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吴德兴 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公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等。曾任第三、四届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交通运输部交通科技英才、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交通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从事公路工程项目设计、科研工作30余年,主持和参与几十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尤其在公路隧道工程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开创性技术工作,在隧道工程支护技术、运营安全、防灾等造诣较深。
汪 波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交通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第四届中国公路隧道优秀工程师,担任国内外相关专业30余种期刊的审稿人。主要从事复杂及特殊地质条件下长大山岭隧道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参与了拉林铁路、川藏公路、滇中引水工程等重大工程的项目咨询与研究工作。获省部级奖7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获国家专利12项;合作中文专著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1篇入选“Ling跑者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D尖论文”。
孙 钧 同济大学资深荣誉一级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曾历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暨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内外若干知名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名誉/讲座教授(研究员)等。主持兴办了国内外“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学”专业,建立并开拓了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是国内外该子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岩土材料工程流变学、地下结构黏弹塑性理论、地下防护工程抗震抗爆动力学、 城市环境土工学和软科学(侧重人工智能科学)理论与方法在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子学科领域有深厚学术造诣。1996年入选英国大不列颠剑桥国际传纪中心世界名人录,2015年获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ISRM Fellow 2015 )荣誉称号。2100433B
本书以预应力锚杆(索)、让压锚杆(索)及多重防腐锚杆等新型岩石锚杆的研发及应用现状为基础,通过对当前我国地下工程中面临的如岩爆、大变形及腐蚀等各类复杂工程问题的支护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系统阐释了地下工程中以上述几种新型锚杆为核心构件的相关支护理论与成套工艺技术。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总结分析了我国地下工程的现状、发展趋势、面临的新问题及支护理念的发展变化,并对预应力、让压及防腐锚杆的研发与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第2章通过对地下工程建设中将长期面临的高地应力(岩爆、大变形)与腐蚀环境(结构耐久性)两类地层支护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当前支护现状的不足,指出了新型支护理念的应用推广与配套新型锚杆研发的迫切性;第3章从产品的构成与分类、性能测试、施工配套工艺等方面对几种新型锚杆进行了详细介绍;第4~8章结合不同工程案例,对几种新型锚杆的工艺试验与工程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以几类新型锚杆为纽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地下工程中新型锚固支护理论、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实践,可为国内外地下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供从事地下工程相关研究、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学习。
新型锚杆支护技术在沿空留巷中的应用
阐述了鸡西矿业集团东海矿在薄煤层开采过程中采用新型沿空留巷支护技术的应用效果,认为该技术不仅减少了大量维护费用,缩短了采面准备时间,保证了留巷质量,还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利推动了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步伐。
第1章 绪论
1.1 锚杆支护的技术优越性
1.2 国内外锚杆支护的发展现状
1.3 我国煤矿锚杆支护技术展望
第2章 巷道支护围岩分类方法
2.1 巷道支护围岩分类概述
2.2 煤巷围岩极限平衡区分类方法
2.3 围岩松动圈分类方法
2.4 软岩工程围岩分类
2100433B
全面介绍锚杆支护理论、设计方法,巷道掘进及支护的最新技术、监测方法等。
《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精)》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近15年来所取得的100余项与锚杆支护技术有关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与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
《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精)》既有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又有成套的实用技术,并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的应用实例。这些实例几乎涵盖了我国煤矿的各种煤巷类型,有很强的示范性。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