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雨水径流量增大,将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时储存在调蓄池中,待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水排出,以削减洪峰流量,降低下游雨水干管的管径,提高区域的排水标准和防洪能力,减少内涝灾害。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雨水收集设施,主要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留池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达到既能规避雨水洪峰,提高雨水利用率,又能控制初期雨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有些城镇地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物或分流制排水系统排放的初期雨水已成为较高的溢流污染或初期雨水暂时储存在调蓄池中,待降雨结束后,再将储存的雨污水通过污水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达到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体水质的目的。雨水利用工程中,为满足雨水利用的要求而设置调蓄池储存雨水,储存的雨水净化后可综合利用。对需要控制面源污染、削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防止地面积水或需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城镇,宜设置雨水调蓄池。其典型合流制调蓄池工作原理见图1。
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雨水收集设施,占地面积大,一般可建造于城市广场、绿地、停车场等公共区域的下方,主要作用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 ,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既能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又能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雨水中的颗粒杂质易于在调蓄池中沉积,人工清理难度大,可以采用冲洗门等拦蓄自冲洗装置进行清理。
4.14 雨水调蓄池
4.14.1 需要控制面源污染、削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防治地面积水、提高雨水利用程度时,宜设置雨水调蓄池。
4.14.2 雨水调蓄池的设置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
4.14.3 雨水调蓄池的位置,应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管网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综合考虑后确定。
4.14.4 用于控制面源污染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V=3600ti(n-n0)Qdrβ (4.14.4)
式中:V--调蓄池有效容积(m);
ti--调蓄池进水时间(h),宜采用0.5h~1h,当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水水质在单次降雨事件中无明显初期效应时,宜取上限;反之,可取下限;
n--调蓄池运行期间的截流倍数,由要求的污染负荷目标削减率、当地截流倍数和截流量占降雨量比例之间的关系求得;
n0--系统原截流倍数;
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m/s);
β--调蓄池容积计算安全系数,可取1.1~1.5。
4.14.5 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V=[-(0.65/n+b/t·0.5/(n+0.2)+1.10)lg(α+0.3)+0.215/n]·Q·t (4.14.5)
式中:V--调蓄池有效容积(m);
α--脱过系数,取值为调蓄池下游设计流量和上游设计流量之比;
Q--调蓄池上游设计流量Q(m/min);
b、n--暴雨强度公式参数;
t--降雨历时(min),根据式(3.2.5)计算。其中,m=1。
4.14.6 用于提高雨水利用程度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应根据降雨特征、用水需求和经济效益等确定。
4.14.7 雨水调蓄池的放空时间,可按下式计算:
to=V/3600Q'η (4.14.7)
式中:to--放空时间(h);
V--调蓄池有效容积((m);
Q'--下游排水管道或设施的受纳能力(m/s);
η--排放效率,一般可取0.3~0.9。
4.14.8 雨水调蓄池应设置清洗、排气和除臭等附属设施和检修通道。
上游流量即为地块的雨水量
就按成品价计入就好
外形尺寸,加工作面,加放坡,按深度,倒棱台体积计算。
调蓄池既可是专用人工构筑物如地上蓄水池、地下混凝土池,也可是天然场所或已有设施如河道、池塘、人工湖、景观水池等。而由于调蓄池一般占地较大,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或天然场所建设雨水调蓄池,可降低建设费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地形、地貌等条件,结合停车场、运动场、公园等建设集水调蓄、防洪、城市景观、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多功能调蓄池。根据调蓄池与管线的关系,调蓄类型可分为在线调蓄和离线调蓄。按溢流方式可分为池前溢流和池上溢流。如图2所示,图2(a)为储存池上设有溢流的在线储存;图2(b)为储存池入口前设有溢流的在线储存;图2(c)为储存池上设有溢流的离线储存;图2(d)为储存池入口前设有溢流的离线储存。
雨水调蓄池的位置,应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管网布置、溢流管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综合考虑后确定。根据调蓄池在排水系统中的位置,其可分为末端调蓄池和中间调蓄池。末端调蓄池位于排水系统的末端,主要用于城镇面源污染控制。中间调蓄池位于一个排水系统的起端或中间位置,可用于削减洪峰流量和提高雨水利用程度。当用于削减洪峰流量时,调蓄池一般设置于系统干管之前,以减少排水系统达标改造工程量;当用于雨水利用储存时,调蓄池应靠近用水量较大的地方,以减少雨水利用管渠的工程量。
调蓄池主要是在暴雨期间可收集部分初期雨水,当暴雨停止后,该部分雨水再输送至排水管网、泵站或者污水处理厂。概括而言,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池的主要作用是截流初期雨水,提高合流制系统的截流倍数,使调蓄之后的管道和泵站可以采用较小的设计流量。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调蓄池的容积可通过计算入流流量和出流流量的差异进行估算,计算式为:
式中 V—调蓄池容积;
t—从调蓄池开始进水至充满的时间;
t0—调蓄时间;
Qin—入流流量;
Qout—出流流量;
基于数学模型的调蓄池计算方法,需首先得到流量过程线或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如果拟建调蓄池的地点有多年实测流量过程资料,可用某种选样方法,每年选出几次较大的流量过程,分别经过调蓄计算获得所需的容积V1,V2…Vn,再用频率分析方法求出设计容积Vp值。但一般情况下要获得多年实测流量资料是很困难的,因此可利用多年雨量资料,由降雨径流模型模拟出多年流量资料,再用上述方法求出Vp。美国调蓄池的计算是以此为基础通过SWMM模型和管网水力模型计算调蓄池容积。 2100433B
雨水调蓄池设计
Stormwater Management Pond Design Steps: 1. Feasibility study: Hydrology - Dry pond or wet pond? If receive and retain enough flow from rain, runoff, and groundwater to ensure long-term viability. Undrlying Soil - Underlying soils must be identified and tested. Soil permeability must be tested in the proposed Wet Pond location to ensure that excessive infiltration will not cause the WP to
5.8 调蓄池
5.8.1 雨水调蓄池用于分流制排水体制的雨水管控;合流调蓄池用于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合流排水的管控。
5.8.5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中调蓄池进水时间宜采用0.5~1h,鉴于广东省地区降雨量大,雨季降雨时间长,宜适当延长进水时间。
5.8.6 雨水调蓄按位置可分为源头调蓄、过程调蓄、末端调蓄,位置一般按以下要求布置:
(1)用于径流污染控制的调蓄设施宜优先选择源头调蓄;
(2)用于削峰调蓄、排涝除险的调蓄池宜选择过程调蓄或末端调蓄;
(3)雨水综合利用的调蓄设施宜设为源头调蓄、过程调蓄或末端调蓄。
5.8.7 部分排水设施具有一定的调蓄空间,如设计充满度以上的管渠空间,或平时使用雨季停用的用于清理维护的临时通道等。
5.8.9 蓄水模块作为雨水调蓄设施时,应考虑周边荷载的影响,其竖向荷载能力和侧向荷载能力应大于上层铺装、道路荷载、自重与施工要求;模块水池内应具有良好的水流流动性,水池内的流通直径应不小于50mm,塑料模块外围包有土工布层。应尽量远离建筑物和道路等公共设施。
为避免对房屋建筑基础造成影响,建筑小区内蓄水设施应尽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设置防渗措施。
5.8.10 雨水调蓄池设置在地下构筑物内时应保证安全。
5.8.11 通过合流溢流污染控制调蓄池的调蓄作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匹配,实现受纳水体水质要求,并保护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安全,将降雨初期的高浓度合流水进行收集,对进厂水质、水量进行调节,防止对污水处理厂的负荷冲击,有效保护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安全,同时,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潜力,使污水处理厂发挥最大效益。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城市排水系统的体制
第3章 水质
第4章 城市污水
第5章 降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第6章 雨水径流
第7章 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和布置
第8章 排水管渠水力学
第9章 雨水调蓄池和倒虹管
第10章 污水管道系统的设计
第11章 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
第12章 排水泵站
第13章 城市路面排水设计计算
第14章 沉积物
第15章 排水管渠系统优化设计2100433B
本书是城市排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方面的理论著作,内容包括绪论、城市排水系统体制、水质、城市污水、降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雨水径流、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和布置、排水管渠水力学、雨水调蓄池和倒虹管、污水管道系统的设计、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排水泵站、沉积物、排水管渠系统优化设计、排水管渠施工、排水管渠系统养护和修复、排水管渠测控技术、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的排水方式等20章。
本书可作为给水排水工程(水质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城市规划、道路工程等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和有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