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阴石蕨,骨碎补科,阴石蕨属,属于多年生草本,生长于溪边岩石上或树上。可药用。
异名:草石蚕(《本草拾遗》),石蚕(《本草图经》),石奇蛇(《生草药性备要》),石祁蛇(《岭南采药录》),白伸筋、石伸筋(《江西民间草药》),白毛岩蚕、岩蚕(《浙江民间草药》),老鼠尾(《泉州本草》),土知母、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闽东本草》),上核树、骨蛇药、马骝尾、筋碎补(《广西药植名录》),白毛蛇(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白毛骨碎补(《福建中草药》),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根茎呈长条状,扭曲,有时分枝,长5~25厘米不等,直径约3~9毫米。表面密被膜质鳞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须状根,并具少数除去叶柄及须根后的痕迹。质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或绿色,可见点状维管束,排列成一环。气微,味淡。
【异名】草石蚕(《本草拾遗》),石蚕(《本草图经》),石奇蛇(《生草药性备要》),石祁蛇(《岭南采药录》),白伸筋、石伸筋(《江西民间草药》),白毛岩蚕、岩蚕(《浙江民间草药》),老鼠尾(《泉州本草》),土知母、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闽东本草》),上核树、骨蛇药、马骝尾、筋碎补(《广西药植名录》),白毛蛇(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白毛骨碎补(《福建中草药》),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生态环境】生于溪边岩石上或树上。
【资源分布】产浙江(普陀山)、江西(龙南、寻乌)、福建(龙岩、连城、南靖)、台湾、广东(高要、惠阳、增城、新丰、乐昌、大埔、饶平、珠江口沿海岛屿)、海南(白沙、保亭、陵水、琼中、乐东)、广西(瑶山、武鸣)、四川(峨眉山、屏山)。也分布于日本、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至东非的马达加斯加。模式标本产地:日本南部。
【药用部位】根茎或全草。
【采集】全年可采,采后除去叶及须根,晒干。或鲜用。
【药材】根茎呈长条状,扭曲,有时分枝,长5~25厘米不等,直径约3~9毫米。表面密被膜质鳞片,灰白色至灰褐色,散生深棕色须状根,并具少数除去叶柄及须根后的痕迹。质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或绿色,可见点状维管束,排列成一环。气微,味淡。
【性味】甘淡,凉。
①《浙江民间草药》:“根茎,性凉,味酸辛。”
②《泉州本草》:“根茎,味淡,性平,有小毒。”
③《闽东本草》:“根茎,性凉,味甘淡,无毒。”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治风湿痹痛,湿热黄疸,咳嗽,哮喘,肺痈,乳痈,牙龈肿痛,白喉,淋病,带下,蛇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末或浸酒。外用 :捣敷。
【宜忌】
①《泉州本草》:”因虚劳引致瘫痪者不可用。“
②《闽东本草》:”脏寒者忌用,多服令人泻。“
①《本草拾遗》:“根: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②《本草图经》:“根: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堪单用,捣筛取末,酒温服之。”
③《生草药性备要》:“根茎:祛风除湿。浸酒捽筋骨。”
④《岭南采药录》:“根:煅灰,沸水冲服。治哮喘,气痛,肚痛;为末治蛇疮。”
⑤《江西民间草药》:“根茎:治妇人黄白带,湿热黄疸,手脚拘挛骨节痛。”
⑥《浙江民间草药》:“根茎:善治风痹,止吐血。”
⑦《泉州本草》:“全草:驱风镇痉,退风湿热,止痛解毒。治中风口眼㖞斜,瘫痪,风湿性疼痛。”
⑧《闽东本草》:“根茎:治喉蛾,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淋病;外敷手足脱臼。”
⑨《广西药植名录》:“根茎:治跌打,咳嗽,黄病,小儿疳积。”
⑩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祛风散湿,凉血利尿。治破伤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劳损,血尿。”
⑾《福建中草药》:“根茎:清热凉血,除湿通淋。治肺痈,乳痈,淋浊,便血,带状疱疹。”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2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2-3毫米,密被白棕色狭鳞片;鳞片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1毫米,红棕色,伏生,盾状着生。叶远生;柄长5-12厘米,棕色或棕禾秆色,疏被鳞片,老则近光滑;叶片三角状卵形,长5-10厘米,基部宽3-5厘米,上部伸长,向先端渐尖,二回羽状深裂;羽片6-10对,无柄,以狭翅相连,基部一对最大,长2-4厘米,宽1-2厘米,近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钝头,基部楔形,两侧不对称,下延,常略向上弯弓,上部常为钝齿牙状,下部深裂,裂片3-5对,基部下侧一片最长,约1-1. 5厘米,椭圆形,圆钝头,略斜向下,全缘或浅裂;从第二对羽片向上渐缩短,椭圆披针形,斜展或斜向上,边缘浅裂或具不明显的疏缺裂。叶脉上面不见,下面粗而明显,褐棕色或深棕色,羽状。叶革质,干后褐色,两面均光滑或下面沿叶轴偶有少数棕色鳞片。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通常仅于羽片上部有3-5对;囊群盖半圆形,棕色,全缘,质厚,基部着生。孢子期5~11月。
一般放置在室内明亮散射光处培养,不能受强光直射,但也不能放在阴暗处培养。生长适温为15~25℃,冬季在10℃以上能安全越冬。 虽然耐旱,但仍需充足的水分,且不宜过湿或过干,要保持盆土经常湿润。夏季每天...
肾蕨,学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又名:圆羊齿、篦子草、凤凰蛋、蜈蚣草、石黄皮...
巢蕨(Neottopteris nidus ),亦称鸟巢蕨、山苏花 ,其叶辐射状环生于根状短茎周围,中空如鸟巢,故名。植株高100-120厘米。叶阔披针形,革质,两面滑润,锐尖头或渐尖头,向基部渐狭而...
① 治中风口眼㖞斜、瘫痪及气血虚弱、头痛头眩:阴石蕨干全草为末。每次一钱,泡酒服。(《泉州本草》)
② 治风湿性关节酸痛或腰背风湿痛:”阴石蕨干全草四两。浸酒一斤,频服。(《泉州本草》)
③ 治腰肌劳损、关节酸痛:阴石蕨根茎三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 治扭伤:阴石蕨鲜根茎去毛,捣烂,敷伤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 治肺痈:鲜阴石蕨根茎一至二两。水煎,调冰糖服。(《福建中草药》)
⑥ 治乳痈:鲜阴石蕨根茎适量,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⑦ 治带状疱疹:鲜阴石蕨根茎,捣烂绞汁,调雄黄末少许,搽抹患处。(《福建中草药》)
⑧ 治风火牙痛,扁桃体炎:阴石蕨根三至五钱。水煎服。(《实用中草药》)
⑨ 治牙龈肿痛:阴石蕨根茎三至五钱(鲜者倍用)。煎汤去渣,同鸡蛋煮服。(《闽东本草》)
⑩ 治咯血、荨麻疹:阴石蕨根茎三两。水煎,加白糖适量,早晚空腹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观察蕨类生活史的好材料——铁线蕨
铁线蕨分布广泛,容易培养,是观察蕨类生活史的好材料。将经过低温处理(4℃)的铁线蕨成熟孢子接种到培养基上,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45 d左右,孢子萌发后长成配子体,培养60 d左右,颈卵器内的受精卵萌发长出幼孢子体。将铁线蕨孢子接种到花盆内的土壤上,在室内培养2~3个月长成配子体,培养4~5个月长出幼孢子体。将培养基上的幼孢子体移栽到花盆土壤中可在室内长期培养,四季常青,孢子囊陆续分化、成熟。
前言
彩色图片:新优花卉品种介绍
1. 松叶蕨
2. 卷柏
3. 翠云草
4. 福建观音座莲
5. 华南紫萁
6. 海金沙
7. 圆盖阴石蕨
8. 凤尾蕨
9. 肾蕨
10. 银粉背蕨
11. 荷叶铁线蕨
12. 萝卜蕨
13. 对开蕨
14. 鸟巢蕨
15. 乌毛蕨
16. 桫椤
17. 贯众
18. 扇蕨
19. 二歧鹿角蕨
20. 金毛狗
21. 南美苏铁
22. 异叶南洋杉
23. 枷罗木
24. 西瓜皮椒草
25. 琴叶榕
26. 垂叶榕
27. 镜面草
28. 冷水花
29. 马兜铃
30. 生石花
31. 王莲
32. 冰凉花
33. 天女花
34. 含笑
35. 夏蜡梅
36. 东方罂粟
37. 猪笼草
38. 玉石景天
39. 玉米景天
40. 落地生根
41. 虎耳草
42. 海桐
43. 红花*
44. 含羞草
45. 舞草
46. 刺桐
47. 佛手
48. 狗尾红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种名 | 白花酸藤果 |
拉丁学名 | Embelia ribes Burm. F. |
科名 | 紫金牛科 |
采集时间 | 2010年11月21日 |
采集地点 | 广西靖西县武平乡安本村 |
采集人 | 吴磊、黄俞淞、朱运喜 |
采集样品类型 | 果实、 |
引种材料类型 | 种子、 |
生活型 | 木质藤木、 |
生态环境 | 山谷、疏林、 |
阴闭度 | 25% |
土壤 | 沙地 |
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 | 亚热带人工八角林,八角、杉木、阴石蕨、慈姑、华南谷精草 |
果实颜色 | 红 |
种子颜色 | 褐 |
果期 | 10-11 |
平均鲜重(kg/m2) | 0.25kg/株 |
平均干重(kg/m2) | 0.23kg/株 |
单位面积株数估算(株/ha) | 7 |
分布 | 少见、 |
单位面积产量 | 1kg/ha |
地区蕴藏量评估 | 较少 |
标本鉴定人 | 吴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