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紧扣“两会”热点,透视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秦晖、陶然、张曙光、李昌平、陈昌华、刘煜辉、陆磊、胡祖六、盛洪……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年度建言书。
反思中国模式,寻找改革途径;分析当前焦点问题,厘清社会和未来发展迷局!
《以利为利:求索住房与土地财政之路》关注住房、土地、户籍改革等焦点、热点话题。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正在经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城市化过程。
从1995年到2007年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城市化率从29%迅速增加到45%,但目前具有城市户口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这么大的差距意味着,现有户籍制度下许多人并没有得到城市户口,仍然处在无法实现永久迁移的“半城市化”状态。
虽然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宣称已经进行了各种类型的户籍制度改革,但如果仔细考察这些改革,就可以发现中国的户籍制度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除了主要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没有真正放开外,跨省区的户籍制度改革更是困难重重。
从承包制开始的那一天起,农村的土地流转就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土地流转,受承包期短的限制,土地流转一般在村组内农户之间或亲戚朋友之间进行,流转费为200~300斤/亩谷子或玉米。
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不少农民种地亏本,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各地政府为了禁止农民撂荒,普遍向撂荒农民加征100元/亩左右的撂荒费。于是出现了两种形式的流转:一种是亏本转包,另一种是承包农户为逃避沉重的负担,将承包地一撂了之。
在提高刚性支出背景下,地方政府具有持续“开源”的内在冲动——信贷和土地成为筹资的两大模式。
于是,我们观察到一种土地与信贷循环往复的交易流,通过土地,财政和金融再度实现相互捆绑,成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圣经,并把房地产彻底改造为一种金融资产,所谓“大金融板块”。
一旦出现土地财政,且地方财政支出刚性,则房地产价格泡沫化,决策当局等于骑上了老虎背,只能随其狂奔而骑虎难下。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还在于设计某种机制,促使地方摆脱土地财政。
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你好,在很多地方都是没有土地证的,可以个人去办理的,不过我我建议您最好拿着房产证和产权人的身份证和产权人一起去当地房管局调查你住房的产权登记,也可以带着你的疑问去问房管局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提供的信息太简单,为获得准确答案,请直接咨询房产局或土地局。
土地财政与财政可持续性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开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增加了地方政府支出事项,同时也降低了地方财政在全国财政中的比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土地财政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也使地方财政不可持续性增加。未来应从理顺地方财权与事权等几个方面解决其不可持续性问题。
论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调控
最近几年,房价暴涨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它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尽管政府为此不断出台调控政策,但效果有限。而房价暴涨与土地财政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多角度分析了房地产宏观调控不力的原因,特别是财政体制及土地财政方面的问题,并提出逐步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增强房地产调控效力方面的政策建议。
从8月中旬开始,国家审计署掀起全国首次土地财政大审计,直击土地出让金收支、土地征收、储备、供应等领域,而高达15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将成为严格审查对象。其中,土地领域的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也将在两个月后的审计报告中披露(8月23日 新华网)。
此前,中央巡视组在巡视的21个省份中,发现20个省份存在房地产腐败现象,占比高达95%,而19名省部级官员在中央巡视组进驻后落马,其中不少高官落马与房地产业密不可分,土地领域为腐败重灾区。
从目前情况看,地方卖地财政不但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税收的三大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地方官员腐败寻租的重要渠道。卖地收入账本成为藏污纳垢之处。
据介绍,要从2008年开始审计。高达15万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背后,一边是充实了地方的小金库,填满了一些有权腐败官员的腰包,另一方面是被疯狂推高的土地价格导致的高房价榨干了房奴们的血汗钱,掏空了几代人的积蓄,使得多少人失去住有所居的基本生存权。
多年来,无论从土地价格无节制被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特别是国有房企联手推高,不断创出“地王”看,还是从中央巡视组发现的卖地腐败严重程度看,对地方土地财政进行一次底朝天式审计,将其老底彻底揭露出来,将存在的问题彻底审计出来,通过审计挖出更多腐败线索,特别是查处地方官员与开发商相互勾结推高地价、中饱私囊的严重腐败问题,已经显得非常必要。
土地审计首掀地方桌底下账,不少官员晚上睡不着觉。更加佐证了其中腐败问题的严重程度,也说明全面审计土地财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还土地交易市场一片洁净的天空,不仅仅是降低高房价的釜底抽薪之举,而且土地作为经济生产中的重要要素,也是确保市场经济要素配置合理、公平、阳光的大问题。
过去十年来,也曾经对土地买卖交易情况进行过各种形式的审计检查清查等,但都几乎是雷声大雨点稀,最后不了了之。使得官商勾结的腐败腐败分子一次次侥幸逃脱,令广大百姓一次次失望,政府公信力每况愈下。不过,现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从土地市场领域中落马的贪官一个接一个,再想侥幸漏网可能性不大了。一些官员晚上怎能睡着觉呢?
这次对土地财政审计,除了重点审计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情况外,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从审计土地出让金专款专用的节点切入,顺藤摸瓜查出发现其他问题线索。重点应该放在官员在土地交易环节隐藏很深的腐败问题。特别是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存在的严重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腐败问题。比如:一些政府为了抬高区域地块的价值,表面上会以高地价成交,通过暗箱操作,将土地卖给事先约定好的开发商之后,再返还部分土地款。再比如:要紧盯地方官员直接插手土地招拍挂市场,只要有官员插手必有腐败问题。又比如:开发商拿到土地后,违背原先规划增加容积率、改变土地性质如将住宅用地成功改为商业用地或者将商业用地变为住宅用地等。这里面必定有权钱交易的腐败问题。同时,土地出让后违背开发期限限制,被收回后对开发商的各种罚没款是否兑现,如果存在拖延未兑现情况,一定要列为这次审计重点。
这次审计的重点对象是国土和规划部门,这两个部门手里直接掌管着土地出让和规划大权,是问题导向原则的重点,也是最易发生权钱交易腐败的重点环节。同时,开发商和金融部门包括银行和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应该顺藤摸瓜发现一些腐败问题线索。
这轮土地财政审计风暴,是对高房价的又一重拳。这几年土地财政泛滥,地王频现,官商勾结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官商勾结中发生的腐败寻租成本是畸高的。从审计入手对土地财政中的官商勾结出重拳打击,彻底打掉土地交易中的畸高腐败成本,土地交易成本必将大大降低,从而使得住房成本大大降低,最终房价必降。
因此,强力推进房地产领域反腐败对降低高房价有奇兵奇效之作用。
对“土地财政”依赖比较严重的应该是中部不发达城市和沿海还没有形成产业支撑的开发区,欠发达城市和新兴地区由于没有相关产业作为支撑,“土地财政”必然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土地财政”的形成与我国土地出让制度有关。土地都是通过买断的方式使用几十年,这造成地方政府官员乐于寅吃卯粮、竭泽而渔,根本不考虑下一任政府官员如何解决财政收入的问题。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可谓利弊互见。
在中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大体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这十几年,中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其奥秘就在城市政府通过经营土地,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农民进城务工。其正面效应不容否定。
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
第一,土地财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本世纪初,就有财政专家研究提出,当时中国政府的各种收入加起来,已占GDP的30%以上,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政府收入占GDP比重过高,一方面导致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抑制了社会投资。虽然中央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但迄今并未根本改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土地收入大多集中用于城市,城乡差距和和地区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加扩大了。
第二,政府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政府掌握的大量资金投向哪里,对产业结构的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多年来,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主要投向城市建设,刺激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大繁荣,带动了建材、民用电器、民用五金、民用化工等产业的发展,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条产业链基本处于低端,过度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社会资源,与中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方针背道而驰。
第三,更不能忽视的是资源、资金的严重浪费 。土地出让收入由本级政府“自收自支”,长期缺乏收支规范与监督机制。近些年来,各地搞了不少“楼、堂、馆、所”和“政绩工程”,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老百姓深恶痛绝。在此过程中,少数党政干部财大气粗,挥金如土,为所欲为;同时“土地寻租”活动愈演愈烈,公款化为个人“灰色收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公众反应强烈。
第四,土地财政机制不改变,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只能流于空谈。同时,土地财政使地方政府的收入过分依赖房地产开发商。而在中国现实中,由于集体土地不能开发房地产,现有的开发商其实处于天然垄断地位,这使其有可能大肆抬高房价,广大中低收入市民的住房问题,很难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