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建筑学名词》 (第二版)。 2100433B
生产原盐、加工盐及综合利用盐卤资源所生产产品的工厂。其生产范畴较广,如取海水、盐湖卤水或地下卤水在盐田内日晒成盐,或钻井汲取地下天然卤水或注水溶解地下岩盐得到的卤水用真空、热压、蒸发的工艺方法浓缩成盐等。
深圳市彩永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省盐城市佳华地毯厂盐城振阳地毯有限公司
没有这样的文件!
您好,xagcc的回答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您是在图形算量中的问题的话,是不需要考虑到钢筋的,只管画出构件即可,毕竟不是钢筋算量软件,它也没有办法输进去钢筋。所以只要根据图纸给出的构件我们画出来就可以计算...
工程造价外文翻译(有出处)
1 预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最终的预算和时间 摘 要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开发模型来预测公路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最后的预算和持续的 时间。 设计——测算收集告诉公路建设项目, 在发展预测模型之前找出影响项目最终的预算 和时间,研究内容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 (ANN)的原理。与预测结果提出的方法进行比较 , 其精度从当前方法基于挣值。 结果——根据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预算和时间,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原理方法获 得的预测结果比当前基于挣值法得到的结果更准确和稳定。 研究局限性 /意义——因素影响最终的预算和时间可能不同 ,如果应用于其他国家 ,由 于该项目数据收集的都是泰国的预测模型 ,因此 ,必须重新考虑更好的结果。 实际意义——这项研究为用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经理来预测项目最终的预算和时间 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为结果提供早期预算和进度延误的警告。 创意 /价值—— 用 ANN模型来预测最后的预
水电厂监控系统现地控制单元的防误输出处理
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 PLC)以其可靠性高、易于使用、维护简单、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现地控制单元(简称 LCU)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如果PLC 硬件损坏特别是开出模件损坏,将造成 LCU 装置的误输出,势必对电厂的运行设备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本文将介绍一种防止 PLC 开出模件误输出的技术及其应用。
野生动物和家畜都有舔食盐土的习性,这是获取身体所需食盐的最原始办法。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则依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所需食盐。漳县地处秦安大地湾、临洮马家窑、广河齐家坪三大新石器遗址包围的中心地带,且县内三岔东坪、学田坪、晋家坪亦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古迹和生产工具,这足以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漳县先民就收集和食用当地硝盐,盐井一带的先民在发现了露头的盐泉后,便自然从中取卤食用,并随需量的增加,不断将盐泉挖大挖深,这便是漳盐开发生产的前奏。到周朝时,人们食盐已相当讲究,当地先民在交通极端不便的奴隶社会,既没有条件到外地采购食盐,更没有放弃眼皮底下的盐泉而舍近求远到外地采购食盐的必要和理由,况且从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盐地而言,东到礼县盐关,北到宁夏灵武解池,西到内蒙古雅不赖和青海湖,南到四川绵阳射洪、三台及盐城自贡,在此范围内再无大的产盐地,距漳县最近的礼县也要100多公里,且其盐产量历史上仅为漳盐五分之一,质量远不如漳盐,其余产盐地均在千里以外,因此,在周朝时,漳县及周边先民主要食用漳盐,漳盐生产已初具规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并赐给岐山以西的土地,秦正式建立了国家。此后100多年间,为了扩大领地,秦与周边的西戎部落不断发生战争。公元前688年,秦国征服了邽戎和冀戎,设置了邽县(今天水市)和冀县(今甘谷县)。这是甘肃也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据《史记》记载:“秦穆公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经过40年征战,于公元前648年,秦穆公先后灭掉西戎20多国,势力扩展到甘肃中部的洮河流域,被后世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就在这40年中,漳县一带被秦国占领,发现了当地盐井生产上等食盐,为保证秦国权力机构及军队用盐,便在盐井镇设立县一级军事建置的“盐川寨”,这便是原《漳县志》中“盐井创自秦……”和一些史料中“先秦时在盐井设置盐川寨”等说法的由来,这里所说的“秦”应该。是指周朝诸侯国“秦国”,绝非战国后秦灭六国而建立的“秦朝”。这时,人们依靠露头的盐泉生产食盐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经过无数次地清淤和挖掘,盐泉便愈大愈深,于是,便逐渐形成了“盐井”。其发展轨迹与《中国井盐科技史》记载完全吻合。此后,漳盐一直在先秦及后来的秦朝统治阶级的监控下生产。
据《周礼、天官》记载:“祭祀共其苦,散盐,宾客共形盐,散盐,王之膳盖共饴盐,后及子孙亦如之。”这说明我们祖先早在周朝时食盐已相当讲究了,当时食盐的来源按西汉人注《周礼》云:“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唐代贾公彦在《周礼》注释中指出:“戎盐,即石盐是也。”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岩盐。 《周礼》所说的“饴盐”、“戎盐”既不是海盐,又不是湖盐,其“掘地以出之”,“于戎以取之”(《通典》卷十食货),虽未注明详细产地,但出于我国西部戎地盐卤矿床的露头,是毫无疑义的。
周朝时,戎族部落生活在陇山一带及渭河、泾河流域,春秋时在陇西及周边地区过着定居生活。漳县地处邽戎和冀戎以西、洮河以东的渭河上游,正是西戎部落居住的中心地带,所产食盐顺理成章地被西汉人称为“戎盐”,也就是《周礼》中被称之为“王之膳”的 “饴盐”,唐代人所说的“石盐”,现代人所说的“岩盐”。此时,漳盐与全国其他地方的食盐同步生产,其生产方式正是“掘地以出之,与戎以取之”。
到西汉初年,刘氏家族来到盐井镇,便依仗皇权霸占了“盐井”,垄断了盐业生产。从此,漳盐盐井“地向系刘姓私业”,由刘氏家族生产经营,盐井镇已成为河东地区的重要产盐地。到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实行盐业专卖,经历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历代朝廷都十分重视盐业生产。据《资志通鉴》记载:“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此时的漳县盐业随之盛极一时。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漳县沦陷于吐蕃,直到宋神宗熙宁年间,宋朝收复漳县,漳盐生产回落,远不及唐代以前。
元大德年间,一场罕见的泥石流将整个盐井镇毁掉,盐井被深深地埋在泥沙下面,刘氏家族无力开掘经营,他们在盐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的特权也到此为止,盐井镇的盐业生产又回到了先秦以前的水平,人们重新依靠渗出的盐泉生产,但卤水含盐量降低,并掺杂一些泥沙,质量和产量大大下降。直到明朝洪武年间,由当地65家浚井甃木,扩充办理,公举出“盐头”4人,代表65家负担盐税,漳盐生产不仅回到了元代以前的规模,而且在生产、经营、体制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盐井初具集体所有制性质。由此,《甘肃新通志·盐法》中有“原设灶户65名,每名盐锅1口,共锅65口”的记载。这65户浚井户,当时按《百家姓》的顺序领取卤水,而每个灶按姓氏取字,形成所谓“字头”。专门从事熬盐的烧盐工称“烧手”。烧手可以是灶户自己,也可以是雇用的。后来,一个灶户不只是一个盐灶,加之熬盐的工作烟熏火燎,非常辛苦,所以,大部分烧手都是专门雇用的。随着时代变迁,65家灶户中,有人将自己的特权——“字头”或典或卖,转让他人。典卖后该盐灶“字头”仍然存在。有些买主比较富有,完全雇用经营。根据《甘肃新通志》明盐法记载:“灵州盐课司、西和县盐井、漳县盐井洪武间岁办,西和县131530斤,漳县515670斤,灵州2867407斤;弘治间岁办,西和、漳县共3514607斤,万历6年岁办,12577668斤。”可见明代漳盐生产已达到了极其辉煌的程度。洪武年间,漳盐产量约为西和盐产量的5倍,若按此比例粗略计算,漳盐在弘治年间年产达到1400吨左右,万历年间曾达到过5000吨。到清朝后漳盐生产远不及明朝兴旺。尤其道光9年(公元1829年)漳县改降陇西分县,至民国2年(公元1913年)复为漳县,其间84年由县丞管理,此时,“漳县县丞原额盐课银1811两9钱6分7厘,现无从征收,绩增盐帖银10两”。到了连盐税都难以收缴的地步。清朝后期盐业专卖政策松动,贩卖食盐者增多,加之早在同治年间已由盐务局管理盐务,人们看到从事盐业有利可图,于是千方百计争取熬盐,盐务局有关人士也从中得到许多好处。但清朝社会动荡,战火纷飞,盐业没有得到发展,产量较明代大大下降。按当时的社会情况,灶户为县衙门及有关方面免费供给食盐,因而井规也照顾了有关方面利益。例如:每日从井中汲水,9桶为1班,春夏汲水10余班,秋冬增至18班,而在井上汲水者和将水送达灶户的抬水者(即抬绞手),都是明初浚井的65家成员。
据《甘肃新通志》盐法记载,“巩昌府属漳县漳河侧,有产盐井三孔……”。这三口井一是上井,在朱家河以东猫儿嘴下,现盐史馆内(原漳县盐厂院内),井口方形,长宽各3尺3寸(1.1米),原浚井深4丈6尺(15.3米),现深28米;二是下井,居朱家河以西(现盐井信用社院内),井口长方形,长3尺4寸(1.13米),宽2尺4寸5分(0.817米),深4丈7尺(15.7米);三是小井,在豆家坪、学田坪之间西南1公里的小井沟内,井口方形,长宽各2尺(0.66米),深1丈8尺7寸(6.23米)。上井1989年还在生产,直到平板锅盐厂建成后,有了新建的机井才停止生产,现成为盐史馆的文物古籍,作为漳县盐业的历史见证供人们游览参观;下井1959年夏天被朱家河洪水淤塞,同年冬由当时盐井公社综合厂浚井,办起该厂熬盐车间,1962年后停办,由盐井生产大队经营,前后办了几次队办盐厂,新的机井建成后,被井权所有单位漳县税务局封闭,1990年2月在封闭的井台上盖了铺面,(即现在的盐井信用社),此井已不复存在;小井生产到20世纪初期的清朝末年,由盐商胡彦廷出资,开掘出一个约6米多深的卤水井,以“胡盐商”的名义经营,后又租给当地农民,解放后,胡氏家族再未继承,“胡盐商”停办后,逐渐坍塌填平,但遗址仍存厂房围墙残垣,盐井已成小盐泉,尚有卤水渗出,20世纪60、70年代还有人舀水熬盐。在这些盐井未形成的先秦以前,人们只能依靠许多露头盐泉舀水熬盐,产量不大,只能供当地和附近先民食用。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战火连绵,割地赔款,致使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漳县盐业的发展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严重影响。清咸丰3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为获取赔款的收入,在全国进行了有关改革,盐井也由原来的“盐头”经办改为招商承办。从此“漳贵宝”停业,由靖远人霍北岳以盐商身份接办。招商承办后,原65家浚井户将抬绞的权利或典或赁,转让他人,由盐商出资雇用,逐渐改变了自明初以来的一整套制度。至于灶户,也是逐渐由65家将灶转让他人,每日还继续得到配给卤水,盐商还支给熬盐户所用器具,按规定收取成品盐。霍北岳接办一年多,接着由秦州(天水)人葛生成继续经办。以后由本地绅士王叔羽同韩宝甲合办。同治时,(公元1862年后)归韩姓独办。光绪7年(公元1884年),本县贡生刘永锡接替16年前韩商之子韩鸣凤与刘商分办。光绪21年(公元1896年,)由把总张克明经办。
同治9年(公元1870年),设立盐局,每块盐(10斤)抽取厘金30文资助军响,后增至100文。光绪33年(公元1907年),委员叶清泰倡导所谓“点滴归公”,每锅增交盐百斤,由盐商加给柴价120文,请示有关部门裁掉6处文学经费和文庙、武庙以及盐神庙春秋的祭盐,因加大灶户负担,民不堪命,停熬丰载。根据1910年“甘肃漳县盐课统捐分局宣统二年春季分报告分册”记载——
计开:旧管存宣统元年冬季分课厘等项库平银1014两4钱8分6厘。
新收:正月分,收盐觔课厘钱539串500文,收巩昌府保甲费钱41串500文,收照费钱41串500文,收加抽钱83串文,收支销项下扣获6分减平银3两6钱6分;
二月分,收盐觔课厘钱531串50文,收巩昌府保甲费钱40串850文,收照费钱40串850文,收加抽钱81串700文,收支销项下扣获6分减平银3两6钱6分;
三月分,收盐觔课厘钱664串40文,收巩昌府保甲费钱51串80文,收照费钱51串80文,收加抽钱102串160文,收支销项下扣获6分减平银3两6钱6分。以上共收钱2268串310文,照时估易库平银1708两9钱6分8厘6毫,又减平银11两9钱8分,总共库平银1719两9钱4分8厘6毫。
开除:正月分,支委员薪水银24两,支局费银 20两,支司事一名薪工银6两,支巡丁二名每名工食银4两共银8两,支火夫一名工食银3两;二月分:支委员薪水银24两,支局费银20两,支司事一名薪工银6两,支巡丁二名每名工食银4两共银8两,支火夫一名工食银3两;三月分,支委员薪水银24两,支局费银20两,支司事一名薪工银6两,支巡丁二名每名工食银4两共银8两,支火夫一名工食银3两,支解费银7两4分7厘5毫9丝。以 上共支库平银190两4分7厘5毫9丝。
实在:实解旧管项下各项银两及正月分课厘并减平库平银1492两4钱5分7毫1丝;实存二三两月课厘及减平银库平银1051两9钱3分6厘3毫。宣统二年七月。
可见,由于灶户负担过重,导致漳盐清朝末年生产再次落入低谷。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国家再度重视盐业生产。民国4年(公元1915年),改盐局为产盐局,管理井、灶、熬烧等事务。同时成立税局,抽取盐税;设司秤员、监秤员管理出售,缉私队巡查盐量。民国5年(公元1916年),产盐局鲍友伦征得上司同意,将井前的小池填平,“柯寨”的故规不复存在,盐井由产盐局经办,刘姓及65家烧户的一切特权也不复存在。民国9年(公元1920年),税官周甲元改变旧规章,要求每锅增收10斤盐,但未办到。民国11年(公元1922年)5月,税官张湛澄、产盐局丁步周发出通知改变规章,次年正月宣布盐井条例,定于正月初七实行新法。烧户因(新法)断绝了生路而群情愤怒喧哗,可见烧户已到了无法维持生产的地步。不久,本县绅士韩士杰等人认为“新法”妨碍国计民生,极力推行旧制。正月十三日,县长张鹗向灶户宣布照老规矩经办,并将此事向有关上级报告,经绅士联名要求,产盐局撤销了丁步周之职,税局停发张湛澄薪水一月,盐井仍旧归民所有,生产恢复正常。进入民国后,“字头”逐渐增多,本来在概念上统一的灶户与“字头”彻底分离,有的灶户可以用钱买或利用各种关系弄到好几个“字头”。“字头”仅仅成了在盐务局购买卤水的凭据。正是由于“字头”增多,到民国18年前后,将原来按《百家姓》顺序排列的“字头”,改用以《千字文》的顺序排列了。到1940年前后,盐井的字头已发展到600多个,而灶户仅200余户,其中,灶户组长胡良勤一家就有6个“字头”。“字头”与灶户分离后,灶户凭“字头”在产盐局买水牌,一个字头一次准卖一个水牌,一个牌子按“字头”顺序供一轮卤水,一轮卤水有上井水3桶,下井水1桶,计4桶。由于字头多,几天才能轮到一轮水,而具有多个“字头”的灶户每天都可以得到一轮以上的卤水,昼夜熬烧,甚至几个灶同时熬烧,得到较多的利润。而只有一个“字头”的灶户,只能烧烧停停,渗淡经营,维持生计。所以,国民党统治时期,盐井镇的一些富户与县上的官员争夺“字头”的斗争异常激烈复杂,产盐局局长也 随之成了一个大 “肥缺”。
民国时期,盐井归兰州盐务总局管理,称“三卤盐场漳县场务所 ”,场长直接由盐务总局委派。民国25年(公元1936年)派徐清翻(湖南人)管理。民国26年(公元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经过漳县,并在漳县休整期间,国民党的盐务机构瘫痪,盐业生产停顿,驻在盐井镇的红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及时派出人员,招集熬盐户,恢复了盐业生产,有效地解决了部队和有关地区群众的食盐之需,也补充了部队经费。民国29年(公元1940年),盐务总局又派俞清(皋兰人)包办。民国38年(公元1949年)派杨步瀛(甘谷人)管理,他采取“归仓”管理办法,即将各烧户所产的盐统一入库,统一销售。盐井自官办后,一直强制征收盐税,人民负担很重,盐业生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1949年8月13日,西北野战军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思茂率部解放漳县。从此,漳县盐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是年9月,县人民政府就积极组织恢复生产,并着手对原国民党时期的生产形式进行改造,对凭借财势多占购买卤水的富户进行限制,为贫困农民调济出了一部分卤水,还把323户个体熬盐户分编为21个小组,由各小组派代表,推选出以蔺兴中为主任、庞炳雄为副主任的盐务委员会,管理盐户,处理盐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并负责收缴盐税。
1958年,漳县并入武山县,是年10月成立了“地方国营武山县盐井盐厂”,结束了个体熬盐的历史。建厂后的第一年(1959年),尽管受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但仍生产食盐422吨。漳武分县后,漳县县政府于1962年元月在“盐井盐厂”的基础上,办起了“地方国营漳县盐厂”,成立党支部和厂务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和厂长均由党政部门直接委派,企业实行计划经济,由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漳县盐厂建立初期,继续延用传统的生产方式,首先用手摇辘辘从井内汲取卤水,注入锅内,用柴草作为燃料熬烧,大约烧熬8小时左右,耗柴200——250公斤,待大部分水份蒸发后,即熬出“漳盐”。不久,将原来的手摇辘辘汲水改为畜力“解放式”水车汲水,后又改用柴油机带动水车,但仍用铸铁小园锅熬盐,以柴草作燃料,因容量和热量所限,生产发展依然缓慢,年产食盐仅在268——651吨之间徘徊,年上缴税利3.8——7万元。1971年后,盐厂扩大生产规模,1973年改用电动潜水泵抽取卤水,以煤作燃料,电动鼓风机鼓风,铸铁小园锅也改成钢板大方锅,热量提高,容量增大,产量猛增,至1984年,平均年产食盐1300吨以上,为建厂初期的3.25倍。其中1981年高达2900吨,为建厂初期的7.25倍。但产品仍为“水盐”和“火盐”。
1985年,漳县盐厂率先实行承包经营,至1989年的5年内,食盐产量分别为1400吨、1852吨、2123吨、4000吨、5000吨,产值分别为24万元、322万元、36.8万元、69.6万元、87.2万元,实现税利分别为9.9万元、12.5万元、18.2万元、37万元、42.1万元。与承包前相比,产量、产值分别增长11%、45.8%、67.5%、214%、293%,税利分别增长13%、43.6%、109%、293%、378%。盐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产品上彻底淘汰了“火盐,”除冬季生产少量当地人习惯食用的“结盐”外,以生产面盐为主。
1989年,盐厂充分利用新钻机井优势,引进四川省自贡市平板锅制盐技术,投资105万元,扩建了3口平板锅制盐生产线,年产量在1989年的基础上增至7500吨,新工艺生产的食盐色白如雪、杂质减少,达到国家三级食盐标准。是年,全厂有正式工65人,厂区占地面积15065平方米,建筑面积5496平方米,矿井3口,载重汽车5辆,机械设备68台(件),固定资产原值147.5万元,净值131.19万元,成为漳县的骨干企业之一。至此,漳县盐厂建厂31年来,国家总投资120.5万元,累计生产原盐36213吨,产值达628.58万元,实现税利318.41万元,为漳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了较大贡献。1978年,被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1989年,授予“双文明先进企业”称号。
为了充分利用漳县得天独厚的盐矿资源,实现以盐业为龙头、以其他非金属矿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两翼的地方工业布局,县委、县政府决定筹建现代化真空精制盐厂。1987年4月,甘肃省经委以[1987]甘经财184号文件批复,决定筹建“甘肃真空盐厂”,规模为年产精制食盐(含NaCl98%以上)3—5万吨,年产芒硝(Na2SO4)4600吨,设计投资1140万元,年产值522万元,销售收入975.6万元,销售税金201万元,利润273.4万元。是年12月31日,审查批准了扩初设计方案。1988年2月,经省轻纺工业厅以甘轻纺基字(1988)11号文件批准建设资金2324万元,1988年10月18日破土动工。1990年7月,省计委甘计财(1990)402号文件批复,增配热电联产电站项目,修建1500千瓦热电站,设计投资344万元。至此,投资总额达2668万元。其资金来源为:省计委拨款350万元,省财政厅发展资金办公室借款400万元,省农委富县贷款600万元,省财政厅扶贫办借款344万元,省计委支边款870万元,县自筹资金104万元。
县上成立了筹建指挥部,由定西地区经济处副处长(原漳县主管工业的副县长)龚效遂任总指挥,县委副书记王兴祥、政府副县长陈世杰、县经委党总支书记陈美宇、县财政局副局长白守忠、县经委副主任郑成森、原漳县盐厂党支部 书记包士贤等6人任副总指挥。指挥部下设基建、财务、供应、工艺设备、矿区等5科和办公室,共抽调办事人员27人。
1992年元旦,“甘肃真空盐厂”建成,一次投料试产成功,标志着漳县盐厂生产走上了现代化水平。该厂位于县城西南角(原苗圃院内),厂区占地面积25599平方米,矿区11339平方米, 建筑面积12003平方米。建设分矿山、真空制盐、热电站3大项。施工单位9个,人员350人。土建工程由省建八公司805处承担;设备安装由省第二建筑安装公司二处承担;大型非标设备制作由核工业部417工厂承担;钛材设备由陕西省宝鸡市有色金属研究院承担加工;输卤及水管道工程由西北探矿机械厂安装公司承担;其他附属设施工程由县建一公司、二公司承担;矿区钻井工程由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地质一队和探矿三队(陇西)承担;矿区及制盐设计由四川省自贡市九大盐业集团公司设计处、四川省化工设计院、地质部第二地质大队等单位承担;热电站工程由轻工部西安设计院承担。建成后主要设施有蒸发厂房1座,面积2403平方米;盐仓1座,面积894平方米,可存盐3000吨;机修车间1座,面积 504 平方米;物资器材库1座,面积 504 平方米;综合楼1幢,面积2053.5平方米;容积750立方米的卤水池2个;高50米的烟囱1个;岩盐井8口,卤水井3口,总进尺2185米;共有机械设备850台(套),其中主要有四效蒸发罐1套,CN1.5 —24/S型1500KW抽汽凝汽式汽轮机1台,QF—J1.5—4汽轮发电机1台,SHL10—25/400—AⅡ型蒸汽锅炉2台。
甘肃真空盐厂建成后,成为西北最大的现代化井矿盐企业。其产量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 2000 年6个月生产精制碘盐、硒碘盐23825吨。因受国家生产计划和调拨计划的限制,不得不开开停停,进行间隙式生产。如果全年生产,则产量不仅可以达到3万吨,并且随着矿井溶腔的扩大,卤水浓度的增高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产量完全能够达到5万吨。
甘肃真空盐厂属省列扭补扶贫项目,原甘肃武阳制盐有限公司,位于甘肃省定西地区定西漳县碧盐路7号。总投资2668万元,占地面积68亩,总建筑面积11977平方米,设计生产规模为年产真空精制盐3万吨,粗芒硝4600吨。该厂现有在职职工三百余人,是西北最大的一家现代化井矿盐生产企业,是全国五十家定点食盐生产企业之一。 该厂自1992年元月投产以来,由于体制不顺,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使企业多年没有达产达标。投产以来的前8年共产盐10万吨,且质量一直不稳定,成本居高不下,生产举步维艰,亏损严重。为此,漳县县委和县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1999年12月与甘肃陇士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对真空盐厂进行了合作改制。 改制后的真空盐厂于2000年元月投资400余万元,聘请高级技术人才对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同时通过整章建制,精简机构,强化管理手段。严格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5%,经过国家卫生部等五部局、省质检局和省地病办等检测部门的检查验收,主要产品精制盐完全符合GB5461—2000食用盐标准。至2000年底,仅9个月就生产精制合格盐2.6万吨,日均产量达到100吨,实现了达产达标,吨盐成本较历史最高年下降151元,职工工资收入比原来有了显著提高。进入2001年,真空盐厂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改进工艺流程,强化职工敬业精神和业务技能的培养,狠抓节能降耗、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使产量和质量较2000年又有新的提高,成本有新的下降,月产量均在3000吨以上,产品合格率达97%以上。2002年生产精盐2.7万吨,同比增长8%,产值702万元,同比增长13.6%,实现增加值364万元,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5万元,同比增长25%。实现税金122万元,同比增长22%。 十年来,真空盐厂已累计上缴税金1100多万元,为漳县的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制后的真空盐厂广纳贤才,取人所长,正以崭新的资态迈向未来。
湖北省化工厂盐厂,井矿盐生产企业。位于应城市化工镇。前身是湖北省化工厂制盐车间,1971年11月建成投产,1981年1月与水采矿区合并成立盐厂。下设制盐、机电、水采三个车间。主要为总厂联碱生产线提供原料盐。20世纪80年代末年产原料盐约15万吨。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