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为害症状:凤仙花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渐向四周扩展为圆形病斑,大小2-5mm。后病斑中央呈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略隆起,一亡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从叶尖或叶缘侵入,致叶尖枯死,叶缘焦灼。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①及时清除病落叶。②必要时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为害症状:叶上病斑初为褪绿斑块,常为叶脉所限呈不规则形,后期变为黄褐色或褐色坏死斑;叶背可见白色霉状物,较厚密,严重时覆满全叶,致叶片枯焦,影响观赏。
发病特点:在南方,病菌以孢子囊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完成病害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期。在北方,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借水流或雨水溅射传播,孢子囊萌发后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开来。
流行动态:气温15-17℃、高湿或昼夜温差大、雾大露重、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易发病;夏秋阴雨连绵、雨日多、降雨量大发病重或大流行。
防治方法:①栽植凤仙花时,应注意选择地块,合理密植,精心养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②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为害症状:凤仙花根结线虫病是南、北方普遍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根部。线虫侵入侧根或须根后,形成很多大小不--的瘿瘤,初为黄白色,后变褐色,剖开瘿瘤内生梨状小线虫,即雌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茎细株矮,叶片由上而下渐变苍白色失绿,叶缘向背卷,皱缩枯萎,花苞黄枯或不开放。
发病特点:该虫多在土壤5-30cm处生存,常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可存活1-3年,翌春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主根内的雌虫,产出单细胞的卵,卵产下经几小时形成一龄幼虫,脱皮后孵出二龄幼虫,离开卵块的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尖,由根冠上方侵入定居在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使根形成巨型细胞或虫瘿,或称根结。在生长季节根结线虫的几个世代以对数增殖,发育到4龄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块,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在温室或塑料棚中单一种植几年后,导致寄主植物抗性衰退时,根结线虫可逐步成为优势种。南方根结线虫生存最适温度25-30℃,高于40℃、低于5℃都很少活动,55℃经10分钟致死。
流行动态:田间土壤湿度是影响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条件。土壤湿度适合凤仙花生长,也适于根结线虫活动,雨季有利于孵化和侵染,但在干燥或过湿土壤中,其活动受到抑制。其为害砂土中常较粘土重,适宜土壤pH4-8。
防治方法:①加强检疫,防止有病苗的传人、传出,以免该病扩展、蔓延。②播种育苗或盆栽定植时,注意选用无病土。③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温季节翻晒2-3次,司消灭大量病原线虫。④用药剂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环状沟,每盆施人滴滴混剂5-10mL原液,马上覆土压平,熏蒸半个月后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剂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铁灭克颗粒剂,每平方米埋药1-3g,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浇灌150-250mL药液。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和花。叶片染病菌丝体生在叶两面,形成白色放射状圆形毡状斑片,后来相互融合形成大片,病斑上布满白粉。秋末,病部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囊壳。茎、花染病产生与叶片类似的症状。近年该病发生普遍,5-9月均可发生,受害严重的造成植株衰弱,叶片变黄提早枯死。
发病特点: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残枯枝叶中越冬,翌年夏季产生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雨飞散传播,侵染叶片。发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动态:气温适宜,空气潮湿时,病菌大量繁殖。该病包头7-9月发生、河南5-6月及10-11月发生,浙江多发生在9-10月间。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秋季搜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②精心养护,凤仙花属长日照花卉,每天日照时间12小时以-上,有利于形成花芽,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增强抗病力。③发病初期喷洒5%多硫化钡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凤仙花的播种一般在3月至4月进行,如果是在“国庆节”观花,则在6月至7月播种。
准备好播种用土,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喷水保湿,然后放在无直射阳光处,注意浇水,勿使土壤干燥,浇水时不要将种子冲出来。
约过7天至10天,种子陆续发芽出苗,应避免烈日暴晒,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凤仙花小过于拥挤时进行间苗,使其茁壮生长。
当小苗长出3片至4片真叶时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宿土,栽后放在阴凉处进行缓苗。缓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处养护,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经过50天至60天,凤仙花就会绽放出娇美的花朵。
该种极易成活,民间栽培非常普遍。明代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组织编写的《救荒本草》中收录凤仙花曾云“人家园圃多种,今处处有之”。《广群芳谱》中亦云“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随时可再种。即冬月严寒,种之火炕,亦生苗”。其果实很特别,成熟果实稍遇外力便弹裂开来。喷洒出去的种子,散落于周围,第二年就会长出一颗一颗的凤仙花,以此“扩充地盘”延续后代。
产中国吉林(长白山)、辽宁(庄河、宽甸、桓仁等)、山东(蒙山)。生于山沟溪流旁,海拔1050米。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一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通常带淡红色,上部小枝和总花梗被红紫色腺毛。
叶互生或在茎顶部近轮生,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稀宽披针形,长3-13厘米,宽3-7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稀钝圆,边缘具锐锯齿,齿端具小尖,侧脉7-8对,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沿脉被多细胞毛;叶柄长4-4.5厘米,上部叶渐小,近无柄,基部稍钝。
总花梗生于上部叶腋,斜上,长4-10厘米,具4-10花;花梗细,长1-2厘米,基部具苞片;苞片卵状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5毫米。花大,淡紫色或紫红色,具紫色斑点,长3-4厘米;侧生萼片2,宽卵形,暗紫红色,长7-10毫米,宽5-6毫米,顶端尖;旗瓣卵状方形,直径约12毫米,顶端具小尖,背面中肋具龙骨状突起,翼瓣具柄,长约2厘米,2裂,基部裂片卵状长圆形,上部裂片长圆状斧形,背部具明显的小耳;唇瓣钟状漏斗形,长达2.5-3厘米,口部斜上,宽15-1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长1.5厘米向内卷曲的距,内面具暗紫色斑点。花丝线形,长3-4毫米,花药卵形,顶端钝。
子房纺锤形,直立,蒴果纺锤状,长1-1.8厘米。喙尖。种子少数,椭圆形,长4毫米,褐色,具小瘤状突起。花期8-9月。
该种与东北凤仙花 I. furcillata Hemsl. 很相似且常易混淆。但以花大,紫红色,长3-4厘米;唇瓣具暗紫红色斑点,具粗大卷曲的距,与后者不难区别。该种还有另一白花变型:白花野风仙花I. pallescens (Honda) Hara 花白色,仅唇瓣内侧具紫色斑点与原变种相区别。产中国辽宁(桓仁)。日本也有。
药用来源:为凤仙花科植物野凤仙花的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该植物的块根(霸王七)亦供药用。
性味:《陆川本莩》:"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解毒敛疮。主恶疮溃疡
各家论述:《陆川本草》:清凉,解毒,去腐。治恶疮溃疡。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化学成份:全草含大波菊甙(cosmosi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金圣草(黄)素(chrysoeriol),金圣草素-7-葡萄糖甙(chrysoeriol-7-glucoside)。
施用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以金华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污泥堆肥对凤仙花生长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不同处理与对照相比,污泥堆肥60%+园土20%+炉渣20%,施用效果最好。污泥土地利用提高了土壤中N、P及有机质含量,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中Cd元素的含量,土壤Pb、Cu、Zn含量变化甚微。
铜-锌复合胁迫对凤仙花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为了探明重金属Cu-Zn处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选用凤仙花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Zn处理对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40 mg/L低浓度处理时,Cu-Zn处理对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仍低于对照处理;而在40~320 mg/L高浓度处理时,随着Cu-Zn处理浓度的增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率呈下降趋势。Cu-Zn处理对凤仙花幼苗的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效应,当Cu-Zn处理浓度为40 mg/L时,呈现出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效应逐渐增强。Cu-Zn处理对凤仙花幼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芽生长的抑制作用。Cu-Zn处理下凤仙花幼苗的根系活力受到显著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