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批准号 |
50708047 |
项目名称 |
中国传统建筑的光环境保护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1 |
项目负责人 |
张昕 |
负责人职称 |
副教授 |
依托单位 |
清华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8-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经费 |
20(万元) |
传统建筑是我国历史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对于挽救数量庞大、处于光致褪变之中的建筑与文物,合理发掘二者的展示职能,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与实践价值:(1)对于开放时段的传统建筑而言,室内光环境受到可见光视觉效应与光辐射破坏效应的制约,迫切需要开展整合二者矛盾的光环境保护理论研究,并建立测试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平台;(2)还原传统建筑光环境历史原貌的研究,将在三维场景与几何光学的现有研究背景下,引入光谱参数、光气候模型、表面属性,通过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为传统建筑环境的视觉再现奠定基础。.研究内容:(1)中国传统建筑光环境的调研评估方法与测试评估技术(红外、紫外波段);(2)中国传统建筑典型透光维护材料的光学特性与透光维护装置的视觉机制;(3)中国传统灯具的光学特性;(4)中国传统建筑历史光环境的论证、保护与复原策略。
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所以,这里着重欣赏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 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美
从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体宜因借的环境意向三个层面论述了传统建筑环境美学,阐述了其圆点综合思维方式与和合观的现代意义,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开辟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路。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城乡同构的空间形态 建筑,最初不过是庇护人类活动的掩体。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建筑呈现为秩 序化、习俗化的空间形态,并且把各个时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以至在古典美学 里被看作造型艺术之首。建筑由此而成了保存文化史迹最完整的载体。因此,回顾 一种文明演化的历程,离不开考察它的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秩序。而只有通过对整个 建筑体系的认知和把握,方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在古代世界建筑体系的几大分支中, 唯有中国所代表的东亚这一支是首尾连贯、 一脉相承的。从原始社会末期, 一直延续到宗法社会结束, 其间以渐变和积淀为主, 没有发生大的突变或中断,不象地中海沿岸、波斯、印度等地的建筑体系那样,都 经历过断裂和嬗变的过程。特别是不像西方建筑体系所经历的古典建筑、中世纪建 筑、文艺复兴建筑、启蒙运动建筑以及复古主义建筑那样,有着层次分明的演化阶 段。因而相
本研究拟在对传统生活方式及格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合理严密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系统,并通过对传统建筑类型系统的形成、变迁及不同类型建筑在各层级聚落中的採用与设置方式的梳理,进一步把握不同类型建筑的特征、价值和意义,形成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更为贴切的认识,促成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变迁与发展规律的更为合理的理解,并且内在地建立传统建筑历史与城市建设史之间的关系,为更具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内涵的系统性的中国传统社会环境建构史的叙述打下基础。
何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这需要从认识中国建筑的传统特征入手。中国建筑包罗万象,有城池的、园林的、宫观寺院的、石窟佛塔的,有官式与民居的,但大体可以归为壮丽的皇家建筑、自由布局与潜在秩序的乡土建筑、有意境与情感的人文建筑三大类。无论是哪一种,都在不同层面及不同理解下追求并创造着建筑意境,它既可以理解为创造一种超越于可观物质舒适度的主观情趣,也可以理解为通过营造意境使建筑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侧面鲜明地反映了儒家礼乐文化的要求。尽管在儒家“礼”的影响下,传统建筑讲究等级森严、规则对称、严肃方正等伦理美的原则,可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很少考虑横贯的中轴线,营造的是一种流通变幻、虚实相生、动静相济的和谐之境。
“天人合一”是传统建筑审美的文化之魂,它在传统园林建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无论是追求气势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无不循着自然之法,模山范水、情景合一,将大千世界引入园林之中,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我们要通过三个境界,即生境、画境、意境,来赏析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第一重境界是创造一个生意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环境;第二重境界,通过取舍、概括、熔炼,融入中国山水画的笔意,渐入艺术美的画境;第三重境界不仅有高山流水、清风明月、亭台楼阁,还要有至真的情感与至上的品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性格是在漫长而恢弘的历史中形成的,实践理性为最高追求的文化思维尺度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特色;与任何自然相亲和、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相一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元素与文化塑造之源;“亲地”倾向“恋木”情结,基本上决定了中国建筑的技术、结构、空间组合与艺术形象。正是由于土木结构,墙体一般不承重,所以中国传统建筑门窗设置较自由。又因为建筑为群体组合,庭院便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采光器”,也是建筑群体的“呼吸器官”,它在文化心理上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交融的建筑文化方式。因此,从古至今有“居不在大,有庭则灵”的说法。而纵观当代居住建筑,无论是四合院还是集合超高层建筑,已经找不到真正的“庭院”了,更丢失了人与人交流的建筑文化精神之所。
建筑类型系统是理解建筑文化、链接建筑史与城市建设史之间叙述的基础。建筑学是一门舶来的学科,关于传统建筑的分类也一直以西方分类格局为基础。随着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的深入,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以充分展现中国建筑的特质,探讨基于中国的建筑文化特征、且又符合现代学术要求的新的中国传统建筑分类成为一项需要展开的工作。 研究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往往将建筑作为合理社会秩序落实的手段,传统文献,尤其是明清地方志中关于建筑的分类,因其必然的内生性特征,可以作为新的建筑分类的基础。同时,一些现代中国建筑史著作中关于建筑分类的内容对于志书建筑分类的局限性有积极的消解作用。 通过对两者的细致梳理、辨识和分析,所形成的新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系统:以目的相类的社会行为作为一级分类;然后依次以文化来源、社会等级对应区别出更次一级;再结合历史规定的营造模式需求进一步细化;最后,考虑记忆的要求和功能的关联对一级分类进行某种程度的归纳,并结合志书和现代叙述的逻辑进行酌情排序。 该一类型系统涵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三个尺度,是一个更贴近、更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质的路径,不但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及空间构造规律,并且把建筑的营造与聚落景观的营造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研究进而直面先秦时期传统建筑规制及城池建设规制的系列学术难题,辨认了明堂、宗庙、社祀等聚落主导类型建筑的来源、变迁和形制,考察了它们在不同层级聚落中的呈现方式,揭示了城池的构型规则以及轴线的变迁,形成了对东汉以前相应时期、地域乃至国家景观秩序的连续的、立体的理解。 此外,依据新的分类系统,研究还针对一些长期被学术领域忽略或存有异议的类型建筑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新的思考,确认了它们在传统社会生活框架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以及对城市空间结构和景观秩序建构的影响。这些研究为有序地延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传统景观提供了条件。