插香的小筒有所分别。明清两代所流行的香筒,其造型为长直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饰镂空花样。通常在筒内有一枚小插管,这样就很容易插稳线香。这种线香是不含竹木签心的。
明清时代的香筒,其质材有竹、玉及象牙。故宫展出的明清香筒有明雕竹人物香筒、明白玉龙凤镂空香筒、清象牙雕梅雀香筒及作为插香用的清青花小香筒。在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中也曾发现一件镂空蟋螭玉香筒。明益定王墓中的玉香筒,质地为白,玉圆筒外壁镂空梅花、螭纹,盖面镂刻盘螭。
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可以用模子压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然,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
古时禅寺中常烧香篆以测知时间。也有烧香篆以修密法者,在《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并有将香印作成种子字、纥利字之香印,并将香炉观想为法界,纥利字妙香印代表大悲拔苦,当香印依次焚烧时,则显现真实之理,当烧尽时,则代表万法归空之理。以此观法修持者,能获观世安称、无有障碍之福报,如同微妙莲花一般众人爱敬。
香篆又称香印,在焚香用香炉内铺上一层砂,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由于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粉状,点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绵延不断的图形,而且移动模子时很容易碰坏图形,因此使用时并不方便。
在宋人的笔记中有印香的记载。"印香"很可能就是压印香篆。《萝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条云:"且如供香印盘者,各管定铺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请香钱而已。"可见北宋末有雇请专人印香焚香的习俗。
为了使香粉的使用更为顺利,宋人又制香饼,有作成心字形的"心字香"香饼、环形及指形的"冰环玉指"香饼。宋人李居仁"天香词"中有"几度试拈心字"的句子,说明心字香饼是可用手指拈起的,类似现代使用的盘香。
香盒是指盛香之容器。又作香筥、香合、香函、香箱。通常为木制加漆,亦有陶制与金属制。常见的形状为扁平圆形。香筥有大香筥、小香筥之别。原来是供佛的法器之一,后世则用于茶席等之用,其造形也和以往不同。
除了香盒之外,还有香盘也经常可见。香盘是指焚香之盘,又作香台、常香盘。以木或金属作成之方形台,盘中盛香作梵字形,常点火焚之。
此外,元、明、清时,流行成套的香具,大多为"炉、瓶、盒"的组合,即香炉配上香盒,而瓶则是为了放置在香粉的香铲及持香的香箸用的。
这种种丰富多姿的香具,让用香成为更美好的享受!
2017年10月,香炉山隧洞5号施工支洞开工。
2017年11月,香炉山隧洞1号施工支洞进场开工建设。
2018年5月7日,香炉山隧洞2号施工支洞贯通。
2020年4月9日,香炉山隧洞1号施工支洞衬砌混凝土浇筑完工,工期提前7个月。
2021年6月29日,滇中引水工程大理I段3标香炉山隧洞出口与8#施工支洞主洞区间实现精准贯通,这是工程建设“上甘岭战役”香炉山隧洞掘进中首个实现贯通的主洞区间,标志着工程关键线路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 。
清代工部《工程作法》中规定的瓜柱和角背的形式很简单,因为清代官式建筑屋顶多有天花,屋顶梁架不暴露在外,所以柁墩、瓜柱这类的构件多不作装饰加工。南方地区寺庙、园林、住宅厅堂建筑,多不设天花,因此所见瓜柱多有了装饰处理,最常见的形式是下面比上面粗、立面呈梯形,瓜柱下端开口骑在梁枋上,这种虽属简单的处理,也使小瓜柱具有了美的形式。瓜柱和柁墩一样,成了工匠发挥技艺的好地方。有的瓜柱下端加一层莲花托盘,有的把瓜柱做成中间有束腰的须弥座形,有的把骑在梁上的瓜柱表面雕刻花纹,有的把瓜柱表面刻出瓜的脉棱,真像一只置于梁上的瓜果。瓜柱两侧的角背也是一样,有的只是一对简单的几何形体,有的加工为植物枝叶,更有的把角背雕成一只狮子,瓜柱插在狮子背上,相当于梁枋之间的狮子形柁墩。两根瓜柱下的两头狮或背向而伏,或相互对峙,无论是周身涂金或者是五彩的狮身,都使梁架增添了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