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绪论001
1.1引言001
1.2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技术002
1.2.1系统电磁兼容技术工程应用需求002
1.2.2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技术研究内容005
1.3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流程017
1.4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相关标准019
参考文献023
第2章系统电磁兼容原理024
2.1基本概念024
2.2电磁干扰源027
2.2.1电磁干扰的条件027
2.2.2电磁干扰源的分类028
2.3电磁能量的耦合与传输理论029
2.3.1电磁干扰的耦合途径029
2.3.2传导耦合的基本原理030
2.3.3辐射耦合的基本原理034
2.4电磁敏感源特性040
2.4.1接收机通道模型041
2.4.2接收机的阻塞、交叉失真和互调042
2.5电磁兼容原理应用实例042
参考文献044
第3章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045
3.1设计方法045
3.2设计原则046
3.3设计流程047
3.3.1确定设计边界048
3.3.2预测分析048
3.3.3分级设计049
3.4设计内容049
3.4.1设备/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控制设计050
3.4.2天线间干扰控制设计060
3.4.3线缆间干扰控制设计063
3.4.4电磁防护设计073
3.4.5搭接和接地设计080
3.4.6雷电防护设计085
3.4.7静电防护设计087
3.4.8电源设计089
3.5工程设计实例091
参考文献094
第4章系统电磁仿真理论与方法095
4.1电磁仿真方法095
4.1.1矩量法097
4.1.2时域有限差分法102
4.1.3高频算法107
4.1.4高低频混合算法113
4.1.5并行电磁计算116
4.2机载天线系统电磁兼容仿真实例123
4.2.1机载单极子天线辐射特性123
4.2.2机载微带相控阵辐射特性125
4.2.3金属平板上方波导缝隙相控阵辐射特性137
4.2.4机载波导缝隙天线阵辐射特性139
参考文献143
第5章系统电磁兼容预测分析145
5.1系统电磁兼容预测原理145
5.1.1电磁兼容预测方程145
5.1.2发射机模型146
5.1.3接收机模型150
5.1.4天线模型153
5.1.5传播模型157
5.2系统电磁兼容预测方法162
5.2.1系统电磁兼容预测步骤162
5.2.2系统电磁兼容预测方法163
5.3电磁兼容预测软件介绍169
5.3.1国内外电磁兼容预测软件169
5.3.2机载平台电磁兼容软件171
5.4系统电磁兼容预测实例174
参考文献178
第6章系统电磁兼容性试验与评估180
6.1电磁兼容性测试与试验体系架构180
6.2系统电磁兼容性测试与试验内容182
6.2.1设备级/LRU级电磁兼容性试验182
6.2.2分系统/机柜级电磁兼容性试验184
6.2.3系统级电磁兼容性试验185
6.2.4系统电磁环境适应性验证试验188
6.2.5系统电磁兼容测试结果与报告要求189
6.3电磁兼容性试验设施与场地190
6.3.1开阔试验场190
6.3.2半电波暗室190
6.3.3混响室191
6.3.4横电磁波室193
6.3.5吉赫横电磁波室193
6.3.6屏蔽室194
6.4系统电磁兼容性试验评估方法195
6.4.1电磁干扰发射和电磁敏感度试验方法195
6.4.2系统内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202
6.4.3系统间电磁兼容评估方法208
6.5典型电磁兼容性试验评估平台与应用实例210
6.5.1设备及分系统电磁兼容验证系统210
6.5.2电磁环境及电磁频谱监测系统212
6.5.3高功率微波电磁环境激励系统214
6.5.4电磁环境效应验证评估系统218
参考文献223
第7章系统电磁兼容控制225
7.1空域电磁兼容控制技术227
7.1.1空域控制基本原理227
7.1.2空域控制设计流程229
7.2频域电磁兼容控制技术232
7.2.1频率指配基本原理232
7.2.2频率管理流程234
7.3能域电磁兼容控制技术237
7.3.1滤波技术基本原理238
7.3.2滤波器设计流程238
7.4时域电磁兼容控制技术239
7.4.1时域控制基本原理239
7.4.2时域控制工作流程239
7.5系统电磁兼容控制实例240
参考文献245
第8章工程应用实例与新技术发展246
8.1系统电磁兼容设计246
8.1.1系统电磁环境基本状态247
8.1.2系统电磁环境设计247
8.2预测仿真249
8.2.1预测分析249
8.2.2仿真分析249
8.3系统电磁兼容测试250
8.3.1设备级/分系统级测试250
8.3.2系统级测试251
8.4系统电磁兼容性控制253
8.4.1设计控制253
8.4.2测试控制255
8.5系统电磁兼容评估256
8.6电磁兼容新技术和发展257
8.6.1综合设计技术257
8.6.2仿真预测技术260
8.6.3试验测试技术261
8.6.4频谱管控技术263
参考文献266
缩略语267" 2100433B
本书系统总结了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领域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当今在这一领域的关键技术与热点技术。全书取材新颖、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地介绍系统电磁兼容工程设计的原理及新技术、新方法,并从工程应用的角度,重点论述系统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仿真理论与方法预测分析,试验与评估、电磁兼容控制等研究内容,最后选取工程典型样例,对系统电磁兼容工程技术应用进行介绍 。
可以一样可以不一样,有时投标文件会比招标文件多,但内容必须都是招标文件要求提供的内容。
室只是一个大铁箱子,把外界的电磁信号进行隔离;而暗室不仅有室的功能而且内部贴了铁氧体、辟尖等吸波材料,为的是模拟空旷场地的环境。暗室比室贵很多就是贵在暗室内贴的这些材料上面。
你好,基坑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支护结构体系的方案和技术经济比较; 2 &nb...
关于电磁兼容的国家标准目录
已发布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及对应的需检项目 序号 国家标准号和标准名称 对应的国际标准 需检项目 - 基础标准 1 GB/T 3907-1983 工业无线电干扰基本测量方法 - - 2 GB/T 4365-1995 电磁兼容术语 Eqv.IEC 60050: 1990 - 3 GB/T 4859-1984 电气设备的抗干扰基本测量方法 - - 4 GB/T 6113.1-1995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规范 Eqv.CISPR 16-1:1993 - 5 GB/T 6113.2-1998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Idt.CISPR 16-2:1995 - 6 GB 9175-1988 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 - 7 GB 10436-1998 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 - - 8 GB/T 17624.1-1998 电磁兼容综
电磁兼容EMC仿真
地结合起来。一味追求实测和一味追求仿真的思路均是片 面的。以下列举了大量的典型 EMC仿真实例,介绍对各类 电磁兼容问题如何有效地采用 CST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预估, 开阔电磁电路仿真软件的应用思路。 电磁仿真软件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都与要仿真物体 的电尺寸相关。电尺寸定义为被仿真物体的几何尺寸(米) 除以所涉及最高频率对应的波长(米),单位是波长数。 电磁仿真分为电路仿真、准静电磁仿真、全波电磁仿真、 高频渐近仿真等四大类算法以及它们的混合算法。除了电 路仿真不涉及到结构实物的物理尺寸外,其余均与其电尺 寸有关。注意,这里讲的路仿真指的是纯电路仿真,即基 于 SPICE 网络的电压电流仿真,不包含三维结构分布参数 提取的概念,因为此时将涉及场仿真,即比电路仿真高一 个级别的 “准静电磁仿真 ”。 根据电尺寸的大小,我们将电磁兼容仿真分为以下四 个层面: a) 印刷电路板板级 EMC仿真 [
《电磁兼容基础及工程应用》从实际工程工作的需要出发,全面系统讲解电磁兼容设计技术,包括电磁兼容预测技术以及工程中常遇到的屏蔽、搭接、系统接地和隔离等设计技术,详细阐述了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测试和整改技术。全书共分为12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电磁场基础、电磁干扰源、电磁干扰的传播、电磁干扰控制技术、屏蔽的原理和技术、滤波技术及其应用、接地技术及其应用、搭接理论及其应用、电磁兼容预测和管理、电磁兼容标准与认证、电磁兼容试验技术。
《工业与民用智能建筑电磁兼容设计技术与应用手册》围绕工业企业及民用智能建筑中电磁兼容设计经常遇到的电磁干扰等诸多问题,讲解包括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电磁干扰源的预测与分析、干扰场强的计算、电磁兼容技术、电磁干扰对电子、电气设备、人体(生物体)的影响、防护允许限值、防护距离的计算及应采取的各种具体方法等。
《工业与民用智能建筑电磁兼容设计技术与应用手册》内容详实丰富,配有图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力求避免抽象叙述和繁杂公式推导,适合于从事工业企业及智能建筑、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工矿企业选址、建筑选点,电子信息、建筑电气强弱电工程设计、生物医学、智能建筑开发商、施工管理部门、政府机关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工作者借鉴。
本书介绍了电磁兼容的基本知识,并提供了电磁干扰源、电磁兼容/电磁干扰测量、控制电磁干扰的技术工艺、计算机仿真与设计以及国际电磁兼容标准的新信息。本书将以严格解为基础的电磁兼容基本理论与最新的实际应用相结合,简明直观,实用性强。
本书可供有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参考,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