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压电半主动振动控制--同步开关阻尼技术》简要地介绍了压电智能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必要性及其发展与应用现状,系统地阐述了压电同步开关阻尼(synchronized switch damping,SSD)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探索。其中,SSD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的机电耦合和能量转换模型、SSD振动控制效果的参数影响规律、提高SSD单模态与多模态半主动振动控制效果与鲁棒性的方法设计、负电容SSD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以及非对称SSD振动控制方法等内容是《压电半主动振动控制--同步开关阻尼技术》的重点。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智能材料与结构 2
1.2.1 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定义 2
1.2.2 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发展 3
1.3 基于压电智能结构的振动控制 3
1.3.1 被动控制方法 4
1.3.2 主动控制方法 7
1.3.3 半主动控制方法 10
1.4 本书内容和章节安排 12
1.5 参考文献 13
第2章 压电智能结构的建模 16
2.1 压电方程 16
2.1.1 压电功能元件的本构方程 16
2.1.2 特定力学条件下的压电方程 18
2.2 压电材料的机电耦合系数 19
2.3 压电梁的振动 21
2.3.1 压电梁的运动方程 21
2.3.2 压电梁的模态运动方程 26
2.4 压电板的振动 29
2.4.1 压电板的运动方程 29
2.4.2 压电板的模态运动方程 33
2.5 压电智能结构的基本特性 35
2.5.1 电学边界条件对压电结构刚度与固有频率的影响 35
2.5.2 结构机电耦合系数与机械品质因子 36
2.6 压电智能结构的状态空间模型 37
2.6.1 使用压电传感器的状态方程 37
2.6.2 使用位移传感器的状态方程 38
2.7 压电智能结构的振动响应 39
2.8 结构模型参数的实验测试方法 41
2.9 参考文献 42
第3章 同步开关阻尼半主动方法的控制原理 44
3.1 SSDS 控制方法[13, 14] 44
3.2 SSDI 控制方法[7, 14] 46
3.3 SSDV 控制方法[9, 14] 48
3.4 振动控制实验验证 50
3.4.1 实验装置 50
3.4.2 三种方法的控制效果比较 50
3.5 参考文献 53
第4章 自适应SSDV 半主动控制方法 54
4.1 改进的SSDV 技术[1] 54
4.2 基于位移梯度的自适应SSDV 方法[2] 55
4.3 基于LMS 算法的自适应SSDV 方法[4] 55
4.3.1 LMS 算法原理 56
4.3.2 LMS 算法在自适应SSDV 中的应用 57
4.4 振动控制实验验证 58
4.4.1 传统SSDV 的控制效果 58
4.4.2 改进的SSDV 的控制效果 59
4.4.3 基于位移梯度的自适应SSDV 的控制效果 59
4.4.4 基于LMS 算法的自适应SSDV 的控制效果 61
4.5 参考文献 63
第5章 任意开关切换下的能量转换 65
5.1 特定条件下切换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66
5.1.1 切换相位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66
5.1.2 切换频率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67
5.1.3 随机切换时的控制效果 73
5.2 一般条件下切换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11] 76
5.2.1 压电元件上切换电压的一般形式 76
5.2.2 简谐振动下的开关切换电压一般形式 79
5.2.3 切换频率对SSD 控制中能量转换的影响 82
5.2.4 切换频率对SSDI 控制效果的影响 86
5.2.5 切换频率对SSDV 控制效果的影响 88
5.3 参考文献 89
第6章 SSD 多模态振动控制方法 91
6.1 多模态系统的总机电转换能量 91
6.2 多模态开关控制方法 95
6.2.1 基于位移阈值的多模态开关控制方法 95
6.2.2 基于能量阈值的多模态开关控制方法 95
6.2.3 控制效果验证 96
6.3 不同频率比和幅值比对机电转换总能量的影响[15] 101
6.3.1 传统极值切换下的机电转换总能量 101
6.3.2 减少极值切换下的机电转换总能量 104
6.4 不同频率比和幅值比对每个模态转换能量的影响 107
6.4.1 每个模态的机电转换能量方程 107
6.4.2 传统开关下的每个模态的机电转换能量 109
6.4.3 改进开关下的每个模态的机电转换能量 110
6.5 参考文献 113
第7章 基于负电容的同步开关阻尼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 115
7.1 SSDNC 控制电路 115
7.2 SSDNC 控制原理 117
7.2.1 压电元件上电压的瞬态响应 117
7.2.2 初次开关切换前后压电元件上的电压 118
7.2.3 压电元件上电压的稳态响应 119
7.2.4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20
7.2.5 最优控制下的能量转换 120
7.2.6 最优控制下的控制效果 121
7.2.7 控制效果的实验验证 122
7.3 切换频率对控制效果影响 123
7.3.1 切换频率对电压的影响 124
7.3.2 切换频率对能量转换的影响 126
7.3.3 切换频率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130
7.4 参考文献 133
第8章 非对称同步开关阻尼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 135
8.1 非对称半主动振动控制电路[4] 135
8.2 非对称半主动振动控制原理 136
8.2.1 控制过程中的电压变化 136
8.2.2 电压非对称比例系数 142
8.3 非对称同步开关阻尼半主动振动控制实验验证[4] 144
8.3.1 控制电压 144
8.3.2 控制效果 146
8.4 参考文献 1482100433B
当大量的输出管脚在同一个时刻从高电平到低电平的切换或者从低电平到高电平的切换,会在相邻的管脚上引入噪声,这就是同步切换噪声。大量的输出管脚在同一时刻翻转会引起同步切换噪声 。目...
该书共分11章,主要描述了光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各种检测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参数、应用,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光电信号的数据与计算机接口,光电信号的变换和检测技术,光电信号变换形式和检测方...
同步开关噪声( Simultaneous SWITCH Noise,SSN)是指当器件处于开关状态,产生瞬间变化的电流(d//dt),在经过回流途径上存在的电感时,形成交流压降,从而引起噪声,所以也称...
超精密隔振平台主动振动控制系统设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柔性并联平台的动力学建模及主动振动控制
针对柔性并联机器人的结构振动及控制问题,提出在并联机器人的柔性构件上附加多组成对的压电换能器进行振动测量和主动振动控制的方法。首先,设计了基于直线超声电机驱动的3-PRR(P代表移动副,R代表转动副)柔性并联定位平台;其次,根据Hamilton方程和假设模态法,并考虑到每条支链中柔性杆终端的实际边界条件,分别建立了三条对称支链和移动平台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施加闭链约束方程,得到了3-PRR柔性并联平台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然后,为有效抑制振动,在柔性杆上安装多组成对的压电驱动器和传感器,从而使柔性杆具有智能结构的特性;最后,基于此模型,提出了采用PD反馈控制器和SRF应变率反馈(Strain rate feedback)控制器相结合的混合控制方法来进行轨迹跟踪与振动抑制,并给出了基于李雅普诺夫理论的稳定性证明。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多组压电换能器的混合控制方法可以使动平台在准确跟踪目标轨迹的同时,实现对柔性杆残余振动的快速抑制,进而提高定位平台的效率和精度,为后续的工程实验提供了理论支撑。
典型的RL串联分流电路如图《三种典型的压电分流电路》所示 ,通过把电阻(R)和电感(L)串联分流电路连接在压电式作动器上,可以产生阻尼来抑制结构振动。为了得到最优化的控制效果,分流电路的固有频率必须接近或等于所要控制模态的固有频率。由于这种控制方法是阻尼控制方法(没有引入额外的控制能量),所以其稳定性可以保证。由于压电分流阻尼方法具有不需要传感器以及功率放大器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简单、低价、易实现的结构振动和噪声控制方法,所以有众多学者对该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步开关,又名选相开关,是近年来最新发展的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使机械开关的接点准确地在需要的时刻闭合或断开。对于控制电容器的同步开关,就是要在开关接点两端电压为零的时刻闭合,从而实现电容器的无涌流投入,在电流为零的时刻断开,从而实现开关接点的无电弧分断。同步开关技术是传统的机械开关与现代电子技术的完美结合产物,使机械开关重新焕发青春,使机械开关在具有独特技术性能的同时,其高可靠性以及低损耗的特点得以充分显示出来。
同步开关不仅可用于投切电容器(如LXK系列低压智能选相开关就是专门为无功补偿装置中电容器投切设计的),对于任何需要同步操作的负荷设备都可以使用同步开关(例如为了消除投入空载变压器时的涌流,就可以使用同步开关,不过这时的投入策略与投入电容器时完全不同,需要在电压接近峰值时投入),因此,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同步开关是不能互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