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平台总高135米,主船体最大直径99米,主甲板高24.5米,上甲板高36.5米,空船重量近3万吨,甲板可变载荷15000吨。平台针对多种海洋环境设计,能够适应各种海域环境,具备3,810米水深和12,192米井深的钻井能力。
平台底部装有8台推进器,可实现自航(最高航速9节),同时配置DP3动态定位系统和系泊系统,遇有大风浪可自行调整、平衡定位,在10级风浪的恶劣海洋气候条件下也能正常进行钻井工作。该平台由南通中远船务自行设计建造。
“希望4号”的“兄弟们”也是个个身手不凡,“希望1、2、3号”目前正在印度洋、巴西、墨西哥等世界不同海域进行作业,且备受赞誉。而“希望6号”作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从国外获得的第一个从设计、采购、建造、调试,部分海上安装和运输的总包一站式交钥匙工程,多项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海工空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100433B
超深海洋钻井平台的原理:借助导管架固定在海底而高出海面不再移动的装置,平台上面铺设甲板用于放置钻井设备。支撑固定平台的桩腿是直接打入海底的,所以,钻井平台的稳定性好,但因平台不能移动,故钻井的成本较高...
泥浆泵是为泥浆泵循环提供动力的,简单说就是,在钻进过程中,泥浆需要进入钻杆,到达钻头,以发挥清洗钻头,洗井等作用。而泥浆需要一个动力,将其从地面的泥浆罐送到钻杆中,这个就需要泥浆泵了。在动力机(柴油机...
按运移性可分为两类:1、固定式钻井平台2、移动式钻井平台(坐底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钻井船、步行式、气垫式)按钻井方式分可分为:1、浮动式(浮式)钻井用的平台:半潜式、浮船、...
我国首艘超深水钻井平台顺利出坞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月26日宣布,我国自行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顺利出坞。该钻井平台填补了我国海底油气勘探和深水装备领域的空白,计划于2011年投入使用。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系统选型配置研究
钻井系统选型配置是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提出了井架、升沉补偿装置、绞车、泥浆循环系统等主要钻机设备的选型配置和参数确定的方法。分析了钻井系统配置对平台设计的影响。提出的方法可为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钻井系统配置提供支持。
主要介绍前苏联、美国、德国、中国等超深孔钻探的情况:
①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初,地质学家Н.А.别利亚耶夫斯基等根据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为获得整个地壳剖面,至少要在6个地区打超深孔。苏联国家科委为统一协调超深孔钻探规划,组建了“地球地下资源研究与超深孔钻探部门科学委员会”。由Е.А.科兹洛夫斯基任主席。有95个生产和科研单位参加。设计施工超深孔约18口。其中СГ-1井设计深度12000米(在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复背斜);СГ-2井设计深度15000米(阿塞拜疆的萨阿特雷);СГ-3井设计深度15000米(科拉半岛)。其他15口为6000米左右的卫星井。СГ-3井到1986年3月已达12300米,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超深孔钻探中意外地发现:在7000~8000米深的岩层中,有矿化水和大量温度达 150℃的二氧化碳、氦、氢和碳氢化合物气体;在岩石中还有20亿年前的生物化石;火成岩比预估的要厚得多;预计在4500米左右遇到太古宙岩层,实际上在6800米才遇到;过去认为地震波传播速度突变处就是康拉德面(即地壳花岗岩与深部玄武岩的交界处),物探探测为7000米,而11000米还未遇到。这使水热矿床和油气形成的传统理论遇到挑战。苏联科学家认为,在4700米以下,用折射波识别地震波折射和多种岩石结构的单道地震速率来划分层位是错误的。
②美国。1961年,美国开始实施莫霍计划 (MoholeProject),在加利福尼亚湾外试钻,此后在墨西哥西海岸外钻到玄武岩,因多种原因而中途终止计划执行。1965年,美国组建了"海洋地球深部取样联合机构”(JOIDES),由苏、英、日、联邦德国等参加商定进行“深海钻探计划”。
1968~1983年正式执行“深海钻探计划”,用“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航遍各大洋,在96个航次中共航行60万公里,在624个工作点上钻了1092个钻孔,取岩心近9.8万米,最大工作水深6247米,水下最大钻进深度1412米,钻入玄武岩最深583米,编成的《深海钻探计划初步报告》至1985年已达40多卷,对地球科学、海洋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4年,美国在俄克拉何马州钻成了罗杰斯1号超深孔,深9583米。1984年 3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领导下,由23所大学参加组建了地壳深部观测与取样组织(ECDOSO)。1985年一些科学家提出33份有关科学钻探的建议,分设“大洋钻探计划”(ODP)及“大陆科学钻探计划”(CSDP),这两个计划是相辅相成的,美国大陆共选定井位29处,1986年在索尔顿海的以研究地热为主第一口深孔于3月完工,井底温度高达365℃。
③德国。1985年,联邦德国成立了“大陆深孔钻探”(KTB)组织,在联邦德国科技部(BMFT)领导下,选定两个深孔孔位,代号分别为ENV和ZTT。ENV先导孔于1987年9月18日开钻,孔深达到4000.1米,于1988年4月完成。主孔设计深度为12000米已于1990年9月正式开钻。
④中国。中国开展深部地质学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并参加了“国际岩石圈计划”。1978年为石油勘探钻成一口深7175米的超深井,1988年起已筹办超深孔地质钻探。2001年中国实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l孔,该钻孔于2001年4月18日在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镇毛北村北侧破土动工。2005年3月该井井深达到5158米,孔径256毫米,终孔。投资额1.5亿元,钻探工程将历时5年。2007年,中国成功实施了全球第一口陆相白垩纪科学钻探井松科一井(SK-1),连续获取岩心2485.89米,取心率达96.46%。 。2014年4月13日,松科二井顺利开钻,到2014年8月8日已钻进2826m。“松科二井”将是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其设计井深为6400m,为ICDP迄今为止所资助项目之最深科学钻探井,也是我国第一深的科学钻探井。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将获取大约4500米的关键岩心。它与2007年10月完成的松科一井,将实现“两井四孔、万米连续取心”, 构成全球首个近乎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从而获取白垩纪时期亚洲东部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
⑤其他国家。法国、意大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分别钻了多口超深孔。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参加了“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
2004年,石油将钻井平台分为海上钻井平台和陆地钻井平台两类,由平台经理或钻井队长直接负责钻井平台的运作管理工作。
海上钻井平台(drilling platform)是主要用于钻探井的海上结构物。平台上装钻井、动力、通讯、导航等设备,以及安全救生和人员生活设施,是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不可缺少的手段。主要分为移动式平台和固定式平台两大类。其中按结构又可分为:
(1)移动式平台: 坐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钻井船、半潜式平台、张力腿式平台、牵索塔式平台
(2)固定式平台:导管架式平台、混凝土重力式平台、深水顺应塔式平台固定式钻井平台大都建在浅水中,它是借助导管架固定在海底而高出海面不再移动的装置,平台上面铺设甲板用于放置钻井设备。支撑固定平台的桩腿是直接打入海底的,所以,钻井平台的稳定性好,但因平台不能移动,故钻井的成本较高。
为解决平台的移动性和深海钻井问题,又出现了多种移动式钻井平台,主要包括:坐底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钻井浮船和半潜式钻井平台。
坐底式钻井平台又叫钻驳或插桩钻驳,适用于河流和海湾等30m以下的浅水域。坐底式平台有两个船体,上船体又叫工作甲板,安置生活舱室和设备,通过尾郡开口借助悬臂结构钻井;下部是沉垫,其主要功能是压载以及海底支撑作用,用作钻井的基础。两个船体间由支撑结构相连。这种钻井装置在到达作业地点后往沉垫内注水,使其着底。因此从稳性和结构方面看,作业水深不但有限,而且也受到海底基础(平坦及坚实程度)的制约。所以这种平台发展缓慢。然而中国渤海沿岸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辽河油田等向海中延伸的浅海海域,潮差大而海底坡度小,对于开发这类浅海区域的石油资源,坐底式平台仍有较大的发展前途。80年代初,人们开始注意北极海域的石油开发,设计、建造极区坐底式平台也引起海洋工程界的兴趣。目前已有几座坐底式平台用于极区,它可加压载坐于海底,然后在平台中央填砂石以防止平台滑移,完成钻井后可排出压载起浮,并移至另一井位。
自升式钻井平台由平台、桩腿和升降机构组成,平台能沿桩腿升降,一般无自航能力。工作时桩腿下放插入海底,平台被抬起到离开海面的安全工作高度,并对桩腿进行预压,以保证平台遇到风暴时桩腿不致下陷。完井后平台降到海面,拔出桩腿并全部提起,整个平台浮于海面,由拖轮拖到新的井位。1953年美国建成第一座自升式平台,这种平台对水深适应性强,工作稳定性良好,发展较快,约占移动式钻井装置总数的1/2。中国自行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平台的四根桩腿是由圆形的钢管做成的,桩腿的高度有七十多米,升降装置是插销式液压控制机构。该型钻井平台造价较低、运移性好、对海底地形的适应性强,因而,中国海上钻井多使用自升式钻井平台。
钻井平台桩腿的高度总是有限的,为解决在深海区的钻井问题,又出现了漂浮在海面上的钻井船。
钻井船是浮船式钻井平台,它通常是在机动船或驳船上布置钻井设备。平台是靠锚泊或动力定位系统定位。按其推进能力,分为自航式、非自航式;按船型分,有端部钻井、舷侧钻井、船中钻井和双体船钻井;按定位分,有一般锚泊式、中央转盘锚泊式和动力定位式。浮船式钻井装置船身浮于海面,易受波浪影口向,但是它可以用现有的船只进行改装,因而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使用。钻井船的排水量从几千吨到几万吨不等,它既有普通船舶的船型和自航能力,又可漂浮在海面上进行石油钻井。由于钻井船经常处于漂浮状态,当遇到海上的风、浪、潮时,必然会发生倾斜、摇摆、平移和升降现象,因此钻井船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目前,海上钻井船的定位常用的是抛锚法,但该方法一般只适用于200m以内的水深,水再深时需用一种新的自动化定位方法。
半潜式钻井平台(SEMI)由坐底式平台发展而来,上部为工作甲板,下部为两个下船体,用支撑立柱连接。工作时下船体潜入水中,甲板处于水上安全高度,水线面积小,波浪影响小,稳定性好、自持力强、工作水深大,新发展的动力定位技术用于半潜式平台后,工作水深可达900-1200米。半潜式与自升式钻井平台相比,优点是工作水深大,移动灵活;缺点是投资大,维持费用高,需有一套复杂的水下器具,有效使用率低于自升式钻井平台。到目前为止,半潜式钻井平台已经经历了第一代到第六代的历程。据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有深水自升式钻井平台65艘,大部分工作在墨西哥湾和北海。其运营商主要为美国石油公司。
牵索塔式钻井平台得名于它支撑平台的结构如一桁架式的塔,该塔用对称布置的缆索将塔保持正浮状态。在平台上可进行通常的钻井与生产作业。原油一般是通过管线运输,在深水中可用近海装油设施进行输送。牵索塔式平台比导管架式平台、重力式平台更适合于深水海域作业,它的应用范围在200米~650米。
固定平台包括导管架式平台、混凝土重力式平台、深水顺应塔式平台等。钢质导管架式平台使用水深一般小于300米,通过打桩的方法固定于海底,它是目前海上油田使用广泛的一种平台。自1947年第一次被用在墨西哥湾6米水域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到1978年,其工作水深达到312米,目前世界上大于300米水深的导管架平台有7座。
混凝土重力式平台的底部通常是一个巨大的混凝土基础(沉箱),用三个或四个空心的混凝土立柱支撑着甲板结构,在平台底部的巨大基础中被分隔为许多圆筒型的贮油舱和压载舱,这种平台的重量可达数十万吨,正是依靠自身的巨大重量,平台直接置于海底。现在已有大约20座混凝土重力式平台用于北海。不过由于混凝土平台自重很大,对地基要求很高,使用受到限制。图中八角形处为直升机起降平台。
固定平台的钻井模块既可以放到固定平台上,也可以采用移动式平台,但是上部模块价格比较贵,一套要好几亿美元以上,所以一般都可以移植到移动式上面,一般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张力腿式钻井平台(TLP)是利用绷紧状态下的锚索产生的拉力与平台的剩余浮力相平衡的钻井平台或生产平台。
张力腿式钻井平台也是采用锚泊定位的,但与一般半潜式平台不同。其所用锚索绷紧成直线,不是悬垂曲线,钢索的下端与水底不是相切的,而是几乎垂直的。用的是桩锚(即打入水底的桩为锚)或重力式锚(重块)等,不是一般容易起放的抓锚。张力腿式平台的重力小于浮力,所相差的力量可依靠锚索向下的拉力来补偿,而且此拉力应大于由波浪产生的力,使锚索上经常有向下的拉力,起着绷紧平台的作用。张力腿式平台自1954年提出设想以来,迄今已有40年的历史。
作用于张力腿式钻井平台上的各种力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在重力方面会因载荷与压载水的改变而变化;浮力方面会因波浪峰谷的变化而增减;扰动力方面因风浪的扰动会在垂向与水平方向产生周期变化,所以张力腿的设计,必须周密考虑不同的载荷与海况。对于平台的水下构件,不论垂向或水平的,都会因波浪的波峰与波谷的作用而产生影响,因此如何选取水下构件的形状与尺度,使波浪扰动力的作用为最小,减小平台在波浪中的运动以及锚索上的周期性载荷,是张力腿式平台的研究课题之一。一般张力腿式平台的重心高、浮心低,非锚泊情况时要求初稳性高为正值,为此要求稳心半径大或水线面的惯性矩大,这样在平台发生严重事故时,仍能正浮于水面。要求达到此目的,就要把立柱设计得较粗,这样必然会使平台在波浪中的运动响应较大。也有一种把立柱设计得很细,虽然初稳性高可能出现负值,但在锚索拉力的作用下也是稳定的。这种平台在波浪中的运动响应较小,造价也可能低些,不过安全性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